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蟹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海洋蟹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论文摘要

蟹类是十足目甲壳动物中最大的一支,广泛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蟹类的物种繁多,但由于其形态分类特征相对集中,给传统分类学带来了许多困惑,对其分类系统研究尚存在不少争议。本研究应用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以18S rRNA基因、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 I)基因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台湾海峡13个蟹类样品以及印度洋中脊海区2个蟹类样品的分类地位做出了评价,并对初级蟹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蟹类的形态分类特征以及相关图谱对样品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结果为15个样品分别为锈斑蟳、疾进蟳、变态蟳、锐齿蟳、直额蟳、红星梭子蟹、中华近方蟹、日本大眼蟹、强壮菱蟹、酋妇蟹、特异大权蟹、火红皱蟹、锯额拟蛙蟹和绵蟹。14个种分别属于7个科,10个属。并构建了样品系统树。2.检索基因库,收集各种分子标记信息,摸索PCR反应条件,对蟹类的18SrRNA、16S rRNA和CO I基因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顺利扩增了9种台湾海峡的蟹类以及2种大洋蟹类的18S rRNA和CO I基因序列片段,4种台湾海峡的蟹类以及2种大洋蟹类的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其中18条序列已在GeneBank等国际三大基因库公布,序列号为EU284139-EU284156。3.通过分析蟹类18S rRNA和线粒体16S rRNA以及CO I基因序列片段,发现18S rRNA仅含有一个约50bp的高可变区,最为保守,适合科以及科以上系统发育研究:CO I基因序列变异性最高,适合属种之间的研究,线粒体16S rRNA既有保守区又有可变区,相对CO I基因保守性很高,但相对18S rRNA变异性强,最适合做蟹类的物种鉴定以及系统发育研究。4.利用本实验扩增的序列结合GeneBank检索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系统树,对样品作比较明确的系统发育定位,探讨了蟹类起源问题。18S rRNA系统发育树由方蟹总科、沙蟹总科、溪蟹总科和梭子蟹总科四个科组成,它们和蛙蟹科距离相当,应起源于同一共同祖先。在18S rRNA系统发育树中,样品中的5种蟳首先聚合在一起,遗传距离小,亲缘关系近,与传统分类相符合;中华近方蟹首先和平背蜞聚合,与传统分类一致:在18S rRNA系统发育树中,高等蟹类和蛙蟹首先聚合,显示蛙蟹和高等蟹类的关系更加亲密,绵蟹则处于较低等的地位。CO I基因系统发育树展现疾进蟳和直额蟳亲缘关系紧密,锐齿蟳和变态蟳关系较近,而锈斑蟳则与前4种蟳亲缘关系相对较远。16SrRNA系统发育树显示出大洋样品先和扇蟹科的大权蟹属以及皱蟹属聚合,与形态分类结果相一致,可以判定两个大洋样品属于扇蟹科。在16S rRNA系统发育树中,高等蟹类首先和蛙蟹科聚合,再与绵蟹聚合。综合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在蟹类起源问题上,本研究支持将蛙蟹归为高等蟹类的论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蟹类传统分类概述
  • 1.1.1 传统分类研究内容和进展
  • 1.1.2 传统分类的缺陷
  • 1.2 蟹类类分子系统发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1.2.1 产生和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剂、药品
  • 2.1.2 培养基、缓冲液
  • 2.1.3 试剂盒、载体
  • 2.1.4 仪器、设备
  • 2.1.5 引物
  • 2.2 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保存与鉴定
  • 2.2.2 DNA的提取
  • 2.2.3 PCR扩增
  • 2.2.4 PCR产物的纯化
  • 2.2.5 连接、转化、克隆、测序
  • 2.2.6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蟹类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基因序列统计结果
  • 3.2 形态分类结果
  • 3.3 测序结果分析
  • 3.3.1 18S rRNA序列分析
  • 3.3.2 CO Ⅰ基因序列分析
  • 3.3.3 16S rRNA序列分析
  • 3.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四章 讨论
  • 4.1 蟹类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基因序列统计结果分析
  • 4.2 蟹类样品不同DNA提取方法比较
  • 4.3 探讨蟹类系统发育关系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链格孢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5(02)
    • [2].文昌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 2018(05)
    • [3].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J]. 考试周刊 2013(29)
    • [4].叶蝉科昆虫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 2008(06)
    • [5].分子系统发育树构建的简易方法[J]. 生物信息学 2009(03)
    • [6].香蕉野生种质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18(09)
    • [7].侧耳属蕈菌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2)
    • [8].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的基因选择、引物设计与应用策略[J]. 广西植物 2010(06)
    • [9].从分子系统发育探讨内生拟盘多毛孢与病原拟盘多毛孢的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04)
    • [10].海产刚毛藻科的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J]. 广西科学 2017(04)
    • [11].水稻内生粘着剑菌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6)
    • [12].核基因在鸟类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中的应用[J]. 动物分类学报 2008(01)
    • [13].DNA序列应用于蜱类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2(02)
    • [14].基因树冲突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 2008(06)
    • [15].《海洋与湖沼》2010年第1期论文导读[J]. 海洋科学 2010(02)
    • [16].嗜蓝孢孔菌属(Fomitiporia)一新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10)
    • [17].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线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 2012(03)
    • [18].中国15种海参的分子系统发育和骨片演化的分析[J]. 海洋科学 2011(05)
    • [19].金孢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其分类特征[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7(05)
    • [20].一株淡水红藻的形态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 湖泊科学 2019(01)
    • [21].台湾竹叶青蛇的分类学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2)
    • [22].基于核糖体RNA ITS1-5.8S-ITS2基因序列的十二指肠钩虫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7)
    • [23].适应辐射类群穇属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3)
    • [24].混合营养型马勒姆杯棕鞭藻的重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5)
    • [25].茴鱼属鱼类分类地位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现状[J]. 水产学杂志 2020(03)
    • [26].西藏几种嵩草种子萌发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J]. 草地学报 2008(05)
    • [27].网箱养殖沉积环境中硫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J]. 渔业研究 2016(06)
    • [28].胡桃属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14(11)
    • [29].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白甲鱼属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英文)[J]. 水生生物学报 2018(03)
    • [30].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J]. 山西农经 2016(12)

    标签:;  ;  

    海洋蟹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