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颅内或颅外动脉由于狭窄或闭塞,使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形成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中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及高发病,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体内大、中动脉,尤以对生命健康最为重要的颅脑动脉为主,常引起严重的卒中事件,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病理生理过程也较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更复杂,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低氧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参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在脑卒中过程中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1]近年来,许多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表明[2],HIF-1α在脑组织内广泛分布,参与脑缺血缺氧过程,在低氧时通过对靶基因的诱导表达,调控无氧代谢、促使EPO、VEGF、FGF、TGF-β增加等,使缺氧的组织细胞保持一定的氧浓度,并使细胞能耐受低氧状态而存活[3]。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HIF-1α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HIF-1α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表达与单纯脑缺血的发生发展方面,而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建立以及HIF-1α在该模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全脑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建立,该模型建立成功的形态学及病理学评价,及在该模型下大鼠脑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制备健康基础上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及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各组分为假手术、脑缺血0.5、6、12、24h亚组,从形态学及光镜下观察HE染色病理生理变化,判定造模是否成功。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及RT-PCR技术检测HIF-1αmRNA表达及变化。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及mRNA表达的平均灰度相对比值,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模型成功标志:(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功标志: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主动脉血管内皮连续性中断,脂质斑块形成;钙化;中膜平滑肌增生、弹力纤维断裂;外膜变薄。(2)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成功标志:动物苏醒后观察行为及体态,全脑缺血时瞳孔散大、球结膜呈暗红色,弓背竖毛,手术成功。2、免疫组化法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0.5h亚组缺血脑组织中HIF-1α已出现明显表达,6h亚组达峰值,12,24h亚组中持续高表达。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中0.5h亚组与假手术亚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6h亚组较假手术、缺血0.5h亚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12、24h亚组分别较6h亚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RT-PCR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0.5h亚组缺血脑组织中HIF-1αmRNA已出现明显表达,6h亚组达峰值,12,24h亚组中持续高表达。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中0.5h亚组与假手术亚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6h亚组较假手术、缺血0.5h亚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12、24h亚组分别较6h亚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配方高脂饲料及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能够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缺血性脑中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可诱导HIF-1α表达增强,在缺血早期即可出现高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升高,6h达峰,提示HIF-1α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规律与HIF-1α在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规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