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桩码头预应力构件残余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桩码头预应力构件残余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论文摘要

残余预应力是反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它本身就是一个未知参数,若能找到一种方法能较精确的检测出钢筋残余预应力,无论是对在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评估、修复加固还是对拟建结构的设计、施工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钻孔法对高桩码头预应力构件残余预应力检测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既简单实用又稳定可靠的方法检测钢筋残余预应力,为在役预应力梁工作性能作出较准确的评估。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建立预应力薄板模型分析预应力、孔尺寸及板尺寸与应力释放扰动值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为:孔口扰动值与预应力大小无关;它在一定范围内随孔尺寸增大而增大;构件尺寸越大孔口扰动值越小,并且受构件最短边的影响最大。2.基于有限元ANSYS建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模型,采用生死单元法、2次加载法和位移平衡法。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梁底钻孔(梁不受外荷载作用)时梁底混凝土表面应力释放规律。通过改变钻孔参数(孔径和深度),分析出钻孔孔径和孔深都为50 mm时,由梁底中心轴距钻孔中心100 mm处的应变计算得的钻孔中心应力与实际施加应力吻合。由此确定钻孔的最佳孔径和深度都为50 mm,应变测量最佳贴应变片位置为梁底中心轴向距钻孔中心100 mm处,贴片方向为梁轴向工作应力方向。该结论对预应力梁残余预应力检测具有指导意义。3.以钻孔法现场检测某高桩码头在役混凝土轨道梁残余预应力为例,描述了钻孔法检测残余应力的基本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对测得的平均应变进行了修正,然后计算出梁底中心混凝土正应力,并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出预应力梁钢筋残余预应力。最后将其与规范法计算出的钢筋残余预应力进行比较验证。4.根据轨道梁残余预应力计算出最大开裂荷载,然后通过现役单、双门机包络图的计算,对轨道梁门机作业健康状况作出评估。根据包络图可知第1跨和第8跨跨中为轨道梁最不利位置,由此也可以确定轨道梁钻孔位置应选取在第1跨和第8跨跨中,因为这两跨的最易产生钢筋疲劳及裂缝。但其最大弯矩均未超出轨道梁的最大开裂荷载,因此判定该轨道梁在门机正常工作时是安全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钻孔法原理
  • 2.1.1 概述
  • 2.1.2 盲孔法
  • 2.1.3 应力值修正
  • 2.2 钢筋残余预应力分析
  • 2.2.1 基本假定
  • 2.2.2 残余应力与混凝土表面正应力关系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钻孔法有限元分析
  • 3.1 单元简介
  • 3.1.1 SOLID 65 单元
  • 3.1.2 BEAM 188 单元
  • 3.1.3 MESH 200 单元
  • 3.2 生死单元
  • 3.3 Newton-Raphson 法
  • 3.4 预应力构件钻孔时混凝土应力释放规律
  • 3.4.1 预应力对钻孔周围混凝土应力释放的影响分析
  • 3.4.2 构件尺寸对钻孔周围混凝土应力释放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钻孔法现场试验
  • 4.1 高桩码头检测
  • 4.1.1 常规检测内容
  • 4.1.2 预应力梁残余应力检测
  • 4.2 工程概况
  • 4.3 常规检测结果
  • 4.3.1 外观缺陷检测
  • 4.3.2 混凝土强度检测
  • 4.3.3 钢筋保护层厚度
  • 4.3.4 自然条件
  • 4.4 钻孔法参数的确定
  • 4.4.1 模型设计
  • 4.4.2 建模
  • 4.5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6 现场试验
  • 4.6.1 试验仪器
  • 4.6.2 应变片粘贴步骤
  • 4.7 检测及测试结果分析
  • 4.7.1 预应力检测
  • 4.7.2 测试结果分析
  • 4.8 钢筋残余预应力的计算
  • 4.9 规范法计算钢筋残余预应力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健康分析
  • 5.1 混凝土单元
  • 5.2 钢筋单元
  • 5.3 预应力梁开裂荷载计算
  • 5.4 门机移动最大弯矩计算
  • 5.4.1 单门机作业
  • 5.4.2 双门机协同作业
  • 5.5 规范计算方法及结果
  • 5.5.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5.5.2 正截面抗裂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附表
  • 大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桥梁预应力张拉时常见弊病的防治策略初探[J]. 门窗 2019(23)
    • [2].预应力时效性对磨削强化表面应力的影响[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3].基于“双控”技术的桥梁预应力智能化张拉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智库时代 2018(52)
    • [4].有砟轨道预应力简支箱梁技术改革应用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0(01)
    • [5].道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析[J]. 门窗 2019(24)
    • [6].预应力T梁在桥梁中技术运用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04)
    • [7].论T梁施工中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J]. 中外建筑 2017(06)
    • [8].煤矿高预应力锚杆支护精细化研究[J]. 能源与节能 2015(03)
    • [9].浅析预应力施工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知识 2017(15)
    • [10].考虑预应力实施过程的预应力钢结构全过程优化设计[J]. 预应力技术 2013(03)
    • [11].预应力混凝土中永存预应力不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 北方交通 2012(06)
    • [12].预应力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 预应力技术 2011(01)
    • [13].考虑预应力实施过程的预应力钢结构全过程优化设计[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02)
    • [14].预应力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 建筑机械化 2010(S1)
    • [15].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施工控制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20(05)
    • [16].路桥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应用分析[J]. 四川水泥 2017(09)
    • [17].大跨度现浇缓黏结预应力空心楼板关键技术研究[J]. 施工技术 2015(01)
    • [18].对预应力T型桥梁预制施工中几点改进措施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13(36)
    • [19].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残余预应力计算[J]. 工业建筑 2014(S1)
    • [20].预应力墙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2)
    • [21].预应力中空棒构件设计与力学特性[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0(05)
    • [22].桥梁预应力张拉精细化监控系统研究[J]. 华东公路 2017(01)
    • [23].预应力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5(07)
    • [24].小型星载预应力可展开结构的可靠性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15(11)
    • [25].预应力张拉对32 m箱梁模型动力特性的影响[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6].预应力T形梁预制场地建设[J]. 民营科技 2011(01)
    • [27].大学生社会预应力的建构思考[J]. 商业时代 2010(26)
    • [28].大学生社会预应力建构思路与策略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8)
    • [29].大跨径预应力在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技术讨论[J]. 中国公路 2020(03)
    • [30].挤压大变形隧道研究现状及高强预应力一次(型)支护体系[J].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0(06)

    标签:;  ;  ;  

    高桩码头预应力构件残余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