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性论研究

汉代人性论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汉代人性论:一是对汉代主要思想家和著作的人性论进行述论,二是对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时代特色、历史地位以及现实影响进行解析。绪论主要通过对现代人性概念的辨析,指出其成就与不足,提出本文的人性论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性的来源和依据、人性的善恶及人性的改善。上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西汉初年的人性论主要分析贾谊、韩婴和《淮南子》的人性论,认为西汉初年的人性论既继承先秦人性论的观点:韩婴对孟子性善说的继承和发展,《淮南子》对先秦道家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又开启汉代人性论的新领域:韩婴对性情关系的认识、《淮南子》以性情为基础探讨礼的起源、贾谊和《淮南子》对社会风俗与人性关系的认识。西汉初年的人性论是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打下基础。第二章到第四章探讨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的人性论,这是汉代人性论确立其特色、进一步发展和分化的时期。第二章西汉中期人性论的发展主要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认为他完成从先秦到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转折,在汉代和中国人性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盐铁论》中贤良文学则对董仲舒的人性论作了补充。第三章西汉后期人性论的演变,首先分析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人性论的分化,指出刘向的性情相应所和扬雄的善恶混说与官方人性论的差异与对立。其次分析《老子指归》的人性论,揭示其突出气的作用以探讨人性的来源及对人性自然平等观念的否定。第四章东汉前期人性论的继续发展与分化主要研究《白虎通》与王充的人性论,认为《白虎通》继承董仲舒的人性论,同时在性情关系及人性的依据方面发展了汉代官方人性论;王充在以气探讨人性的来源、以气的多少决定人性的善恶等方面却与儒家人性论不同,体现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进一步分化。第五章东汉后期人性论的转变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东汉后期儒家人性论的动向分析王符、赵岐、郑玄、荀悦的人性论,认为这时期的儒家人性论既继承此前儒家人性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又提出才性问题、性情相应等新的见解,透露出汉代儒家人性论的转向;第二节分析《老子河上公注》、《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的人性论,揭示道家人性论与早期道教人性论从人性的自然平等到不平等的演变。下篇包括四章内容。第六章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在上篇的基础上,对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西汉初年是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及开拓时期,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是汉代人性论的发展分化时期,东汉后期是汉代人性论的转变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又可以从两条线索来把握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轨迹,一是汉代儒家人性论的继承、发展、分化和转变,其中在第二个时期里还存在官方与非官方人性论的相互影响;二是汉代道教道教人性论的发展演变。三个阶段、两条线索是本文把握汉代人性论的基本思路。第七章汉代人性论的时代特色在上篇和第六章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与分析汉代人性论的特色,认为汉代人性论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色:人性来源的宇宙论探讨、性善情恶的价值判断、人性论与政权性格之间的互动、性三品说的流行。本章同时对汉代人性论的这些特色进行辨析。第八章汉代人性论的历史地位,首先对先秦人性论的基本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通过对比汉代人性论与对先秦都涉及但作出不同回答的问题——本性的同异、性善的前景、礼义的起源和性情的关系——揭示汉代汉代人性论与先秦人性论的相通和演变之处。其次简要概括汉代之后人性论的发展状况,从三个方面——人性来源的宇宙论探讨、性三品说的传播与修正、性情观的传承——分析汉代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的影响,最后认为汉代人性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承前、发展与开拓、启后来界定汉代人性论的历史地位是可以的。第九章汉代人性论的现实影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汉代礼的功能逐渐从稳定社会秩序到节制个人性情转换,礼成为性情的对立面,造成东汉后期士人偱礼抑情和任情废礼的分化;汉代思想家认为德教与刑罚是改善人性的两种途径,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并从各个角度论证和确立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而汉代帝王如何运用这两者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治乱;社会风俗不仅影响到人性的善恶,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为此汉代帝王采取各种措施来移风易俗,以实现国家的治理,社会风俗趋向政治化。这三个侧面体现出汉代人性论对当时社会的复杂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现代人性概念辨析
  • 二、性、人性与人性论
  • 三、研究现状与本文的思路、方法
  • 四、本文使用的资料说明
  • 上篇
  • 第一章 西汉初年的人性论
  •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儒家人性论
  • 一、陆贾的人性论
  • 二、贾谊的人性论
  • 三、韩婴的“人性善”说
  • 第二节 《淮南子》的人性论
  • 一、《淮南子》的人性自然说
  • 二、《淮南子》论人性的改善
  • 三、《淮南子》人性论分析
  • 第二章 西汉中期人性论的发展
  • 第一节 董仲舒的性未善说
  • 一、董仲舒论天与人性的关系
  • 二、董仲舒的性未善说
  • 三、董仲舒论人性的改善
  • 第二节 《盐铁论》反映的人性论
  • 一、贤良文学论人性
  • 二、御史大夫论人性
  • 三、《盐铁论》反映的人性论与治国方略
  • 第三章 西汉后期人性论的演变
  • 第一节 儒家人性论的分化
  • 一、刘向的性情相应说
  • 二、扬雄的人性论
  • 第二节 《老子指归》的人性论
  • 一、《老子指归》论人性的来源
  • 二、《老子指归》的人性有粗精论
  • 三、《老子指归》人性论的矛盾之处
  • 第四章 东汉前期人性论的继续发展与分化
  • 第一节 《白虎通》的人性论
  • 一、《白虎通》的人性论
  • 二、《白虎通》对董仲舒人性论的发展
  • 第二节 王充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 一、王充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 二、王充的性命论
  • 三、王充论人性的改善
  • 四、王充人性论分析
  • 第五章 东汉后期人性论的转变
  • 第一节 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动向
  • 一、王符的人性论
  • 二、赵岐的性善说
  • 三、郑玄的人性论
  • 四、荀悦的性情相应说
  • 第二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人性论
  • 一、《老子河上公注》论道气与人性
  • 二、《老子河上公注》对情欲的态度
  • 三、《老子河上公注》论人性的改善
  • 第三节 早期道教的人性论
  • 一、《太平经》的人性论
  • 二、《老子想尔注》的人性论
  • 下篇
  • 第六章 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汉代社会形势与思想界的变动
  • 一、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势与思想界状态
  • 二、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政治经济与思想界的变动
  • 三、东汉后期的政治形势与思想界状态
  • 第二节 汉代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演变
  • 一、西汉初年的儒家人性论
  • 二、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的儒家人性论
  • 三、东汉后期的儒家人性论
  • 第三节 汉代道家道教人性论的发展演变
  • 一、汉代道家人性论的发展演变
  • 二、早期道教的人性论
  • 第七章 汉代人性论的时代特色
  • 第一节 人性来源的宇宙论探讨
  • 一、汉代思想家对人性来源的探讨
  • 二、汉代思想家探讨人性来源时遇到的问题
  • 第二节 性善情恶的价值判断
  • 一、性情关系上的相应说与本末说
  • 二、汉代思想家论性善情恶
  • 三、汉代性情观评析
  • 第三节 人性论与政权性格之间的互动
  • 一、政权性格与人性善恶的关系
  • 二、人性论对政权性格的限定
  • 三、对汉代人性论与政权性格互动的反思
  • 第四节 性三品说的流行
  • 一、汉代思想家的性三品说
  • 二、性三品说出现的原因
  • 三、性三品说评析
  • 第八章 汉代人性论的历史地位
  • 第一节 汉代人性论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 一、先秦人性论的基本情况
  • 二、汉代人性论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汉代人性论的传播与演变
  • 一、汉代之后人性论的发展
  • 二、汉代人性论的传播与演变
  • 第九章 汉代人性论的现实影响
  • 第一节 东汉后期士人品格的分化
  • 一、汉代礼的功能从稳定秩序到节制性情
  • 二、东汉后期士人的循礼抑情与任情废礼
  • 第二节 德主刑辅治国理念的确立
  • 一、汉代思想家论人性与刑德
  • 二、汉代德主刑辅治国理念的确立
  • 第三节 社会风俗的政治化
  • 一、汉代思想家论社会风俗与人性
  • 二、汉代社会风俗的政治化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董仲舒哲学的历史角色[J]. 中国哲学史 2020(01)
    • [2].“天数”统摄“人”与“政”——董仲舒数哲学的理论构架及价值展开[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儒教论争中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意蕴及其意义——以儒教论争中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诠释为中心[J]. 科学与无神论 2020(02)
    • [4].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J]. 学理论 2020(09)
    • [5].类比思维:董仲舒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及现代价值[J]. 保定学院学报 2020(05)
    • [6].今天来看董仲舒[J]. 前进 2018(12)
    • [7].走向西方学术界的董仲舒——西文董仲舒研究述评[J]. 衡水学院学报 2019(02)
    • [8].董仲舒三年不窥园[J]. 当代贵州 2019(25)
    • [9].重视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2019年中国·德州“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开幕辞[J]. 德州学院学报 2019(05)
    • [10].古代学人评董仲舒述论[J]. 孔子研究 2018(04)
    • [11].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2].董仲舒的真实运命[J]. 书屋 2016(11)
    • [13].董仲舒“天人三策”管理思想蕴含及启示[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 [14].在第四届中国·德州董仲舒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J]. 衡水学院学报 2017(05)
    • [15].继承董仲舒,多献治安策——第四届中国·德州董仲舒学术研讨会开幕词[J]. 衡水学院学报 2017(05)
    • [16].董仲舒学术研讨会综述[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7].董仲舒论“义”[J]. 人文天下 2017(18)
    • [18].董仲舒“天”论浅析[J]. 华夏文化 2016(01)
    • [19].董仲舒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J]. 知识经济 2015(11)
    • [20].简评《董仲舒研究文库》(第一、二辑)[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5(04)
    • [21].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余治平教授学术访谈录[J]. 哲学分析 2015(05)
    • [22].“董仲舒”文化的品牌视觉化塑造与实践[J]. 大观(论坛) 2018(03)
    • [23].董仲舒“任德不任刑”的思想辨正[J]. 人文论丛 2017(01)
    • [24].仁義詮釋的一條獨特進路——以董仲舒仁義學説爲中心[J]. 孔子学刊 2012(00)
    • [25].修身与治国: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J]. 中国儒学 2015(00)
    • [26].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七:董仲舒 独尊儒术,成大一统[J]. 中华儿女 2015(07)
    • [27].董仲舒的新诠与重估——读《董仲舒与儒家文化的普世化》[J]. 管子学刊 2013(04)
    • [28].董仲舒三题[J]. 赤子(下半月) 2013(Z1)
    • [29].董仲舒:为汉制法独尊儒[J]. 竞争力 2009(10)
    • [30].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J]. 齐鲁文化研究 2009(00)

    标签:;  ;  ;  ;  ;  ;  

    汉代人性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