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和江淮地区NBE的多站观测与对比研究

东北和江淮地区NBE的多站观测与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s, NB Es)指一类独特的云内放电事件。由于其极强的HF/VHF辐射、较强而且持续时间极短的VLF/LF双极性脉冲辐射、相对孤立性以及较弱的光辐射等明显区别于常规闪电的特征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论文利用中国科大雷电物理研究组自行研制的基于GPS时间同步技术的闪电多站VLF/LF定位系统,并特别增加了有助于NBE识别的闪电VHF辐射接收装置,对处于较高纬度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和中低纬度的江淮地区雷暴环境中发生的NBE活动的现象学特征以及其与雷暴对流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观测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1)报道了较高纬度东北地区和中纬度江淮地区NBE活动产生的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环境中NBE的VLF/LF放电波形特征基本相同。东北地区正极性NBE的脉冲持续时间,初始峰宽度,初始峰半宽的平均值分别为27.2μs、7.8μs4.6μs。江淮地区正(负)极性NBE的脉冲初始峰宽度平均值为8.3p.s(7.6μs),初始峰上升时间平均值为3.1μs(2.9μs),初始峰半宽为4.4μs(4.0μs)。这一结果丰富了学术界对不同区域NBE波形特征的知识。(2)较高纬度的东北地区与中纬度江淮地区NBE活动特征差异明显。东北地区雷暴中NBE活动较弱,2009和2010年两年实验观测中仅记录到493例NBE而且全部为正极性(对应上部正电荷与下部负电荷的电荷配置),约占记录闪电事件的0.034%。江淮地区2012年夏季8次对流过程中总共记录到21257例NBE,占可定位闪电事件的1.45%。江淮地区各次雷暴中都有正负极性NBE发生,两者比例约为9:1。东北地区雷暴中正极性NBE集中在7-12km,平均高度为7.9km,江淮地区对流系统中正极性NBE集中发生在7-16km,负极性NBE集中发生在15-18km。江淮等中低纬度地区雷暴中发生的正极性NBE的平均高度以及垂直范围扩展都要略大于东北等较高纬度地区中的结果。(3)利用地基气象雷达数据以及TRMM卫星PR雷达数据,分析了伴随NBE活动的雷暴降水结构的气象学特征。结果表明,较高纬度的东北地区雷暴对流活动较弱,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主要集中在9-12km,有普通闪电发生的对流核中约有74%的对流发展强度处在这一水平。与之相比,江淮地区的统计结果表明,仅有正极性NBE发生的对流核中40dBZ,35dBZ以及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分别约为9-11km,11-12km和15km左右,有负极性NBE发生的对流核中,对流的发展强度稍强,40dBZ,35dBZ以及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分别约为14km,16km,和17km左右,18dBZ最大高度(对流雨顶高度)约为18km。但是,不同地区中NBE的发生高度基本被限定在雷暴云顶的范围之下,尤其负极性NBE的发生高度与对流降水区雨顶的发展高度相关性比较明显。结合不同区域中正负极性NBE发生情况的不同以及NBE发生高度的差异,本文认为,不同地区雷暴气象学环境的差异是造成NBE表现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这也从一定程度表明NBE的发生,尤其是负极性NBE的发生,对雷暴对流强度的指示作用。(4)雷暴中NBE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聚集发生在具有较强的闪电活动、较低云顶温度、以及较高雷达反射率所对应的雷暴对流核附近,并且主要发生在强雷达回波(例如35dBZ以上)所包围区域的外围。不同地区雷暴发生过程中NBE活动与闪电活动的时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时段内发生的NBE活动与普通闪电活动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两者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不明显,线性相关度的离散程度较大。(5)利用江淮地区6站闪电观测系统的时序波形和定位数据,分析了NBE与普通闪电事件在较小时空尺度下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多数NBE基本以孤立状态或者发生在普通闪电之前的形式出现,两类NBE总共占到了全部NBE数量的83.6%。发生在普通闪电之前的NBE与普通闪电的时间间隔一般小于184.7ms,(数据中值为64.7ms),空间距离间隔平均值为3.1km(数据中值为1.5km)。论文最后对东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NBE活动特征以及其他中低纬度地区NBE发生特征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NBE研究的简单概述
  • 1.2 NBE的现象学特征
  • 1.2.1 NBE的RF辐射与放电波形特征
  • 1.2.2 NBE的发生高度
  • 1.3 NBE的孤立性及其与普通闪电的时空关系
  • 1.4 NBE发生的气象学环境---NBE与雷暴对流活动之间的关系
  • 1.5 NBE的放电参数估算与放电机理研究
  • 1.5.1 NBE的放电机理概述
  • 1.5.2 NBE的放电参数估计
  • 1.6 NBE观测小结
  • 1.7 论文的选题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仪器设备和方法
  • 2.1 东北地区闪电多站观测实验
  • 2.1.1 仪器说明
  • 2.1.2 闪电数据基本情况
  • 2.1.3 定位误差分析以及闪电的区域分布特征
  • 2.1.4 闪电多站定位的个例应用---雷暴0819
  • 2.2 江淮地区闪电多站观测实验
  • 2.2.1 数据采集终端连续采集方式说明
  • 2.2.2 站点分布情况以及定位误差分析
  • 2.2.3 水平定位误差分析
  • 2.3 NBE的识别判断方法
  • 2.3.1 以往NBE波形识别方法总结
  • 2.3.2 本论文采用的识别方法以及参数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较高纬度地区NBE的多站观测
  • 3.1 数据基本情况介绍
  • 3.2 NBE的VLF/LF波形特征
  • 3.3 NBE的高度以及对应时段的电离层高度
  • 3.4 雷暴发展过程中NBE与普通闪电活动的时间对应关系
  • 3.5 NBE与雷暴对流活动的关系
  • 3.5.1 个例分析---雷暴0711
  • 3.5.2 个例分析---雷暴0808
  • 3.5.3 个例分析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淮地区NBE的多站观测
  • 4.1 数据基本情况介绍
  • 4.2 NBE的VLF/LF波形特征
  • 4.3 NBE与雷暴对流降水活动的关系
  • 4.3.1 个例分析---雷暴0706
  • 4.3.2 个例分析---雷暴0704
  • 4.3.3 个例分析小结
  • 4.3.4 对流过程中NBE与雷暴降水结构关系的总结
  • 4.4 NBE和普通闪电与IR云顶温度的关系
  • 4.5 雷暴发展过程中NBE与普通闪电的时间对应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NBE与普通闪电较小尺度的时空相关性研究
  • 5.1 数据及分类方法介绍
  • 5.2 NBE孤立发生
  • 5.3 NBE发生在普通闪电事件之前
  • 5.3.1 示例1---正极性NBE发生在云内放电之前
  • 5.3.2 示例2---负极性NBE发生在云内放电之前
  • 5.3.3 小结
  • 5.4 多例NBE相伴发生
  • 5.5 NBE伴随普通闪电发生
  • 5.6 NBE与普通闪电关系的统计结果
  • 5.6.1 NBE与普通闪电时空相关性统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地域环境中NBE发生特征的总结
  • 6.1 不同地域环境中NBE发生特征的异同点
  • 6.2 不同地域环境中NBE发生特征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7.1.1 NBE与普通闪电事件之间较小尺度的时空关系
  • 7.1.2 不同地域中NBE的现象学特征观测结果
  • 7.1.3 不同地域中NBE与雷暴气象学环境的关系分析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东北和江淮地区NBE的多站观测与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