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

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

论文摘要

竹马戏是福建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是福建省古老的民间戏曲形式之一。本论文力图探究竹马戏的起源、历史、表演形式、流传、演变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并试图通过对这个文化现象的探索与研究,促使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流传。自陈政、陈元光父子征服泉粤之间的“蛮獠”设立漳州府至今,漳州已经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陈政父子除了平定寇乱、开荒拓野、办学教民以外,还把当时作为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漳州。这些中原文化与漳州本土文化产生融合,于是形成了极富本土特色的、颇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竹马戏便是其中的一种。竹马戏起源于漳州市漳浦县,后流传于漳州各地,以及泉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竹马戏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步走向衰落;建国以后又获得重生;“文革”期间,几乎遭毁灭;改革开放以来,虽经有关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与保护,仍面临失传与消亡。竹马戏早期以表演“弄子”戏为主,表演时多是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颇似东北的“二人转”。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发展起来的,因此,竹子的道具和对马的动作模仿,是这个民间剧种的特点。有专家指出,竹马戏对高甲戏、歌仔戏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几乎与泉州的“南音”同时出现,同时成为闽南民间戏曲的化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26日人民网)(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时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意见》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竹马戏艺术是漳浦文明,也是福建文明、闽台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考察和研究本土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将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本文将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各种史实、数据、以及谱例,尽可能全面地将竹马戏的历史与本土文明结合,尽可能全面地通过竹马戏的演变展现闽南戏曲发展和人文发展的线索。但是,由于历史、社会发展等原因,有关竹马戏的详细资料已大多从民间遗失,这给本文的写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本文将对竹马戏现今的传人和漳浦县文化局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尽量弥补由于第一手资料缺失造成的不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导言
  • 序言
  • 第一章 竹马戏的起源、形成及流播
  • 第一节 竹马戏的起源
  • 第二节 竹马戏的形成
  • 一、竹马戏的形成年代
  • 二、竹马戏的形成地点
  • 三、竹马戏的早期形式
  • 第三节 竹马戏的流播
  • 第四节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竹马戏的剧目及其分类
  • 第一节 竹马戏的剧目分类
  • 第二节 竹马戏之特色剧目“弄仔戏”
  • 第三节 竹马戏之“本戏”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竹马戏的音乐以及表演艺术
  • 第一节 竹马戏的音乐
  • 一、竹马戏的唱腔音乐来源
  • (一) 唱腔音乐来自于锦歌等民歌的竹马戏
  • (二) 唱腔来自南曲的竹马戏
  • (三) 来自外来唱腔的竹马戏
  • 二、竹马戏的伴奏音乐
  • 第二节 竹马戏的表演艺术
  • 一、竹马戏的特色行当:丑角
  • 二、竹马戏的旦角
  • 三、竹马戏的其他行当
  • 第三节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竹马戏的舞美以及戏班团社
  • 第一节 竹马戏的早期化装
  • 第二节 竹马戏的近代化装
  • 第三节 竹马戏的舞台及道具
  • 第四节 竹马戏的戏班团社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竹马戏的传人
  • 第一节 竹马戏老艺人
  • 第二节 竹马戏的现今传人
  • 本章注释
  • 结语
  • 附录1、《唐二别妻》现存乐谱
  • 附录2、《跑四美》现存乐谱
  • 附录3、南靖、华安的“竹马阵”
  • 附录4、竹马戏传人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庆市渝都监狱——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促进服刑人员改造[J]. 决策导刊 2011(11)
    • [2].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漳州市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J].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01)
    • [3].试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9(04)
    •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5].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02)
    • [6].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9(01)
    • [7].西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5(04)
    • [8].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12(01)
    • [9].金山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J]. 上海档案 2017(08)
    • [10].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江西科学 2019(06)
    • [11].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必要性[J]. 黑龙江科学 2019(23)
    • [12].木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23)
    • [13].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提取与地方文创产品开发[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4)
    • [1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衍生产品开发——基于传承与传播的探讨[J]. 四川戏剧 2019(11)
    • [15].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校园的传承与保护——以茶坑石雕刻技艺为例[J]. 智库时代 2019(52)
    • [16].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阐释[J]. 阴山学刊 2019(06)
    • [17].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创新——基于传统学徒制的思考[J]. 职教通讯 2019(17)
    • [1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J]. 职教通讯 2019(17)
    • [19].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入路径[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20].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政策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9(S1)
    • [21].中国式健康养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J]. 品位经典 2019(09)
    • [22].论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J]. 文化学刊 2019(12)
    • [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J]. 四川戏剧 2019(11)
    • [24].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工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与途径[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1)
    • [25].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性分析[J]. 江汉学术 2020(01)
    • [26].陕西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 财富时代 2019(11)
    • [27].基于SWOT分析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6)
    • [28].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展示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32)
    • [29].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大众文艺 2019(24)
    • [30].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标签:;  ;  ;  ;  

    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