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闪烁体耐γ辐照特性研究

几种常用闪烁体耐γ辐照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在脉冲中子、γ辐射场测量中,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PMT)及闪烁体+光电管(PT)组成的光电闪烁探测器仍是主要选用的探测器。在某些条件限制下,不得不将闪烁探测器直接置于强脉冲辐射源的照射下进行测量,由于脉冲中子、γ辐射强度很大,就需要考虑闪烁体的耐辐照特性。在进行强脉冲辐射场测量时,当脉冲中子、γ辐射强度大约在1025/s~1031/s之间时,闪烁体由于受到大剂量(率)强电离辐射,其光传输性能和光输出产额等均会变化,使得闪烁体的闪烁效率下降,其光输出与辐射源强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增大,最终导致所测脉冲波形与真实的脉冲波形产生畸变,使测量数据不真实,甚至使测试失去意义。常用闪烁体耐中子、γ辐照特性的研究,一直是强脉冲辐射场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结合强脉冲辐射场参数测量的实际,研究几种常用闪烁体耐γ辐照特性。在实验研究中,选用了一些强脉冲辐射场测量中常用的闪烁体,如CeF3,NaI(T1),BaF2(无机)和ST-401,ST-1422,NE111(有机)等,测量并比较闪烁探测器在受到60Co源1×1013γ/cm2,2×1013γ/cm2,5×1013γ/cm2,1×1014γ/cm2,3×1014γ/cm2累积辐照后的相对灵敏度变化。通过对这些闪烁体受γ辐照后灵敏度的变化测量,为脉冲辐射测量选用闪烁体提供参考。在闪烁体耐辐照特性研究中,闪烁体配合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组成闪烁探测器的灵敏度标定是必需的一个步骤。利用脉冲γ源(平均能量400keV)、DPF脉冲中子源(DD中子),测量闪烁探测器对脉冲γ、中子的相对灵敏度值。闪烁体γ辐照利用辐照中心强60Co源,其剂量率高到11.35Gy/min,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达到既定γ辐照剂量值。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各种闪烁体,在受到1×1014γ/cm2辐照后其灵敏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超过10%)。对于ST-401和CeF3闪烁体,在本论文中还深入研究其灵敏度下降幅度与辐照剂量的关系,在受到的辐照注量低于5×1013γ/cm2时,两种闪烁体灵敏度无明显下降趋势;但当辐照注量超过1×1014γ/cm2时,其灵敏度下降明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2 本论文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二章 脉冲辐射场测量与闪烁探测器
  • 2.1 脉冲辐射场测量
  • 2.1.1 脉冲辐射场测量对测量系统的要求
  • 2.1.2 脉冲辐射探测器耐辐照特性要求
  • 2.2 闪烁探测器
  • 2.2.1 辐射探测原理
  • 2.2.1.1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2.1.2 辐射探测器的分类
  • 2.2.2 闪烁探测器的特性
  • 2.2.2.1 工作原理
  • 2.2.2.2 闪烁体的分类
  • 2.2.2.3 闪烁体的特性
  • 2.2.2.4 光电倍增管的特性
  • 2.2.2.5 闪烁探测器的特性
  • 2.3 闪烁体辐照损伤
  • 2.3.1 闪烁体辐照损伤的效应
  • 2.3.2 闪烁体辐照损伤的机制
  • 第三章 闪烁体γ辐照后灵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原理
  • 3.1.1 闪烁探测器灵敏度标定
  • 3.1.1.1 闪烁探测器灵敏度的定义
  • 3.1.1.2 闪烁探测器相对灵敏度的定义
  • 3.1.1.3 闪烁探测器相对灵敏度的测量
  • 3.1.2 数据处理方法
  • 3.2 辐照前闪烁体灵敏度的标定
  • 3.2.1 脉冲γ灵敏度
  • 3.2.2 脉冲中子灵敏度
  • 3.2.3 直流中子灵敏度
  • 3.3 闪烁体γ辐照
  • 3.3.1 辐照源
  • 3.3.2 闪烁体辐照
  • 3.4 辐照后闪烁体灵敏度标定
  • 3.5 辐照后闪烁体灵敏度比较
  • 3.6 小结
  • 第四章 闪烁体γ辐照效应与累积照射量的关系实验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实验设计
  • 4.1.2 闪烁体γ辐照
  • 4.2 闪烁体γ辐照后灵敏度变化与累积照射量的关系研究
  • 4.2.1 辐照前后闪烁体相对灵敏度的标定
  • 4.2.2 辐照前后闪烁体相对灵敏度的简单比较
  • 4.2.3 闪烁体相对灵敏度变化与辐照照射量率的关系
  • 4.3 闪烁体γ辐照后闪烁发光后沿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β-γ混合场测量中的粒子甄别研究概述[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6(09)
    • [2].用于辐射复合与双电子复合实验的低能离子闪烁探测器[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0(03)
    • [3].基于闪烁探测器的伽玛能谱测量研究[J]. 科技风 2018(25)
    • [4].大面积塑料闪烁探测器剂量线性测量及修正[J]. 中国测试 2015(06)
    • [5].放射性氙叠层闪烁探测器的设计与初步实验[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5(03)
    • [6].两种大面积塑料闪烁探测器的性能对比及工艺设计[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9(05)
    • [7].无机闪烁探测器的发展和应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04)
    • [8].新型总β测量探测器输出脉冲甄别初探[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9].用于脉冲伽马探测的散射式闪烁探测器[J]. 同位素 2008(04)
    • [10].SiPM用于闪烁探测器的性能研究[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6(05)
    • [11].对一种新型探测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验证[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12].液体闪烁探测器中子的探测效率模拟(英文)[J]. IMP & HIRFL Annual Report 2012(00)
    • [13].强辐射本底对电流型PMT闪烁探测器的影响[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5(05)
    • [14].LaBr_3:Ce闪烁探测器自发本底谱研究[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2(05)
    • [15].基于塑料闪烁探测器的飞行时间系统[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8(05)
    • [16].掺钇BaF_2闪烁探测器性能研究[J]. 核技术 2020(03)
    • [17].LaBr_3:Ce(5%)闪烁探测器的MC研究[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0(09)
    • [18].ASTM E181-17放射性核素探测器的校准和分析的标准试验方法[J].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19(03)
    • [19].混合场β/γ能谱探测器的研制[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7(07)
    • [20].闪烁探测器测氡仪的研制与应用[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2(01)
    • [21].基于蒙特卡罗平台的多能CT闪烁探测器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3)
    • [22].增加Yb:YAG闪烁探测器脉冲输出电荷的实验测量[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7(06)
    • [23].改善CeF_3闪烁探测器输出特性的方法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5(03)
    • [24].双维位置灵敏CsI(Tl)闪烁探测器[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8(01)
    • [25].核测井中NaI(Tl)闪烁探测器性能探讨[J]. 舰船防化 2009(02)
    • [26].强辐射对Yb∶YAG超快无机闪烁探测器灵敏度影响的实验测量[J]. 人工晶体学报 2016(03)
    • [27].辐射复合与双电子复合实验低能离子闪烁探测器(英文)[J]. IMP & HIRFL Annual Report 2009(00)
    • [28].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高能暴谱仪[J]. 天文学报 2008(03)
    • [29].闪烁体探测器中光的衰减通式(英文)[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9(01)
    • [30].利用闪烁探测器对单位立体角内EAS强度与天顶角的关系进行的研究[J]. 科技传播 2018(24)

    标签:;  ;  ;  ;  

    几种常用闪烁体耐γ辐照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