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玲阮毅燕黄章琼冯军坛
(广西妇产医院儿科二区广西530000)
作者简介:秦伟玲,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泌尿系统改变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门诊和病房诊治的资料完整的伴有泌尿系统改变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泌尿系统改变的情况。结果:50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1.1,多见于6岁以上患儿。泌尿系统改变情况:只有尿常规异常而无临床泌尿系症状的占90%,而其中单纯镜下血尿(RBC>3个/HP)占56%,单纯蛋白尿(尿蛋白(+~++))占8%,单纯脓尿(尿WBC>5个/HP)占6%,镜下血尿合并蛋白尿的占16%,镜下血尿合并脓尿的占4%;有泌尿系统症状而无尿常规改变的占4%;既有尿常规改变又有泌尿系统症状的占6%。大部分患者经抗支原体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仅1例因未能早期诊断出现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各种各样的泌尿系统改变,以无症状性镜下血尿最多见,有泌尿系统症状例数虽然少,但易被误诊,特别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时。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典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呼吸道临床表现,对少见的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也应全面认识。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外并发症;肾脏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98-01
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表现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也可引起心、肝、肾、皮肤等除呼吸道外其他多系统的损害[1],本文主要分析我院近4年来在门诊和病房诊治的有泌尿系统改变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以进一步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门诊或儿科住院的资料完整的伴有泌尿系改变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均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2]。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治疗等情况。50例患儿均行血、尿、大便常规、血MPIgM和IgG、C反应蛋白、尿培养、肝肾功能、胸片、B超等检查。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儿中,男24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1.1。发病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4岁,6月~3岁9例(18%),3~6岁15例(30%),6~14岁26例(52%)。平均发病年龄为6岁6个月。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大部分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仅3例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1例误诊为尿路感染,1例误诊为肾小球肾炎,1例误诊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仅1例因误诊出现严重肺外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肺外损害均不严重。
2.2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50例有15例有发热,为不规则热型,发热持续时间最短3天,最长14天,平均5天;咳嗽48例,以干咳为主;5例患儿有喘息症状且肺部听诊闻及干啰音;10例患儿肺部听诊有湿啰音。1例出现皮肤苍黄、肝脾肿大。5例出现泌尿系统症状:有3例出现水肿,有2例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有1例水肿合并尿少症状。其中,只有尿常规异常而无临床泌尿系症状的45例,占90%,而其中单纯镜下血尿(RBC>3个/HP)28例,占56%,单纯蛋白尿(尿蛋白(+~++))4例,占8%,单纯脓尿(尿WBC>5个/HP)3例,占6%,镜下血尿合并蛋白尿的8例,占16%,镜下血尿合并脓尿的2例,占4%;有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而无尿常规改变的2例,占4%;既有尿常规改变又有泌尿系统症状的3例,占6%,其中,仅有水肿表现的2例,水肿伴有尿少的1例,此例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38例有镜下血尿患者,因为大部分镜下血尿均为一过性,很快消失,故未能予红细胞位相检查。仅20例做了红细胞位相检查,18例表现为100%畸形红细胞,2例50%为畸形红细胞,50%为正常红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病程4~10天检测血清MPIgM,50例MPIgM均为阳性,用被动凝集法测定MPIgG,其值为1:80的20例,占40%,1:160的20例,占40%,≥1:320的10例,占20%。血常规白细胞>1×109/L5例,余正常。1例血红蛋白55g/L,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有破碎红细胞,余血红蛋白正常。1例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余正常。1例谷丙转氨酶225u/L,谷草转氨酶800u/L,总胆红素200mmol/L,直接胆红素110mmol/L,间接胆红素90mmol/L,余正常。1例BUN20mmol/L,肌酐270mmol/L,LDH600mmol/L,CK540u/L,CKMB130u/L,余正常。1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0.28。(正常1~2.5)胸片示40例为单侧肺部斑片状影,10例为双侧肺部斑片状影。肾脏B超示:1例双肾弥漫性改变,余正常。
2.3治疗与转归:50例患儿确诊后均给予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后改为每周3天口服,3~4周疗程。大部分患者经抗支原体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49例尿常规改变经治疗后复查均正常。仅1例尿常规未恢复正常,此例因未能早期诊断,出现肾功能衰竭,最后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无细胞壁,为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考虑与免疫学发病机制、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和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有关。①免疫学发病机制:体液免疫主要是自身免疫与免疫抑制。因人体心、肝、肺、脑、肾、平滑肌等组织与肺炎支原体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当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激活补体,吸引大量白细胞侵入病变部位,释放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引起增生和破坏性病变[3]。肺炎支原体肺炎常有多系统肺外并发症与此有关。细胞免疫在肺炎支原体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急性期和恢复期CD4细胞明显降低,CD8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明显下降,且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恢复越慢[4],从细胞免疫角度提示免疫损伤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②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粘膜上皮的吸附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可直接引发呼吸道疾病。③直接损伤作用:有研究表明,支原体可直接融合并侵入宿主细胞[5]。有报道,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液中分离出支原体,提示支原体可能直接侵入人体除呼吸系统以外部位。
本组引起肺外泌尿系改变患儿中,6~14岁为高发年龄,6~14岁构成比高于其他2组,可能与年长儿的免疫反应较年幼儿强烈有关。50例支原体感染致泌尿系改变病例中大部分只有尿常规改变而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一致[6-7]。47例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仅3例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1例以尿频、尿急为首发症状,误诊为尿路感染;1例以水肿、镜下血尿为首发误诊为肾小球肾炎;1例以水肿、少尿为首发误诊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该例还出现皮肤苍黄、肝脾肿大等溶血表现,并进一步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因家属放弃治疗死亡。此例患儿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其发生溶血反应可能与此也有关系,因例数太少,未能作进一步相关因素分析。出现误诊原因考虑与支原体致肺外泌尿系改变大部分以尿常规改变为主,极少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以首发泌尿系症状出现更少有关。
本文50例支原体感染致泌尿系改变病例中,尿常规的改变大多数是一过性改变,予抗支原体感染治疗后很快好转,B超也提示仅1例肾脏出现双肾弥漫性改变,其余病例双肾均无明显改变,也仅此1例因未能早期诊断,虽后来予抗支原体治疗病情亦未能好转,并进一步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因家属放弃治疗死亡。提示支原体感染致肺外并发症在泌尿系的改变大部分是轻微的,经抗支原体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有30例患儿随访1~2年,尿常规均正常。
本组支原体感染致泌尿系统改变病例中,大部分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症状虽少,但易被误诊,且因误诊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故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典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呼吸道临床表现,对少见的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也应全面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慕秋.儿科学(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3]杨莉.李海浪.李丽.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机制及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2):975976.
[4]林茹珠.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689690.
[5]NibaliL,GriffithsGS,DonosN,etal.Associationbetweeninterleukin6promoterhaplotypesandaggressiveperiodontitis[J].JClinPeriodontol,2008,35(3):193198.
[6]张晓波,王立波,张灵恩,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受累56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44346.
[7]刘王凯,蒋小云,黄越芳,等.25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9,30(3s):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