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8 (2001) 的一般内容(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年份、编号和页码)

VOL .8 (2001) 的一般内容(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年份、编号和页码)

一、GENERAL CONTENTS OF VOL .8(2001)(The figures in the brackets are the year,number and page respectively)(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琼[1](2021)在《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注册制改革正式开启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重要转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成为证券监管的工作重心与核心理念。自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来,沪硅产业、百奥泰、君实生物等诸多非盈利公司成功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龙腾光电、路德环境和瑞晟智能等新上市的公司在报告期间相继业绩大幅下滑,这一系列亏损上市和业绩下滑事件中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对于公司上市标准和价值的评判由盈利能力等传统财务数字信息逐步转向公司未来前景、商业模式和品牌价值等非财务数字信息。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证券法》明确提出“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叙述性文本信息的要求和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这些现象和变化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数字信息,上市公司非数字的、定性的文本信息开始不断受到重视。由于年度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在信息披露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而,年报中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也同时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焦点问题。能否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保证其实质上符合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要求?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监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和挑战。在当前证券市场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方式,是实现年报日常事后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的创新性举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聚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公司外部治理视角,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这一焦点问题,选取2015-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量获取并深入挖掘交易所年报问询函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三个层面多维度、系统性地详细探究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和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最终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研究结论:(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发挥其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切实督促上市公司将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落到实处。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降低了年报语调操纵,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无论是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均能显着提高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促使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在实质上具备“完整性”。此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程度越严重,其越能充分发挥对管理层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和治理作用,即越能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2)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具有关联性,除了直接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还能通过约束年报数字信息操纵进而间接促进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降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而降低异常乐观语调、增加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特质性信息。相对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占主导,即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更多地会直接促进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此外,通过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文本相似度降低可能并非真正代表年报信息含量提高,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衡量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方式可能并不完美。(3)在不同治理环境和内外部治理机制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为: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其年报语调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市场化进程高、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的提高作用会更明显;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下,管理层会提供更多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特质性信息,提高横向维度的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而对于纵向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即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的影响反而更明显;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体现为: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及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这三个维度系统性、综合性地全面展开年报文本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传统单一研究视角,拓展了文本信息披露的研究外延。第二,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选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独特的公司外部治理方式,深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既弥补了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足,又丰富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三,考虑到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将年报数字信息披露纳入研究体系,构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年报数字信息披露—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缜密、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新的经验参考。第四,依据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大数据综合应用于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研究中,扩展了传统的文本信息披露研究手段,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的sklearn模块构建样本公司年报特征集并实现文本向量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构建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测度变量,完善和丰富了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评价和测度体系。

刘清清[2](2021)在《近代上海老城厢“填浜筑路”与浜路空间演变(1843-1927)》文中认为基于中小尺度研究视角和填浜筑路的史实,本文以近代上海老城厢之城内方浜、肇嘉浜退建浜基工程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在探寻老城厢填浜筑路实施的现实空间原因基础上,采取史料文字与城市历史地图互证的方法,复原开埠后1843年至1927年遗存河浜在填筑前后浜路空间布局形态的演变历程,勘定退建浜基段浜路空间界址,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填筑前后浜路空间的用地演变类型和路径,并将填浜筑路作为一项工程建设项目来探讨形态演变过程的作用力及其互动效应。主要结论如下:退建浜基是针对特殊浜路空间条件实施的,通过置换浜基和房基、路基的方式阔宽了浜侧旧路,是填浜筑路工程在实操层面作出的调整与改良。退建浜基有效地平衡了近代老城厢城市化进程中局部地段的道路用地和建设用地矛盾,使传统河浜这一特殊用地转型为近代城市用地的方式更趋于合理。填浜筑路之所以能够实施的现实空间原因与传统疏浚功效式微密切相关。历年疏浚频次统计与分析表明1855年是老城厢河浜淤塞程度的重要分水岭。开埠后城厢内外河浜的结构性淤塞加剧,从而导致全数河浜需要同步疏浚的频次增加,疏浚后的畅通效果也越发难以维持长久。河浜自身空间淤堵情况严重,以及沿浜建筑违建侵占浜道和开浚起泥侵占沿浜街道,导致了浜道与沿浜建筑、交通道路之间空间形势日趋紧张,由此加剧了疏浚的弊端。由此河浜网络、浜道空间及其沿浜空间三个空间尺度下的紧张关系使得疏浚办法日渐失效。这正是“由浚改填”的现实空间原因。填浜筑路除了牵涉到浜基之外,还涉及沿岸与浜侧旧路和旧房等多种位次、不同属性的用地合并与重组,呈现出多重而复杂的演变关系。超半数里程的浜基被用作阔宽旧路,还有超四分之一里程的被用作了建造房屋,只有约十分之一里程的是直接辟作新路基。新路基除了来自浜基单一用地外,大部分是浜基和岸边旧路基的整合。虽然填浜筑路与旧时河浜被侵占导致其消失的结果相同,但是两者的实现路径和动机完全不同。其中新地和新路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近代城市化的内在需求,近代市政建设采取填浜筑路主动调整、整合土地利用方式的结果。因此,从旧浜和新路的演变关系来看,填浜筑路空间演变的基本内涵应为“浜基并非全是新路基”,且填浜筑路之于近代老城厢开发建设的作用更在于阔路,意义更在于整合城市用地资源。填浜筑路作为一项市政工程,是在上海地方自治形势下相关权益主体互动中实施的。一方面,工程实施主体——自治机构本着“兴民生之大利”的宗旨,通过建立、完善市政管理制度和整合市政职能的方式将填浜筑路事权总揽。同时由于其自身财务状况和缺乏市政规划意识,从而使得浜路空间演变呈现“局部联动、整体无序”的特征。另一方面,工程受益主体——市民对于清末民初十年自治机构举办这一市政工程表现出积极的配合姿态,但对工巡捐局时期的填浜筑路一事更多地表现出观望姿态,甚至在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下挑战工巡捐局的自治权威,进而使得筑路工程进展多有延误。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和受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双方合力促进仍是主流。二十世纪初20余年的填浜筑路使老城厢城市道路和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作为近代上海老城厢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填浜筑路以整合、优化浜路用地空间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老城厢由传统水乡格局向近代城市架构的空间转型进程,为之后近代华界城市化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

张翼[3](2020)在《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碳绿色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应用于相关行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转型发展中,寻求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间的和谐平衡业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今煤炭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之一,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双重压力下,迫切寻求转型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为其指明了向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因此本文选取中国煤炭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如何通过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实现碳排放约束目标,从而实现行业低碳转型发展。通过研究提出的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策略与调控过程可为实现行业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提供有益助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与评述分析,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分析煤炭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确定影响煤炭行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进而明确了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煤炭行业碳排放控制问题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别对煤炭行业规模及行业能源强度的控制要素进行分析;其后依据分析得到的相关控制要素对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关系构建仿真分析模型,通过比较仿真模拟输出结果与碳排放约束目标以判断模拟结果是否满足约束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证明在各控制要素共同作用下的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模拟变化过程是有效的,并据此提出能够实现行业碳排放约束目标的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调控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基于脱钩原理,分析煤炭行业发展与行业碳排放间的耦合关系。通过构造煤炭行业发展水平与行业碳排放脱钩指数,运用指数分析发现近期二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并不理想,表明行业碳排放控制面临较大压力。第二,基于Kaya等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析煤炭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发现煤炭行业规模是促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行业能源强度是抑制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据此确立了煤炭行业规模控制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是煤炭行业碳排放控制的主要控制方式。第三,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煤炭行业规模控制要素影响分析模型,从总体影响、区域差异影响以及时间差异影响等方面分析不同情形下相关控制要素对行业规模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从行业总体控制角度考虑,煤炭行业规模应主要通过对行业产出、行业成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出口以及行业研发投入等行业自身要素的有效控制以实现控制目标。在区域差异控制中,对资源禀赋较好的A类区域应主要通过控制区域内行业成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对资源禀赋适中的B类区域应主要通过控制区域内行业产出、行业成本与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对资源禀赋一般的C类区域应主要控制区域内行业产出以实现控制目标。从时间差异角度考虑,在行业规模连续增长时期应通过控制行业产出、行业成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出口以及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在连续下降时期应主要通过控制行业产出、行业成本与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根据以上不同情况下各控制要素与行业规模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行业规模控制策略。第四,通过基于成本函数和谢泼德引理的理论推导发现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价格会对行业能源强度产生重要影响。进而运用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分析法计算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考虑直接影响和交互影响下的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影响分析模型。研究发现,考虑直接影响情况下,长期控制中应主要通过控制能源价格、行业技术进步水平、行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以及行业规模效率水平以实现控制目标;短期控制中应主要通过控制能源价格与纯技术效率水平以实现控制目标。考虑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应主要在控制能源价格、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水平的同时,亦应注重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对能源价格的调节作用以加强能源价格对行业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根据上述不同情况下的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策略。第五,根据上述相关控制要素对行业规模及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分析的结论,结合各控制要素预测模型以及行业碳排放强度分析模型,运用Simulink模拟仿真平台分别构建基于总体控制、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视角下的仿真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分析发现,运算输出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模拟值满足未来不同时间点上的碳排放约束目标值,因此可依据模拟出的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变动情况提出不同视角下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调控过程。最后,本文在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今后可以继续拓展的研究内容,以期为煤炭行业碳排放控制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助力。

项泽仁[4](2020)在《蒙元榜文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榜文是一种以传布政府命令为目标的下行文书,《元典章》中常见此类字眼表明其在蒙元政务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蒙元榜文碑是寺观、庙宇将收执的榜文摹刻于石而形成的一类碑刻。保存至今的榜文原件尚不多见,榜文碑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文书原貌,故可视作“准文书”加以利用。第一章为蒙元榜文与榜文碑。首先梳理榜文的历史源流,汉代的“扁书”与“粉壁”可视作“榜文”异名同质的早期形态。“榜文”的应用不晚于魏晋,其后为唐宋所继承,延至元明清。以收执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蒙元榜文划分为一般型与针对型两类。后者为寺观、庙宇所收执,常被摹刻于石。通过分析桑原骘藏颜庙考察日记,指出其所谓“皇帝圣旨碑”实为“榜文碑”,文书起首语“皇帝圣旨里”应是其误判文书性质的直接原因。结合此例,指出金石学家对其他榜文碑定名的得失之处。检诸文献,寻得蒙元榜文碑20通,计榜文21道。制表登记各碑基本信息,并按语种数量、颁发机构、接收对象等原则简要分类。第二章为榜文碑综合研究,包含碑文、碑体与位置三个角度。碑文研究涵盖样式研究、内容研究两个方面。样式研究就格式、文体、字体、字号、日期、印章与花押七点展开论述。总结了早期与中晚期两种文书格式,分析了典雅文言与硬译文体并存的语言特征。多语文字的存在除提高榜文传播力,亦有证明文书源自官方,绝非伪造的功能。特定文字写以较大字号,具有醒目突出的效用,便于行人读取榜文内容。从落款日期上看,印榜得到一定普及。印章与花押因关涉文书效力,多以原貌模勒。内容研究以“嘉兴路儒人榜文碑”为例,指出起因与高层批示作为始终两端,是文书务必说明的部分。碑体研究分石质、形制两个方面。石质、环境与碑石能否存世密切相关。未见额、座,高度低于1米,且小于宽度的碑体可能原嵌于墙壁。除留意碑石所处外部空间,更关注榜文在碑石上所处的内部空间。与其他公文合刻一石,可视作寺庙为保护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令典汇编。第三章为碑纸之间的转化研究,探讨榜文附丽载体发生质变的缘由及在此过程中新者之于旧者的存真、失真痕迹。就彼时而言,碑石制作带有公开、铭功的意图;及至日后,可在争讼中充当凭据。除平阙、醒目字号、印章、花押等显而易见的存真,对碑石外貌的考察更可揭示出误刻、漏刻、补刻、缩刻等失真痕迹。书本编纂以提取碑石文字为目的,期于考经证史或褒奖圣贤。质量参差,多有失真。碑石与书本作为后人作品,已绝非文书原件,使用时应格外谨慎。从公开、永续的角度来看,碑石的树立与书本的编纂可谓殊途同归。

杨帆[5](2020)在《金融摩擦、资源错配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关键。而资源错配是现阶段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有实体经济基石的美誉。但相关研究表明金融部门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企业资本扭曲,从而引起资源的跨企业错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金融摩擦为研究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及经济后果进行了综合的探讨。在理论研究中,本文分两步论证金融摩擦、资源错配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机制。第一步,利用HK模型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如何影响制造业生产率进行了分析,主要基于细分制造业企业资本扭曲的基本假设,求解最终制造业产品厂商面临的最大化问题和制造业中间产品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从而推导出资本扭曲状况下各细分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和资本需求,以及各细分制造业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存在资本扭曲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和没有扭曲状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表达式,得出各细分制造业企业间的资源错配(即资本扭曲)能够引发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研究结论。第二步,利用数理模型对金融摩擦如何影响要素扭曲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对最终制造业产品厂商成本最小化问题、要素扭曲条件下和金融摩擦条件下制造业中间产品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的求解,分别得出要素扭曲条件下和金融摩擦条件下制造业中间产品厂商的资本和劳动要素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这两个表达式,得出自有资金不充足和金融摩擦程度越高的制造业中间产品厂商面临的资源错配程度更高,也就导致了整体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巨大损失的研究结论。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首先利用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8年期间的财务数据和微观计量估计方法对我国制造业2007-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然后,以行业内TFP的四分位距、TFP的90%分位与10%分位之比以及行业内TFP的标准差三种衡量方式对我国制造业2007-2018年资源错配程度进行测度;其次,以不同年份、不同行业和不同省份三种视角对我国制造业2007-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错配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以公司层面、行业层面和省份层面分析研究金融摩擦如何影响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以及资源错配在金融摩擦影响我国制造业生产率中起到的中介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摩擦通过加深企业资源错配程度、行业资源错配程度和省份资源错配程度从而损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应降低不必要的政府干预,营造公平竞争自由的市场环境;避免过度干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逐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建设。该论文有图4幅,表24个,参考文献137篇。

费睿[6](2020)在《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绩效评价是对未来的投资。2012年至今,我国已连续八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但随着内外环境变化及社会经济转型,单纯依据财政投入规模扩大来推动教育的发展难以为继,提高教育经费绩效,兑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承诺势在必行。同时,在我国行政层级及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中,县级政府承上启下,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以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及顶层规划,探讨县本级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的关系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具有现实必然性和迫切性。依据区域发展与教育发展、财政分权及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梳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现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三个代表性县(区)进行预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作为层次分析法特例,构建包括财政能力、投入规模、投入结构等三项一级指标的县本级财政投入指标体系和包括决策论证、过程监管、目标实现、满意度等四项一级指标的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年广东全121个县(市、区,当年行政区域数)教育经费绩效进行实证评价,并对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整体教育经费绩效水平以及教育公众满意度不高;财政教育投入综合指数与教育经费绩效评分呈正相关,即一般而言,财政教育投入愈丰富的县(市、区)教育经费绩效也愈高,但公众教育满意度偏低且与财政教育投入水平不匹配,县级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教育投入规模与教育经费绩效正向相关,高中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占比越高教育经费绩效越高。上述结果的成因复杂,引发思考。从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视域分析,主要在于:目前的财政体制要求县级政府承担重要的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但不同区域县级政府财力差异悬殊,虽然标尺式竞争及行政约束下能确保县级财政完成“任务目标”,但实际上不可持续,并衍生新的问题与矛盾。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不合理、不完善造成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失衡,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县级政府财政效率制约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县级财政投入分化,优质基础教育供给不足与公众对教育产品的高期待形成落差,降低了公众教育满意度。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改善,将影响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公众对基础教育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财政绩效评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从“工具—价值”视角,针对广东省教育发展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公众教育满意度偏低,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经费绩效最大化,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应深化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以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关注欠发达县区及低收入阶层、城市外来人口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据实际情况,逐步实现财政支出责任上移,推动基础教育供给全国性均等化,等等。本文构建县本级财政投入指数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政绩效评价及县本级财政的视域审视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量化关系,并取得广东全省两万多样本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库,力图在理念和数源上有所创新,同时提出驱动教育经费绩效最大化应改革投入体制,促使基础教育供给及财政支出责任上移。但基于抽样调查数源获取及统计数源不完整等限制,研究未能进行历史性比较,对实证结果诠释亦欠缺更系统的理论高度,这也是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蒋子浩[7](2020)在《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及调整时机识别》文中认为风电是目前我国综合应对增长压力、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长期战略选择。然而,从产业发展现实看,我国风电产业正面临严峻发展瓶颈。为了鼓励风电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进而获得后发优势,我国政府自1994年起连续发布一揽子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涉及财税抵免、质量认证、人才培养、公共采购、技术监管等几个方面。随着政府政策的持续加大投入,风电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壁垒却始终难以突破。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提升我国风电产业创新程度和创新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风电产业摆脱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环节,加快产业经济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因此亟需从理论破解。本研究在广泛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基于134家风电上市公司数据,综合考量一系列企业创新特征指标将风电企业划分为10类;随后系统梳理和量化我国部委及以上级别部门2006-2017年间发布的235项风电产业创新政策,实证分析风电产业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效果;最后研究了各类产业创新政策效果的时间边界,进而确定了不同创新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旨在为发挥创新政策最佳效能、提高创新政策最大效率及改善风电产业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帮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产业的视角看,各类产业创新政策力度均对风电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经济政策力度贡献最大、规制政策次之、柔性政策最小。(2)各类产业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政策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和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对技术稳定型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负向影响;规制政策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对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柔性政策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型及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对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3)不同创新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因企业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规制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5期、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8期;对技术创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规制政策和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均为第1期;对技术稳定型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对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而言,经济政策和规制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均为第1期、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2期;对技术创新型风力发电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对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而言,经济政策和规制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均为第1期,而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或应该长期保持稳定。综上而言,各类产业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所差异,不同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企业创新特征,适时制定和调整产业创新政策,鼓励、支持、引导风电企业科学发展,是改善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风电产业发挥技术追赶效应的关键。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产业创新政策对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创新政策作用效果的时间边界,进而识别了不同创新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期。不仅丰富了现有创新政策相关研究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特点和竞争力,同时对于类似从宏观到微观的复杂过程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借鉴和理论参考。该论文有图40幅,表32个,参考文献410篇。

孔帆[8](2020)在《文学类文本翻译项目借鉴实用类文本翻译项目质量控制流程的探索 ——以“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服务行业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在翻译领域,随着翻译的项目化、专业化和流程化的推进,各国、各大翻译公司等对翻译项目质量控制流程的设置也是见仁见智,翻译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则进一步促进了翻译活动的升级和译员角色的转换。合理的项目流程设置可以提高翻译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译文交付质量。当前翻译市场上以及高校翻译硕士实践中接触到的翻译项目,多为实用类文本,比如外宣材料、新闻稿、投资报告等,鲜有对文学类文本流程化管理的对比探索和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学翻译本身具有独特性,使其难以和实用类文本一样进行项目化、流程化管理,流程式的管理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文本文学性的缺失;另一方面,文学类文本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程度较低,这进一步导致其项目化管理研究的缺失。这一现象也进一步导致对文学类翻译项目管理的研究、以及对不同文本类型翻译项目流程研究的缺失,从而导致不同文本类型翻译项目中,在具体流程的设置方面,缺少相关参考文献以及成熟的流程模板。然而,在实际的出版市场中,同时引入一整套外语丛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整套丛书的工作量较大,却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同时译出并编辑出版,此时,时间和人员构成的限制、文风一致性的考量、译文交付的质量等众多因素都导致单个译员单枪匹马式的翻译不再可行,团队合作往往才是不二之选。然而,团队合作的展开需要有可行的质量控制流程的保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缺少可供参考的标准和模板,因此,团队只能参照实用类文本的流程设置,而由于两种文本的类型不同,对译文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此举不可避免地会给质量控制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笔者拟以“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对比两个项目中采取的不同质量控制手段和机制,总结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实用类文本项目的质量管理流程设置的经验,对文学类项目管理流程作出的大胆尝试和探索,以及从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汲取的教训,并基于“365”图书项目,探讨文学类文本采取流程化管理和引入CAT和MT手段的可行性。最后,总结文学项目采用实用类文本项目管理流程的得失,以及文学项目管理实践对一般质量控制流程带来的启示。

木艳娟[9](2019)在《法国纳西学史研究(1867-1965)》文中研究表明鸦片战争后,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主要在中国西南秘密传教。为了方便在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开展传教活动,传教士们从学习各民族的日常语言入手,逐渐扩大到记录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1867年,德斯高丹神父将11页东巴经《抠古鬼的来历2请多格神》寄回法国家中。这种罕见而又奇特的文字随即引起东方学家们的好奇和关注,并自此掀开了法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对纳西文字、语言、社会风俗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序幕。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站稳脚跟后,妄图进一步对华渗透,陆续派出各种类型的考察团,沿湄公河-红河进入云南各地考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包括纳西在内的各民族风俗文化也进入探险家们的视野和记录中。与此同时,在压力之下,中法间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后法国加紧对云南各方面的控制和掠夺,不平等条约也为探险家、传教士和东方学家们深入云南考察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用“知识”认识和处理东方事务,是法国东方学开创的先河。东方学家们认为,一些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传统,而他们则通过在知识层面做出“同情而明智”的努力,承担起干预这些民族发展的职责。这种优越感和所谓的使命感也被应用到对纳西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而巴克和沙畹合着的《么些研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法国对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巅峰之作,也成为西方关于纳西研究的第一本专着。这样的成果,无疑确立了法国在西方纳西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地位。尽管国内外学者公认法国是西方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奠基者,甚至在着述中也基本都会提及这一观点,但通常只是简要提及巴克和其着作。近几年来,逐渐出现少数关于法国纳西研究的成果,主要也针对巴克和《么些研究》,而对比巴克更早的法国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则几乎无人问津了。这种研究现状与法国在西方纳西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说明学界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有待补充和完善。首先,本文将立足于全面收集1867-1965年间,法国纳西研究的专着、文章及收藏的文献、文物,包括传教士、探险家、东方学家们的游记、书信和与教会有关传教士的档案等法语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中,有不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新材料。新材料的发掘,有利于弥补国内现有相关资料的不足,拓展民族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其次,本文将结合法国这一时期国内外历史、政治、宗教及学术背景,尤其是其殖民扩张政策与中法关系的变化,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川滇藏交界区域的活动,东方学的发展脉络,全面系统地重新梳理法国纳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并依据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分为萌芽(1867-1899)、发展(1900-1911)和兴盛(1912-1965)三个阶段。此外,本文亦将在充分收集和正确解读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相关材料辩伪、深度阐释及活态利用,力求客观深入地展示和分析法国研究者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特点和意义,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借助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以比较法和归纳法为主,努力将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融为一体,重现法国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探讨其价值及对西方各国和我国同类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力求从中发现新的研究热点,推动我国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胡丽琼[10](2019)在《《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以钱锺书所着的长篇小说《围城》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考虑汉语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将《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进行相关设计。通过理论探讨自主学习在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调查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相关情况,确定《围城》作为辅助读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二语习得、认知主义、接受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为文学作品作为辅助读物进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围城》呈现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整理归纳《围城》里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设计,继而设计《围城》作为辅助读物的教师导读课程和自学导读手册,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围城》中的阅读障碍和文化壁垒,提高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将《围城》作为辅助读物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语言能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学习者角度出发,坚持“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将自主学习视为终身教育的目标,研究文学作品作为辅助读物对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积极作用。针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对辅助读物进行相关设计,希望通过辅助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增加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GENERAL CONTENTS OF VOL .8(2001)(The figures in the brackets are the year,number and page respectivel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NERAL CONTENTS OF VOL .8(2001)(The figures in the brackets are the year,number and page respectively)(论文提纲范文)

(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
        2.1.2 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
    2.2 证券交易所问询的相关文献回顾
        2.2.1 证券市场监管效果文献回顾
        2.2.2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公司的治理效应文献回顾
    2.3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的测度文献回顾
        2.3.2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策略性披露文献回顾
    2.4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献回顾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2 我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特征分析与现状描述
    3.2 基于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
        3.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2.3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的分析
    3.3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1 交易所年报问询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2 交易所年报问询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语调操纵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4.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4.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5.1 分组检验分析
        4.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5.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5.5.1 分组回归分析
        5.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变量设定
        6.3.3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6.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6.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1 分组回归分析
        6.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近代上海老城厢“填浜筑路”与浜路空间演变(1843-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与研究发问
    第二节 研究时限与概念
        1.时间界定
        2.概念界定
    第三节女 文献综述与评析
        1.学术史回顾
        2.研究评析与本文研究定位
    第四节 章节安排与主要观点
        1.章节安排与内容
        2.本文主要观点
第一章 填筑个案:城内方肇两浜退建浜基研究
    第一节 易路为地:退建浜基的实施
        1.前期填浜筑路
        2. “易路为地”之请愿
        3.后期退建阔路
    第二节 浜基与路基:用地沿革不一致
        1.浜路夹房:退建浜基的空间前提
        2.两路夹商:旧案填筑的不利影响
        3.浜基并非新路基:用地属性置换
    第三节 从属与改良:工程关系与空间效应
        1.从属关系:退建浜基与填浜筑路
        2.改良效应:布局适商和援用推广
    小结
第二章 填筑源起:由浚改填与空间形势
    第一节 浚河频次加剧:河网结构性淤塞
        1.总体疏浚频次和淤塞程度
        2.分区疏浚频次和淤塞河浜
        3.同步大浚和结构性淤塞加剧
    第二节 浚河功效式微:浜路空间紧张
        1.河道自身空间淤堵
        2.临河私建侵毁河道
        3.浚河起泥侵占街道
    小结
第三章 形态复原:进程与布局
    第一节 复原路径与材料
        1.复原路径
        2.复原材料
    第二节 城内方肇两浜岸线复原
        1.公弄用地来源及分布
        2.退建方式与地籍形态
        3.新旧浜路宽度考订
        4.浜基岸线的界址研判
    第三节 城内河浜填筑和形态复原
        1.北城区
        2.南城区
    第四节 城外河浜填筑和形态复原
        1.城东区
        2.城南区
        3.城西区
    第五节 里城河填筑和形态复原
        1.里外双城河形态
        2.北半城里城河
        3.南半城里城河
    小结
第四章 形态演变:类型与路径
    第一节 形态演变类型:填浜与筑路关系
        1.填浜前形态类型与特征
        2.填浜后形态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用地演变路径:属性与位次演变
        1.浜基演变路径
        2.旧路、旧地属性演变路径
        3.新路、新地属性演变路径
        4.沿新路建筑朝向调整
    小结
第五章 地方自治背景下的填浜筑路:迈向整合
    第一节 主体能动性:事权归一
        1.自治宗旨:“兴民生之大利”
        2.制度建设:近代市政管理制度
        3.职能范围:整合社会团体职权
        4.财权收支:公款拮据,民间筹款
        5.工程组织:局部联动,整体无序
    第二节 市民配合度:民意所向
        1.积极配合:赞许与请愿
        2.消极应对:观望与纠纷
        3.自治认同:民办与官办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1.退建浜基个案空间特征:改良与优化
    2.填浜筑路空间演变内涵:浜基并非全是新路基
    3.填浜筑路工程实施特征:不同主体的互动与合力
    4.启示与思考
    5.研究展望
附录
    一、城厢内外河浜疏浚统计数据详表
    二、城厢内外填浜筑路工序时间节点表
    三、开埠后老城厢遗存浜段编号示意图
    四、本文新旧路名对照表
    五、退建浜基段旧浜路复原详图
    六、填筑前后浜路布局演变类型详表
    七、填筑前后浜路布局演变类型分布图
    八、填浜前后浜路形态演变剖面示意图
    九、开埠后近代上海老城厢遗存浜道复原图
    十、大事记:上海老城厢河浜疏浚、填筑(1617-1930)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致谢

(3)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
2 碳排放约束与煤炭行业发展关系分析
    2.1 煤炭行业与碳排放约束目标的内涵
    2.2 煤炭行业发展与行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1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构建碳排放测度模型
    3.3 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数分解
    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3.5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煤炭行业规模控制要素分析与控制策略
    4.1 行业规模控制分析思路
    4.2 行业规模控制要素总体影响分析
    4.3 行业规模控制要素区域差异影响分析
    4.4 行业规模控制要素时间差异影响分析
    4.5 煤炭行业规模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煤炭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分析与控制策略
    5.1 行业能源强度控制分析思路与方法选择
    5.2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3 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直接影响分析
    5.4 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交互影响分析
    5.5 煤炭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仿真调控分析
    6.1 仿真分析思路
    6.2 变量预测模型分析
    6.3 总体控制视角下仿真调控分析
    6.4 区域差异视角下仿真调控分析
    6.5 时间差异视角下仿真调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蒙元榜文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石刻研究热
        (二)研究基础
    二、学术史回顾
        (一)脉络梳理
        (二)增长点
    三、取材与思路
        (一)取材
        (二)思路
    四、概念界定
        (一)碑石与拓本
        (二)被摹刻本与书本
第一章 蒙元榜文与榜文碑
    一、榜文概述
    二、榜文碑
        (一)考辨与定名
        (二)概况与分类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榜文碑综合研究
    一、碑文研究
        (一)样式研究
        (二)内容研究
    二、碑体研究
        (一)石质
        (二)形制
    三、碑石位置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碑纸之间
    一、碑石的形成
        (一)制作碑石
        (二)存真失真
    二、书本的形成
        (一)制作书本
        (二)存真失真
    本章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简称与全称对照
附录二 陈校本《元典章》涉及榜文条目表
附录三 碑文整理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经历

(5)金融摩擦、资源错配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错配的相关研究
    2.2 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2.3 金融摩擦与资源错配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金融摩擦、资源错配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机制
    3.1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经济后果分析
    3.2 金融摩擦视角下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制造业生产率及资源错配程度测度与分析
    4.1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方法与数据使用说明
    4.2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回归结果
    4.3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测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金融摩擦、资源错配对制造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5.2 变量的选取
    5.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5.4 模型设计
    5.5 模型回归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论文创新点以及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县级政府教育履职与县本级财政教育投入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教育经费绩效
        三、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
        四、公众绩效满意度与公众教育满意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研究
        二、关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三、关于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关系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财政教育投入与支出绩效评价
        一、财政教育投入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产品特征
        (三)政府教育供给的必要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第二节 体制嬗变:财政分权与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一、财政分权理论与我国财政体制
        (一)财政分权理论发展
        (二)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变迁
        二、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进程
        (二)政府间教育支出分担体制改革
        (三)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现状审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及县域教育发展困境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现状分析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国际比较
        三、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困境
        (一)区域发展失衡
        (二)县级政府角色定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预研究:代表性县域案例及比较分析
        一、案例选择及简介
        二、案例比较分析
    第二节 政策逻辑模型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一、政策逻辑模型视角下教育经费绩效生成逻辑
        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实践探索
        (一)评价意义
        (二)实践历程
    第三节 变量设定与指标体系建构
        一、财政教育投入综合指数构建
        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价值定位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论证
    第四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一、假设提出
        二、模型与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结果
    第一节 实证对象及数源说明
        一、实证对象选择
        二、数源说明
        (一)客观指标数源
        (二)主观指标数源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自变量: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
        (一)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指数及特点
        (二)按经济水平分类结果
        二、因变量:教育经费绩效
        (一)绩效评价结果及特点
        (二)按地理区域分类结果
        (三)按经济水平分类结果
        (四)按县级政府财政能力分类结果
        (五)按指标层级分类结果
    第三节 回归分析结果
        一、总体回归结果
        (一)变量描述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二、具体指标回归结果
        三、分样本回归结果
        (一)按财政投入指数高低分组
        (二)按县级行政区划类型分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诠释与影响
    第一节 实证检验结论梳理
        一、教育经费绩效总体水平及满意度偏低
        二、财政投入多项指标与教育经费绩效正相关
        (一)财政能力各项指标对教育经费绩效均呈正向影响
        (二)财政投入规模指标对教育经费绩效均呈正向影响
        (三)财政教育投入结构对教育经费绩效的影响各异
        三、教育发展满意度受财政投入各项指标影响较少
        四、教育经费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
    第二节 成因诠释
        一、财政教育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正向效应诠释
        二、教育发展和投入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偏位
        (一)教育发展水平和投入不均衡
        (二)教育资源配置与需求的偏离及成因
        三、标尺竞争下教育投入意愿差异化
        (一)政绩导向的“标尺竞争”
        (二)财政教育投入意愿差异化
        四、教育支出责任划分导致搭便车与责任转嫁并存
        五、公众教育满意度受主客观因素复合影响
        六、其他多重因素影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第三节 实证结果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对教育产品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对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影响
        三、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对公众教育满意度影响
        五、对基础教育全过程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议与讨论
    第一节 国外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及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财政体制
        (一)巴西:基于税收三级政府共同投入
        (二)印度:中央与各邦政府共同分担
        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财政体制
        (一)日本: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二)美国:地方政府投入为主
        三、对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二节 提高财政教育经费绩效的思路建议
        一、保障财政教育经费稳定和持续增长
        (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领域的财权事权关系
        (二)节流与开源并举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二、以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教育经费配置
        (一)以财政改革提升教育经费配置科学性
        (二)教育经费分配力求兼顾公平和质量
        (三)与教育扶贫工作联动凸现教育经费公共价值
        三、完善及改进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
        (一)构建满意度导向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二)强化教育经费绩效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度
        (三)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
        四、探索优化教育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和使用绩效
        五、整合优化县级各类教育专项资金
        六、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逐步推广普及基础教育
    第三节 若干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关于衡量县级教育财政投入合理性的标准
        二、关于县级财政教育投入与教育公平性
        三、关于贫困县教育财政精准扶贫与农村教育发展
        四、关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权责划分
        五、关于家庭教育支出负重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抽样调查问卷
    附录2:代表性县域深度访问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及调整时机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研究述评
    2.4 政策作用路径分析
3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梳理与变量选择
    3.1 风电企业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2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梳理
    3.3 变量定义与测度
    3.4 本章小结
4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
    4.1 回归模型构建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调整时机识别
    5.1 VAR模型构建
    5.2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调整时机识别
    5.3 本章小结
6 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1 异质性分析
    6.2 稳健性检验
    6.3 内生性检验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文学类文本翻译项目借鉴实用类文本翻译项目质量控制流程的探索 ——以“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简介
    第一节 项目介绍
    第二节 翻译流程介绍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在特点及质量控制流程上的差异
    第一节 特点上的差异
    第二节 流程上的差异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对实用类文本质量控制流程的借鉴
    第一节 译前准备阶段
        一、实用类文本翻译项目的一般模式
        二、文学类文本翻译项目对其的借鉴
    第二节 翻译与审校阶段
        一、实用类文本翻译项目的一般模式
        二、文学类文本翻译项目对其的借鉴
第四章 文学类项目采取实用类文本项目管理流程的可行性
    第一节 文学类项目采取实用类文本项目管理流程的得失
    第二节 文学类项目管理实践对一般质量控制流程带来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StyleGuide及项目安排
附录二:“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翻译文稿(节选)

(9)法国纳西学史研究(1867-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1867-1965年法国纳西学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1867-1965年的法国与世界形势
    第二节 殖民扩张和福音传播
        一、法国在亚洲的殖民扩张
        二、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西南
    第三节 法国东方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纳西学研究的萌芽时期(1867-1899)
    第一节 纳西语料的收集与初步研究
        一、安邺的语言记录
        二、德斯高丹神父词表的研究与意义
        三、拉古伯里的纳西语言系属关系探索
    第二节 东巴经的收集与初步研究
        一、德斯高丹神父的东巴经收集和德微理亚的展示
        二、拉古伯里、德微理亚的纳西文字研究
        三、鲍楠的东巴经收集及译注
        四、亨利·奥尔良王子的东巴经收集与译注
    第三节 族群和宗教的初步研究
        一、族称和分布
        二、族群关系
        三、宗教及其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纳西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900-1911)
    第一节 地方史料的法译及史地研究
        一、宋嘉铭与《南诏野史》
        二、苏利与《滇系》节选
        三、夏之时与《法文中国坤舆详志》与《略志》
    第二节 纳西语言文字研究
        一、鲍楠词表的研究及意义
        二、玛德罗尔与彭茂美神父词表的研究及意义
        三、高尔蒂耶的词表及意义
        四、高尔蒂耶的纳西文字研究
    第三节 纳西社会风俗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兴盛时期法国的纳西史地研究(1912-1965)
    第一节 沙畹与《线路指南》和《丽江史地注释》
        一、线路指南
        二、丽江史地注释
    第二节 沙畹与《木氏宦谱》
        一、洛克对沙畹《木氏宦谱》评述的考辩
        二、沙畹与杨慎的《木氏宦谱·序》
        三、沙畹对《木氏宦谱》的考证、评述及其启示
    第三节 沙畹与石鼓碑文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二、石鼓正面碑文考证
        三、沙畹石鼓碑刻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兴盛时期法国的纳西语言、文字研究(1912-1965)
    第一节 巴克的纳西语词表研究
        一、巴克纳西语词表概况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采样
        三、巴克的转写及对应的国际音标(IPA)
        四、巴克词表的意义
    第二节 巴克的纳西语语法研究
        一、词法
        二、句法
    第三节 巴克与劳费尔的纳西语语言系属关系研究
    第四节 普鲁斯基的纳西语研究
    第五节 巴克的文字研究
        一、巴克的东巴经收藏及译注
        二、巴克的纳西文字字典
        三、巴克纳西文字研究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兴盛时期法国的纳西社会及宗教研究(1912-1965)
    第一节 巴克对纳西族地区的实地考察
    第二节 纳西族名称、分布与迁移
    第三节 纳西其它社会风俗
        一、外貌及服饰
        二、其它风俗
    第四节 纳西宗教研究
        一、多种宗教并存及影响
        二、纳西人“自己的”宗教及仪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法国纳西学研究的影响
    第一节 对法国东方学、汉学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对西方各国纳西学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对中国纳西学研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德斯高丹神父的东巴经手稿《抠古鬼的来历·请多格神》
    附录二 :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图书馆部分东巴经馆藏
    附录三 :亨利·奥尔良《从东京湾到印度》中的东巴经手稿及译注
    附录四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馆藏巴克捐赠的纳西族文物
    附录五 :德斯高丹神父词表-维西纳西语-丽江纳西语词汇对照表
    附录六 :拉古伯里收录的吉尔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的么些手稿
    附录七 :德微理亚《中国安南边境》中的东巴经手稿
    附录八 :高尔蒂耶《麽些》中刊布的巴克东巴经书及纳西白描线稿
    附录九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方国瑜先生石鼓碑文拓片
    附录十 :巴克字典与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对应
    附录十一:巴克“么些人居住的中国西部”地图
致谢

(10)《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背景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围城》的特色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学习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调查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
    第四节 问卷调查对《围城》作为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启发
第三章 文学作品作为辅助读物进行相关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认知主义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
第四章 《围城》作为辅助读物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分类设计
    第一节 《围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
    第二节 《围城》中国文化内容的章节编排
    第三节 《围城》的历史文化词汇
    第四节 《围城》成语的文化内涵
    第五节 《围城》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围城》作为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
    第一节 《围城》作为学习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总论
    第二节 《围城》作为学习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编排说明
    第三节 《围城》作为学习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课程样例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GENERAL CONTENTS OF VOL .8(2001)(The figures in the brackets are the year,number and page respectively)(论文参考文献)

  • [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D]. 张艺琼. 西北大学, 2021(12)
  • [2]近代上海老城厢“填浜筑路”与浜路空间演变(1843-1927)[D]. 刘清清. 上海大学, 2021
  • [3]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研究[D]. 张翼.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蒙元榜文碑整理与研究[D]. 项泽仁.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金融摩擦、资源错配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 杨帆.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费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及调整时机识别[D]. 蒋子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文学类文本翻译项目借鉴实用类文本翻译项目质量控制流程的探索 ——以“双一流”翻译项目和“365”图书项目为例[D]. 孔帆.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9]法国纳西学史研究(1867-1965)[D]. 木艳娟.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D]. 胡丽琼. 厦门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VOL .8 (2001) 的一般内容(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年份、编号和页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