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PH与EPF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唐麒,黄双梅,李东芳[1](2022)在《胃复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胃复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调查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385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其中200例接受胃复方联合化疗者设为暴露组,185例接受单纯化疗者设为非暴露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1年、2年、3年生存率,并分析原发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肝转移、腹膜转移、治疗前卡氏(Karnofsky, KPS)评分、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的预后因素。采用乘积极限(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 Cox model)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筛选出对生存时间有影响的因素。结果:(1)生存期及生存率对比:暴露组中位生存期为13.33个月,非暴露组中位生存期为10.1个月;暴露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9.5%、23%、9%,而非暴露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5.7%、14.1%、4.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部位(P=0.000)、组织学分级(P=0.007)、临床分期(P=0.000)、肝转移(P=0.000)、腹膜转移(P=0.007)、治疗前KPS评分(P=0.000)、并发症(P=0.000)及治疗方法(P=0.002)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原发肿瘤部位(回归系数=0.768,P=0.000)、组织学分级(回归系数=0.168,P=0.035)、临床分期(回归系数=0.780,P=0.000)、肝转移(回归系数=-0.617,P=0.000)、治疗前KPS评分(回归系数=-0.411,P=0.000)、并发症(回归系数=-0.572,P=0.000)及治疗方法(回归系数=0.512,P=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腹膜转移(P=0.28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复方联合化疗在延长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方面比单纯化疗更有优势;胃复方能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原发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肝转移、治疗前KPS评分、合并症及治疗方法是影响中晚期胃癌生存时间的的独立因素。
龚瑜,牛刚,郑芝欣,李敏,王耿泽,宋展[2](2021)在《复方天仙胶囊联合FOLFOX4双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方天仙胶囊联合FOLFOX4双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首次住院治疗的9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FOLFOX4双周标准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天仙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疼痛程度,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33(IL-33)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57.14%)高于对照组(32.65%,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69.39%)高于对照组(44.90%,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IL-17、IL-33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两组肝肾功能损伤、周围神经毒性及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复方天仙胶囊联合FOLFOX4双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疼痛程度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郭盛,余小祥,张维权,李小兰,韩瑶瑶,张秋萍,陈信,郭宏伟[3](2021)在《艾迪注射液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系统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疾病。大量研究发现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放疗等其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效果明显,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安全性和延长生存期。艾迪注射液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凋亡、调节自噬、增强免疫功能、逆转耐药性以及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该文从治疗方案、临床优势及治疗机制3个方面综述了艾迪注射液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可为艾迪注射液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提供新思路。
陈韦佐[4](2021)在《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内容;在胃癌患者化疗中结合导师经验方运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以确立中医药在结合胃癌化疗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本病的参考价值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医健脾法治疗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健脾法的治则以补益正气、健脾和胃,祛邪扶正,培元固本。在肿瘤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认为素体的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加上恶性肿瘤为一类消耗性疾病,而造成脾胃虚损,素体亏虚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故以中医益气健脾治法为首要,从而以减轻胃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降低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内在抗病及恢复能力,对于肿瘤疾病有其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化疗患者共120例,分别为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健脾中药方结合DC化疗联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DC化疗药物、及止呕吐药物等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等,对组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60例。分析基础指标数据,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分析临床分期分布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医单项症状体征较接近(P>0.05)。组间差异不大,满足试验要求。2.中医症状改善:治疗组所有的症状显着改善,统计分析(P<0.01)。说明化疗介入中药后,患者症状减轻,中药的介入能改善症状。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治疗前变化显着(P<0.05),说明对照组化疗后虽然给予护肝、护胃、止吐等对症治疗,仅仅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其他诸如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改善不显。组间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可见,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变化显着(P<0.01);提示,中晚期胃癌化疗患者对照组仅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治疗组介入中药后和对照组对比,不但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且还能改善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优于对照组。3.证候总积分:统计分析患者证候积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均有着显着改善的积分的统计结果,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非常的显着(P<0.01)。4.毒副反应比较:本研究示化疗后Ⅲ、Ⅳ度的毒性反应在临床中不常见。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应不显,和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还具有改善腹泻症状的作用,其余几项指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癌化疗后中药介入能有效缓解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反应,并且有改善腹泻症状的趋势。5.免疫水平比较:治疗前,组间对比,免疫指标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着改善了免疫指标(P<0.01),而对照组差异并不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CD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6.血清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IFN-γ显着升高(P<0.01),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的TNF-α显着减低,对照组则升高,数据统计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具有统计意义(P<0.01);两组比较,益气健脾方降低TNF-α的同时升高IFN-γ(P<0.01)。7.肿瘤指标比较: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治疗前,两组数据较为接近(P>0.05);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所有肿瘤指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只在CEA、CA125、CA199水平治疗前后对比有意义(P<0.05),可见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组CEA和CA724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8.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9.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3%有效率(P<0.05)。研究结论: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胃癌化疗结合应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在改善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的同时,能缓解中医证候,改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放疗、化疗完成率;促进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等多方于未然,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周唯[5](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常用的抗肿瘤类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希冀为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复方苦参注射液等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食管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文献,进而应用WinBugs1.4和Stata13.0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改善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并生成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图和三维数据立方体图,从而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其他同类注射剂相比的治疗优势与特点。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芯片Meta分析、分子对接、经典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合分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的作用机制。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首先对GEO和TCGA数据库中的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且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应用WGCNA对TCGA中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关键模块筛选,根据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和以上胃癌关键信息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的ceRNA网络构建。同时,本研究运用芯片Meta分析对比了关键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明确关键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调控途径;通过生存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检测了关键基因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结合能力。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机制研究中,首先从GEO数据库中下载食管癌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并进行整合差异分析;其次根据TCGA中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进行关键模块构建筛选;最后根据DisgeNET数据进行食管癌疾病靶点的数据搜集。根据以上信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从而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3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MTT和CCK-8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影响。之后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及食管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采用TMT方法系统研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给药后胃癌细胞蛋白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8篇,涉及8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胃癌患者5525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FOLFOX相比,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以及减缓不良反应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多指标三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同类注射液相比在临床疗效和缓解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中亦有较好排序。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此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2篇,涉及7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食管癌患者3876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化疗相比,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使用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相关结局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多结局指标评价中亦有明显优势。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参与调控的ceRNA网络以及复方苦参注射液直接干预胃癌的基因靶点。对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 Meta 分析后发现关键基因 AKR1B1,CTSK,MMP2,TLR4,ADRB2,PDE1C和PTGER3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亦显示AKR1B1,MMP2和PTGER3在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诸如PI3K-Akt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力,从而治疗胃癌。4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此部分旨在确定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症组织中共有134个上调和18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据此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根据度值筛选出十个关键基因(AURKA,CDC20,BUB1,TOP2A,ASPM,DLGAP5,TPX2,CENPF,UBE2C和NEK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多种细胞外相关条目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应用WGCNA方法研究基因表达数据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芯片分析的差异基因、疾病数据库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对应的预测靶标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EGFR、ERBB2、CCND1和AURKA是与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相关的核心基因。此外,通过富集分析预测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以调控食管癌中的ERB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6 基于蛋白组学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研究发现,共有差异蛋白794个,其中包括上调蛋白490个以及下调蛋白304个。此外,结果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影响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遏制胃癌进展。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中AKR1B1和MMP2的过表达,还可以上调胃癌细胞中的PTGER3;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也可以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的EGFR和AURKA的异常高表达。研究结论本论文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确切且与同类注射液对比有优势或特色,其核心机制与调控胃癌、食管癌关键基因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索实践了以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主链的中医药整合大数据研究模式,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疗效与机制评价的有效联通提供了示范与路径。
张虹[6](2021)在《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气血虚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气血虚瘀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实体瘤疗效评价、细胞免疫功能、骨髓造血功能、KPS评分方面的疗效情况和安全性,探讨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在上述方面的优势之处,以期望为中医治疗进展期胃癌气血虚瘀证方面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西医化疗;对照组予单纯西医化疗,疗程均为3个化疗疗程。观察记录患者基础资料、中医证候评分、实体瘤疗效评价、细胞免疫功能、血常规、KPS评分和安全性评价,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在上述方面的优势之处。结果本课题最终有效55例(脱落剔除5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1、中医证候评分比较,组内对比治疗组内各症状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在胃脘痛、腹泻、头晕目眩及总分方面较前缓解(P﹤0.05),但在纳食无味、恶心呕吐、乏力气短、面色无华方面治疗前后未见改善(P﹥0.05)。两组间进行对比时显示,治疗组对恶心呕吐、纳食无味、乏力气短、面色无华以及总分方面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但在胃脘痛、头晕目眩、腹泻方面虽评分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显效、有效和无效病例分别为:8例、15例、5例;而对照组为1例、17例、9例,两组研究结束时均无痊愈病例。经计算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实体瘤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RR分别为42.86%、37.03%,DCR分别为85.71%、81.48%,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免疫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CD4+T淋巴细胞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而CD8+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有所下降,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增大,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内治疗前后差异以及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4、血常规比较,两组患者WBC、HGB和PLT最低值对比发现,治疗组整体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三者数值不论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亦或是治疗后得组间对比均具统计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优势。5、KPS评分比较,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以及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的KP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比较,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胃肠道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在周围神经炎及肝肾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虽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均可使患者的临床不适得到缓和,但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组具有优势,表现在改善恶心呕吐、乏力气短、面色无华、纳食无味方面,而对于胃脘痛、头晕目眩、腹泻方面,两组未见差异。2、在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骨髓造血系统以及KPS评分方面,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者具有优势。3、在实体瘤疗效评价方面,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未见优势。4、在安全性方面,课题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说明两组方法均具安全性,且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在缓解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胃肠道反应方面较单纯化疗具有优势,但在周围神经炎及肝肾损害方面两组未见差异。
徐粤娟[7](2021)在《胃宁方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宁方对脾肾两虚型中晚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为胃癌癌因性疲乏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为今后开发和利用胃宁方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的64例符合中医证型为脾肾两虚型的中晚期胃癌并有癌因性疲乏的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胃宁方口服。一个疗程为14天,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免疫球蛋白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收集整理数据,最后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⑴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总积分、胃脘隐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差、腰膝酸软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总积分、神疲乏力、食少纳差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Piper疲乏修订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疲乏总分、情感疲乏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疲乏总分、行为、情感、躯体评分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认知方面改善不明显(P>0.05)。⑷KP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KPS积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升高,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⑸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治疗后对照组Ig A、Ig G、Ig M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g A、Ig G、Ig 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Ig A、Ig G、Ig M水平(P均<0.05)。⑹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后治疗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谷丙转氨酶、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26.7%)低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⑴胃宁方治疗中晚期脾肾两虚型胃癌癌因性疲乏患者,可有效减轻患者疲乏程度,缓解部分临床症状,改善其免疫功能,减少部分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生存质量。⑵胃宁方能使中晚期胃癌癌因性疲乏患者明显获益,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杨鸣[8](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王一同[9](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张海伟[10](2021)在《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次研究通过观察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裴氏疏肝养胃汤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临床试验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SOX方案化疗,试验组则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裴氏疏肝养胃汤。21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记录试验组组和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其中主要的指标有:实体瘤大小、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中医临床证候积分、KPS评分、QOL评分、毒副反应评定。结果(1)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缩小瘤体病灶方面经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前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3)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但试验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4)QOL评分和KP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QOL评分、KPS评分均较前提高,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提高更为显着,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肝功能、皮肤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述指标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炎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未见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裴氏疏肝养胃汤能够降低肝胃不和型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99、CA724),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推广使用。
二、EPH与EPF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PH与EPF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胃复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1.1 疾病诊断标准 |
1.2.1.2 分期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自拟)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自拟) |
1.4 治疗方法 |
1.4.1 非暴露组 |
1.4.2 暴露组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 |
2.3 两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
2.4 两组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 |
2.5 两组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复方天仙胶囊联合FOLFOX4双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主要疗效 |
1.3.2 次要疗效 |
1.3.3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生活质量评定和疼痛程度评分 |
2.3 血清IL-6、IL-17、IL-33表达水平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艾迪注射液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艾迪联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方案 |
1.1 胃癌 |
1.1.1 艾迪联合化疗 |
1.1.2 艾迪联合其他疗法 |
1.2 原发性肝癌 |
1.2.1 艾迪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
1.2.2 艾迪联合化疗 |
1.2.3 艾迪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 |
1.2.4 艾迪联合其他疗法 |
1.3 食管癌 |
1.3.1 艾迪联合化疗 |
1.3.2 艾迪联合放疗 |
1.4 大肠癌 |
1.4.1 艾迪联合化疗 |
1.4.2 艾迪联合其他疗法 |
2 艾迪联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优势分析 |
3 艾迪联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作用机制 |
3.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2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3.3 调节肿瘤细胞自噬 |
3.4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 |
3.5 增强免疫功能,避免免疫逃逸 |
3.6 逆转肿瘤耐药及抑制血管新生 |
4 讨论 |
(4)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1.4 导师临床经验 |
2 西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2.1 流行情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化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试验病例的终止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1.7 病例的剔除 |
2 病例来源与分组 |
2.1 病例来源 |
2.2 抽样与分组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线资料收集 |
3.2 对照组 |
3.3 治疗组 |
3.4 不良反应处理 |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4.1 一般指标 |
4.2 证候积分 |
4.3 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 |
4.4 免疫指标 |
4.5 血清学指标 |
4.6 肿瘤指标 |
4.7 生活质量评判标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
4.8 疗效评价标准 |
4.8.1 化疗不良反应疗效标准 |
4.8.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4.9 安全性观察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 |
6.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6.2.1 患者年龄、病程基础指标比较 |
6.2.2 两组患者手术例数比较 |
6.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分布 |
6.2.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6.3疗效指标比较 |
6.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6.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比较 |
6.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比较 |
6.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比较 |
6.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
6.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指标比较 |
6.3.7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6.3.8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6.3.9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1.1 脾胃虚弱 |
3.1.2 病因病机 |
3.1.3 临床表现 |
3.1.4 辩证施治 |
3.1.5 中药调节胃癌免疫机制 |
3.1.6 健脾治法方药 |
3.2 章永红教授导师经验方研究 |
3.2.1 健脾益气方依据来源 |
3.2.2 中药组方分析 |
3.2.3 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3.2.4 胃癌中医证型分型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3.4.1 中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
3.4.2 中药抑制胃癌扩散与转移 |
3.4.3 中药调节免疫功能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蛋白组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食管癌细胞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气血虚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脱落和剔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6.1 治疗组中医治疗方案 |
6.2 治疗组及对照组化疗方案 |
6.3 对症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 疗效评定标准 |
8.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8.2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8.3 细胞免疫功能评价标准 |
8.4 血常规评价标准 |
8.5 KPS评分标准 |
8.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9 数据统计 |
10 伦理学要求 |
11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脱落剔除病例比较 |
1.2 性别、年龄和TNM分期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2 两组实体瘤疗效评价比较 |
2.3 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
2.4 两组血常规比较 |
2.5 两组KPS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胃癌的研究 |
1.1 流行病学的研究 |
1.2 发病机制的研究 |
1.3 进展期胃癌相关治疗的研究 |
2 传统医学对胃癌的研究 |
2.1 传统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2.2 传统医学对胃癌证型的研究 |
2.3 传统医学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
2.4 传统医学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研究 |
2.5 从气血论治胃癌的研究 |
2.6 十全大补汤治疗胃癌的研究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3.3 实体瘤疗效评价分析 |
3.4 细胞免疫功能分析 |
3.5 血常规分析 |
3.6 KPS评分分析 |
3.7 安全性评价分析 |
4 课题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胃宁方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危险因素 |
1.3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胃癌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则治法 |
3 现代医学对CRF的认识 |
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2 西医治疗 |
4 中医对CRF的认识 |
4.1 病名溯源 |
4.2 病因病机 |
4.3 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伦理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评价指标与临床疗效标准 |
3.1 一般情况 |
3.2 癌因性疲乏程度 |
3.3 中医疗效评估 |
3.4 免疫相关指标 |
3.5 生存质量 |
4 不良事件的观察 |
5 统计学处理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Piper疲乏修订量表评分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
6.4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6.6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CRF与胃癌 |
2 中医药在胃癌患者CRF方面的应用 |
3 胃宁方的选方依据 |
3.1 胃宁方的组方背景及方义 |
3.2 胃宁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3 胃宁方的前期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基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伦理学要求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主要技术路线图 |
4.研究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基线资料 |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讨论 |
1 裴正学教授对胃癌的认识 |
1.1 裴正学教授治疗中晚期胃癌立足“肝胆枢机”理论 |
1.2 裴正学教授治疗胃癌从肝胆论治 |
2.疏肝安胃汤的组方分析 |
3 裴氏疏肝养胃汤单味药物分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1 裴氏疏肝养胃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 裴氏疏肝养胃汤对肿瘤病灶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1.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进展 |
2.现代医学对进中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 |
3.中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EPH与EPF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胃复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J]. 唐麒,黄双梅,李东芳. 中医学报, 2022
- [2]复方天仙胶囊联合FOLFOX4双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 龚瑜,牛刚,郑芝欣,李敏,王耿泽,宋展.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11)
- [3]艾迪注射液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J]. 郭盛,余小祥,张维权,李小兰,韩瑶瑶,张秋萍,陈信,郭宏伟.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08)
- [4]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D]. 陈韦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D]. 周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十全大补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气血虚瘀证的疗效观察[D]. 张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胃宁方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粤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 张海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