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酰肼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萘酰肼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论文摘要

金属冠醚是一类与传统意义的冠醚有类似结构的环状配合物。典型的大环冠醚结构特征,以及方便调控的配位键赋予了该类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分子识别,有机催化反应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过去的十年里,有关金属冠醚的研究发现,将N-酰-水杨酰肼类配体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能构筑出M-N-N型金属冠醚。该类金属冠醚被称为氮杂金属冠醚,具有尺寸可控,环直径大等特点,为其在应用方面提供了较好的结构基础。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用萘环取代N-酰-水杨酰肼类配体中的苯环,以增加其空间立体效应,通过调节N-酰端基取代基,合成了一系列N-酰基-3-羟基-2-萘酰肼类配体,并探讨了其与三价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以及萘环存在下,N-酰取代基对氮杂金属冠醚配合物结构的影响。一、合成并表征了五个N-酰基-3-羟基-2-萘酰肼化合物,分别为:N-乙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1);N-丙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2);N-丁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3);N-异丁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4);N-(2-丁烯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5)。通过元素分析、核磁氢谱、红外光谱、固体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确定了上述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以及发光性质。二、合成并表征了八个配合物,分别为:1、金属中心为MnⅢ的金属冠醚配合物:[Mn6(L1)6(DMF)6](1),[Mn6(L2)6(DMF)6]6DMF (2),[Mn6(L3)6(C2H5O)6]6DMF (3);2、金属中心为FeⅢ的金属冠醚配合物:[Fe6(L1)6(H2O)6](4),[Fe6(L2)6(DMF)4(H2O)2]6DMF4H2O (5),[Fe6(L2)6(DEF)6](6),[Fe6(L3)6(DMF)6],(7)[Fe8(L4)8](8)。三、用X-射线衍射法对配合物1-7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单晶结构分析显示,配合物1-7均为六聚氮杂金属冠醚。结构中,配体都以同样的模式——通过N-N键将三价金属离子桥联起来形成具六个重复单元-[M-N-N]-(M=Mn, Fe)的环状结构,体积较大的萘环由于立体排斥性而指向环的外部,体积较小的N-酰基指向环的内部,金属冠醚环内形成了椭球形的孔穴;金属冠醚环的尺寸随N-酰基链的增长而增大;当配体、溶剂相同时,以FeⅢ为金属中心的金属冠醚环的尺寸比以MnⅢ为金属中心的金属冠醚环的尺寸稍大;六聚金属冠醚环都是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有序排列成三维的氮杂金属冠醚超分子结构。对配合物8进行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试,质谱数据表明配合物8可能以八聚的形式形成了[Fe8(L4)8]。四、使用红外光谱,XRD粉末衍射、热重分析和质谱等实验手段对部分标题配合物进行了性质表征和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冠醚的研究背景
  • 1.1.1 氮杂金属冠醚
  • 1.1.2 以 N-酰基-芳酰肼为配体的金属冠醚的结构特征
  • 1.1.3 影响 N-酰基-水杨酰肼类氮杂金属冠醚环的形状和尺寸的因素
  • 1.1.3.1 N-酰基对氮杂金属配体冠醚环的影响
  • 1.1.3.2 金属中心不同对环的影响
  • 1.2 超分子化学
  • 1.2.1 氮杂金属冠醚的超分子化学
  • 1.2.1.1 基于配位键的超分子扩展结构
  • 1.2.1.2 基于氢键的超分子结构
  • 1.2.2 主体-客体化学
  • 1.2.2.1 分子内主-客体化学
  • 1.2.2.2 分子间主-客体化学
  • 1.3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2 合成实验
  • 3L1)的合成'>2.1.2.1 N-乙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1)的合成
  • 3L2)的合成'>2.1.2.2 N-丙酰基-3-羟基-2 萘酰肼(H3L2)的合成
  • 3L3)的合成'>2.1.2.3 N-丁酰基-3-羟基-2 萘酰肼(H3L3)的合成
  • 3L4)的合成'>2.1.2.4 N-异丁酰基-3-羟基-2 萘酰肼(H3L4)的合成
  • 3L5)的合成'>2.1.2.5 N-(2-丁烯酰基)-3-羟基-2 萘酰肼(H3L5)的合成
  • 2.1.3 谱学实验
  • 2.1.3.1 红外光谱(IR)实验
  • 2.1.3.2 荧光光谱实验
  • 2.2 配体的谱学性质
  • 2.2.1 配体的核磁谱图
  • 2.2.2 配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3L1)的 IR 光谱'>2.2.2.1 N-乙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1)的 IR 光谱
  • 3L2)的 IR 光谱'>2.2.2.2 N-丙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2)的 IR 光谱
  • 3L3)的 IR 光谱'>2.2.2.3 N-丁酰基-3-羟基-2-萘酰肼 (H3L3)的 IR 光谱
  • 3L4)的 IR 光谱'>2.2.2.4 N-异丁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4)的 IR 光谱
  • 3L5)的 IR 光谱'>2.2.2.5 N-丁烯酰基-3-羟基-2-萘酰肼(H3L5)的 IR 光谱
  • 2.2.3 化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
  • 2.3 本章小结
  • Ⅲ的金属冠醚体系'>第三章 金属中心为 Mn的金属冠醚体系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1.2 合成实验
  • 6(L16(DMF)6] (1)'>3.1.2.1 [Mn6(L16(DMF)6] (1)
  • 6(L26(DMF)6]·6DMF (2)'>3.1.2.2 [Mn6(L26(DMF)6]·6DMF (2)
  • 6(L36(C2H5O)6]·6DMF (3)'>3.1.2.3 [Mn6(L36(C2H5O)6]·6DMF (3)
  • 3.1.3 X-射线衍射实验
  • 3.1.3.1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收集
  • 3.1.3.2 X-射线衍射数据的分析
  • 3.1.4 质谱实验
  • Ⅲ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2 以 Mn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6(L16(DMF)6] (1)'>3.2.1 配合物[Mn6(L16(DMF)6] (1)
  • 6(L26(DMF)6]·6DMF (2)'>3.2.2 配合物[Mn6(L26(DMF)6]·6DMF (2)
  • 6(L36(C2H5O)6]·6DMF (3)'>3.2.3 配合物[Mn6(L36(C2H5O)6]·6DMF (3)
  • 3.2.4 结果与讨论
  • Ⅲ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谱学性质'>3.3 以 Mn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谱学性质
  • 3.3.1 红外光谱
  • 6(L16(DMF)6] (1)'>3.3.1.1 配合物 [Mn6(L16(DMF)6] (1)
  • 6(L26(DMF)6]·6DMF (2)'>3.3.1.2 配合物 [Mn6(L26(DMF)6]·6DMF (2)
  • 6(L36(C2H5O)6]·6DMF (3)'>3.3.1.3 配合物 [Mn6(L36(C2H5O)6]·6DMF (3)
  • 3.3.2 质谱分析
  • 3.4 小结
  • Ⅲ的金属配体冠醚体系'>第四章 金属中心为 Fe的金属配体冠醚体系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1.2 合成实验
  • 6(L16(H2O)6] (4)'>4.1.2.1 [Fe6(L16(H2O)6] (4)
  • 6(L26(DMF)4(H2O)2]·6DMF·4H2O (5)'>4.1.2.2 [Fe6(L26(DMF)4(H2O)2]·6DMF·4H2O (5)
  • 6(L26(DEF)6] (6)'>4.1.2.3 [Fe6(L26(DEF)6] (6)
  • 6(L36(DMF)6] (7)'>4.1.2.4 [Fe6(L36(DMF)6] (7)
  • 8(L48] (8)'>4.1.2.5 [Fe8(L48] (8)
  • 4.1.3 X-射线衍射实验
  • 4.1.3.1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收集
  • 4.1.3.2 X-射线衍射数据的分析
  • 4.1.4 质谱实验
  • Ⅲ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4.2 以 Fe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6(L16(H2O)6] (4)'>4.2.1 配合物[Fe6(L16(H2O)6] (4)
  • 6(L26(DMF)4(H2O)2]·6DMF·4H2O (5)'>4.2.2 配合物[Fe6(L26(DMF)4(H2O)2]·6DMF·4H2O (5)
  • 6(L26(DEF)6] (6)'>4.2.3 配合物[Fe6(L26(DEF)6] (6)
  • 6(L36(DMF)6] (7)'>4.2.4 配合物[Fe6(L36(DMF)6] (7)
  • 8(L48] (8)'>4.2.5 配合物[Fe8(L48] (8)
  • 4.2.6 结果与讨论
  • Ⅲ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谱学性质'>4.3 以 Fe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的谱学性质
  • 4.3.1 红外光谱
  • 6(L16(H2O)6] (4)'>4.3.1.1 [Fe6(L16(H2O)6] (4)
  • 6(L26(DMF)4(H2O)2]·6DMF·4H2O (5)'>4.3.1.2 [Fe6(L26(DMF)4(H2O)2]·6DMF·4H2O (5)
  • 6(L26(DEF)6] (6)'>4.3.1.3 [Fe6(L26(DEF)6] (6)
  • 6(L36DMF6] (7)'>4.3.1.4 [Fe6(L36DMF6] (7)
  • 4.3.2 质谱分析
  • 6(L16(H2O)6] (4)'>4.3.2.1 [Fe6(L16(H2O)6] (4)
  • 6(L26(DEF)6] (6)'>4.3.2.2 [Fe6(L26(DEF)6] (6)
  • 8(L48] (8)'>4.3.2.3 [Fe8(L48] (8)
  • 4.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中4种双酰肼类农药残留[J]. 中国测试 2020(03)
    • [2].三氟乙酰肼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浙江化工 2015(04)
    • [3].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3)
    • [4].4-甲基哌嗪乙酰肼并芳香醛类希夫碱的合成与表征[J]. 石油化工应用 2014(06)
    • [5].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葱中5种双酰肼农药残留[J]. 色谱 2010(09)
    • [6].羟丙基-β-环糊精对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肼的包合及增溶作用研究[J]. 广州化工 2015(09)
    • [7].硝呋酚酰肼合成研究[J]. 山东化工 2010(04)
    • [8].L-谷氨酰肼为底物酶法制备茶氨酸[J]. 精细化工 2010(02)
    • [9].新型蒈酸基双酰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 合成化学 2019(09)
    • [10].多肽酰肼法合成翻译后修饰物蛋白NEDD8[J]. 有机化学 2016(11)
    • [11].含双酰肼的芳氧苯氧丙酸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 现代农药 2017(05)
    • [12].规避有毒试剂 反应条件温和 DDI合成自主酰肼工艺问世[J]. 江苏氯碱 2014(05)
    • [13].树枝状多酰肼固化剂的制备与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4)
    • [14].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9(05)
    • [15].吡啶基双酰肼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J]. 河南科学 2011(01)
    • [16].嘧啶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06)
    • [17].具有除草活性的甘氨酰肼二酰基衍生物的构效关系[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8].脯氨酰肼小分子催化的环己酮的直接α-硫代反应[J]. 有机化学 2009(11)
    • [19].2-氨基-3-苯基丙酰肼作为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01)
    • [20].草酰肼二硝酸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J]. 含能材料 2016(12)
    • [21].双取代酰肼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性能[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9(05)
    • [22].芳香酰肼的合成新方法[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3].含吡啶-2-酰肼结构的索拉非尼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 药学学报 2012(12)
    • [24].锡粉促进下α-三氟甲基高烯丙基酰肼的合成(英文)[J]. 有机化学 2019(06)
    • [25].β-咔啉-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3)
    • [26].基于萘酰肼的铜离子选择性荧光探针在溶液和薄膜中的应用[J]. 化学试剂 2018(08)
    • [27].通过基于多肽酰肼的化学连接反应合成高张力环状四肽[J]. 化学学报 2014(12)
    • [28].樟脑酸基双酰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 精细化工 2015(12)
    • [29].多肽酰肼法合成Nesiritide[J]. 有机化学 2014(07)
    • [30].芳香磺酰肼与胺通过铜催化氧化偶联合成芳香磺酰胺(英文)[J]. 有机化学 2019(05)

    标签:;  ;  ;  

    萘酰肼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