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武汉430071)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功能锻炼治疗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常规组予以常规康复锻炼,研究组在常规组干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WST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VFG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WAL-QOL总分以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功能锻炼提高了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了吞咽功能,促进了患者早期康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吞咽障碍;综合康复功能锻炼;吞咽功能;生活质量
临床中,脑外伤及脑血管意外等造成颅脑损伤康复多涉及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症、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其中吞咽功能障碍指的是患者无法安全将食物由口部运送至胃部,也包括舌运动障碍、咀嚼障碍等口准备阶段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误吸、呛咳、脱水以及肺部感染等的发生,严重者甚至死亡,因而吞咽功能障碍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直接影响[1-2]。目前,已经有多种功能康复锻炼方法用于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包括肌电生物反馈、针刺以及吞咽训练等。近年来,部分学者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以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无力肌肉进行强化,并促使运动控制恢复,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3]。本研究分析了综合康复功能锻炼治疗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功能康复锻炼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80例,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饮水试验筛查;(2)经过规范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均处于恢复期阶段;(3)均为首次发病以及接受综合康复功能锻炼者;(4)意识清楚,且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存在结缔组织病者;(2)心肺肝功能不全以及凝血异常者;(3)伴有神经疾病或者精神障碍者;(4)因食管肿瘤或者头颈部肿瘤造成的吞咽功能障碍;(5)既往有创伤性脑损伤或者中风者;(6)重度认知功能障碍者;(7)完全无法吞咽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常规组经过规范治疗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之后行康复锻炼,其中常规组予以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包括进食训练以及吞咽训练,首先进行吞咽训练,主要有吞咽器官训练、软腭控制训练、呼吸训练、温度刺激易化以及手法机械刺激等基本的进食技巧、吞咽技巧和吞咽功能训练;每周进行5次,每次45~60min,3周为一个疗程;在进行进食训练时患者要保持坐位,头部前倾约45°,颈部要偏向患侧,食物要由糊状至固体,由细至粗如米面至粗粮,进食量由少至多,逐步增加;进行训练前后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同时注意有无误吸的发生,及时处理。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功能锻炼,具体如下:○1舌肌训练:指导患者行舌部前伸、后缩、舌背卷曲、侧方摆动等运动,每次10~15min,每天2次;○2软腭训练:将冰冻的棉棒沾少许水轻轻刺激患者咽后壁、舌根、软腭,并嘱咐患者行吞咽动作;○3喉肌训练:责任护士用手指握住喉结指导患者行上下运动,同时配合点头空咽动作,通过吞咽肌群诱发吞咽反射。○4唇部训练:双唇压着舌压板,用力咬紧并拉出压舌板,与嘴唇抗力,维持5s放松。鼓腮进行吹气动作,维持5s,做5次。○5口肌生物反馈:采用美国Blaise医疗公司提供的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指导患者进行舌肌、唇肌、颊肌等肌肉群耐力训练。
1.3观察指标:治疗6周后对各指标进行比较,(1)采用吞咽障碍严重程度采用Videofluorography(VFG)法进行评价[4],分为1~10分,分为越低表示患者吞咽障碍越严重,其中1分为吞咽困难,不适合进行吞咽训练;10分为吞咽以及进食均正常。(2)通过洼田饮水试验(Waterswallowtest,WST)对患者功能锻炼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5],分为1~5分,其中1分为1次饮完,没有停顿及呛咳出现;2分为2次饮完,没有停顿及呛咳出现;3分为1次饮完,出现呛咳;4分为2次饮完,出现呛咳;5分为存在呛咳及停顿,全部饮完有难度。(3)临床疗效参照WST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为干预前后WST得分提高2分及以上;有效为干预前后WST得分提高1分;无效为干预前后WST得分无变化;总有效为显效率+有效率。(4)通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QualityofLife,SWAL-QO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6],该量表由11个维度(社会交往、睡眠、疲劳、心理健康、语言交流、心理负担、进食时间等)共计44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法(1~5分)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7.50%,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WST、VFG评分比较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WST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VFG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WST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VFG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比较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SWAL-QOL总分以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SWAL-QOL总分以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吞咽是机体在神经支配下不同肌肉共同协调所完成的一个生理过程,包括口准备阶段、口腔阶段、咽阶段以及食管阶段,为机体正常消化活动主要部分。吞咽障碍为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25%~61%之间[7]。颅脑损伤后患者吞咽障碍按照损伤累及的部位可以分为两种即假性延髓麻痹以及真性延髓麻痹,如果当损伤累及患者的脑干束或者大脑皮质时,会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以及流涎等临床症状,其为假性延髓麻痹;而当损伤累及患者的舌咽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等时,会出现震颤、舌肌萎缩以及咽反射消失等症状,此为真性延髓麻痹[8]。临床中,对于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并采取康复功能锻炼来改善吞咽功能障碍为主。
康复功能锻炼为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传统干预方法,病情处于稳定期之后予以吞咽训练和进食训练,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吞咽训练是借助温度刺激兴奋患者的C神经纤维,使得相应区域的敏感度提高,从而激发患者自主的吞咽反应;而且吞咽训练可以让患者吞咽反射灵活性得到明显提高,防止了咽下肌群萎缩的发生。进食训练通过患者体位变化增强食管内食物的压力,可以防止食物误吸至器官当中,确保食物得到有效吞咽[9]。吞咽操的设计原理是基于不断向大脑输入刺激信号进而促进病灶周围神经末悄及运动神经元形成新的传导通路,并有助于建立反馈通路及脑细胞功能,进而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重组神经网络并形成侧枝,进而改善患者吞咽功能[10-12]。本研究中,治疗6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的常规组67.50%,提示表明在常规吞咽训练和进食训练的基础行增加针灸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功能锻炼提高了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了吞咽功能,促进了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张茜,付海燕,刘欢,等.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6,31(1):39-41.
[2]李一贤,张琰,郭雅琼,等.颅脑损伤致吞咽障碍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2(3):178-180.
[3]倪荣福,戢彬.电刺激及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01):108-111。
[4]刘有山.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其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782-1785。
[5]李古强,董英,张晓明.低频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7):7-9。
[6]张金利,吴玉琴,张君玉,徐丹.针灸联合神经和肌肉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03):333。
[7]施小成,梁宜,钱骁,龚俊峰,陈玉燕.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康复训练治疗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6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06):449。
[8]朱俊良.脑出血后吞咽障碍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04):15-16。
[9]赵钰.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光明中医,2017,32(12):1765-1767。
[10]徐晓明,段隽丹,杨麟.神经肌肉电刺激与酸性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02):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