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选择苯乙酮和苯甲酸的加氢作为探针反应,研究了Pd/C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载体的种类,载体的预处理,前驱体浓度、PH值,吸附温度、时间,还原温度、时间等各个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得到了制备催化剂的最佳条件,并与国产和进口的商品催化剂进行对比,自制的催化剂,无论钯含量是5%的还是10%,都比同类的国产进口的催化剂活性高。相同反应条件下,自制5%的催化剂对苯甲酸加氢反应的转化率为40.34%,是国产的5%的催化剂的1.87倍,是美国进口5%催化剂的1.42倍。自制10%的催化剂对苯甲酸加氢反应的转化率为77.78%,是美国进口10%催化剂的1.64倍。以自制10%催化剂同美国进口10%催化剂进行寿命对比,自制10%的样品在使用5次以后,活性发生突然下降。而美国进口10%催化剂在使用一次以后,活性就大大下降。自制10%催化剂在使用了17次之后,活性仍然高于进口催化剂使用11次之后的活性。由此得出,自制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明显比美国进口样品的更长。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将催化剂的制备放大到公斤级,并将产品送到国内三家制药厂进行活性评价,与这些厂家现用催化剂进行比较,中试产品的活性和寿命均超过这些厂家现用的催化剂。在Pd/C催化剂研制的基础上,将载体改换为碳纳米管,以同样方法制备了Pd/CNTs催化剂,并将其用在对苯乙酮的多相催化转移加氢反应中。催化转移加氢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一种加氢手段,由于使用的氢源不是氢气而是其他一些含有氢的多原子化学物质,使得加氢过程与用氢气的加氢过程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反应温度低,设备要求低等优点。同时,催化转移加氢反应中氢源的多样性又为提高反应的选择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多相催化转移加氢体系,以仲丁醇为氢给予体同时也作为溶剂,Pd/CNTs为催化剂,氢氧化钠为助催化剂。该体系对苯乙酮加氢有着较高的活性,常压下10小时内苯乙醇的产率达到96%。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部分 Pd/C催化剂的工业化研究第一章 文献综述1.1.催化加氢概况1.1.1.加氢催化剂1.2.Pd/C催化剂概况1.2.1.Pd/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1.2.2.Pd/C催化剂适合的加氢反应类型1.2.2.1.烯烃加氢1.2.2.2.炔烃加氢1.2.2.3.硝基和亚硝基加氢1.2.2.4.腈的加氢1.2.2.5.肟的加氢1.2.2.6.亚胺加氢1.2.2.7.羰基加氢1.2.2.8.还原胺化作用1.2.2.9.胺的还原烷基化1.2.2.10.氢解反应1.2.2.11.含硫化合物的加氢1.2.3.国内Pd/C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状况1.2.3.1.蒽醌法生产双氧水1.2.3.2.对苯二甲酸精制1.2.3.3.己内酰胺生产1.2.3.4.其它产品使用Pd/C催化剂状况1.2.4.Pd/C催化剂的使用寿命1.2.5.影响Pd/C催化剂活性的因素1.2.5.1.活性炭载体1.2.5.2.活性炭的预处理1.2.5.3.金属粒子Pd的分布1.2.5.4.前驱体的浓度和PH值1.2.5.5.吸附方式1.2.5.6.吸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1.2.5.7.碱的影响1.2.5.8.还原方法1.2.5.9.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1.2.5.10.洗涤的影响1.2.5.11.催化剂干燥1.3.本论文研究背景参考文献第二章 Pd/C催化剂工业化小试研究2.1.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2.2.实验所用主要原材料、试剂2.3.实验部分2.3.1.实验方案2.3.2.活性碳的预处理2.3.3.催化剂前躯体溶液的配制2.3.4.催化剂的制备2.3.5.催化剂的活性及使用寿命评价2.3.5.1.活性评价2.3.5.2.评价方法:2.3.5.3.催化剂活性高低的判断准则2.3.5.4.催化剂的寿命评价实验2.4.结果与讨论2.4.1.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筛选2.4.1.1.活性炭种类的选择2.4.1.2.硝酸处理活性炭的浓度选择2.4.1.3.正交实验2+的浓度的选择'>2.4.1.4 Pd2+的浓度的选择2.4.1.5.前驱体溶液PH值的选择2.4.1.6.吸附温度的选择2.4.1.7.吸附时间的选择2.4.1.8.吸附量的测定2.4.1.9.还原方式的选择2.4.1.10.还原时间的选择2.4.1.11.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确定2.4.1.12.自制催化剂原子吸收和比表面的测试结果2.4.2.催化剂活性评价2.4.3.表面分布状况2.4.3.1.扫描电镜2.4.3.2.透射电镜结果2.4.3.3.比表面积:见附录二2.4.4.催化剂的使用寿命2.5.一些需要说明的问题2.5.1.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物料用量2.5.2.活性评价过程中催化剂的用量2.5.3.催化剂的干燥2.5.4.钯的化学滴定法原理2.6.结论附录一:催化剂制备条件及活性评价结果附录二:苯乙酮加氢反应产物确定(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色质连用)附录三:苯甲酸加氢反应产物确定(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色质连用)附录四:原子吸收结果(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测试)附录五:5%Pd/C催化剂比表面测定结果(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比表面仪测试)附录六:10%Pd/C催化剂比表面测定结果(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比表面仪测试)第三章 Pd/C催化剂中试研究3.1.放大实验3.1.1.活性碳的处理3.1.2.10%的Pd/C催化剂公斤级放大制备第一次3.1.2.1.实验步骤3.1.2.2.活性评价:3.1.2.3.实验结果分析3.1.3.5%的Pd/C催化剂公斤级放大制备第一次3.1.3.1.实验步骤:3.1.3.2.活性评价:3.1.3.3.实验结果分析3.1.4.5%的Pd/C催化剂公斤级放大制备第二次3.1.4.1.实验步骤3.1.4.2.活性评价3.1.4.3.实验结果分析3.1.5.10%的Pd/C催化剂放大制备第二次3.1.5.1.实验步骤:3.1.5.2.活性评价:3.2.PD/C催化剂放大制备的最佳条件3.2.1.5%Pd/C催化剂放大制备条件的确定3.2.2.10%Pd/C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确定3.3.中试产品的鉴定与厂家试用3.3.1.中试产品的性能指标(参见附录正式数据)3.3.2.中试产品厂家试用情况3.3.2.1.杭州民生制药厂催化剂使用情况回执表3.3.2.2.新昌新和成制药厂催化剂使用情况回执表3.3.2.3.济南齐鲁制药公司催化剂使用情况回执表3.3.2.4.结论附录一.Pd含量与催化剂比表面检测报告附录二.10%Pd/C催化剂比表面测定数据附录三.5%Pd/C催化剂比表面测定数据附录四.Pd/C催化剂灰分和全硫测定数据附录五.杭州民生制药厂催化剂使用情况回执表(复印件)附录六.新昌新和成制药厂催化剂使用情况回执表(复印件)附录七.济南齐鲁制药公司催化剂使用情况回执表(复印件)第二部分 纳米级Pd/CNTS催化剂制备及其对苯乙酮的催化转移加氢第一章 文献综述1.1.金属超微粒子催化剂的分类及应用1.1.1.超微(纳米)粒子简介1.1.2.金属超微粒子催化剂1.1.3.负载型金属超微粒子催化剂1.1.3.1.负载型超微粒子催化剂简介1.1.3.2.超微粒子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1.1.3.3.超微粒子负载型催化剂的特性1.2.催化转移加氢反应1.2.1.催化转移加氢反应所用催化剂1.2.1.1.均相催化剂1.2.1.2.多相催化剂1.2.2.氢给予体1.2.3.溶剂对CTH反应的影响1.2.4.温度对CTH过程的影响1.2.5.CTH反应机理1.2.6.催化转移加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2.6.1.加氢反应1.2.6.1.1.烯烃:1.2.6.1.2.炔烃:1.2.6.1.3.芳烃:1.2.6.1.4.硝基烯烃:1.2.6.1.5.芳香硝基化合物:1.2.6.1.6.偶氮和叠氮化合物:1.2.6.1.7.醛和酮:1.2.6.1.8.腈:1.2.6.2.氢解反应1.2.6.2.1.C-N键:1.2.6.2.2.C-O键:1.2.6.2.3.C-X键:1.2.6.2.4.N-N键:1.3 碳纳米管作催化剂载体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设想参考文献第二章 纳米级Pd/CNTS催化剂制备及其对苯乙酮的催化转移加氢2.1.实验用品2.2.催化剂的制备2.2.1.碳纳米管的纯化2.2.2.前驱体的制备2.2.3.5%Pd/CNTs催化剂的制备2.3.苯乙酮的催化转移加氢反应2.4.结果和讨论2.4.1 纯化前后碳纳米管的TEM图2.4.2 纯化前后碳纳米管的红外光谱图2.4.3 吸附Pd之后的碳纳米管TEM图2.4.4.Pd/CNTs催化剂对苯乙酮的催化转移加氢2.4.4.1.不同的碱作为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2.4.4.2.不同氢供体的转移加氢效果2.4.4.3.催化剂用量2.4.4.4 反应温度的影响2.4.4.5.碱的浓度2.4.4.6.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2.4.5.结论在学期间研究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苯乙酮论文; 催化转移加氢论文;
Pd/C催化剂工业化研究及其在催化转移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