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变动论文-郭鹏杰,杨凤根

构造变动论文-郭鹏杰,杨凤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变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密度电法,复杂场地条件,基岩面起伏,组合断层

构造变动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杰,杨凤根[1](2015)在《高密度电法查明南京某工程基岩面起伏及构造变动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南京市某220k V电缆隧道工程的勘察实例,探讨了高密度电法在复杂地表地质条件下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有效的技术保障措施,高密度电法能较细致可靠地反映场地下伏基岩面的埋深、起伏,同时能够揭示小规模断层的组合展布规律及其含水情况,取得了较好的解释精度和地质效果,为盾构的工程评价与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李康,康文君[2](2014)在《华北平原地区最新构造变动起始时间问题讨论:以大厂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平原区被新近系和第四纪覆盖的早新生代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后所经历的较为重大的地壳伸展构造运动的实证,以至于许多研究者认为华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目前仍处于地壳的伸展运动状态,但这一伸展环境与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力学性质、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的力学性质相矛盾。发生过1679年叁河-平谷地震的大厂凹陷西边界断裂:夏垫新断裂上目前还残存着长约(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0:华北克拉通演化与成矿论文集》期刊2014-10-20)

李继成[3](2014)在《南盘江坳陷构造变动对油气藏保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盘江坳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由于经历了长期、复杂、独特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导致多期改造、多期聚集成藏。通过对后期构造变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研究,表明南盘江坳陷断裂活动和地层抬升剥蚀作用是油气藏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保存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张永忠[4](2012)在《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基于传播关系构造变动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社会中,传播科技的革新不断地影响着人类信息传播关系的权利构造,传播权带来比言论自由、通讯自由、出版自由更全面、更开放、更能体现人权价值的权利框架。传播权是人的个体与集体依法自由参与互动传播活动,公平、合理"近用"传播媒介资源并享受信息利益的权利,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基本人权,国家负有尊重、实现与保障传播权的义务。传播权是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秩序的统一,体现了权利的规范化构想。倡导自由、公平、包容、参与、规范的传播权,有利于推动中国信息传播法制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余秋华,庞雄奇,王怀杰[5](2011)在《迭合盆地油气成藏后多期构造变动与有利区预测——以塔里木台盆区奥陶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迭合盆地经历了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和多期构造变动破坏作用,目前发现此类盆地存在着很多复杂油气藏。多期的构造变动是迭合盆地形成复杂油气藏的主要原因。通过塔里木盆地研究表明:可以用成藏期内剥蚀量和剥蚀前地层厚度比来定量表征构造变动强度,并利用地质统计的方法建立构造变动强度与油气藏保存概率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预测各期次油藏保存概率,通过地质过程迭加成藏模式理论最终预测塔里木台盆区奥陶系目的层有利勘探区带。该方法为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边瑞康,唐玄,张琴,宋晓微,李敬含[6](2011)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奥陶统底界垂向构造变动强度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垂向构造变动强度定量计算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奥陶统底界在志留纪末—二迭纪末、二迭纪末—侏罗纪末和侏罗纪末—现今3个主要构造变动期的垂向构造变动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3个构造变动期内,中奥陶统底界分别呈现出"东抬西降、沉降为主"、"东西抬升、中间稳定、抬升为主"和"整体沉降"的垂向构造变动特征,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分别为-8~20 m/Ma和-0.2~0.9、-36~8 m/Ma和-0.9~0.2以及-4~40 m/Ma和-0.1~1.其中,对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的2个变动期(志留纪末—二迭纪末和侏罗纪末—现今)均发育以沉降作用为主的构造变动,且侏罗纪末—现今的构造沉降绝对强度远远大于志留纪末—二迭纪末.而构造变动相对强度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主要含油气区大多发育在每期构造变动的相对稳定地带(枢纽带),具有相对于生烃坳陷较高的构造位置,以及相对较小的变动强度,因此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和保存区.(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陆明勇[7](2009)在《关于构造变动的“双力源”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构造变动产生影响。分析了地壳构造变动产生的环境、构造应力与流体力的异同性以及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多种形式的构造变动(包括地震)的影响。提出了"双力源"构造变动假设,即构造变动不仅是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而且是构造应力与地下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共同作用因方式不同(如大小、方向等)而产生不同的构造变动;在构造变动孕育与产生过程中,构造应力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地下流体力则是调制性的,只有那些能与构造应力增强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地下流体力,才能调制与诱发出构造变动异常并促进构造变动。(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段金平[8](2007)在《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第四系断裂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段金平)北京市地勘局近日在顺义高丽营镇西王路村开挖探槽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第四系断裂面,这是北京地区在第四系地层中首次发现如此清楚、断距如此大的断裂面。 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07-07-12)

庞雄奇,高剑波,孟庆洋[9](2006)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不同时期构造变动对不同目的层系不同成藏期次油气聚散影响不尽相同,油气在不同目的层系不同成藏期次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也各有特点。奥陶系目的层第二成藏期等早期原生油气藏,由于遭受交替差异沉降运动和较大剥蚀速率影响,油气在地层平均剥蚀速率为2.5~3.5 m/Ma构造平衡迭合区较易成藏;石炭系目的层第叁成藏期等晚期原生油气藏,受盆地继承性古隆起影响,高部位多次构造变动和剥蚀,油气很难在高部位聚集成藏,但在平均剥蚀速率为1.0~2.5m/Ma的低隆起和斜坡地带储盖条件较好的地区,油气极易聚集保存成藏。石炭系目的层第四成藏期等晚期原生油气藏,由于成藏最晚,一部分油气受东河砂岩、不整合面等优势通道影响,聚集在较高的构造部位,一部分油气由于排出较晚或没有优势通道,还来不及长距离运移就在凹陷周围有利部位聚集成藏。(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6年05期)

杨飏[10](2006)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作用与构造变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T.A.Cross建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将“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相分异”、“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等概念应用到研究中去,结合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与层序或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域以及沉积物分散体系分布的成因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单井沉积旋回类型着手,分析基准面的升降对可容纳空间大小的控制、对沉积砂体的控制,预测不同规模砂体的平面展布。根据控制基准面变化的所有因素中,构造因素占主导地位这样一个过程,反推沉积期间曾经发生过的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以及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 识别出不同地区的沉积旋回类型及其迭加方式。西峰地区长8段主要发育垂向加积沉积旋回;安塞长6~3主要发育反旋回,以进积方式迭加,长6~2主要发育正旋回,以退积方式迭加,长6~1主要发育反旋回,以进积方式迭加;姬塬地区长4+5~2主要发育反旋回,以进积方式迭加、长4+5~1主要发育正旋回沉积,以退积方式迭加。 用单砂体厚度分类作图方法能更好的知道不同厚度砂层在平面是是如何分布的,可以更好的预测不同厚度砂体的展布范围,为井位部署提供更好的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识别出在安塞长6段曾经发生过3次较大的构造活动,每次活动的结果导致湖盆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其变化的过程从长6~3到6~1表现为缩小、增大、缩小,砂体纵在剖面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西峰长8到长7是一个突变过程;姬塬地区长4+5~2到长4+5~1是一个渐变过程。 建立起砂体演化与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沉积旋回类型以及旋回形成的控制因素的分析,为认识沉积过程中发生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些构造活动影响到了砂体的堆积方式和沉积范围。根据这些认识,利用砂体的堆积方式和平面展布,反推出沉积期间发生的构造活动,从而对沉积其间曾经发生得构造活动予以识别。(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6-06-02)

构造变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北平原区被新近系和第四纪覆盖的早新生代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后所经历的较为重大的地壳伸展构造运动的实证,以至于许多研究者认为华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目前仍处于地壳的伸展运动状态,但这一伸展环境与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力学性质、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的力学性质相矛盾。发生过1679年叁河-平谷地震的大厂凹陷西边界断裂:夏垫新断裂上目前还残存着长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变动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杰,杨凤根.高密度电法查明南京某工程基岩面起伏及构造变动的应用效果[J].勘察科学技术.2015

[2].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李康,康文君.华北平原地区最新构造变动起始时间问题讨论:以大厂凹陷为例[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0:华北克拉通演化与成矿论文集.2014

[3].李继成.南盘江坳陷构造变动对油气藏保存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4

[4].张永忠.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基于传播关系构造变动的理论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余秋华,庞雄奇,王怀杰.迭合盆地油气成藏后多期构造变动与有利区预测——以塔里木台盆区奥陶系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6].边瑞康,唐玄,张琴,宋晓微,李敬含.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奥陶统底界垂向构造变动强度定量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陆明勇.关于构造变动的“双力源”假设[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段金平.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第四系断裂面[N].中国矿业报.2007

[9].庞雄奇,高剑波,孟庆洋.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

[10].杨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作用与构造变动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

标签:;  ;  ;  ;  

构造变动论文-郭鹏杰,杨凤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