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后出现双顺差,在中国实质上钉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和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大量国际收支顺差就表现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资产(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直接导致外汇占款的迅速增长,基础货币由此被动增长。为了实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防止高通货膨胀,央行实行各种货币政策来冲销这种由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被动的货币供给变动。冲销干预是指“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既定的汇率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或回收再贷款、控制信贷规模以及提高准备金率等综合手段,抵消因维持汇率目标而导致的货币供给总量扩张”。对于冲销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央行的冲销政策不能有效抵消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被动的货币供给增加,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是不成功的。学术界中目前研究冲销干预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章较少,采用合理、可行的计量方法来定量分析冲销干预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的文章更是有限。本文借鉴了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央行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用1996年到2007年的45个季度数据,从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和央行资产负债表出发,估计了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分阶段讨论了央行实施冲销干预政策对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的影响。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从1996年到2007年这十几年中央行利用再贷款、再贴现、调整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干预手段有效地冲销了由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被动的基础货币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供给的独立性。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完善,央行的冲销干预将向着更充分、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的现状,并阐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央行的冲销政策进行了回顾,主要是对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的实施和作用效果的回顾;第三部分使用1996-2007年央行国内国外资产、GDP、政府赤字等的季度数据,应用EViews软件,对各参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显示,央行的冲销干预手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有效的;第四部分分析在央行冲销干预有效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存在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在综合前文所述的背景、冲销干预实际、实证分析结果、原因等各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