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锌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催化,吸附,氧化锌,层状双氢氧化物
氧化锌镁论文文献综述
袁素珺,张青红,李耀刚,王宏志[1](2009)在《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分散在锌盐与尿素的混合液中,加热使尿素水解、锌离子沉淀,经洗涤、干燥、煅烧,再用碳酸钠溶液浸渍、煅烧,得到还原后的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等温吸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所制备的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酸性红G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其去除效率及光催化活性。碳酸钠还原处理过的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结构发生了改变,氧化锌的晶粒变小,复合氧化物变成了片状结构,其对酸性红G的去除效率也明显提高,质量比为2∶1的氧化锌/镁铝复合物经还原后表现出了良好的光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袁素珺[2](2009)在《强吸附型复合光催化剂: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s)是一种类水镁石结构的无机层状材料。因为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及性质,层状双氢氧化物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并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特别是其对应的衍生复合氧化物,己经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尤其是在吸附、催化等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吸附过程只是将污染物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无法将污染物真正降解,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应用范围。此外,由于传统方法所制备的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比表面积较小,晶粒较大,而晶粒的大小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吸附性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提高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吸附能力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论文分别以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或碳酸铵溶液为沉淀剂,制备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CO_3-LDHs),比较了两种沉淀剂对所制得的层状双氢氧化物晶粒度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显微镜(TEM)和比表面仪(BET)对所制备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及其煅烧后产生的镁铝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酸性红G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LDHs衍生的复合氧化物的吸附性能。为了更好地解决吸附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问题,因此尝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比例的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通过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TEM对它们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锌与镁铝复合氧化物很好地复合在一起,并且该复合物中氧化锌为纳米棒状结构,直径约为15nm左右。在光催化实验中,质量比为1:1的cZnO/LDHs表现出了最好的降解效果,经4小时反应后,可将酸性红G完全降解。在暗吸附-光催化实验中(实验中先将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饱和吸附了ARG,随后再将其光催化降解),质量比为3:1的cZnO/LDHs具有最好的降解效果,经2小时光催化后,饱和吸附于cZnO/LDHs中的ARG基本完全被降解。除此之外,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还有具有优越的抗菌性能,其抗菌率能达到99.9%以上。以碳酸钠溶液作为还原液,将煅烧后所得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还原为LDHs,通过实验表明在还原液浓度为1M,反应为24小时的条件下所得到晶粒最小、比表面积最高的还原后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其微结构由最初的颗粒状变为片状、比表面积也由初始的66.1 m~2/g提高到224.3m~2/g,这些变化均使其衍生的复合氧化物显示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时间只需30分钟,较还原前缩短了一半。(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9-02-25)
氧化锌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s)是一种类水镁石结构的无机层状材料。因为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及性质,层状双氢氧化物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并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特别是其对应的衍生复合氧化物,己经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尤其是在吸附、催化等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吸附过程只是将污染物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无法将污染物真正降解,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应用范围。此外,由于传统方法所制备的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比表面积较小,晶粒较大,而晶粒的大小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吸附性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提高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吸附能力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论文分别以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或碳酸铵溶液为沉淀剂,制备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CO_3-LDHs),比较了两种沉淀剂对所制得的层状双氢氧化物晶粒度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显微镜(TEM)和比表面仪(BET)对所制备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及其煅烧后产生的镁铝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酸性红G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LDHs衍生的复合氧化物的吸附性能。为了更好地解决吸附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问题,因此尝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比例的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通过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TEM对它们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锌与镁铝复合氧化物很好地复合在一起,并且该复合物中氧化锌为纳米棒状结构,直径约为15nm左右。在光催化实验中,质量比为1:1的cZnO/LDHs表现出了最好的降解效果,经4小时反应后,可将酸性红G完全降解。在暗吸附-光催化实验中(实验中先将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饱和吸附了ARG,随后再将其光催化降解),质量比为3:1的cZnO/LDHs具有最好的降解效果,经2小时光催化后,饱和吸附于cZnO/LDHs中的ARG基本完全被降解。除此之外,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还有具有优越的抗菌性能,其抗菌率能达到99.9%以上。以碳酸钠溶液作为还原液,将煅烧后所得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还原为LDHs,通过实验表明在还原液浓度为1M,反应为24小时的条件下所得到晶粒最小、比表面积最高的还原后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其微结构由最初的颗粒状变为片状、比表面积也由初始的66.1 m~2/g提高到224.3m~2/g,这些变化均使其衍生的复合氧化物显示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时间只需30分钟,较还原前缩短了一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锌镁论文参考文献
[1].袁素珺,张青红,李耀刚,王宏志.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09
[2].袁素珺.强吸附型复合光催化剂: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