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适应性论文-李义萌

形态适应性论文-李义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生活方式,居住活动形态,居住空间形态

形态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义萌[1](2019)在《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及其适应性居住空间形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近几年加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历程的深入,在小城镇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小城镇居民的视角出发,最本质的变化是其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对于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的居民,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其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更为显着。同时,居民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引发了负面的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和矛盾通过空间生产机制作用于城镇空间,使社会生活矛盾延伸到城镇空间领域,形成一系列的城镇空间问题。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统一体思想,以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研究视角,选取武汉市郊区汪集镇为例,以适合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居民新的居住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对其居住空间形态模式进行构建,以期为小城镇居住形态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规划范式,避免小城镇居住空间问题,有助于实现小城镇居民"市民化"的健康过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期刊2019-10-19)

车美美,袁依馨,赵一童,贾志航,李慧峰[2](2019)在《局部供磷条件下苹果幼苗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对磷素的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苹果砧木品种‘M26’的幼苗为材料,设置局部和均各匀供磷处理,研究不同供磷方式下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对磷的吸收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施用磷肥处理,施用磷肥处理促进了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以局部施磷处理差异显着;根系对供磷方式产生适应性变化,局部施磷显着提高了中层土壤的根系密度:局部施磷还提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和植株磷吸收量,其磷肥利用效率是均匀施磷处理的1.53倍。局部施磷条件下苹果幼苗根系形态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优化了根系分布和根系参数,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改善了磷肥的生物有效性,最终提高了植株吸收磷养分的能力,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2019年05期)

邓晓姣[3](2019)在《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全面方位适应性视角下的学习形态构成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有"孟母叁迁"的典故来警示人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在城市发展中应该规划多维度的智慧立体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环境,以促进学习者完成有效的学习。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的立体设计与创造体现了城市软实力,更加培养了创造性的社会环境,从而提升了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幸福度。(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9年08期)

邓晗[4](2019)在《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明军入黔已经600余年,村寨要冲高耸的碉楼、玄机暗布的深街小巷、泛白石墙上的箭垛枪眼……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屯堡景象”至今仍保存于黔中地区屯堡聚落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适应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黔中地区屯堡聚落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探寻既适应于现代经济、社会环境又能最大限度地传承丰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路,而且对整理黔中地域文化、当代黔中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以40个屯堡村寨为研究案例,分析与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和街巷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选址布局、整体形态、空间结构、防御体系、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共性特征。同时,本文借鉴生物学中的“适应性”概念,深入研究自然、历史、社会文化变革对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提炼出黔中地区屯堡聚落适应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普遍性特征。基于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剖析与适应性特征总结,思考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雪莲[5](2019)在《毕节地区乡村民居形态适应性演变规律与自建形态更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建筑趋于大同,建筑的地域性愈渐模糊。美丽乡村建设因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大量传统民居遭到破坏,新建民居地域特色丧失的同时,生活体验感也越来越差。面对乡村民居“失序演化”、“舒适性差”的现状,及时引导、调整民居自建形态模式,使乡村民居在适应当今社会条件下“有序”演变,迫在眉睫。论文视集体无意识环境下建筑的适应性演变为自然选择过程,以毕节市大屯乡为例,探讨毕节彝族地区自改革开放前至新农村建设初期演变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共同选择作用下的适应性演变规律,并试提取演变过程中自建民居的营建智慧。然后基于演变规律,试提炼更新民居演变趋势及模式。将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从民居平面形态、立面形态、空间形态及材料构造四方面,提出毕节彝族地区民居更新模式设计策略,并据更新策略设计民居更新模式,最后运用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软件模拟的方法对民居更新模式模拟检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时期民居形态适应性演变特点(1)传统民居时期:平面以“△”、“口”、“日”、“目”型等点式平面为主,功能简单、独立布局,空间观念、仪式感较强;这一时期经济技术条件落后,民居受自然环境制约性大,社会文化因素作用被抑制。普通民居就地取材,建筑装饰性弱,立面分形维数接近自然形态分形维数,立面结构性强,能使人瞬间完成对建筑特征的情感体验,给人带来心理舒适感,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民居有较强的抗外环境干扰能力,室内热环境稳定舒适。(2)过渡民居时期:平面多以“一”、“L”、“U”、“N”、“H”型等延展式平面为主(“一”型平面设置“吞口”),功能更清晰,平面布局趋于集中,空间以间进模数、呈水平空间延展民居空间观念,仪式感弱化;该时期经济技术的稳定发展,使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减弱,社会文化因素作用得到释放,民居建造以本土材料和新材料相结合,建筑立面形态多样,新旧元素交杂、并采用简单装饰,过渡民居立面结构性较传统民居立面结构性减弱了;室内热舒适性也有所下降。(3)新型民居时期:经济技术蓬勃发展,民居建造突破自然环境制约,受外来文化影响本土社会文化因素作用被抑制,平面形式在过渡民居基础上呈空间垂直拓展延伸,趋于形成二、叁层楼房形式,功能进一步完善,仪式空间退化,建筑间联系加强(设外廊);这一时期民居建造完全采用新材料,形态模仿城镇化,立面装饰性较强,但立面形态结构遭到破坏(具有连接效益的尺度被去除),导致建筑外观情感体验较差;室内热环境受外环境影响较大,热舒适性差。(2)民居形态研究成果(1)火塘为民居空间衍变原型,平面空间演变形式由早期的“前后型”格局向“左右型”格局转变。空间演变过程中,传统仪式空间逐渐消退,房间舒适性需求逐渐增强。(2)建筑材料的演变早期从原生材料向新时期新材料过渡,结构由木结构向混凝土结构的转变,建筑材料的变化同样引起了屋架、挑檐的变化:屋架从6分水向5.5分水再向4分水转变,屋面坡度越来越缓,挑檐从1m到0.7m再到0.5m挑檐越来越窄。(3)立面装饰从简单到复杂,立面分维值从1.74465(传统民居)到1.7047(过渡民居)再到1.68065(新型民居),越来越偏离自然形态树叶分维值为1.782。建筑重要尺度层级区间建筑细节缺失,立面结构性越来越差,建筑外观视觉舒适性降低。对新型民居立面研究发现,新民居在500mm——1000mm尺度层级区间建筑细节缺失,提高新民居外观视觉舒适性的方法是提高新民居在500mm——1000mm尺度区间的建筑细节。进而得出改善民居立面形态舒适性的方法为增加或减少过少或过多尺度区间的建筑细节。(4)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成果热环境稳定性和自平衡能力:传统民居>过渡民居>新型民居;传统民居有较好的保温蓄热性。平均空气湿度:过渡民居>新型民居>传统民居,空气湿度稳定性:传统民居>过渡民居>新型民居;新建筑营建具有较强的防潮能力,同新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高的吸放湿能力。对热舒适度值研究发现,民居演变过程中,室内热环境越来越差。(5)民居围护结构表面温度研究成果:茅草顶、夯土地面、夯土墙比新材料的瓦顶、水泥地面、水泥砖墙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能。(6)毕节彝族地区民居形态适应性演变规律:民居演变过程中民居同各环境要素共同进化、螺旋上升,具体形态呈现出“短板”决定论,即民居的适应性突显为主导因素的选择——更苛刻的环境因素。(3)更新策略研究成果(1)气候适应性策略:毕节彝族地区最佳朝向为172.5°,最差朝向为82.5°,好的朝向范围为167°~190°;条形建筑体形系数不宜超过0.35,点式建筑不宜超过0.4。该地区最简洁高效的多重复合被动式策略是改善室内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这一策略常与高比热围护材料共同使用),这一策略可将室内舒适度提高4倍。(2)空间更新策略:提取传统双院落,对民居平面分化整合,加强主要功能空间与附属空间的联系,将传统精神空间与现代空间实体结合转化,使其更适用。(3)形态更新策略:更新民居立面分维值应控制在1.74465~1.782左右,建筑装饰可选择日月鸟兽等象征自然界的灵物及八卦图案或新装饰材料等。空间观念选取有适应当今人们生活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原礼仪叁种类型。(4)保温防潮策略:防潮策略有加强基地调查甄选、增加室内外高差、结构防潮、空腔防潮、屋面保护、改善通风、加大采暖、隔水防潮、室内吸湿防潮等方法。保温策略可在屋顶设置阁层空间、通风间层;改善墙体材料热工性、在主体结构增加绝热保温材料;增强门窗气密性、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门窗框架;地面铺设石材或水泥地面、加设防潮、保温层、加设空气间层等方法。(5)构造材料更新策略:设置空气阁层、间层,改善围护结构材料等。(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金稚,李红亮[6](2019)在《当代大众文化幻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潜伏与适应性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文化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塑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更加明显,网络文化更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强势文化,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事实上,浮躁的大众文化幻象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本质,它表达的是特定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价值观。为正确引导大众的价值追求,应对大众文化进行适应性重塑。即大众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弘扬中国精神;注重以"情"动人,协调和整合价值取向;加强对话意识,顺应大众媒介特征,引领流行风尚。(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龙海燕,邓伦秀[7](2019)在《植物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与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水资源短缺导致的干旱成为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分布以及产品品质的重要逆境因子之一。通过对干旱胁迫下植物形态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的抗旱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韩冬青,顾震弘,吴国栋[8](2019)在《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气候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认知出发,基于建筑、气候、能耗的辨证关系,提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4个层级,进而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气候和能量管理的空间类型与形态组织、单一空间的气候针对性设计和性能导向的外围护结构与空间分隔4个层级分别探讨了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友士[9](2019)在《论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形态特征及其教学的适应性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践层面,人们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致使在操作过程中走样。为此,有必要对其课程形态特征、教学组织组织形式变革和学习方式变革进行再认识。数学"综合与实践",从课程形态特征来看,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来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局部走向参与,由他主走向自主;从学习方式变革来看,更加强调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主动性学习,更加突出经验的重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邹支龙[10](2019)在《叶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适应性特征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是植物的重要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材料加工厂,叶绿体是加工车间,叶脉是运输通道,同时也是叶片的支撑骨架。叶的形态状况是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判据,研究叶的形态状况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和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形态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苹果砧木品种‘M26’的幼苗为材料,设置局部和均各匀供磷处理,研究不同供磷方式下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对磷的吸收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施用磷肥处理,施用磷肥处理促进了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以局部施磷处理差异显着;根系对供磷方式产生适应性变化,局部施磷显着提高了中层土壤的根系密度:局部施磷还提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和植株磷吸收量,其磷肥利用效率是均匀施磷处理的1.53倍。局部施磷条件下苹果幼苗根系形态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优化了根系分布和根系参数,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改善了磷肥的生物有效性,最终提高了植株吸收磷养分的能力,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义萌.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及其适应性居住空间形态探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9

[2].车美美,袁依馨,赵一童,贾志航,李慧峰.局部供磷条件下苹果幼苗根系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对磷素的吸收[J].中国果树.2019

[3].邓晓姣.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全面方位适应性视角下的学习形态构成分析研究[J].福建茶叶.2019

[4].邓晗.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适应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5].刘雪莲.毕节地区乡村民居形态适应性演变规律与自建形态更新模式研究[D].贵州大学.2019

[6].金稚,李红亮.当代大众文化幻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潜伏与适应性重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

[7].龙海燕,邓伦秀.植物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与适应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8].韩冬青,顾震弘,吴国栋.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19

[9].周友士.论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形态特征及其教学的适应性变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10].邹支龙.叶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适应性特征例析[J].生物学教学.2019

标签:;  ;  ;  ;  

形态适应性论文-李义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