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基因表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一、基因表达谱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金晓[1](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赵瑞利[2](2018)在《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左心室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全球的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患高血压会引起血管重塑并伴随全身的代谢性改变,同时对靶器官心、肾、脑等均有一定损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若不及时治疗和预防,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肾衰、脑卒中和引发死亡,因此防治高血压刻不容缓。研究发现,针刺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对高血压病起到治疗作用,对高血压的长期防治具有显着优势。近年来研究认为,针刺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从内分泌、神经、炎症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缓解其病情。近年来对高血压相关机制的探讨目前已进展至基因层面并且研究方法和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刺是否通过降低血压对其相关靶器官心脏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尚不多见。[目的]通过应用基因芯片及RT-PCR技术,观察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和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层面探索针刺治疗高血压和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1.取20只雄性9周龄SHR大鼠,测量血压后,随机分为人迎和模型两组,每组10只;另取同周龄同体重的雄性京都wistar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2.人迎组针刺双侧人迎穴,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手法干预。3.实验共进行28天,其中第1,5,9,13,17,21,25,28天测量各组大鼠血压,并记录。4.第29天将所有动物处死并取材储存,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各组大鼠的左心室肌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并用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1.收缩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收缩压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人迎组大鼠收缩压升高幅度较缓(P<0.05)。2.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基因数据中共有713条差异基因。其中460条基因上调,253条基因下调;与模型组比较,人迎组共有206条差异基因,其中83条基因上调,123条基因下调;发现MAPK和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两条通路同时被激活。3.心肌中差异表达基因HSPA1B和GADD45B可能与高血压相关,人迎组针刺干预后基因HSPA1B和GADD45B均表达下调,用RT-PCR技术检测后,其结果与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同时对其心脏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的左心室肌基因的表达谱有一定影响,表现为206条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83条基因上调,123条基因下调。3.针刺人迎穴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针刺下调基因HSPA1B和GADD45B的同时,激活了 MAPK和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两条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的生物学效应有关。

谭玮璐[3](2018)在《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胃肠病,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的症状。IBS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肠道病理组织学未见器质性改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亚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国家医疗体系疗构成巨大负担。目前认为IBS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具有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疾病,在治疗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微生态调节剂、内脏感觉调节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但目前仍暂未有较为理想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中医认为IBS-D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导致木旺克土;脾土受制,脾虚失运,水道失司,发为泄泻、腹痛;脾虚日久,脾病及肾,损及肾阳,脾肾两虚。肝郁、脾虚、肾阳不足是IBS-D的主要病机。IBS-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应用辨证论治结合针刺、艾灸等传统疗法从整体综合治疗本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代大量文献报道和荟萃分析显示出中医药治疗IBS-D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探寻IBS-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疗效机制是当今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研究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IBS-D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归纳;其二是从祖国传统医学的角度,对IBS-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法方药、专家经验和现代中医药临床分析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实验研究设计以脾肾阳虚型症状为主要表现的IBS-D模型大鼠,从模型评价、基因研究层面和组织学层面探讨附子理中汤对大鼠的一般情况、症状评分和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结肠黏膜组织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Tag Profiling,DGE)、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计数、NALP-3炎性体、CD4+、CD8+、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三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应用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造模后进行模型评价,评价合格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中药组按1.5g/kg给药,模型组与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20mL/kg/d),1次/d,连续14d。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相对增长率、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腹泻率、腹泻指数、肛温、中医证候积分、肠道组织形态学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进行检测;应用Trizol经典法进行RNA提取,mRNA纯化后进行文库构建和质检,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GE)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LP-3炎性体、CD4+、CD8+在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应用醛品红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计数。结果1.IBS-D大鼠模型评价1.1大鼠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亮,饮食、粪便颜色和性状正常。参与造模的两组大鼠从造模第5d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饮食减少,毛色晦暗,排便次数增多、解稀便。中药组大鼠从给药第4d开始排便次数减少和粪便性状改善,精神饮食、毛色亮泽逐渐恢复。1.2体重相对增长率:造模后三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三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有差异(P<0.05),中药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高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1.3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4腹泻率: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腹泻率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比较(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5腹泻指数: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腹泻指数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1.6肛温: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肛温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7中医证候积分:造模后,中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符合脾肾阳虚证,而对照组大鼠均不符合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胃湿热证中的任一证型。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后三组大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用药后中药组积分显着低于用药前(P<0.01),模型组、对照组用药前后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8肠道组织病理学:三组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学均未见明显溃疡、糜烂、急慢性炎症、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照组肠道组织标本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紧密,固有层中腺体也未见明显减少、萎缩,黏膜下层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部分组织标本见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结构有疏松水肿。中药组个别标本可见极少量淋巴细胞或中性细胞浸润和黏膜下层结构轻度疏松水肿。2.大鼠结肠组织黏膜DGE2.1测序质量统计显示三组大鼠标本测序碱基质量分布箱线图中的中位值基本在35-40间,整体质量分布情况基本满意;碱基组成曲线图平整流畅,波动较小,标本随机性良好;GC碱基含量曲线图GC含量波动小,分布曲线与经验曲线接近,N碱基含量曲线图N碱基含量波动极少,未见突然大幅波动,提示测序质量好。2.2各组大鼠标本的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样本分别有93.14%、91.77%、95.66%的clean reads 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在参考基因组上有多个比对位置的clean reads分别占14.06%、13.82%、11.29%,唯一比对上参考基因组的clean reads分为占79.08%、77.95%、84.39%。2.3基因表达量整体水平:每个标本检测到基因数目20042-21560间,比对的reads数目基本一致。中药组RPKM值范围0.0063-86485.80,其中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95.93%-96.64%、模型组RPKM值范围0.0057-72689.10,其中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96.39%-97.23%。对照组RPKM值范围0.0061-19715.30,其中RPKM小于100 的基因比例 96.15%-96.64%。2.4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模型组vs中药组有30个基因上调、75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模型组有41个基因上调、61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中药组有102个基因下调、144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模型组比较分析,发现102个差异基因;中药组vs模型组比较分析,发现105个差异基因。其中29个基因是同时出现于两个对比分析中的重叠差异基因。对于这29个基因,对照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上调基因13个,下调基因16个;模型组vs中药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13个;其中Aqp8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下调,LOC103692592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上调,其余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呈相反调节方向。2.5差异基因的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分类:三个差异基因分析组共得有统计学意义(P-value<0.05)的GO注释1280条,其中分子功能注释146条、细胞组成注释138条、生物过程注释996条。中药组vs模型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448条,分子功能注释52条、细胞组成注释56条、生物过程注释340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MHC Ⅱ类蛋白复合物结合、MHC蛋白复合物结合、抗原结合、水通道活性、水跨膜转运蛋白活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及细胞外囊泡体、胞外细胞器、细胞外膜结合细胞器、细胞外区相关、细胞间隙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免疫反应和过程、免疫应答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应答分子介质的形成、胶原纤维组织、细胞黏附及负调控、细胞基质黏附、生物黏附等。模型组vs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355条,分子功能注释44条、细胞组成注释18条、生物过程注释293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质膜区、胆汁酸的结合、磷脂酶抑制剂的活性、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二级活性硫酸盐跨膜转运蛋白的活性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及阴离子的转运、血红蛋白复合物、细胞外基质、细胞膜区与细胞膜外空间、内质网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树突状细胞的趋化和迁移、脂肪酸分解代谢、脂质代谢、细胞脂代谢、脂类代谢过程的正调控、一元羧酸分解代谢、对雌激素的反应等。中药组vs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477条,分子功能注释50条、细胞组成注释64条、生物过程注释363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肌动蛋白结合、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趋化因子活性、MHC Ⅱ类蛋白复合物及MHC蛋白复合物的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黏附连接、锚定连接、细胞外区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T细胞的活化和调节、细胞活化、免疫调节、细胞迁移、运动、黏附的调节、细胞黏附、生物黏附等。2.6差异基因的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KEGG通路注释为三个分析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提供信号通路或生物代谢途径的注释信息,三个分析组共富集到371条通路途径,其中有意义(P<0.05)的通路68条,极为显着富集(Corrected P-value<0.05)的通路共38条。中药组vs模型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106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28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13条,主要为肠道IgA免疫网络、抗原提呈处理、移植免疫相关、吞噬反应、造血细胞谱系、细胞粘附分子、哮喘、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毒性心肌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Ⅰ型糖尿病。其他富集的通路涵括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人类疾病、有机生物系统,如ECM与受体相互作用、弓形虫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平滑肌收缩、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加压素调节与水的重吸收等。模型组vs对照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98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13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3条,主要与氨酰-tRNA生物合成、PPAR信号通路、胆汁分泌途径相关。其他富集的通路涵括了基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机制、有机生物系统和代谢过程等,如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非洲锥虫病、糖皮质激素的合成、脂肪酸分解、脂肪消化和吸收等。其中PPAR信号通路中的Fabp1基因、Hmgcs2基因和胆汁分泌途径中的Aqp8基因是中药组vs模型组、模型组vs对照组差异基因分析中的重叠基因。中药组vs对照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167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27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12条,主要为氨酰tRNA生物合成、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细胞黏附分子通路、肠道IgA免疫网络、移植免疫相关通路、哮喘通路、炎症性肠病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通路等。3.大鼠组织学免疫指标3.1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各组大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2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计数:模型组肥大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肥大细胞计数较模型组下降(P<0.05),中药组肥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3.3结肠黏膜NALP-3炎性体的表达:模型组NALP-3的I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NALP-3的IOD值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NALP-3的IOD值较对照组高(P<0.05)。3.4结肠黏膜CD4+、CD8+的表达和CD4+/CD8+比值:模型组CD4+的I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CD4+的IOD值则较模型组下降(P<0.05),中药组CD4+的IOD值较对照组高。CD8+的IOD值在三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CD4+/CD8+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CD4+/CD8+比值较模型组降低(P<0.05),中药组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大鼠IBS-D造模成功,模型评价结果可靠。附子理中汤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一般情况,增加相对体重增长率,减少腹泻次数和改善粪便性状,降低腹泻率、腹泻指数和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本实验大鼠结肠黏膜组织标本DGE测序数据合格,测序质量好,结果可靠。测序标本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均在95%以上,考虑某些高表达量的基因可能在IBS-D发病机制或附子理中汤干预治疗过程发挥关键作用。3.有102个对照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基因可能与IBS-D的发病机制相关,有105个中药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基因可能与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的疗效机制相关。其中有29个重叠差异基因的上调或下调可能与IBS-D的分子发生机制和附子理中汤治疗IBS-D的分子疗效机制同时相关。4.本实验的GO功能注释和在KEGG通路分析提示IB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和PPAR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5.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过程相关的分子途径和生物信号通路,从而改善肠道免疫功能紊乱状态,使肠道恢复免疫稳态起治疗效果。6.IB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结肠黏膜肥大细胞与NALP-3炎性体的增加介导的肠道低度免疫炎症反应和CD4+增多和CD4+/CD8+比例失调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失衡相关。7.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黏膜NALP-3炎性体、CD4+、CD8+表达量和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肠道炎性物质的释放,降低过度增强的免疫应答,从而改善肠道免疫功能、保持免疫稳态达到治疗效果。

吴光亮[4](2017)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富集技术筛选出影响缺血性中风病的重要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并对其2个关键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6,TRAF6)基因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此外,我们还对其关键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缺血性中风的遗传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以及为揭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遗传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采用基因组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并初步筛选出在转录水平上影响缺血性中风的通路及基因;继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84例,对照组116例。运用Sanger基因分型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的TRTF6基因rs5030411、rs5030416功能SNPs、以及TLR4基因的rs10759932、rs11536889和rs1927914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使用SPSS17.0 for windows、STATA(STATA College Station,Texas,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筛查后,本研究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到了 1套芯片数据,即GSE16561,对此套数据直接进行基因组富集分析,得到了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关键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该通路上的关键差异基因(TLR4、TR4F6)。2.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Equilibrium,HWE)检验:所研究的5个基因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E平衡定律(P>0.050)。3.TR F6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分析结果(1)TRTF6基因的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2)TF6基因的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与男性、女性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TLR4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分析结果(1)对rs10759932的研究,我们发现其3种遗传模型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其中,在杂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95,95%CI:0.022-0.414,P=0.002)和纯合子模型(Model 2:OR=0.130,95%CI:0.029-0.581,P=0.008)其多态性与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rs10759932多态性与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del 2:OR=9.120,95%CI:2.224-37.396,P=0.002)。(2)对rs1927914分析,结果提示:纯合子遗传模型,我们发现rs192791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Model 2:OR=0.226,95%CI:0.067-0.764,P=0.017);而隐性遗传模型,我们发现rs1927914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Model 1:OR=2.246,95%CI:1.214-4.158,P=0.010,Model 2:OR=3.522,95%CI:1.128-10.996,P=0.030)。(3)TLR4基因rs1 1536889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在女性分层的研究中,结果示:TLR4基因rs10759932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杂合子模型:(Model 2:OR=0.024,95%CI:0.002-0.364,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结果为(Model 2:OR=0.014,95%CI:0.001-0.234,P=0.003);此外,隐性遗传模型中,在经过多因素调整的的Model 2中,结果示rs10759932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OR=52.29,95%CI:3.753-728.48,P=0.003)。(5)在女性分层的研究中,结果示: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杂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70,95%CI:0.006-0.865,P=0.038);纯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65,95%CI:0.007-0.630,P=0.018);此外,在隐性遗传模型的中,我们发现其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OR=15.078,95%CI:1.621-140.25,P=0.017)。(6)在男性的分层分析中,结果示:在经过多因素校正的显性遗传模型的Model 2,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与男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OR:0.147,95%CI:0.023-0.952,P=0.044)。5.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候的分析结果(1)风证:在对缺血性中风风证及非风证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RAF6基因rs5030411、rs5030416 多态性,以及 TLR4基因 rs10759932、rs11536889 和rs192791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痰证:在对痰证及非痰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TRAF6、TLR4基因所候选的5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均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血瘀证:在对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TRAF6基因 rs5030411、rs5030416 多态性,以及TLR4基因 rs10759932、rs11536889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而在对TLR4财基因rs1927914多态性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其显性模型在校正性别、年龄的Model 1中,其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OR=2.182,95%CI:1.026-4.639,P=0.043),但是在多因素校正的Model 2,这一统计学关联则未被重复。(4)气虚证:在对气虚与非气虚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RAF6、TLR4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气虚证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TRAF6、TLR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TLR4基因rs11536889多态性均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LDL水平存在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dj2=0.046)。结论:(1)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关键通路。(2)TLR4基因rs10759932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有关,其A1A2和A2A2基因型可能是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汉族人群、特别是汉族女性人群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风险。(3)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有关,其A1A2和A2A2基因型可能是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汉族人群、特别是汉族女性人群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风险;此结果在汉族男性人群同样可以得到验证。(4)TRAF6、TLR4基因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风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易感性风险无关。(5)TLR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以及rs1927914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风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易感性风险无关。(6)TLR4基因rs11536889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

谢晓佳[5](2016)在《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以及社会竞争性的增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的人群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为将心血管疾病防治阵线前移,2003年美国JNC-7第一次明确提出“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 "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的阶段。高血压前期全球发病率高达15%—40%,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8.9-41.3%,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常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不仅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部分患者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因此,若能在高血压前期这个关键阶段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将能有效的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对靶器官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显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须寻找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经形成的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对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及早期干预则相对不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针刺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效果以及对靶器官的预防性保护作用更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遵照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瞄准“高血压前期”这一关键过渡阶段,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以及RT-PCR方法观察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降压以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可靠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3只雄性Wistar大鼠(9周龄,220±3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3组,每组各11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进行为期14天的造模,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分别在针刺治疗前以及接受刺激后的第3、5、7、9、11、13、15天测量三组大鼠收缩压,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5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治疗结束后采用Gene Chip Rat Gene 2.0 ST芯片技术观察三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P<0.05, 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运用G0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电针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之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以期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实验一: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较基值明显升高,达到前期高血压状态(120-139mmhg),与空白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出现眼睛充血,易激惹等外观和行为学上的改变,HE染色结果也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出现内皮细胞脱落、平滑肌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各组大鼠血压变化值显示:在针刺治疗的第5、7、9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在针刺治疗的第11、13、15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冲、曲池穴对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且短期效应较好。同时,根据各组大鼠主动脉HE染色图片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主动脉组织损害较轻,说明电针对于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二:我们的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电针可显着影响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07条,其中234条基因表达上调,73条基因表达下调;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电针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83条,其中,110条基因表达上调,273条基因表达下调;G0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应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 、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 、免疫系统反应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 、细胞增生/迁移调节过程(growth/localization)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menbrane part)、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受体活性(receptor activity)、分子转导活性(molecular transducer activity)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24条通路被激活。另外对三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发现共同表达基因有105条,经文献检索发现其中有6条基因与应激性前期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分别是:HspB1、vtn、BMP-4、 p2rx4、Ppplrl4a、TH,这些基因在模型组表达均显着上调,经电针治疗后均发生下调,对这6个关键基因进行RT-PCR验证后发现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推测,这6个关键基因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并且电针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参与调控这6个关键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结论:1.电针曲池、太冲穴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主动脉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电针曲池、太冲穴可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HspB1、vtn、BMP-4、p2rx4、Ppplr14a、 TH基因的mRNA异常表达是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电针曲池、太冲穴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心血管舒缩功能(HspB1、vtn、BMP-4),Ca离子浓度(p2rx4、Ppplr14a)以及交感神经功能(TH)相关基因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付文卫,张华,刘平[6](2014)在《计算机药理学的主要方法及其在中医方药治疗慢性肝病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中医药在慢性肝病、尤其对慢性炎症损伤、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介绍了近年来以虚拟筛选技术、各种组学技术以及网络药理学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药理学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结合研究实践对计算机药理学方法解析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进展作了评述。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药理学的技术,结合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方法,是解析治疗慢性肝病有效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策略。

李书文,张爱芹,曾鸣,王宁,申刚义[7](2013)在《生物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生物芯片是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DNA、RNA、多肽、蛋白质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生物芯片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司法鉴定、食品及营养科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军事科学等多种领域。文章重点对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张俊清,孟智宏,樊小农[8](2012)在《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文中指出通过对近10年来关于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中的运用文献的研究,对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证、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与诊断,针灸以及中药的运用加以综述。

管艳,苏式兵[9](2012)在《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生物芯片技术在近些年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文章对各种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中医药中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研究的一个桥梁,它将为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

周英武[10](2011)在《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效应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人参是传统的补药,具有延长寿命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可有效地抗应激、抗疲劳、抗肿瘤以及抗氧化等作用。人参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其中以人参皂苷Rg1含量较高。对人参的药物基因组学和调节阴阳平衡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l具有抗肿瘤作用和类固醇激素样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可捕获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以MHCⅠ类分子或Ⅱ类分子限制的方式提呈给CD8+T细胞或CD4+T细胞,使之活化并发挥抗瘤效应。其中CD4+T细胞还参与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淋巴细胞(CTL),协同发挥抗肿瘤作用。人参皂苷Rg1作为人参的主要成分,可提高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是否能通过影响DC功能而提高免疫应答有待进一步研究。基因芯片在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寻找药物靶向方面具有优越性,本课题运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与DC功能相关的基因,以期找到人参皂苷Rg1作用于DC的相关分子,明确人参皂苷Rg1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信号通路,为中医药“扶正祛邪”治疗原则以及人参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也为人参皂苷Rg1作为临床抗肿瘤新中成药的组成成份提供明确的生物学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一针对人参皂苷Rg1是否影响卵清蛋白(OVA)免疫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进行研究。以OVA为抗原,混合人参皂苷Rgl或氢氧化铝(Al(OH)3)佐剂,颈部皮下免疫BALB/c小鼠,间隔2周,免疫三次。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人参皂苷Rgl对照组(Rg1组)、铝盐对照组(A1组)、OVA组、OVA+Al组和OVA+Rg1组共六组。免疫三次后第10天,采用MTT比色法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用间接ELISA法分别测总血清IgG、IgG1、IgG2a、IgG2b变化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人参皂苷Rgl对BALB/c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2、实验二以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以粒细胞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使之朝树突状细胞方向分化。待培养至第7天收集细胞,加入不同药物刺激24小时,分为培养基对照组(Ⅰ组)、人参皂苷Rg1组(Ⅱ组)、脂多糖(LPS)组(Ⅲ组)和人参皂苷Rg1+LPS组(Ⅳ组)共四组。培养过程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变化,并在培养结束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标志表面分子MHC-Ⅱ、CD40和CD86的表达情况,探讨人参皂苷Rgl能否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人参皂苷Rg1作用于DC的可能机制。3、实验三中,对于树突状细胞吞噬抗原能力的检测,收集培养6天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即未成熟DCs),加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刺激24小时后,加入FITC-OVA避光孵育1小时,最终冰上终止反应5分钟,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吞噬FITC-OVA的荧光强度。对于DCs处理提呈抗原能力的检测,收集培养6天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即未成熟DCs),加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刺激细胞24小时后,用SIINFEKL肽段刺激,再加入1μg/ml的LPS刺激16小时后和B3Z T细胞孵育,通过检测上清中IL-2的水平判断致敏后的树突状细胞对B3Z T细胞的活化能力。细胞因子的检测分组和实验二相同,加入药物刺激后为检测IL-12分泌水平的孵育时间为24小时,而为检测IL-4和IL-10分泌水平的孵育时间为48小时,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IL-4、IL-10水平。进一步揭示人参皂苷Rgl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4、实验四分组和实验二相同,以GM-CSF和IL-4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使之朝树突状细胞方向分化。待培养至第7天收集细胞,加入不同药物刺激24小时,分为培养基对照组、人参皂苷Rg1组、LPS组和人参皂苷Rgl+LPS组共四组。培养结束后,抽提树突状细胞总RNA,利用树突状和抗原呈递细胞基因芯片对细胞功能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以筛选人参皂苷Rgl作用于DC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寻找药物作用靶点提供了线索。5、实验五通过分析总结实验四的结果找出感兴趣的目的基因,以GAPDH为管家基因,提取细胞RNA,以等量RNA为模板,以各基因特异引物,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EGFR和p44 mRNA表达水平;不同药物和DC孵育后,裂解细胞提取蛋白质,总蛋白跑SDS-PAGE后转膜,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GFR和ERK1/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进一步证实人参皂苷Rg1是否影响EGFR-p44 MAPK途径对DC产生调控作用。结果1、用人参皂苷Rg1、铝盐佐剂以及卵清蛋白(OVA)免疫各组小鼠,体重并无明显差异。OVA特异性总IgG抗体水平的OD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OVA<(OVA+Rg1)<(OVA+A1),其中(OVA+Rg1)组明显高于OVA组(p<0.01);(OVA+Rg1)组IgG1、IgG2a、IgG2b、IgG3抗体水平明显高于OVA组(p<0.05);(Al+OVA)组IgG1、IgG3.IgG2b抗体具有较高水平,IgG2a低水平(p>0.05).OVA组与NS组相比,IgG1和IgG3具有较高水平;此外,(OVA+Rg1)组免疫小鼠脾细胞对OVA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在各组中最高;ELISA结果显示(OVA+Rg1)组脾细胞分泌的IFN-γ含量最高,且(OVA+Rg1)组和OVA组存在明显差别(p=0.03);而(OVA+Al)组与OVA组相比分泌更高水平IL-4(p=0.01)。2、体外培养BM-DC 7d后,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典型形态的树突状细胞,收集总DC数超过85%。40lg/ml的人参皂苷Rgl处理不成熟BM-DC 24小时后,表面分子I-A/I-E、CD40和CD86变化不显着;加入LPS后,DC表面的I-A/I-E、CD40和CD86分子均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l和LPS同时加入DC时,细胞表面的I-A/I-E分子表达显着性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而CD40和CD86升高不明显。3、人参皂苷Rg1可以在体外促进未成熟DC分泌IL-12,和LPS同时作用时,有协同增强作用;此外人参皂苷Rgl还能促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泌IL-4和IL-10;人参皂苷Rg1可以显着增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吞噬FITC-OVA抗原,并且促使成熟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肽,并提呈给T细胞使之活化分泌IL-2。4、树突状细胞RNA提取A260/A280的比值在2.0左右,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RNA条带清晰,28s:18s rRNA条带亮度接近2:1;经终浓度为40μg/ml的人参皂苷Rg1和/或1μg/ml LPS处理24小时后,人参皂苷Rgl组与对照组相比较(Ⅱ/Ⅰ)上调≥2倍基因23个,下调≥2倍基因45个;LP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Ⅲ/Ⅰ)上调≥2倍基因15个下调≥2倍基因47个;人参皂苷Rg1+LPS组与人参皂苷Rg1组相比(Ⅳ/Ⅱ)上调≥2倍基因35个,下调≥2倍基因15个;人参皂苷Rg1+LPS组与LPS组相比(Ⅳ/Ⅲ)上调≥2倍基因37个,下调≥2倍基因10个,在差异表达基因中,给予人参皂苷Rg1后,Erbb2和Ifi44基因在DCs呈现较高转录水平。5、从基因芯片结果中找出感兴趣的差异表达基因Erbb2和Ifi44,进一步利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gl组、LPS组以及Rg1+LPS组分别处理DC后的EGFR.p44基因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其中Rgl组与对照组相比,两条基因的结果条带清晰,EGFR.p44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法分析EGFR和p44蛋白分泌水平均上调。结论1、人参皂苷Rg1能增强卵清蛋白免疫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人参皂苷Rg1不能促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但能促进成熟DCs高表达I-A/I-E分子;人参皂苷Rg1能增强未成熟DCs的抗原吞噬能力;人参皂苷Rgl能促进成熟DCs的抗原提呈能力。3、人参皂苷Rg1对DCs功能基因的调控涉及到DC的迁移、抗原吞噬、处理和提呈、分泌细胞因子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能通过EGFR-MAPK途径调控下游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从而影响T细胞的极化状态调节免疫应答。综上所述,尽管人参皂苷Rgl不能促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但能增强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吞噬抗原、处理呈递抗原的能力并影响其产生细胞因子。上述作用可能涉及到多个靶点,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明确人参皂苷Rg1能够上调EGFR-MAPK途径调控DC功能而调节下游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从而调控免疫应答。这种作用是否是直接作用抑或是间接作用,需要进一步实验证明,下一步拟利用生物传感器或iRNA干扰技术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g1是否直接作用于EGFR分子。除此之外,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l能辅助增强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人参皂苷Rg1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了人参皂苷Rgl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分子机制及其发生作用的信号通路,为中医药“扶正祛邪’治疗原则以及人参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终为将来人参皂苷Rg1作为临床抗肿瘤新中成药的组成成份提供明确的生物学基础和实验依据。

二、基因表达谱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表达谱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2.1 胸痹的命名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随机方法
        2.4.2 样本量
    2.5 研究方法
        2.5.1 干预措施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2.5.3 一般资料统计
        2.5.4 疗效评价指标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2.5.7 观察记录方法
        2.5.8 疗效评定标准
        2.5.9 相关仪器设备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2.5.11 统计学处理
        2.5.12 伦理监管
    2.6 研究结果
        2.6.1 研究完成概况
        2.6.2 患者一般资料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2.6.5 疗效指标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2.7 讨论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7.4 结论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3.3 研究纳入标准
        3.3.1 研究疾病
        3.3.2 文献类型
        3.3.3 研究技术
        3.3.4 研究指标
        3.3.5 研究内容
    3.4 文献筛选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3.6 结果
        3.6.1 文献检索结果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3.7 讨论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4.3 材料与方法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4.3.2 实验操作
    4.4 结果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4.4.2 箱线图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4.4.5 聚类分析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4.4.7 GO分析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4.5.1 GO分析
        4.5.2 KEGG pathway分析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4.7.2 LncRNA功能预测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4.8 Q-PCR验证分析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4.8.2 引物设计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4.10 总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左心室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
        2. 流行病学资料
        3. 危险因素
        4.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5. 原发性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
        6. 中医针刺疗法对高血压的防治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应用
        1. 基因芯片的概论
        2.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3. 基因芯片技术的局限性和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各组大鼠收缩压的变化
        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 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4. 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实验二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HSPA1B和GADD45B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2. 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调节
    3.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
    4. 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心肌KEGG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与IBS
        1.1.1 IBS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2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3 IBS与基因测序技术
        1.1.4 IBS的诊断标准
        1.1.5 IBS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与IBS
        1.2.1 IBS的中医病名
        1.2.2 IBS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IBS的中医证候与治疗
        1.2.4 IBS-D与附子理中汤
    1.3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IBS-D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实验二 附子理中汤对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实验三 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结肠NALP-3炎性体等免疫指标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1 中风病疾病负担尤其严重
    1.2 中风病遗传学机制研究尚未完全阐明
    1.3 中医证候与基因组学有相似之处,利用分子通路研究中风病遗传学机制更科学
    1.4 基因芯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4.1 基因芯片
        1.4.2 基因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二部分 影响缺血性中风遗传机制重要通路及基因筛选
    2.1 利用通过基因组富集法筛选出影响缺血性中风的重要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
    2.2 分子通路可能是研究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遗传机制的良好结合点之一
    2.3 TLR4、TRAF6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选择
第三部分 TRAF6、TLR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1 筛选影响缺血性中风遗传机制的重要通路及其关键基因和位点
        3.1.2 研究对象的来源
        3.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4 诊断标准
        3.1.5 临床资料的收集
        3.1.6 实验材料
        3.1.7 质量控制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2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检验
        3.2.3 病例组各中医证型基因型分布情况
        3.2.4 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关联分析
        3.2.5 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候的关联分析
        3.2.6 TRAF6、TLR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3.3 讨论
        3.3.1 Toll样信号通路介导缺血性中风后的炎症反应
        3.3.2 基因(TRAF6、TLR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
        3.3.3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的相关性
        3.3.4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相关性
        3.3.5 本研究的创新性
        3.3.6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研究概况
    1.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2. 高血压前期现代研究概况
    3.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研究进展
    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2. 基因芯片技术与心血管疾病
    3.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 基因芯片技术与针灸学
    5. 基因芯片技术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计算机药理学的主要方法及其在中医方药治疗慢性肝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药物筛选
2 系统生物学方法
3 网络药理学和系统药理学方法
4 结语

(9)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生物芯片技术
    1. 基因芯片
        1.1 cDNA芯片
        1.2 Oligo芯片
    2. 蛋白芯片
    3.组织芯片
    4.细胞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中医证候
    2. 针灸
        2.1 针刺
        2.2 灸法
    3. 中药
        3.1 中药有效成分筛选、作用靶标 (药靶) 及机制的研究
        3.2 中药毒副作用评价
        3.3 中药鉴定及质量控制
展望

(10)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效应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人参皂苷Rg1药理作用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人参皂苷Rg1的主要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2 人参皂苷Rg1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3 人参皂苷Rg1药理作用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
    1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现状
    2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
    3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人参皂苷Rg1对小鼠OVA免疫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40和CD #86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抗原吞噬、递呈功能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人参皂苷Rg1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基因表达谱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D]. 金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左心室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赵瑞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D]. 谭玮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 吴光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谢晓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计算机药理学的主要方法及其在中医方药治疗慢性肝病研究中的应用[J]. 付文卫,张华,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04)
  • [7]生物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 李书文,张爱芹,曾鸣,王宁,申刚义. 时珍国医国药, 2013(10)
  • [8]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J]. 张俊清,孟智宏,樊小农.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7)
  • [9]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管艳,苏式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02)
  • [10]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效应与分子机制的研究[D]. 周英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基因表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