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无疑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是从国内已有研究来看,却更多关注城乡平等、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几乎很少涉及到转移的福利效应。而要实现社会最大多数人的福利最大化状态,就必须考虑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有必要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福利提高之间的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以资源消耗最少、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建立静态的对偶模型,阐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福利增进效应,用几何图像表达转移带来的社会福利增进幅度;以收入和恩格尔系数建造福利指数因变量,以城市与乡村的收入、转移人数、财政支出等为自变量,建立城乡转移对福利的线性关系模型,检验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对城市与乡村福利增长有贡献;从效率和公平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出发,阐述只有公平才会有均等的就业平台,也只有就业公平才会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效率以及社会整体产出效率提高,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公平与效率的体现,也是福利提高的体现。虽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增进城乡居民福利,但是就地转移较之异地转移的福利提高其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认为,就地转移之所以能够提高居民福利,是因其乡村企业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乡村的其它产业的发展能够加大城乡联系;其次从劳动力转移阶段上看,还存在着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过程,农业劳动力由于其技能、转移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适应大城市节奏,大城市扩张过程中所需要低素质劳动力只占很小比重,因此,中小城市劳动力的转移对大城市的贡献会更显著一些,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应以就地转移为主,适当促进异地转移。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1.2 已有研究评述1.2.1 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文献1.2.2 福利的文献综述1.2.3 文献小结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1.3.1 研究方法1.3.2 结构安排2 理论基础2.1 社会福利函数2.2 福利的界定2.3 关于福利的测算2.4 福利经济学2.5 相关概念诠释2.5.1 幸福与福利2.5.2 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2.5.3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2.5.4 农业劳动力静态剩余与动态剩余2.5.5 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与相对剩余2.5.6 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2.6 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2.6.1 二元结构2.6.2 城乡联系理论3 我国城乡居民福利现状3.1 劳动力资源概述3.1.1 城乡人口分布3.1.2 劳动力就业状况3.1.3 剩余劳动力3.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3.2 城乡居民福利状况3.2.1 收入状况3.2.2 消费状况3.3 城乡经济发展定位3.3.1 城乡经济发展背景3.3.2 城乡规划与建设3.3.3 劳动力配置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乡福利效应静态、空间维度分析4.1 模型假设4.1.1 模型假设前提4.1.2 模型假设条件4.2 模型建立4.2.1 转移行为描述4.2.2 约束条件4.2.3 模型4.3 福利增加的几何解释4.4 社会福利目标及最大化的实现4.5 本章小结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乡福利效应动态、时间维度分析5.1 幸福的影响因素5.2 福利指数5.2.1 福利指数由来5.2.2 福利指数的优点5.2.3 福利指数的缺点5.3 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福利效应的计量模型5.3.1 模型样本数据来源与赋值5.3.2 模型及解释5.4 本章小结5.4.1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5.4.2 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对居民福利作用差别5.4.3 劳动力最优配置与社会福利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福利增进的公平与效率分析6.1 转移的效率与公平背景6.2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分析6.2.1 效率概念的再解释6.2.2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解析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率6.3 劳动力转移的公平分析6.4 劳动力转移的公平与效率概述6.5 劳动力转移的效率与公平互动与统一6.6 本章小结6.6.1 社会公平与居民幸福6.6.2 社会效率与幸福7 全文总结7.1 全文总结7.2 创新、不足与未来展望7.2.1 本文创新7.2.2 本文的不足之处7.2.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城乡福利论文; 公平与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