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 ——对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思考

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 ——对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思考

论文摘要

法与道德(伦理)在本质上均为社会规范。从结构上看,一个完整的社会规范由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两部分构成。在价值一元的前现代社会,道德与法混沌同一,没有明显区分。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则导致道德与法律在形式上的彼此分离和相互独立:道德主要影响价值观念,而法主要体现为行为规则,二者分别依其自身规律运行,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如何正确处理道德与法的关系决定着法治的成败,而现代法治的根本出路是以“道德法律化”手段实现“法律道德化”目标。由此,对道德资源的鉴别和选取就成为法治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环境伦理对于环境法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环境法的价值基础和正当性来源,有助于环境法的顺利实施和具体问题的合理解决。但是,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并不是所有的道德学说或伦理主张都可以当然作为环境法治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学究竟是否属于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所应大力建构的道德资源,必须经由批判与反思。目前学界对于“环境伦理学”一词的使用存在混乱之处。本文所探讨之环境伦理学,仅指西方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其包括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两大派别,前者有“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观”、“尊重自然观”等理论,后者包括“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深生态学”等理论。从伦理学层面审视,环境伦理学的三大核心理论——“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论”、“自然权利论”——都不存在逻辑自洽性和价值合理性,且无法付诸实践。环境伦理学在论证方法上存在“扩展主义虚妄”、“自然主义谬误”、“混淆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情感征服”等不科学之处,其理论推导难以令人信服。在本质上,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对自然美的狂热信仰,是浪漫主义在环境时代的变种,并非真正的科学理论。在文化上,环境伦理学是西方传统应对环境危机的产物,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在利益上,环境伦理学体现的是中产阶级对自然的特定审美需求,具有中产阶级情调。总之,环境伦理学反映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人群对环境的特定理解,并非超越时空的普适真理。从法学层面审视,以环境伦理学为基础的各种“环境伦理法学”理论未能正确把握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存在“立论前提虚无”、“价值问题信仰化”、“地方性知识普适化”、“理论基础脆弱”、“伦理学说法律化”、“本质不可法律化”、“环境问题抽象化”、“工具主义法律观”等方面的缺失。环境伦理法学不仅具体理论不具有对于中国当前环境法治建设的可适用性,而且这种思路本身隐含许多与法治相左的思想根苗,一旦蔓延,将不利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环境法治建设。从社会实效层面审视,美国的实例说明西方环境法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渐进过程,其发展始终受到各种具体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始终占据政策的主流,而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始终未进入政策主流,没有对环境法治的发展起到主导性的推动作用。西方环境法治并非环境伦理学之功。一些被视为环境伦理学立法的法律实际上只是学者的误读;而个别看似支持环境伦理学主张的司法判例也仅是个别的特例,未形成有效的制度。绿党、“环境正义”、大型环保组织等推动西方环境法治发展的社会实践中,也很少有真正秉持环境伦理学思想的。只有少数激进环保组织的算是真正实践了环境伦理学思想,但这些激进行为无助于环境法治建设。综合伦理学、法学、社会实效三个层面来看,环境伦理学对于环境法治——尤其是中国环境法治——的不适当性是显然的。但环境伦理法学所体现出的对西方学说不加批判地加以引用、建构的现象却并非偶然,而是当前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总体偏失——“主体性”缺乏和“法律性”不足——的集中体现。这种偏失不仅存在于环境伦理法学这一特例,即使在主流环境法学理论中也是屡见不鲜,当前学界在“环境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具体理论上的困扰皆源于此。这种状况不利于环境法学的健康发展,无助于我国环境法治实践的推进。已经走过环境启蒙时期进入建构时代的中国环境法学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以西方为主要参照的研究路径,真正面向中国,实现研究的主体性,坚持研究视角的法律化,以制度建构为己任。为此,环境法学应注重研究的本土化、法律化、面向大众、注重改良和现实主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立论依据
  • 二、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三、解决的问题与思路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一章 环境时代的法与伦理
  • 第一节 环境法与环境伦理
  • 一、法与伦理一般关系
  • 二、环境伦理与环境法治
  •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概念与历史
  • 一、环境伦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 二、环境伦理学的诞生
  •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内容
  • 一、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
  • 二、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
  • 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真理化”批判
  • 第一节 环境伦理学核心理论批判
  •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批判
  • 二、“自然内在价值论”批判
  • 三、自然权利论批判
  • 四、环境伦理学总体评价
  •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研究方法批判
  • 一、扩展主义的虚妄
  • 二、自然主义的谬误
  • 三、概念的混淆与偷换
  • 四、逻辑推导的以偏概全
  • 五、情感征服的片面
  •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本质探析
  • 一、环境伦理学的学科背景与理论实质
  • 二、环境伦理学的文化特色与利益本质
  • 第三章 “环境伦理法学”批判
  • 第一节 “环境伦理法学”概念界定及其表现
  •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
  • 二、自然权利论
  • 三、调整论
  • 第二节 “环境伦理法学”批判
  • 一、“立论前提虚无性”批判
  • 二、“价值问题信仰化”批判
  • 三、“地方性知识普适化”批判
  • 四、“理论基础脆弱性”批判
  • 五、“伦理学说法律化”批判
  • 六、“本质不可法律化”批判
  • 七、“环境问题抽象化”批判
  • 八、“工具主义法律观”批判
  • 第三节 “环境伦理法学”的危害
  • 第四章 环境伦理学法治实践批判
  • 第一节 西方/美国环境法治历程
  • 一、1890 年之前,“公共健康与卫生运动”与环境法治的萌芽
  • 二、1890-1941,环境法治的“大发展”
  • 三、1960—1980“现代环境运动”与现代环境法治
  • 四、启示与思考
  • 第二节 西方环境伦理学与环境法治关系考辩
  • 一、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立法
  • 二、环境伦理学与环境司法
  • 三、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社会运动
  • 第五章 中国环境法学向何处去
  • 第一节 环境伦理法学引发的思考: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之检讨
  • 一、环境法学研究中的主体性缺失
  • 二、环境法学研究中的法律性缺失
  • 第二节 环境法治理论暗礁
  • 一、环境权误区
  • 二、可持续发展困境
  •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迷思
  •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之应然
  • 一、本土化
  • 二、法律化
  • 三、面向大众
  • 四、注重改良
  • 五、现实主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读博期间已经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7)
    • [2].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视域和未来建构[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3].环境伦理学中的事实与价值之辨[J]. 理论与评论 2019(02)
    • [4].环境伦理学的过去与未来——尤金·哈格洛夫教授访谈录[J]. 晋阳学刊 2018(02)
    • [5].论规则伦理学视角下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困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6)
    • [6].环境伦理学本体论基础的批判与反思[J]. 东南学术 2017(01)
    • [7].从雾霾到环境伦理学反思[J]. 智富时代 2017(01)
    • [8].如何建构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J]. 绿叶 2010(10)
    • [9].一种返本开新的环境伦理学之魅力——评Stückelberger《环境与发展》[J]. 基督教学术 2009(00)
    • [10].环境公共性价值信念与美好生活的全生态考量——实践的环境伦理学的当代视野与范式创新[J]. 道德与文明 2020(06)
    • [11].荒野哲学走向中国化的进程探析[J]. 汉字文化 2020(04)
    • [12].论实用主义如何进入环境伦理[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6)
    • [13].环境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价值论批判[J]. 晋中学院学报 2017(02)
    • [14].深层生态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所遇理论困难及应对——兼论中国环境伦理学借鉴纲领的局限与超越[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8)
    • [15].环境伦理学的困境反思与重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6].“道”与“气”理论中的环境伦理学维度[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7].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理论视角下农村环境问题实证研究——以永和镇为例[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18].《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
    • [19].追踪“生态关怀”的足迹——中国环境伦理学三十年述评[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01)
    • [20].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1].传统“人的预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辨析——关于人与环境伦理学的一种探讨[J]. 学理论 2008(24)
    • [22].和谐视域下中国环境伦理学的价值立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3].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简况[J]. 环境教育 2008(05)
    • [24].略论中国环境伦理学价值立场的现代转换[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
    • [25].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观——环境伦理学诞生之价值[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6].生态哲学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2016年中国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年会述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12)
    • [27].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内在矛盾[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03)
    • [28].余谋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领军者[J]. 环境教育 2009(10)
    • [29].环境伦理学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J]. 才智 2017(14)
    • [30].第二届国际环境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2012中国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年会综述[J]. 哲学动态 2013(03)

    标签:;  ;  ;  ;  ;  

    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 ——对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