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三柱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及水动力特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陈振民
导师: 褚君达
关键词: 三柱厌氧反应器,城市污水,厌氧处理,动力学模型
文献来源: 河海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低浓度城市污水在低温下厌氧处理是目前学术界和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分析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厌氧反应器的流态和生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研究,研究出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在自然低温下利用人工配水对不同高经比、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确定出最佳处理效果的构型和相关参数。针对确定出的最佳构型反应器进行提高甲烷量和城市原污水试验研究,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将水动力学原理运用于上流式厌氧反应器流态方面的研究,验证了上流式厌氧反应器以最小污泥颗粒沉速进水,反应器的混合程度高、污泥量和污泥活性大;厌氧反应器横截面为圆形时流体雷诺数高于方形和矩形。为上流式厌氧反应器进水速度的确定和反应器截面形状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厌氧微生物及其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厌氧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分三阶段进行——酸化、乙酸化、甲烷化,分别由酸化菌、产乙酸菌、产甲烷菌来完成;三反应器串联体积小、经培养可实现生物相分离,相分离后处理效果好。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出了三柱式厌氧反应器(Three Anaerobic Cylinder Reactor—TACR)。 对研究出的TACR进行了多个不同高径比、多个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等方面的对比性优化试验研究,确定出了TACR最佳处理效果的构型和相关参数。与其它同类型厌氧反应器相比,TACR具有混合程度高、处理效果好、结构合理、构造简单等特点。 为提高TACR的甲烷产生量,对分阶段多相分离处理工艺的微生物特征及其产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水厌氧处理过程中产氢量和产氢速度低于耗氢量和耗氢速度,而分阶段多相分离反应器前部酸化作用产生的含氢量较高的消化气又过早地被排出反应器。为此提出将反应器前部消化气、消化气加氢引流到甲烷化作用较强的后部反应器内,来提高甲烷量。经试验两种方法都能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1.2 城市污水处理方法综述
1.2.1 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的类型
1.2.2 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比较
1.2.3 污水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
1.2.4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局限
1.3 低浓度污水低温厌氧处理研究及其应用状况
1.3.1 国外低浓度污水低温厌氧处理研究及其应用状况
1.3.2 国内低浓度污水低温厌氧处理研究状况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型厌氧反应器的设计研究
2.1 厌氧反应器水力流态的研究
2.1.1 目前厌氧反应器水力流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2 本文研究厌氧反应器流态的方法
2.1.3 利用河流动力学原理研究上流式厌氧反应器的进水速度
2.1.4 利用水力学原理研究厌氧反应器的流态
2.2 厌氧微生物及降解污染物特性的研究
2.2.1 厌氧微生物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
2.2.2 污水厌氧处理的生物相分离
2.2.3 典型分阶段多相分离厌氧反应器ABR与USSB
2.2.4 关于分阶段多相分离的讨论
2.3 新型厌氧反应器设计方案
2.4 新型厌氧反应器的构型
2.5 小结
第三章 TACR构型试验研究
3.1 TACR试验方案
3.1.1 试验内容
3.1.2 试验程序
3.2 TACR试验方法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过程中样品的采集
3.2.3 试验过程中测试的项目及方法
3.2.4 COD_(cr)测试方法的研究
3.3 TACR的启动
3.3.1 启动方案
3.3.2 启动结果与讨论
3.4 TACR高径比试验研究
3.4.1 高径比试验结果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提高TACR甲烷产生量的试验研究
4.1 甲烷产生量的确定方法
4.1.1 计算法
4.1.2 实测法
4.1.3 TACR甲烷产生量的确定方法
4.2 TACR甲烷产生量的试验
4.2.1 试验程序
4.2.2 甲烷产生量测试结果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TACR污泥及产甲烷菌的研究
4.3.1 产甲烷菌的类型
4.3.2 污泥及产甲烷菌的观测
4.3.3 TACR污泥及产甲烷菌的观测结果
4.4 提高甲烷量的试验研究
4.4.1 提高厌氧过程中甲烷量的可行性分析
4.4.2 提高甲烷量的试验内容和方法
4.4.3 试验程序
4.4.4 试验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TACR低温厌氧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5.1 城市污水水质分析
5.1.1 水质分析指标及测试
5.1.2 采样频率及分析结果
5.2 TACR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5.2.1 污泥驯化
5.2.2 城市污水处理结果
5.2.3 处理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TACR动力学模型的初步探讨
6.1 厌氧生物处理模型研究现状
6.2 TACR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3 模型参数的确定
6.3.1 分散系数D的确定
6.3.2 污泥增长常数Y的确定
6.3.3 饱和待定系数β的确定
6.3.4 污染物降解系数k的确定
6.4 TACR动力学模型分析与检验
6.4.1 TACR动力学模型分析
6.4.2 TACR模型检验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著
发布时间: 2006-01-16
参考文献
- [1].高效废水处理生物反应器中优势功能菌的分子识别与鉴定[D]. 刘彬彬.上海交通大学2006
- [2].不等距异波复合厌氧反应器高效机理及水力特性研究[D]. 宋铁红.吉林大学2008
- [3].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D]. 陈小光.浙江大学2011
- [4].异波折流板厌氧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污水研究[D]. 叶长兵.吉林大学2009
- [5].暗河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 程群鹏.华中科技大学2016
- [6].外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新工艺及数学模型研究[D]. 张选军.同济大学2007
- [7].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D]. 张琛.中国农业大学2013
- [8].厌氧反应器的运行与在线监测[D]. 赵全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9].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数学模拟[D]. 赵白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 [10].基于神经网络的厌氧反应器模拟预测及其运行状态估计[D]. 曹刚.浙江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异波折流板厌氧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污水研究[D]. 叶长兵.吉林大学2009
- [2].环境温度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运行特性的研究[D]. 李刚.西南交通大学2002
- [3].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D]. 徐金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 [4].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及处理造纸综合废水研究[D]. 李志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 [5].高效厌氧反应器开发与应用研究[D]. 管锡珺.中国海洋大学2005
- [6].UASB-磁化—生物复合系统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 张青.武汉大学2005
- [7].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D]. 邵丕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厌氧—磁化复合系统处理城镇生活污水中试研究[D]. 易赛莉.武汉大学2004
- [9].厌氧膨胀床处理城镇污水工艺和机理研究[D]. 蒋柱武.同济大学2006
- [10].高效厌氧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王进.上海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