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球跳甲论文-陈玉娥,谢龙,汪琴

黄尾球跳甲论文-陈玉娥,谢龙,汪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尾球跳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春玉米,叶片,早玉米,幼虫

黄尾球跳甲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娥,谢龙,汪琴[1](2017)在《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isbaly)属鞘翅目、叶甲科、球跳甲属。2002年远安县发生后,华中农业大学进行了鉴定。近年来,玉米黄尾球跳甲在河口乡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受害面积35hm~2,2017年受害面积达68hm~2,其中50.7 hm2损失达到60%以上,对玉米生产影响极大。1寄主范围成虫对禾本科植物均有取食现象,但是不同的种间存在着差异。目前在远安县尚未发现为害除玉米外的其它作物,在自然条件下,成虫能(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7年04期)

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葛斯琴,杨星科[2](2010)在《中国、越南黍黄尾球跳甲种组叁新种记述(鞘翅目,叶甲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球跳甲属Sphaeroderma Stephens,1831,分布于中国、越南的黍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种组3新种:簕竹黄尾球跳甲Sph.bambusicola Wang,GeetLi,sp.nov.产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云南西双版纳,双脊黄尾球跳甲Sph.bicarinata Wang,GeetCui,sp.nov.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细刻黄尾球跳甲Sph.minitipunctata Wang,Geet Yang,sp.nov.产于越南北部和平。(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熊强[3](2007)在《突发型玉米害虫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的发生与应急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尾球跳甲是一种湖北近年来突然爆发的玉米新害虫,严重危害了湖北山区的玉米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在2002~2005年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对该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组建了该虫的自然神群生命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黄尾球跳甲对湖北农业和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分析,同时进行了应急防治的研究,制定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结果如下:(1)发生与危害:经调查,黄尾球跳甲在湖北省的3个地市州及宜昌市的10县市区均有分布。黄尾球跳甲幼虫可潜叶取食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和狗尾、薏苡等杂草的叶肉。成虫危害玉米及其他旱地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少量取食莎草科的一些杂草,经鉴定其寄主植物共计有2科31属42种。幼、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2)生物学特性:黄尾球跳甲在湖北宜昌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和蛹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现于田边的杂草,5月上旬迁入大田。百株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15日和8月7日;卵始现于5月19日,产卵高峰出现在6月18日;6月22日出现最高百株幼虫量。(3)自然种群生命表:自然种群增长指数(I)为16.20;平均卵量123.5粒,单雌最大卵量212粒。卵期主要的致死因子为未受精,幼虫期主要的致死因子为寄生蜂的寄生。在发生盛期、高峰期、盛末期,黄尾球跳甲被异角短胸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nis Girault)的寄生率分别为14.6%、33.6%和77.0%。(4)风险分析:此虫能在湖北能够定殖,定殖后能迅速扩散并暴发成灾。对黄尾球跳甲扩散蔓延的风险管理应在对疫情发生区推行综合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加强疫情监测和执行严格的检疫监管。(5)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药效实验得出:克虫星(20%马拉硫磷、辛硫磷)1000倍液和乐斯本(48%毒死蜱)1000倍液是防治黄尾球跳甲比较理想的农药,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76.3%和66.5%;卵和1、2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高,3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低。(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熊强,喻法金,张国宝,雷朝亮[4](2006)在《湖北突发性害虫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应急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是湖北一种突发性的玉米新害虫,近年来为害程度逐渐超过玉米螟。该虫主要以幼虫钻蛀到叶片内潜叶取食和以成虫取食叶片造成为害,轻则减产15%~20%,发生严重的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远安县花林寺镇,农户几乎束手无策,(本文来源于《华中叁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熊强,喻法金,刘元明,周兴苗,雷朝亮[5](2006)在《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研究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Baly的自然种群动态、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其药剂防治策略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玉米黄尾球跳甲在湖北宜昌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和蛹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现于田边的杂草,5月上旬迁入大田。百株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15日和8月7日;性比为0.491;卵始现于5月19日,产卵高峰出现在6月18日;平均卵量123.5粒,单雌最大卵量212粒;6月22日出现最高百株幼虫量。自然种群增长指数(I)为16.20。在发生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玉米黄尾球跳甲被异角短胸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nisGirault的寄生率分别为14.6,33.6和77.0%。马.辛硫磷1 000倍液和毒死蜱1 000倍液是防治玉米黄尾球跳甲比较理想的农药,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76.3%和66.5%;卵和1、2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高,3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低。结合以上的研究,提出玉米黄尾球跳甲的防治策略。(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6年05期)

王振华[6](2006)在《玉米黄尾球跳甲入侵生态学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入侵鄂西后当地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获得如下结论: 1 采用室内和田间实验对黄尾球跳甲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黄尾球跳甲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形态特征,以及黄尾球跳甲在鄂西山区玉米上的发生危害规律,这可为黄尾球跳甲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 黄尾球跳甲入侵定殖后,对入侵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验地(危害较严重玉米地)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68种)、均匀度(0.46)和多样性指数(1.79)都相应低于危害较轻玉米地;危害较严重玉米地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高于危害较轻玉米地,黄尾球跳甲的优势度为0.40,大于危害较轻玉米地优势种玉米蚜的优势度0.33。这表明黄尾球跳甲成为入侵地主要害虫,它的入侵导致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群落不稳定,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黄尾球跳甲天敌自然调节作用。 3 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生态位重迭度及生态位宽度的定量估计,分析了两类不同玉米地害虫和天敌的变化规律。在黄尾球跳甲入侵玉米地,黄尾球跳甲取代玉米蚜成为玉米地主要害虫。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以茶色新圆蛛最宽,其余生态位宽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间小黑蛛、叁突花蛛、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小毛瓢虫、大草蛉和食虫虻。从黄尾球跳甲与天敌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迭来看,黄尾球跳甲与草间小黑蛛和茶色新圆蛛重迭最大,与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次之,与其它天敌重迭最小,说明草间小黑蛛和茶色新圆蛛与黄尾球跳甲占有较长时间资源,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明显,它们是黄尾球跳甲的主要天敌。玉米地黄尾球跳甲的防治应在充分发挥天敌作用的基础上,协调利用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喻法金,刘元明,许红,秦仙姣,雷朝亮[7](2005)在《玉米黄尾球跳甲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突发性玉米害虫黄尾球跳甲的生物学特性、寄主、分布、传播途径,生境、危害情况、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弄清此外来入侵种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防治、抗虫性玉米品种的筛选和天敌种类调查等,探索和组装了此虫的可持续性治理技术。(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05年06期)

杨守利,黄庭禹,武家涛[8](2005)在《黄尾球跳甲发生危害程度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资料,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Baly)在我国甘肃、宁夏、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台湾等省及日本国均有分布,且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半高山地区。但近年来在远安县严重发生后,从海拔高度不足100m至900m的(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05年03期)

[9](2005)在《玉米突发型新害虫黄尾球跳甲应急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昆虫资源研究所雷朝亮教授和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喻法金研究员共同主持完成的湖北省“十五”科技攻关“玉米突发型新害虫黄尾球跳甲应急防治研究”课题,2004年12月28日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期刊2005年05期)

熊强,喻法金,刘元明,周兴苗,雷朝亮[10](2005)在《湖北省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危害与年生活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为近年来在湖北省山区发现的一种危害玉米的新害虫。2002~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表明,该虫在宜昌市夷陵区1 年发生1 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底气温稳定在15~20℃时出蛰活动,取食禾本科杂草;5月中上旬玉米长出第5 片叶时开始迁入大田危害,取食叶肉;6月初至7月中旬幼虫潜叶危害;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陆续钻出土壤;7 月中下旬至9 月底成虫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叶肉,准备越冬。幼虫、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玉米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黄尾球跳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记述球跳甲属Sphaeroderma Stephens,1831,分布于中国、越南的黍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种组3新种:簕竹黄尾球跳甲Sph.bambusicola Wang,GeetLi,sp.nov.产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云南西双版纳,双脊黄尾球跳甲Sph.bicarinata Wang,GeetCui,sp.nov.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细刻黄尾球跳甲Sph.minitipunctata Wang,Geet Yang,sp.nov.产于越南北部和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尾球跳甲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玉娥,谢龙,汪琴.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17

[2].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葛斯琴,杨星科.中国、越南黍黄尾球跳甲种组叁新种记述(鞘翅目,叶甲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0

[3].熊强.突发型玉米害虫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apicaleBaly)的发生与应急防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4].熊强,喻法金,张国宝,雷朝亮.湖北突发性害虫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应急防治研究[C].华中叁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5].熊强,喻法金,刘元明,周兴苗,雷朝亮.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发生与防治[J].昆虫知识.2006

[6].王振华.玉米黄尾球跳甲入侵生态学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7].喻法金,刘元明,许红,秦仙姣,雷朝亮.玉米黄尾球跳甲控制技术研究[J].湖北植保.2005

[8].杨守利,黄庭禹,武家涛.黄尾球跳甲发生危害程度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调查[J].湖北植保.2005

[9]..玉米突发型新害虫黄尾球跳甲应急防治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

[10].熊强,喻法金,刘元明,周兴苗,雷朝亮.湖北省玉米黄尾球跳甲的危害与年生活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黄尾球跳甲论文-陈玉娥,谢龙,汪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