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机典型构件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斌[1](2021)在《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板网架结构广泛应用于设置悬挂吊车的工业建筑中,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悬挂吊车的数量、吨位及运行频率在不断地增加,由此引发的网架结构疲劳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357)“基于健康监测的平板网架结构疲劳动态可靠性分析与疲劳寿命评估”,针对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在役网架结构在悬挂吊车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了网架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悬挂吊车的载荷效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应力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悬挂吊车荷载效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网架结构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基于网架结构的实测载荷数据,结合数据信号处理、雨流计数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了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编制方法,并得到了网架结构在不同荷重分布参数下的疲劳应力频值谱,为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依据。(3)针对网架结构中螺栓球节点用M30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常幅和变幅疲劳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发现疲劳破坏均发生在螺栓与球啮合处的第一圈螺纹位置,并建立了常幅和变幅疲劳S-N曲线。通过疲劳断口形貌分析及螺栓应力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失效机理。此外,开展了M30高强螺栓在欠拧情况下的常幅疲劳试验,得到了相应的S-N曲线。通过对比发现M30高强螺栓在仅拧入3个螺栓深度的情况下,其疲劳强度大幅降低。(4)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以及不同网格划分尺寸对高强螺栓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缺口系数。同时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连接的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破坏机理。(5)采用S-N曲线法、局部应变法及损伤容限设计法对螺栓球节点中M30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结合已有的疲劳试验数据及理论分析,针对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在其计算参数方面提出了修正建议。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后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适用于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分析。(6)基于Palmgren-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及疲劳强度S-N曲线,对网架中所测关键构件的两类节点构造细节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随后,建立了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失效极限状态方程,探讨了方程中各参量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参数取值,采用Monte-Carlo模拟法计算了所测关键构件的可靠度指标,并讨论了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及吊车荷载增大对疲劳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是否考虑低应力幅损伤程度减弱,对疲劳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作低应力幅损伤弱化处理后,可靠度指标明显提高。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越大,疲劳可靠度指标越低。随着吊车荷载的增大,疲劳可靠度指标降低显着。
韩崇瑞[2](2021)在《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的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分析》文中认为塔式起重机覆盖的施工空间较大,是工程中常用的大型起重设备。塔式起重机的市场保有量从2008年以来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的塔式起重机保有量更是达到82.1万台之多。市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塔式起重机发生的事故也在日益增加,而根据统计,在这些塔式起重机断裂的事故中,有50%-90%的原因是由于塔式起重机的长期使用导致疲劳破坏。在此背景下对塔式起重机这类大型起重装备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以QTZ250为研究对象,根据塔式起重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形式对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的研究方法的选择、塔式起重机循环载荷谱的获取和进行软件分析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并将这几点作为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来进行研究。对于大型起重设备疲劳寿命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对其疲劳寿命评估的理论方法,然后要确定整个机构材料的疲劳特性,然后获得可以反映载荷特性的工作载荷谱,最后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塔式起重机的使用寿命。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此本文参考了前人研究,总结起重机械疲劳寿命研究的特点,为之后的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分析做出参考。根据以往研究提出了在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计算时的研究难点,同时针对提出的研究难点计划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根据塔式起重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塔式起重机的使用等级,确定塔式起重机的疲劳类型为高周疲劳,对该种形式的疲劳寿命研究更宜选择名义应力法。该方法经历了相当长的研究时间且积累了相当多的实验数据和有关经验。考虑到塔式起重机载荷加载的复杂性、塔式起重机结构的多样性、参数的求算和现有疲劳累积理论的经验积累,本文选择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对塔式起重机的损伤进行计算进而求出塔式起重机的疲劳寿命。(3)本文依据《塔式起重机设计标准》对塔式起重机进行了建模,联合ANSYS Workbench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根据现场经验和该型号塔式起重机的起重特性曲线选取塔式起重机的典型工况,并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为载荷谱的获取和疲劳寿命的分析进行铺垫。(4)利用ADAMS和ANSYS软件的双向数据传递接口进行联合作业对塔机的柔性部件进行柔性体建模和模型替换,结合ADAMS/Cable模块建立了塔式起重机钢丝绳模型,完成了塔式起重机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选取了五种塔式起重机的典型工况,验证模型后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了一系列反应塔式起重机力学性能的数据,为后续的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计算提供了必要条件。(5)根据有限元结果和塔式起重机刚柔耦合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得到的塔式起重机各个工况的载荷特性推断出塔式起重机的危险工况和危险节点,用名义应力法求得了塔式起重机在该条件下的疲劳寿命;之后根据塔式起重机不同结构特点的特殊性选择了危险工况下销孔连接结构作为分析对象,用应力严重系数法得到了塔式起重机该结构的疲劳寿命。最后使用ANSYS ncode Designlife疲劳分析软件对塔式起重机的各个工况进行寿命分析,并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较为吻合。结合实际一天工作中塔式起重机在各个工况下的占比,利用Miner疲劳积累损伤理论得到了相对准确的塔式起重机整体疲劳寿命。为塔式起重机和其他大型起重机械的疲劳寿命分析和关键零部件的保养替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王彬文,陈先民,苏运来,孙汉斌,杨宇,樊俊铃[3](2021)在《中国航空工业疲劳与结构完整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疲劳与结构完整性成为影响飞机结构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飞机结构从最初的静强度、安全寿命设计理念逐渐发展成以疲劳与结构完整性为指导的研制理念和方法,并在型号中取得了成功应用,使得新一代飞机结构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号的研制需求,这一领域又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从航空工业角度梳理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航空结构疲劳研究的进展和主要成果,重点介绍了在航空材料/结构/工艺、分析评估理论研究、疲劳试验技术以及飞机寿命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从型号研制及工程发展角度提出了对中国航空疲劳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期为中国航空结构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丁洪钧[4](2020)在《某转向架牵引电机结构振动疲劳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路轨道车辆经过几次重大的提速过程之后,不论货车还是客车的运行速度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伴随着轨道车辆的速度提升,机车构件及焊缝的疲劳寿命严重影响着列车运行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机车转向架上构件的应力分析和随机振动疲劳分析在机车的抗疲劳设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机车的牵引电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机车的转向架上,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要求对其各部分构件母材和关键位置焊缝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展开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以某转向架的牵引电机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牵引电机的强度以及结构的疲劳寿命。并通过三种疲劳研究方法的比较,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也证明频域结构应力法的先进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有限元法建立转向架牵引电机模型,采用六面体实体网格对电机模型进行离散,采用Lanczos法计算牵引电机的前十阶模态。(2)基于TB/T2436-93标准设置五个载荷工况,对牵引电机进行静强度分析,判断结构强度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基于IEC 61373-2010标准使用模态法计算牵引电机垂向、横向、纵向三个冲击工况下的应力值,与材料的许用应力比较,判断不同材料的构件是否满足安全设计要求。(3)基于IEC 61373-2010标准对牵引电机结构进行随机振动分析。基于名义应力法进行随机振动疲劳寿命预测,计算焊缝和母材的疲劳寿命。引入疲劳分析的新方法—频域结构应力法。通过定义结构关键焊缝,将随机振动的激励载荷等效成结构应力,通过叠加法得到频域下等效结构应力,再结合主S-N曲线预测牵引电机关键焊缝的疲劳寿命。(4)引入三区间疲劳寿命预测法,对电机结构的焊缝再次进行疲劳寿命预测。通过三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比较,验证结果合理性,并说明三种方法的特点。(5)通过对危险焊缝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危险焊缝的疲劳寿命。
李晶[5](2020)在《基于实测路谱的轻型货车燃油箱疲劳分析》文中认为燃油箱作为汽车中的重要构件,对汽车的使用安全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货车燃油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处的外部振动环境复杂,箱体内的燃油随之发生强烈的晃动,燃油箱内的隔板容易发生脱落,进而造成燃油泄漏甚至起火导致火灾等危险。燃油箱在实际使用时必须保证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那么对燃油箱进行振动疲劳分析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针对某轻型货车燃油箱在路试中出现箱体撕裂、燃油泄漏的问题,本文对燃油箱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和相关试验,并基于实测路谱对燃油箱的振动疲劳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燃油箱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基于路谱的疲劳分析研究状况。(2)根据流体力学、声学及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在有限元计算分析的理论基础上,推导流体-结构耦合作用的动力学方程。基于流固耦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利用ANSYS软件计算不同充液比下燃油箱的耦合模态,重点对充液50%的燃油箱进行振动分析并进行振动试验,研究燃油箱的振动特性,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及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提取燃油箱焊点处的振动响应结果并进行简要分析。(3)在试验场进行测试时,对五种强化路面进行道路谱数据采集并处理。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实测燃油箱结构的时域数据,对道路谱数据中出现毛刺、零漂和温漂、局部超限等问题的信号进行检查并有效的修正,利用傅里叶变换将时域数据转换成相应的频域PSD载荷信号并进行处理。(4)燃油箱的疲劳分析是针对充液50%的燃油箱进行的。对燃油箱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应力分布,结合疲劳寿命分析理论、材料的S-N曲线特性和频域PSD载荷信号激励导入n Code Design Life中分析,得到燃油箱结构在强化路面下的疲劳寿命。本文通过对充液50%燃油箱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基于实测路谱对燃油箱结构的振动疲劳进行分析,为燃油箱疲劳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郝梦飞[6](2020)在《基于临界面-能量法的榫连结构低周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航空发动机的主承力部件之一,高压涡轮盘由于工作环境恶劣而被列为航空发动机的第一关键部件,在提升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同时,须对其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完整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榫连结构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以及涡轮盘与叶片的主要连接形式,在运转时承受着复杂的循环热载荷和机械载荷的耦合作用,通常是发动机结构中故障失效频发的关键区域,其中低周疲劳失效是其最主要的失效模式。因此,针对榫连结构在低周疲劳失效模式下的疲劳寿命分析对于保障涡轮盘与叶片安全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本学位论文以某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盘榫连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如下研究:(1)基于冯·米塞斯准则合成的等效应变的多轴疲劳疲劳寿命预测基于冯·米塞斯准则合成的等效应变,提出了新的多轴疲劳临界平面-损伤参量。对不同加载路径下轮盘合金GH4169等3种材料的薄壁圆环光滑试样的实验数据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并结合4种常用的多轴临界面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疲劳寿命预测精度。(2)基于临界平面-等效应变能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基于等效应力寿命曲线的研究,对冯·米塞斯等效应力进行了修正。同时,为考虑等效应变的影响,耦合能量和临界平面法提出了新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结合不同加载路径下轮盘合金GH4169等3种材料的管状光滑试样的试验数据和FS模型等4种常用的临界平面寿命预测模型,对新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作了验证。(3)基于临界平面-能量模型的涡轮叶盘疲劳寿命预测对某高压涡轮叶盘在典型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涡轮盘在慢车等三种转速循环加载下的应力和应变仿真结果,通过提取在这三种工况下涡轮盘考核部位的应力和应变仿真信息,并结合提出的临界平面-能量多轴疲劳寿命模型对其进行寿命预测。
张颖[7](2020)在《静动联合加载下结构振动疲劳寿命分析》文中提出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运行过程中,结构会承受各种复杂振动载荷,包括静载荷和动载荷。复杂载荷会导致结构局部出现较大的响应,引起疲劳破坏。本文针对同时承受静动载荷下的典型结构,研究其振动疲劳寿命预估方法。在疲劳寿命预估方面,根据静动载荷特性,对振动疲劳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基于平均应力效应,计算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极限,并修正S-N曲线。选用工程适用的振动疲劳破坏准则和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研究结构承受静拉伸载荷和随机激励载荷下的动力学性能,提出适用于此载荷条件下的频域和时域寿命预估方法。为验证寿命预估结果的准确性,对结构进行静拉伸载荷下的随机振动疲劳试验。试件一端固定在试验架上,另一端施加静力拉伸载荷。利用激振器施加基础力激励的形式进行宽带随机振动试验,记录疲劳破坏时间,并采集危险单元的应变-时间历程和施加动载荷的力-时间历程,为疲劳寿命预估提供试验依据。本文通过不同静力拉伸工况下的随机振动疲劳试验,研究静载荷对结构振动疲劳寿命的影响,探究结构寿命的变化规律。为保证试件能在有效时间内破坏,试验前需对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和寿命计算,确定静动载荷大小。依据试验设备夹持情况和载荷加载形式,设计试件和夹具,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确定其固有频率。进行静力学分析和随机响应分析,确定试验静动载荷大小。
柴博[8](2020)在《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模式分析及其转轴疲劳可靠性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卫星机构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严格。太阳翼驱动机构作为卫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中出现故障后会导致卫星能源系统失效,且难以调整修复,并导致巨额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围绕卫星太阳翼驱动机构的故障模式和可靠性分析展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以某型太阳翼驱动机构为对象,对太阳翼驱动机构进行结构层次划分、故障模式分析、故障树构建、贝叶斯网络分析、疲劳损伤计算、寿命计算和可靠性建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考虑空间环境对太阳翼驱动机构在轨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分析了太阳翼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依据其跟踪规律,将其系统划分成驱动装置、传动机构、连接机构、信号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五个层次,并对各层次进行故障模式分析,汇总生成FMEA表。先行构建太阳翼驱动机构各层次的故障子树并进一步拓展形成系统故障树;采用模糊性处理办法,对故障树缺失的底事件故障率赋值,将专家评估结果转化为模糊概率,使用均值面积法进行解模糊处理,得到各底事件的精确故障概率。利用贝叶斯网络求解在故障树顶事件发生后其余各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得到太阳翼驱动机构系统的薄弱环节——传动机构的转轴疲劳失效。考虑在发射不同阶段中传动机构转轴所处疲劳失效诱发环境,将失效问题划分为发射阶段的随机振动疲劳失效和在轨运行热疲劳失效两类,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综合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方法和材料的S-N测试曲线,利用频域下的Dirlik公式将危险点应力功率谱密度函数转化为概率密度函数,计算转轴的振动疲劳损伤;利用时域上的雨流计数法统计出转轴所受热应力的载荷-时间历程,计算得到转轴四个典型单元(随机振动应力响应较大但热应力为零的单元A、无随机振动响应但有热应力的单元B、少许随机振动应力响应但热应力最大的单元C、随机振动应力响应最大但热应力较低的单元D)的热疲劳损伤,综合比较确定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的疲劳寿命。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的疲劳可靠性模型。根据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的疲劳损伤仿真结果,应用小波变换和雨流计数法求得随机振动最大应力响应及最大热应力在时域上的应力历程及其拟合分布,利用转轴材料的P-S-N曲线推导在给定寿命下材料的强度概率分布。在Matlab中采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完成对随机振动疲劳可靠性模型的可靠度计算,进而得到卫星太阳翼驱动机构工作过程的疲劳可靠度。
张琴,许巍,范金娟,何玉怀[9](2020)在《材料及构件振动疲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试样形式、激振方式、载荷类型与载荷确定等方面综述了振动疲劳实验的国内外相关进展,然后对振动疲劳的失效机理和失效判据进行总结评述,再对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和有限元模型归纳介绍,最后提出了振动疲劳在仿真模型、复合材料和复杂工程环境方面的问题及展望。
张家铭[10](2020)在《航空薄壁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文中研究指明航空薄壁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承受着严峻的高温载荷、高声压级噪声载荷及气体高速流动引起的气动载荷。因为载荷极为复杂,急需解决薄壁构件在多场耦合作用下动力学响应规律及疲劳寿命问题的预估方法。1.构建了薄壁结构多场耦合作用下动力学响应理论方法及寿命预估理论方法。分别以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薄壁结构大挠度控制方程、热-流-固耦合控制方程、热随机振动控制方程及基于有限元/边界元耦合的结构动力学控制方程为支撑构建动力学响应理论方法;以S-N寿命曲线、改进雨流循环计数法、平均应力模型、疲劳失效准则及疲劳累计损伤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寿命预估理论方法。2.针对典型薄壁结构悬臂板构件高温随机振动响应与疲劳问题。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振动量级组合下,悬臂板危险点位置轴向动应力响应规律。绘制出应力响应雨流循环矩阵和雨流损伤矩阵,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对薄壁构件疲劳寿命进行预估。将高温随机振动疲劳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温度和随机振动载荷作用下响应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获得很好的一致性,结构疲劳寿命与试验结果处于同一量级。3.针对四端固支薄壁板在高速流动下热声响应与疲劳问题。考虑航空发动机典型工况,研究了高速流动下薄壁板温度分布及冲击力载荷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薄壁板在不同流速及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功率谱密度响应规律,并进行疲劳寿命预估。开展无流速下金属薄壁板热声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对比验证,部分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与无流动下薄壁板热声应变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速流动对薄壁板动力学响应的影响。4.基于有效的薄壁结构高速流动下热声响应与疲劳预估计算方法,建立简化涡轮静子叶片模型,结构在热-声-流动载荷作用下,获得静子叶片热模态频率分布,不同流速下温度分布及热流冲击力载荷分布,热声流耦合作用下静子叶片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并预估计算了静子叶片有/无流速下热声载荷联合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对比分析了高速流速对静子叶片的影响。文中开展热-声-流-固多物理场联合作用下高温合金薄壁结构动力学响应与疲劳寿命的理论研究、仿真计算、试验验证、预估计算等工作,研究结论将为航空航天薄壁结构强度分析与稳定性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二、飞机典型构件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机典型构件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1 疲劳问题研究回顾与现状 |
1.2.2 疲劳寿命评估研究 |
1.2.3 疲劳载荷谱研究 |
1.2.4 疲劳可靠性研究 |
1.3 网架结构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
1.3.1 网架结构疲劳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2 网架结构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与有限元分析 |
2.1 网架结构的基本概况 |
2.2 网架结构受力分析 |
2.2.1 基本设计参数 |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计算结果分析 |
2.3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方案 |
2.3.1 应力测点布置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2.3.3 应变传感器安装 |
2.3.4 现场测试与数据采集 |
2.4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数据分析 |
2.4.1 吊车空载运行工况 |
2.4.2 吊车负重运行工况 |
2.4.3 吊车组合作业工况 |
2.4.4 吊车起吊和卸载工况 |
2.4.5 吊车刹车制动工况 |
2.4.6 邻跨吊车作业工况 |
2.5 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2.5.1 网架结构的悬挂吊车荷载效应 |
2.5.2 吊车荷载的计算与模拟 |
2.5.3 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
2.5.4 吊重增大后网架结构的应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编制与理论分析 |
3.1 疲劳载荷数据的测取 |
3.2 载荷谱编制对象的确定 |
3.3 载荷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1 载荷时间历程的压缩处理 |
3.3.2 载荷时间历程的平稳性检验 |
3.3.3 基于雨流计数法的统计计数 |
3.3.4 载荷幅均值的概率分布及检验 |
3.4 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3.4.1 极值荷载的确定 |
3.4.2 二维载荷谱编制 |
3.4.3 程序载荷谱编制 |
3.5 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分析 |
3.5.1 吊车载荷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
3.5.2 疲劳应力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3.5.3 网架结构的疲劳应力频值谱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栓球节点中M30 高强螺栓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4.1 M30 高强螺栓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
4.1.1 疲劳试件设计 |
4.1.2 高强螺栓的材料性能 |
4.1.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4.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5 疲劳失效机理分析 |
4.1.6 高周疲劳损伤模型 |
4.1.7 试验结果与规范值对比 |
4.2 M30 高强螺栓的变幅疲劳性能试验 |
4.2.1 疲劳试件 |
4.2.2 试验加载方案 |
4.2.3 变幅疲劳试验结果 |
4.2.4 变幅疲劳损伤 |
4.2.5 变幅疲劳S-N曲线 |
4.3 M30 高强螺栓欠拧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加载方案 |
4.3.3 疲劳破坏形式 |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栓球节点中高强度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5.1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1 V型切口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2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
5.1.3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
5.1.4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系数的参数分析 |
5.1.5 高强螺栓的疲劳缺口系数 |
5.2 S-N曲线法 |
5.2.1 光滑试件的S-N曲线估算 |
5.2.2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5.2.3 缺口效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
5.2.4 基于S-N曲线法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2.5 修正的S-N曲线法 |
5.3 局部应力应变法(LSA) |
5.3.1 概述 |
5.3.2 基于LSA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3.3 修正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
5.4 损伤容限设计法(DTDM) |
5.4.1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
5.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5.4.3 高强螺栓裂纹扩展参数确定 |
5.4.4 基于DTDM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
5.5 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分析 |
6.1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评估 |
6.1.1 焊接空心球节点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6.1.2 螺栓球节点高强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
6.1.3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后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 |
6.2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 |
6.2.1 网架结构的疲劳极限状态方程 |
6.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特性 |
6.2.3 疲劳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
6.2.4 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2.5 考虑吊车运行频率增长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2.6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的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塔式起重机简介 |
1.3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3.1 研究背景 |
1.3.2 国内外关于起重设备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4 本文对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难点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塔式起重机结构的疲劳寿命分析理论方法 |
2.1 金属结构疲劳的种类 |
2.2 金属结构疲劳寿命现阶段研究方法 |
2.2.1 名义应力法 |
2.2.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2.2.3 基于断裂力学疲劳裂纹扩展理论 |
2.2.4 反推法 |
2.2.5 损伤容限法疲劳寿命估算 |
2.2.6 疲劳寿命分析各种方法对比 |
2.3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
2.3.1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2.3.2 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2.3.3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2.3.4 对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探讨 |
2.3.5 针对塔式起重机疲劳积累损伤理论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NSYS的塔式起重机静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单元法概述 |
3.3 ANSYS 软件运行流程 |
3.4 塔式起重机的有限元模型 |
3.4.1 塔式起重机的基本参数 |
3.4.2 塔式起重机主要技术性能 |
3.4.3 塔式起重机得起重特性曲线 |
3.4.4 塔式起重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处理 |
3.4.5 塔式起重机的载荷处理 |
3.5 塔式起重机的静力学分析 |
3.5.1 塔式起重机工况的选择 |
3.5.2 单元的选择与网格的划分 |
3.6 塔式起重机模型处理 |
3.6.1 设置材料属性 |
3.6.2 约束施加 |
3.7 塔式起重机的有限元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塔式起重机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 |
4.1 虚拟样机技术概念 |
4.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4.2.1 塔式起重机柔性体作用 |
4.2.2 刚柔耦合动力学描述 |
4.3 塔式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建立的过程 |
4.3.1 塔式起重机柔性体和刚性体的划分原则 |
4.3.2 塔式起重机刚性体的建模方法 |
4.3.3 塔式起重机柔性体的建模 |
4.3.4 塔式起重机虚拟样机柔性体的生成 |
4.3.5 塔式起重机刚柔替换建立刚柔耦合模型 |
4.3.6 塔式起重机钢丝绳模型的建立 |
4.4 塔式起重机虚拟样机边界条件的确定 |
4.4.1 添加约束 |
4.4.2 添加载荷 |
4.4.3 接触定义 |
4.5 添加驱动 |
4.6 塔式起重机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
4.6.1 塔式起重机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验证 |
4.6.2 塔式起重机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塔式起重机的疲劳寿命分析 |
5.1 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选择 |
5.1.1 名义应力法 |
5.1.2 针对塔式起重机的传统名义应力法计算 |
5.1.3 塔式起重机紧固件连接部件的应力严重系数法计算 |
5.2 ANSYS ncode Designlife 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分析 |
5.2.1 ANSYS ncode Designlife软件介绍 |
5.2.2 ANSYS ncode Designlife分析流程 |
5.2.3 塔式起重机有限元结果的添加 |
5.2.4 载荷映射 |
5.2.5 材料映射 |
5.2.6 引擎参数的定义 |
5.2.7 塔式起重机疲劳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3)中国航空工业疲劳与结构完整性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航空疲劳研究历程 |
1.1 中国航空结构设计思想发展 |
1.2 中国航空疲劳研究主要成果 |
2 中国航空工业结构疲劳研究现状和进展 |
2.1 材料/结构/工艺疲劳研究现状和进展 |
2.1.1 先进材料疲劳研究现状 |
2.1.2 先进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2.1.3 先进工艺疲劳研究现状 |
2.2 疲劳分析评估研究现状 |
2.2.1 耐久性分析评估方法 |
2.2.2 损伤容限分析评估方法 |
2.2.3 腐蚀疲劳分析方法 |
2.2.4 多尺度疲劳分析方法 |
2.3 疲劳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
2.3.1 积木式验证思想及发展 |
2.3.2 壁板类疲劳损伤容限试验 |
2.3.3 结构机构疲劳可靠性试验 |
2.3.4 水陆两栖飞机试验 |
2.3.5 全机疲劳试验及加速技术 |
2.3.6 损伤识别及测量技术 |
2.4 飞机服役寿命管理研究现状 |
2.4.1 单机监控 |
2.4.2 飞机定/延寿 |
3 展望 |
(4)某转向架牵引电机结构振动疲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振动疲劳相关理论 |
2.1 随机振动基本理论 |
2.1.1 随机振动响应概论 |
2.1.2 平稳随机振动与非平稳随机振动 |
2.1.3 高斯平稳随机振动 |
2.1.4 功率谱密度(PSD功率谱) |
2.2 振动疲劳相关理论 |
2.2.1 振动疲劳研究发展概况 |
2.2.2 疲劳损伤理论 |
2.2.3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方法 |
2.3 频域结构应力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牵引电机静强度分析 |
3.1 牵引电机结构简介 |
3.2 有限元模型 |
3.3 载荷和边界条件 |
3.4 载荷工况定义 |
3.5 静强度计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牵引电机瞬态冲击分析 |
4.1 模态分析 |
4.2 冲击载荷设置 |
4.3 瞬态冲击工况计算结果 |
4.3.1 垂向冲击工况 |
4.3.2 横向冲击工况 |
4.3.3 纵向冲击工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牵引电机随机振动疲劳寿命预测 |
5.1 激励载荷的功率谱 |
5.2 随机振动计算结果 |
5.3 基于BS7608标准的电机随机振动疲劳预测 |
5.3.1 不同于金属材料疲劳特点 |
5.3.2 边界条件 |
5.3.3 垂向随机振动疲劳计算 |
5.3.4 横向随机振动疲劳计算 |
5.3.5 纵向随机振动疲劳计算 |
5.3.6 三个方向随机载荷下的疲劳损伤合成 |
5.4 基于频域结构应力法的焊缝疲劳分析 |
5.4.1 定义焊缝 |
5.4.2 施加激励载荷 |
5.4.3 结构应力与等效结构应力 |
5.4.4 疲劳寿命计算结果 |
5.5 基于三区间法的疲劳寿命预测 |
5.6 焊缝疲劳寿命优化 |
5.6.1 增加板厚 |
5.6.2 改变坡口形式 |
5.6.3 改变坡口角度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实测路谱的轻型货车燃油箱疲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燃油箱研究现状 |
1.3.2 充液容器的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1.3.3 基于路谱的振动疲劳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燃油箱动力学分析 |
2.1 燃油箱流固耦合理论 |
2.1.1 流体控制方程 |
2.1.2 结构控制方程 |
2.1.3 燃油箱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2.2 燃油箱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
2.2.1 燃油箱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模型简化 |
2.2.2 燃油箱模型网格划分 |
2.2.3 材料定义 |
2.2.4 边界条件处理 |
2.3 模态分析结果 |
2.4 振动分析及试验验证 |
2.4.1 振动激励输入 |
2.4.2 振动试验设计 |
2.4.3 振动严酷方向的确定 |
2.4.4 试验验证 |
2.5 燃油箱焊点处振动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谱采集与处理 |
3.1 道路谱概述 |
3.2 道路谱采集工况 |
3.3 道路谱采集过程 |
3.3.1 确定传感器布置方案 |
3.3.2 道路谱试验场采集 |
3.4 道路谱数据处理 |
3.4.1 频域法相关理论 |
3.4.2 道路谱信号的检查与修正 |
3.4.3 道路谱载荷信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油箱的疲劳分析 |
4.1 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
4.1.1 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 |
4.1.2 疲劳损伤理论 |
4.1.3 频域分析法 |
4.1.4 Lalanne理论 |
4.2 材料的疲劳特性 |
4.2.1 材料的S-N曲线 |
4.2.2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
4.2.3 平均应力修正 |
4.3 燃油箱谐响应分析 |
4.3.1 谐响应分析概述 |
4.3.2 谐响应分析设置 |
4.3.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4.4 燃油箱焊点处的疲劳分析 |
4.4.1 焊点疲劳分析理论 |
4.4.2 焊点处的疲劳分析 |
4.4.3 焊点优化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临界面-能量法的榫连结构低周多轴疲劳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涡轮叶盘榫连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1.2.1 叶盘榫连结构区域应力应变分析 |
1.2.2 叶盘榫连结构疲劳寿命预测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临界平面-损伤参量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 |
2.1 引言 |
2.2 临界平面法 |
2.2.1 临界平面的确定 |
2.2.2 现有的临界平面模型 |
2.2.3 临界平面模型的附加材料常数 |
2.3 考虑临界平面-损伤参量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2.4 模型验证与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等效应变能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 |
3.1 引言 |
3.2 临界平面-能量法 |
3.3 考虑临界平面-能量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3.4 模型验证与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涡轮盘疲劳寿命预测 |
4.1 引言 |
4.2 涡轮盘寿命分析方法 |
4.3 涡轮盘有限元分析 |
4.3.1 涡轮盘模型简化 |
4.3.2 涡轮盘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4.3.3 涡轮盘网格划分 |
4.3.4 涡轮盘应力分析 |
4.4 基于临界平面法的涡轮盘疲劳寿命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静动联合加载下结构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振动疲劳研究现状 |
1.2.1 试验方面 |
1.2.2 理论方面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振动疲劳基本理论 |
2.1 材料的S-N曲线 |
2.1.1 S-N曲线 |
2.1.2 S-N曲线的拟合 |
2.1.3 疲劳极限 |
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2.3 影响结构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 |
2.3.1 应力集中的影响 |
2.3.2 载荷的影响 |
2.3.3 表面状态的影响 |
2.4 振动疲劳失效准则 |
2.4.1 直接观测法 |
2.4.2 动态应变法 |
2.4.3 固有频率法 |
2.5 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加筋板结构设计和仿真分析 |
3.1 试验件和夹具 |
3.1.1 试验件设计 |
3.1.2 试验夹具 |
3.2 有限元仿真 |
3.2.1 有限元建模 |
3.2.2 模态分析 |
3.2.3 静力分析 |
3.2.4 频响及随机响应分析 |
3.2.5 静力载荷与随机振动载荷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静动联合加载下结构疲劳寿命预估 |
4.1 S-N曲线修正 |
4.1.1 疲劳极限图 |
4.1.2 平均应力效应 |
4.1.3 7075-T6 材料的S-N曲线修正 |
4.2 疲劳寿命时域分析法 |
4.2.1 随机过程的时域模拟方法 |
4.2.2 疲劳载荷谱处理 |
4.2.3 时域法寿命估算结果 |
4.3 疲劳寿命频域分析法 |
4.3.1 随机过程基本理论 |
4.3.2 随机过程寿命评估方法 |
4.3.3 频域寿命估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加筋板疲劳试验验证 |
5.1 模态试验 |
5.1.1 模态试验原理及过程 |
5.1.2 模态试验结果 |
5.2 静力试验与随机振动疲劳试验 |
5.2.1 试验原理及设备 |
5.2.2 试验结果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模式分析及其转轴疲劳可靠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太阳翼驱动机构研究状况 |
1.3 太阳翼驱动机构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疲劳寿命分析研究现状 |
1.4.1 结构振动疲劳寿命分析研究现状 |
1.4.2 结构热疲劳寿命分析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和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空间环境下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模式分析 |
2.1 引言 |
2.2 服役空间环境简介 |
2.3 太阳翼驱动机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1 太阳翼驱动机构的结构组成 |
2.3.2 太阳翼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3 太阳翼驱动机构的层次划分 |
2.4 太阳翼驱动机构跟踪规律分析 |
2.4.1 相关参考坐标系 |
2.4.2 太阳翼驱动机构跟踪规律计算 |
2.5 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模式分析 |
2.5.1 驱动装置故障模式分析 |
2.5.2 传动机构故障模式分析 |
2.5.3 连接机构故障模式分析 |
2.5.4 信号传输系统故障模式分析 |
2.5.5 控制系统故障模式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树构建 |
3.1 引言 |
3.2 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树构建 |
3.2.1 驱动装置故障子树 |
3.2.2 传动机构故障子树 |
3.2.3 连接机构故障子树 |
3.2.4 信号传输系统故障子树 |
3.2.5 控制系统故障子树 |
3.3 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树求解 |
3.4 太阳翼驱动机构贝叶斯网络分析 |
3.4.1 太阳翼驱动机构贝叶斯网络转换 |
3.4.2 太阳翼驱动机构底事件后验概率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疲劳损伤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随机振动疲劳损伤分析 |
4.2.1 随机振动疲劳损伤的分析方法 |
4.2.2 基于Abaqus的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随机振动仿真建模 |
4.2.3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随机振动仿真结果分析 |
4.2.4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随机振动疲劳损伤计算 |
4.3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的热疲劳损伤分析 |
4.3.1 空间干扰力矩的计算 |
4.3.2 基于Abaqus的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热疲劳仿真建模 |
4.3.3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热疲劳仿真结果分析 |
4.3.4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的热疲劳损伤计算 |
4.4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的疲劳寿命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疲劳可靠度评估 |
5.1 引言 |
5.2 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的疲劳可靠性模型 |
5.3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疲劳可靠度求解 |
5.3.1 随机振动疲劳损伤仿真应力响应的分布模拟 |
5.3.2 基于P-S-N曲线的疲劳强度分布计算 |
5.3.3 热疲劳损伤仿真应力响应的分布模拟 |
5.3.4 太阳翼驱动机构转轴疲劳可靠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
附录太阳翼驱动机构FMEA表 |
(9)材料及构件振动疲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振动疲劳实验研究 |
1.1 材料级试样形式 |
1.2 激振方式 |
1.3 振动载荷类型 |
1.3.1 确定性振动疲劳 |
1.3.2 随机振动疲劳 |
1.4 载荷确定 |
2 振动疲劳失效机理与失效判据 |
2.1 振动疲劳失效机理研究 |
2.2 振动疲劳失效判据研究 |
3 振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及模型 |
4 结束语 |
(10)航空薄壁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航空薄壁结构多场耦合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航空薄壁结构多场耦合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薄壁结构多场耦合动力学响应计算与寿命预估相关理论 |
2.1 薄壁结构多场耦合动力学响应计算有关理论 |
2.1.1 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
2.1.2 薄壁结构大挠度控制方程 |
2.1.3 薄壁结构热-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2.1.4 薄壁结构高温随机振动控制方程 |
2.1.5 基于FEM/BEM耦合的结构动力学控制方程 |
2.2 薄壁结构多场耦合下疲劳寿命预估理论 |
2.2.1 S-N寿命曲线 |
2.2.2 改进的雨流循环计数法 |
2.2.3 Morrow平均应力模型 |
2.2.4 疲劳失效准则 |
2.2.5 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薄壁结构高温随机激励下响应计算与疲劳寿命预估 |
3.1 金属薄壁结构高温随机激励下仿真计算分析 |
3.1.1 薄壁结构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
3.1.2 悬臂板高温随机激励载荷加载情况 |
3.2 悬臂板热振仿真结果分析 |
3.2.1 悬臂板热模态分析 |
3.2.2 悬臂板动力学响应分析 |
3.2.3 悬臂板热振载荷疲劳寿命计算预估 |
3.3 悬臂板高温随机激励载荷试验验证 |
3.3.1 悬臂板约束条件及载荷加载设计 |
3.3.2 悬臂板热振试验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薄壁结构在高速气流下热声响应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 |
4.1 高速气流下热声响应分析与寿命预估计算 |
4.1.1 薄壁结构仿真模型及载荷加载 |
4.1.2 薄壁板在高速气流下热声响应仿真结果分析 |
4.1.3 薄壁板在热声流作用下寿命预估计算 |
4.2 薄壁结构高温声激振试验部分验证 |
4.2.1 薄壁板热声载荷作用下试验条件 |
4.2.2 热声仿真计算对比验证 |
4.3 高速流动对薄壁结构热声响应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静子叶片在高速气流下热声响应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 |
5.1 静子叶片仿真模型 |
5.2 静子叶片多场载荷加载情况 |
5.3 静子叶片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5.3.1 静子叶片温度分布载荷分析 |
5.3.2 静子叶片冲击力分布载荷分析 |
5.3.3 静子叶片热模态分析 |
5.3.4 静子叶片热流声载荷下响应特性分析 |
5.3.5 高速流动对静子叶片的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飞机典型构件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D]. 邱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的塔式起重机疲劳寿命分析[D]. 韩崇瑞.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中国航空工业疲劳与结构完整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彬文,陈先民,苏运来,孙汉斌,杨宇,樊俊铃. 航空学报, 2021(05)
- [4]某转向架牵引电机结构振动疲劳研究[D]. 丁洪钧.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实测路谱的轻型货车燃油箱疲劳分析[D]. 李晶.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临界面-能量法的榫连结构低周多轴疲劳寿命预测[D]. 郝梦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静动联合加载下结构振动疲劳寿命分析[D]. 张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太阳翼驱动机构故障模式分析及其转轴疲劳可靠性评价[D]. 柴博.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9]材料及构件振动疲劳研究进展[J]. 张琴,许巍,范金娟,何玉怀.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20(01)
- [10]航空薄壁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D]. 张家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