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其对韩医《四象药》体质学说的影响

《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其对韩医《四象药》体质学说的影响

一、《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对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曾商禹,赵文卓,程黄佳瑾,刘馨蔚,崔正植,张艺[1](2021)在《民族医药对体质辨识思维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民族医药对于体质的认识起源于本民族的文化和临床实践,其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中医学比较具有更强的独特性和文化性。现以目前主要民族医药藏、蒙、维、傣、朝医学对体质的认识为基础,通过整理和归纳对目前我国主要民族医药对体质的认识进行总结,探讨"民族医药体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和传承,以期达到有效地发展和传承民族医药体质学术思想,并促进传统医学知识的现代应用和转换。

李冬瑞[2](2021)在《儿童哮喘中医体质与朝医四象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从中医和朝医理论两个角度对哮喘儿童进行体质辨识分析,研究哮喘患儿的疾病易感体质,探讨哮喘儿童中医体质与朝医四象体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未病先防”理论指导下,推广“因质制宜”的临床应用,为预防和临床早期干预儿童哮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就诊的哮喘儿童20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发放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和朝医四象体质辨识量表,总计200份,填写结束后收回。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进行中医体质和朝医四象体质判定,最后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哮喘儿童中医体质与朝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对200份采集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纳入研究的哮喘儿童中,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134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为2:1,患儿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平均年龄为7.16±3.16岁。2.哮喘儿童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特禀质(31.5%)、气虚质(18.5%)、痰湿质(18.0%)最为常见。特禀质患儿多数伴有哮喘家族史或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病史,少数患儿哮喘发作与动物毛发、皮屑、烟尘、特殊气味有关。四象体质以太阴人(49.0%)为主,考虑可能与人群中太阴人基数较大有关,其次为少阴人(29.0%)、少阳人(20.5%),太阳人(1.5%)所占比例较小。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哮喘儿童的体质分布情况有一定的规律,中医体质按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大小排序依次为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与体质指数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相关性。四象体质按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大小排序依次为太阴人>少阴人>少阳人>太阳人,太阴人与体质指数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相关性。2.从理论研究和体质对应分析可以得出,在形体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素质、易感疾病、治疗用药等方面,哮喘儿童中医体质的“痰湿质”、“特禀质”、“血瘀质”与四象体质的“太阴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中医体质的“阳虚质”、“气郁质”与四象体质的“少阴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中医体质的“阴虚质”、“湿热质”与四象体质的“少阳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路漫漫[3](2020)在《《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质是人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随着现代中医体质学的提出,对于体质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五形人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黄帝内经》论述最为完整的体质类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需要对其理论以及应用价值进行挖掘。本研究从《黄帝内经》出发,对五形人相关内容及其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借鉴近现代相关研究的交叉点,对五形人体质成因,分类依据,体质辨识特征等进行梳理,建立调理方法。并在现代中医体质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其辨识特征初步研制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试图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意在丰富中医体质学内容,为临床辨体论治与辨体养生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类型进行梳理,从体质内涵、辨识标准、调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在调查问卷设计时采用专家访谈法,对调查问卷的维度和条目提供了专业的意见。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帝内经》体质总览。从体质的思维及概念出发,首先了解当时对于体质思维的认识,再对《黄帝内经》的体质观进行梳理,对其中体质思想及内容进行宏观把握。第二部分为《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辨识。首先对五形人框架涉及的阴阳、五行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以便对其体质形成的内涵进行把握。再对五形人体质参照现代体质学框架进行梳理,综合古今文献对其体质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五形人体质的辨识内容。并将五形人体质与《黄帝内经》中其他体质分类方式,与目前应用较多的体质相比较,找到其联系,对体质理论进行丰富。第三部分为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的初步研制。将五形人体质参照现代医学、体质学、心理学等辨识量表或问卷的标准,初步研制具有中医特色并符合现代体质学标准的调查问卷。以实现五形人体质类型的应用。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根据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五种体质的不同形成5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4个维度,包括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适应能力,根据已经总结的体质类型特征建立条目,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条目内容进行筛选,初步形成调查问卷。第四部分为五形人体质的调理,《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的五形人针刺规律,又根据五形人的体质特点,相对应的五行属性等内容,归纳总结出五形人各自的调理和养生办法,包括药物调理、针刺调理、音乐调养、饮食调摄、运动养生五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五形人的调理原则和方案。结论:1.《黄帝内经》形成了特有的以天人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为主的体质观内容,对体质进行总体的把握。同时,《黄帝内经》的体质虽具有不同的分类角度和依据,但都强调了体质形成的先天和生理因素,重视体质的动态平衡,在具体论述时侧重气血的描述,重视结合临床,突出因人制宜。2.五形人体质分类依据引用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偏于抽象的概念,将其作为分类框架依据,以五行为依据,先将人分为五种体质,再将每种体质细分为五五二十五种,借五音的高低命名,实际将阴阳五行有机的结合,体现了“阴阳可分”“五行互藏”的理念,同时在内容的论述上又结合了藏象学说。巧妙而形象的突出了中医特色,也使五形人成为后世体质分类的蓝本。3.五形人体质类型的形成主要依靠先天因素,即生活的地域、性别、父母的遗传以及所处的社会因素等均会对体质内容所论及的形态结构、心理特征、适应能力、疾病的发病倾向和易感性等五形人体质的组成方面产生区别和影响,参考现代相关标准后,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4.五形人与《黄帝内经》其他体质分类内容横向相比,从体质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生理机能、心理特征、气质性格,以及与体质的形成具有影响因素的地域、年龄等方面,具能找到相通的论述,强调了人的综合特性。5.五形人与朝医四象人都以人的先天生理为体质形成的因素,虽在理论基础和框架上有差别,但从脏腑角度木形人-太阳人、金形人-太阴人、土形人-少阴人、水形人-太阴人一一对应,九种体质的形成原因包含了先天禀赋和后天相关因素,因此五形人与其从脏腑、气血以及易患疾病方面,木形人-气郁体质、火形人-阴虚体质、土形人-痰湿体质、金形人-气虚体质、水形人-阳虚体质进行一一对应。在形态特征、心理特征、易患疾病方面均具有相通之处,对五形人体质的论述和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6.结合阴阳五行以及脏象学说,提出了体质的调理方法,以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纠正体质出现的偏颇。主要可采用针灸和方药形式,日常的调养从饮食、音乐、情志和四季养生方面进行。

姜劲灿[4](2019)在《东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东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背景及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比较,寻找出中医与东医两者理论构建的相同之处,比较后得出两类医学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原理、规律,明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东医辨象论治理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运用史学、逻辑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对李济马四象医学理论相关的书籍文献进行整理。将东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源流、内涵、思维模式及概念内涵进行比较。结论:整理分析出了李济马四象医学的哲学背景及理论框架。将辨象论治中的阴阳、脏腑、四焦、四海、四象人论、病因论等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脏腑、三焦、气血津液、体质论、病因论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两种理论体系的异同与渊源。着重选取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代表性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与辨象论治进行比较,分析出两者异同,总结出相互之间的关系。1.辨象论治与辨证论治均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哲学背景,其中《易经》的“象思维”是东医四象人论的哲学基础。2.四象学说虽吸收了大量的中医学理论,但理论体系中强调“四维四象”有别于中医的五行及脏腑学说,跟中医学相比内容较为局限。3.四象人论倾向于体质学说是辨象论治的核心,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人的脏局名称主要借鉴于《易经》。将《黄帝内经》与《东医寿世保元》中太少阴阳人进行比较发现,外形、气质、治疗方面两者较为相似,均为分体论治。不同之处,四象人论提出人的先天体质是不可改变的,应以体质选用相应的药材;辨证论治提出体质通过后天调养可以改变,应根据病情酌情选药。4.将辨象论治与辨证论治进行比较发现,辨象论治中的四焦提示的是脏腑所处的位置,辨证论治中的三焦既能将脏腑进行定位,也是六腑之一,表述了人体某部分功能,辨证范围更具层次感。5.东医的辨象论治主要强调的是辨“象”,注重人体先天的生理体质,内容较为局限;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注重辨别人体发病时的外在表象,内容较为宽泛。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辨象论治理论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冯雅婷[5](2019)在《人类学视角下的“海外本土中医”研究 ——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医在世界各地传播,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现象,形成了一类特殊的“中医”形态,即“海外本土中医”。“海外本土中医”究竟是怎样的?是如何形成的?与中国中医本体有何不同?其存在又有何意义?本研究运用中医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以中医在海外传播产生的文化间性形态——“海外本土中医”为研究目标,以“体质/状态针灸”为研究个案,通过参加“体质/状态针灸”培训、E-mail访谈获得的一手资料,结合音频、视频、文献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从“体质/状态针灸”的形态、形成,分析“海外本土中医”文化变迁现象的本质、原因,探究“海外本土中医”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对国内中医的影响、中医人类学学科实践等方面的意义,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科学观察。这些人类学观察揭示了“体质/状态针灸”的形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形成过程。依托于东方医学母体,“体质/状态针灸”是能满足西方文化想象的、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自然疗法”。创始人Peter Eckman受到美国开放多元文化的影响,将自己所学的各种东方医学加以整合,如同拼盘一般,自创了“体质/状态针灸”。这是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源文化与受众文化互动,受传者发挥其主动性,经“意义协商”,调整适应后产生的传播者-受众“双主体”的“文化间性”的产物。“海外本土中医”本质上体现了中医西传过程中的文化变迁现象,而“体质/状态针灸”是其典型代表。基于此个案研究,建议充分认识“海外本土中医”群体,正确把握其对国内外中医发展的影响及意义,多学科、多领域介入相关研究,探寻其跨文化传播意义,树立全球化背景下更宽阔的中医药文化观和更具适应性的传播路径,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交融,激发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传播。

金珠炅[6](2017)在《124例湿疹患者中韩两种体质学说的差异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王琦教授依照"三辨"诊疗模式,提出了"肤一体相关论",认为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对皮肤病的发病与转归有显着影响。通过本调查观察湿疹患者的不同证型与体质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湿疹提供拓展思路。中韩两国的体质学说都源于《内经》,目前有对中医体质学与韩医四象体质学的比较研究,但偏重在理论比较研究,尚未基于具体疾病的中、韩体质相关性研究。湿疹是皮肤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根据湿疹患者的中、韩体质分类判定结果,从临床角度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四象体质类型的对应关系。方法选取124例18岁到65岁间的湿疹患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辨证分型,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和《四象体质量表TS-QSCD》分别进行体质类型判定调查。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相关性分析用列联系数和Lambda值。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探索各体质之间对应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湿疹患者的中医证型中,湿热浸淫证(41.9%)最多,脾虚湿蕴证次之(33.9%),血虚风燥证(24.2%)最少。2.124例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质(21.8%)、气虚质(13.7%)、平和质(12.9%)、阳虚质(12.1%)、阴虚质(12.1%)、痰湿质(10.5%)、气郁质(6.5%)、瘀血质(5.6%)、特禀质(4.8%)。3.124例湿疹患者的韩医四象体质高至低依次为太阴人(38.7%)、少阴人(31.5%)、少阳人(25.0%)、太阳人(4.8%)。4.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列联系数=0.554,Lambda值=0.207)。湿热浸淫证多见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脾虚湿蕴证多见气虚质、湿热质;血虚风燥证多见阴虚质、阳虚质。5.中医证型与四象体质类型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列联系数=0.605,Lambda值=0.459)。湿热浸淫证多见太阴人;脾虚湿蕴证多见少阴人;血虚风燥证多见少阳人。6.中医体质类型与四象体质类型之间具有相联关系(列联系数=0.503,Lambda值=0.168)。阴虚质、阳虚质与少阳人联系较为密切,气虚质、湿热质与少阴人联系较为密切,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与太阴人联系较为密切。结论从中医体质角度,湿热浸淫证患者多属湿热质、脾虚湿蕴证患者多为气虚质、血虚风燥证患者多为阴虚质;从韩医体质角度,湿热浸淫证多见太阴人;脾虚湿蕴证多见少阴人;血虚风燥证多见少阳人。体质与病机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临床角度观察中韩两国体质的关系,显示阴虚质、阳虚质与少阳人联系较为密切,气虚质、湿热质与少阴人联系较为密切,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与太阴人联系较为密切。提示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四象体质类型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四象体质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用四象人的处方,主要治疗原则是调和各体质的气液和水谷代谢均衡,导致脏局大小平衡,重视治疗维持各体质的正气均衡,需要随着患者临床表现加减药物,通过体质方面的研究,对顽固性湿疹治疗的指导,结合中韩体质的理论相应条件的药物运用可以提高疗效。中韩两国传统医学在体质学上存在理论差异,值得进一步对比探究。

刘丽婷[7](2017)在《基于四象学说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与体质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与四象体质之间、结肠腺瘤性息肉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在四象体质中的发病倾向体质,探索四象医学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本病的预防及治疗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科就诊的193例内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收集其结肠组织病理诊断结果,通过对其体型体态、心理状态、摄生嗜好等一系列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填写《四象体质辨识量表(QSCCII)》及《中医体质辨识计算表》,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四象体质、中医体质归类,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的193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109例,女性84例,男女比率为1.3:1,发病的性别与疾病存在相关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检出的平均年龄在59.81 ±1.47岁,最小28岁,最大的83岁。检出发病年龄高峰段在51-60岁,其次在61-70岁,41-80岁年龄段检出发病人群占纳入总人数的94.8%,男女在腺瘤性息肉检出发病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年龄与疾病发病存在相关性。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患者性别与年龄没有显着相关性。3.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大小与性别之间存在相关性。直径在0.5-0.9cm的息肉更容易出现在男性患者,而直径在1.0cm及以上的息肉,更多出现在女性患者身上。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以左半结肠为主。5.四象体质辨识方面,研究中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太阴人>少阴人>少阳人>太阳人,以太阴人为主。6.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分型与四象体质存在相关关系,混合型腺瘤多发于太阴人,四种体质均以管状腺瘤发生率较高。7.中医体质辨识方面,研究中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特禀质,以阳虚质为主,其次为痰湿质。8.四象体质中太阴人与中医体质辨识中阳虚质、痰湿质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四象体质中少阴人与中医体质辨识中阳虚质以及气虚质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结论结肠腺瘤性息肉好发于男性,年龄集中在40岁以后多发,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结肠腺瘤性息肉多见于太阴人中,混合型腺瘤多发于太阴人,考虑不除外太阴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较高有关。中医体质中,腺瘤性息肉多见于阳虚质、痰湿质人群,考虑与他们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有很大相关性。四象体质中太阴人与中医体质辨识中阳虚质、痰湿质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而少阴人与气虚质、阳虚质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南渊释[8](2014)在《韩医与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与韩医是同一个医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韩医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学息息相关,但由于两国的发展环境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医学特色及研究倾向。本文为了解中医学与韩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例述了中韩医传统医学的各方面现状并浅谈两国传统医学的现在关系和发展倾向,并以心血管疾病为线索,通过检索获取中医学与韩医学主要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以高血压为例比较中医与韩医诊治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思路。通过分析两国心血管疾病传统医学研究现状,以利促进传统医学研究的共同发展。方法:从中国中医学代表性论文检索引擎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韩国韩医论文检索引擎数据库OASIS(韩医传统医学信息网)中检索心血管相关关键词。日期检索条件设置为1994年至2014年(近20年),CNKI中限定中医药、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领域。关键词:主要心血管疾病的西医临床诊断名称、心系中医疾病名称以及心肌等相关关键词。韩文关键词为其对应翻译词。具体为: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或心衰、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或心脏瓣膜)、心血管神经症、心悸、胸痹、真心痛、胸痛、胸闷、心虚、不寐、心肌、心血管。结果:韩医学数据库的心血管相关文献总和为中医学CNKI数据库中中医心血管文献的0.5%,韩医心血管相关文献量偏重于高血压(40.4%),其次为高脂血症(17.1%)、心肌(14.6%)、动脉硬化(6.5%)、不寐(4.9%)、心血管(4.3%)等。中医文献分布比例依次为高血压(19.1%),心肌(17.1%),冠心病(11.6%),高脂血症(8.2%),心血管(8.0%),心律失常(7.5%)。结论:总体上两国的传统医学研究在规模上差异较大(韩医学心血管方面的文献量是中医的0.005%),但以从事工作者人数比上看是相近的的(韩医2.92%:中医2.12%),考虑其文献数量上的差异是整个传统医学规模上的差异而来的。中医学与韩医学心血管疾病研究皆以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常见病的研究为主。中医学的冠心病研究比例排序比韩医靠前是明显区别,考虑与韩医的韩洋方协诊比例低、施行期间短,而中医的中西医结合较紧密、中医分科较详细等因素有关。韩医学的文献分布相对注重于四象医学、韩医特色疗法等研究为主,而中医学的心血管相关文献数比韩医学分布较均匀,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对更丰富,其原因考虑与两国医学的研究规模、学术差异、医疗环境的不同有关。

刘睿[9](2013)在《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各种相关研究发现通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高尿酸、年龄、性别、家族史等。斑块形成、血栓形成、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往往与这些危险因素影响血管壁的内皮功能有关。而血管病变通常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等器官病变的直接原因。在近二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变成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是门诊及住院病人的主要致病、致残甚至是致死的病因。故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代谢紊乱,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中医体质学认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影响共同形成了人体的体质基础,在个体特征、功能、代谢等方面是很难变化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且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当中所表现的证型也通常与其自身的体质类型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体质类型不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情况下的表现往往都不近相同,在生理方面表现为不同的代谢、机体能量等;在病理方面表现为对于特定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的特定转归和变化。[目的]通过采集明确诊断为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患者的临床信息,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群体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与性别、高血脂、血糖异常高尿酸等因素的相关性。为能够以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为依据,具有针对性地干预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以防治心、脑、肾等靶器官病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集的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为2012年4月到2012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参考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使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标准进行分类;对60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进行询问、协助、以及讲解后患者自行填表的方式进行体质分类后,根据排除标准排除355例不适合本研究的复合型体质的患者后,未发现平和体质患者,未发现气郁体质以及特禀体质患者,发现气虚体质1例,痰湿体质2例,血瘀体质1例,因为数量过少,不具有统计分析意义,故予以排除。发现湿热体质患者有112例,阳虚体质54例,阴虚体质75例,共241例。根据体质类型将这些病人进行分组,将其分为湿热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01例;测量患者体重指数(BMI)、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GLU)、尿酸(UA)等指标的检测值;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241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类型统计分类后发现这些患者体质构成大小依次为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湿热体质的患者较易出现肥胖及超重的情况;并且湿热型体质患者的血脂代谢往往较其他体质类型而言较易出现代谢紊乱。阳虚型体质的患者较易出现肌酐、尿素氮偏高的情况;并且阳虚型体质患者往往较其他体质类型而言容易出现尿酸水平偏高的情况。阴虚型体质的患者较易出现C反应蛋白偏高的情况,这通常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某种慢性炎症的情况;并且阴虚型体质患者的往往较其他体质类型而言容易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讨论]分析各项危险因素与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后可以看出:不同的体质类型往往会使个体表现出对于不同危险因素的倾向性,这也就形成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那么如果能够加强对一些敏感人群的疾病预防工作,则能够在一开始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实现阻断。本研究则通过对收集病例的分析,通过分析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这三种体质与一些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希望能够深化对于体质学说的认识,从而达到以此为依据对临床疾病作出预防的目的。

成振镛[10](2011)在《出生时期的四时气候节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文中指出本文为了探索“出生时期与人类体质形成的关系”,整理了该研究的历史沿革,评价了既往多种理论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东西洋的多种科学发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体质”理论。该理论包括五种体质类型,各体质类型的特点和其在诊病、治病、防病、养生方面的作用。“出生时期”与“人类体质形成”之间的真实关系目前无论是在中医界还是在韩医界,关于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的多个理论同时存在,各家的看法也互不一致。多种多样的看法虽然能促进学术发展,但在对同一个人的体质判断不尽相同的情况下,选用某一个理论时,需要慎重的态度。否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伤害人民的健康。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的各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显然,在判断体质的每一个环节上,即决定体质的日期、判断体质的天气因素、天气对人体影响的机制等方面,各个理论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为了“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研究和探讨各种理论之间的争点和疑惑点,并得到以下的小结论。一、以《内经》体质论为基础,并根据现代“表观遗传学”的新发现,我们可以说外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表观遗传学”已证明一些甲基的遗传调节方式也会遗传到后代。二、本文认为决定体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从出生到生后100天的期间。怀孕期266天加出生后的100天等于一年。在此期间,婴儿经历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大约365次昼夜变化、由月球公转引起的12个月变化和由地球公转引起的4个季节变化。已通过生后100天的婴儿为了将来的生存已经做好了基础准备。该一年当中新生儿时期的天气因素对孩子有着直接并很强的影响。新生儿在没有母体的保护下自己主动地适应和抵抗外界环境,因此从体质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出生以后的新生儿时期比胚胎时期更为重要。到了生后100天左右,松果腺所分泌的体内褪黑素量急剧增加。这个事实能够证明成功地通过生后100天的婴儿基本上已经适应好了新的环境。刚出生的孩子体内的褪黑素是由母亲传给他的,在生后1到3周之间渐渐消失。在生后4到8周之间孩子的松果腺逐渐成熟,开始自己生成并分泌褪黑素。但生后12到16周期间其分泌量不太多,过了大约100天后开始大幅度地增加,孩子从而就能区分昼和夜的睡眠节奏。在褪黑素的多种功能当中我们应该关注下面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褪黑素能帮助婴儿形成周期性的生物节律,包括睡眠节律在内;第二,褪黑素能增强免疫功能。为了生存新的环境,婴儿必须具备这两个功能。每个人一边对抗一边适应自己周围的地球环境,而生存下去。褪黑素分泌的急剧增加意味着婴儿已适应以太阳为中心的地球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已具备对侵入人体的各种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从出生到生后100天的期间,婴儿在遗传因子的基础上针对外界地球环境调整自己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形成体质。三、《内经》非常重视四时天气节律,较详细地介绍了四时天气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引起的各种影响。目前西方医学的各种研究也非常关注出生季节对人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人们的性格、心理特点、生理功能、生育功能、寿命、发病倾向等十分广泛的内容,而其结果可持续到晚年,有着较固定不变的趋向。这种固定不变的趋向相当于“体质”。因此在考察多种天气因素与人体体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四时天气节律的作用。四、本文认为天气对体质形成的基本作用机制应该是“与时令通应的脏腑易虚、易病”。人体的五脏在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当中各有与本脏互相通应的时令,而在此时令里其功能活动旺盛,如肝气旺于春。《素问·经脉别论》云:“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在某一个时令里与该时令有关的脏腑因为其活动过度旺盛和其精气过度消耗就会较容易变虚,甚至发生病变。另外人体在某一个季节里很容易受到与其时令有关的外邪的侵犯,发生与特定脏腑有关的外感疾病,如在春天肝脏易病。体质形成的机制与此相同,如在春天出生的人,五脏当中肝脏易虚、易病。正在发展阶段并五脏六腑不全的新生儿由于初次直接受到天气的影响,所以四时天气对身体的影响更重而深。即与时令通应的脏腑的耗用更大,该脏腑的虚弱更深而持续,故这可形成比较稳定的体质特点。四时五脏阴阳体质以前面所讲的四个小结论为基础,加上《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又从程士德教授所提出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的体质可分为五种类型的“四时五脏阴阳体质”,即根据出生后100天所分布的五个季节来判断的肝木体质、心火体质、脾土体质、肺金体质、肾水体质。而且各体质名称中的各脏在体质上处于易虚、易病的状态。“四时五脏阴阳体质”是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体质分类法。各体质的特点可以与《灵枢·本脏》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五种体质分类、《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等《内经》体质分类法互相联系和探索。这是因为上述《内经》体质分类法也是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体质分类法。而且“四时五脏阴阳体质’”的体质特点,因为“四时五脏阴阳体质”与“藏象学说”共有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特点,还可以与现代藏象学说的研究成果联系。如“四时五脏阴阳体质”当中“脾土体质”人群处在脾胃系统容易生病的状态,其常见疾病会为呕吐、呃逆、噎膈、反胃、食滞、便秘、疟疾、霍乱等。其他四个体质以此推类。四时五脏阴阳体质的临床应用和意义“四时五脏阴阳体质”在诊病、治病、防病、养生等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四时五脏阴阳体质”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征,通过体质特征和先兆症状的互相对比,能够帮助早诊早治;帮助找到准确的病位脏腑和经络穴位,增强治疗效果;帮助把握既病传到他脏的途径,达到既病知变防变的目的;帮助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而增强疗效,又可以减少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帮助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针对一年季节和一日五时的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起居休息,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以改善体质,保持稳定的脏腑平衡状态并预防疾病的发生;帮助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如肝胆虚弱的木体质宜食酸味的食物,禁止辛味的食物等;帮助养成合理的运动习惯,即每天实践某一个运动养生法的整套动作当中,如五禽戏、八段锦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某个动作可以增强虚弱的脏腑或身体部位,从而达到整个机体的平衡状态并保持健康

二、《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对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对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医药对体质辨识思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体质学说的起源和背景
    1.1 中医体质学说
    1.2 藏医体质学说
    1.3 蒙医体质学说
    1.4 维医体质学说
    1.5 傣医体质学说
    1.6 朝医体质学说
2 主要民族医药体质的思维方式及关系
    2.1 民族医药体质思维方式
        2.1.1 象思维
        2.1.2 系统思维
        2.1.3 方药思维
        2.1.4 历史、人文、地理思维
    2.2 民族医药体质与民族医药原创思维的关系
3 主要民族医药对体质的认识
    3.1 朝医学体质理论
    3.2 藏医学体质理论
    3.3 蒙医学体质理论
    3.4 维吾尔医学体质理论
    3.5 傣医学体质理论
4 总结

(2)儿童哮喘中医体质与朝医四象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儿童哮喘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法
    2 体质学说
        2.1 中医体质学说
        2.2 朝医四象体质学说
        2.3 中医体质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性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1.6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1.7 四象体质分类标准
        1.8 研究方法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哮喘儿童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2.2 哮喘儿童体质类型分布
        2.3 哮喘儿童体质指数与体质的相关性
        2.4 哮喘儿童中医体质与四象体质相关性
    3 讨论
        3.1 哮喘儿童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3.2 哮喘儿童中医体质与四象体质对应情况分析
结论
    1 哮喘儿童中医体质类型
    2 哮喘儿童四象体质类型
    3 哮喘儿童中医体质与四象体质对应情况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体质理论概说
    1 《黄帝内经》体质概念
    2 《黄帝内经》体质观
        2.1 天人一体观
        2.2 形神一体观
        2.3 五脏一体观
    3 《黄帝内经》体质分类的特点
        3.1 分类方式多种,论述不离气血
        3.2 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动态平衡
        3.3 理论结合临床,突出因人制宜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辨识
    1 《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涉及相关概念解读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2 五形人体质类型
        2.1 木形人体质类型
        2.2 火形人体质类型
        2.3 土形人体质类型
        2.4 金形人体质类型
        2.5 水形人体质类型
    3 五形人体质与《黄帝内经》其他体质理论的联系
        3.1 体质分类划分依据
        3.2 生理功能形态机能
        3.3 心理特征性格气质
        3.4 地域不同产生体质差异
        3.5 不同年龄段产生体质差异
    4 五形人体质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4.1 朝鲜四象体质分类
        4.2 中医九种体质
第三部分 :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的初步研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2.1 全面梳理论述五形人体质类型的特征表现
        2.2 科学阐述五形人体质的理论内核
        2.3 编制具有实用性的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
    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3.1 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维度构架
        3.2 条目池的编制依据
        3.3 五形人体质辨识问卷条目池建立和筛选
        3.4 下一步工作展望
第四部分 《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调理与养生
    1 五形人体质调理
        1.1 药物调养
        1.2 经络调理
    2 五形人养生原则
        2.1 四时养生
        2.2 饮食调养
        2.3 音乐疗法
        2.4 情志调摄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东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四象学说的理论体系
    1.1 天、人、性、命四维一体的整体观
    1.2 四象阴阳与四象人论
    1.3 四象脏腑论
    1.4 四象人体质分类
    1.5 病因论
    1.6 辨象用药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四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2.1 四象理论形成的哲学背景
        2.1.1 以“性理学”、“实学”为哲学基础
        2.1.2 深受中国《易经》思想的影响
    2.2 东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方法哲学背景的比较
3 四象理论与中医相关理论的比较
    3.1 心之主宰与四脏、四腑、四气、四海论
        3.1.1 心之主宰论与中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比较
        3.1.2 东医与中医的象数区别
        3.1.2.1 东医的四脏、四腑、四气、四海论
        3.1.2.2 四脏与五脏的探讨
        3.1.3 与中医脏腑辨证关系的探讨
        3.1.3.1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
        3.1.3.2 中医脏腑理论本于藏象学说与经络密切相关
        3.1.3.3 辨象论治四脏四腑与中医辨证中的五脏六腑
    3.2 四象之阴阳、四偏论
        3.2.1 四象人论
        3.2.1.1 太阳人的整体气象特点
        3.2.1.2 太阴人的整体气象特点
        3.2.1.3 少阳人的整体气象特点
        3.2.1.4 少阴人的整体气象特点
        3.2.2 东医四象阴阳与中医阴阳的比较
        3.2.2.1 阴阳为“天地之道”
        3.2.2.2 四象与八纲均以阴阳为总纲
    3.3 病因论
        3.3.1 东医病因论与中医病因学说的比较
        3.3.1.1 东医四淫、四情、四邪恶、四毒、四伤
        3.3.1.2 中医外感六淫、劳役饮食、内伤七情、外伤
        3.3.1.3 两者的比较
        3.3.2 四象病因论与中医病因辨证
        3.3.2.1 中医病因辨证
        3.3.2.2 中医病因学说是四象学说中的病因论的理论基石
4 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比较
    4.1 辨象论治与辨证论治内涵的比较
        4.1.1 辨象论治的理论基础
        4.1.2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4.1.3 辨证论治与辨象论治的着眼点不同
    4.2 辨象论治与辨证论治相关体质学说的比较
        4.2.1 太阴人的比较
        4.2.2 太阳人的比较
        4.2.3 少阴人的比较
        4.2.4 少阳人的比较
    4.3 辨象论治与中医具体辨证方法的比较
        4.3.1 辨象论治与六经辨证
        4.3.1.1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4.3.1.2 六经为经、八纲为纬,内容涉及脏腑经络
        4.3.1.3 两者太少阴阳名称相同,内涵不同
        4.3.2 辨象论治与八纲辨证
        4.3.2.1 中医八纲理论
        4.3.2.2 四象人论与八纲
        4.3.3 辨象论治与三焦辨证
        4.3.3.1 中医三焦辨证
        4.3.3.2 三焦的概念
        4.3.3.3 辨象论治四焦与三焦辨证的比较
        4.3.4 辨象论治与气血津液辨证
        4.3.4.1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4.3.4.2 辨证论治中的气血津液与辨象论治中的四海
结论
附件
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人类学视角下的“海外本土中医”研究 ——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言
    1 选题背景及缘由
    2 研究现状及问题
        2.1 “海外本土中医”研究现状
        2.1.1 相关概念厘定
        2.1.2 历史脉络研究
        2.1.3 类型研究
        2.2 “海外本土中医”研究现存问题
    3 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
        4.1 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4.2 田野调查法
        4.3 个案研究法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田野报告:“海外本土中医”的形态——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
    1 “体质/状态针灸”的理论形态
        1.1 基本思路
        1.2 “二十体质”理论模型
        1.3 诊断体系
        1.3.1 体质诊断
        1.3.2 状态诊断
        1.4 治疗体系
        1.4.1 针灸治法与穴位处方理论
        1.4.2 针灸注意要点
    2 “体质/状态针灸”的临床实践形态
        2.1 案例一:一例痹症的诊治过程
        2.1.1 问诊
        2.1.2 体质、状态诊断
        2.1.3 治疗:四针法
        2.2 案例二:又一例痹症的诊治过程
        2.2.1 问诊
        2.2.2 体质、状态诊断
        2.2.3 治疗:经气转换法
        2.3 案例三:一例头痛的诊治过程
        2.3.1 问诊
        2.3.2 体质、状态诊断
        2.3.3 治疗:奇经八脉法
第三部分 个案分析:“海外本土中医”的形成——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
    1 Peter Eckman个人史
    2 “体质/状态针灸”的渊源
        2.1 “体质”理论的渊源
        2.1.1 零与一体质模型
        2.1.2 二体质模型
        2.1.3 三体质模型
        2.1.4 四体质模型
        2.1.5 六体质模型
        2.1.6 八体质模型
        2.1.7 十六体质模型
        2.2 食物O环测试及脉诊方法的渊源
        2.2.1 食物O环测试法
        2.2.2 脉诊法
        2.3 治疗体系的渊源
        2.3.1 腧穴定位
        2.3.2 四针法
        2.3.3 经气转换法
第四部分 个案讨论:“海外本土中医”中的文化变迁及成因——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
    1 “体质/状态针灸”中的文化变迁
        1.1 概念与理论的采借与变更
        1.1.1 “体质”与“状态”概念的采借与变更
        1.1.2 三焦、奇经八脉概念的采借与变更
        1.1.3 致病因素理念的采借与变更
        1.2 诊断方法的整合与变更
        1.2.1 “体质”模型的采借与整合
        1.2.2 脉诊方法的整合与变更
        1.3 治疗方法的采借与整合
    2 “体质/状态针灸”的形成原因
第五部分 现象探讨:“海外本土中医”的本质及意义
    1 “海外本土中医”现象的本质
    2 “海外本土中医”之文化变迁对国内外中医发展的意义
        2.1 “海外本土中医”对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2.1.1 积极意义
        2.1.2 消极意义
        2.2 “海外本土中医”对国内中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3 基于“海外本土中医”研究对我国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建议
        3.1 认识和正视文化间性产生的必然性
        3.2 进一步明确“海外本土中医”对中国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3.3 合理利用“海外本土中医”的创新性促进我国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Peter Ecman教育履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124例湿疹患者中韩两种体质学说的差异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研究进展
        1 湿疹的命名
        2 湿疹的病因病机
        3 湿疹的治疗
        4 湿疹的体质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韩医四象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相关性研究现状
        1 中医体质学
        2 韩医四象体质学
        3 中医体质学与韩医四象体质学的比较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基于四象学说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与体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对结肠息肉的认识
    西医结肠息肉研究进展
    四象医学与中医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分析
        1. 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2. 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分布情况
        3. 腺瘤性息肉的病理性质分布
        4. 腺瘤性息肉的四象体质分布
        5. 腺瘤性息肉的中医体质分布
        6. 四象体质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研究
    结论
    展望与不足
讨论
    1. 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2. 结肠镜检出病变的部位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
    3. 息肉发生部位与息肉发生数目、息肉大小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
    4. 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四象体质分布情况
    5. 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6. 四象体质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韩医与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与韩医的现状比较
    1 绪论
    2 韩医与中医的发展
    3 韩医与中医的学术差异
    4 韩医与中医的教育机构
    5 韩医与中医的政策
    6 韩医与中医的医疗环境
    7 韩医与中医的传统医学研究体系
    8 韩医与中医的传统医学主题
    9 韩医与中医的学术交流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韩医与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的比较
    1 前言
    2 韩医与中医心血管疾病科研情况
    3 韩医与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热点分析
    4 韩医与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思路
    5 讨论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前言
综述一 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损伤的认识的进展
    1 危险因素对血管的破坏
        1.1 高脂血症对血管的影响
        1.2 血糖异常对血管的影响
        1.3 肥胖与血管病变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的影响
        1.5 高尿酸对血管的影响
    2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对体质理论的认识
    1 蒙医的体质理论
    2 朝医的体质理论
    3 傣医的体质理论
    4 维医的体质理论
    5 藏医的体质理论
    6 结语
综述三 中医体质学说对老年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1 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2 传统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认识
    3 高血压病与体质
    4 结语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附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
论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出生时期的四时气候节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研究"的历史沿革
        1.1.1 在中国
        1.1.1.1 春秋战国时期
        1.1.1.2 秦汉时期
        1.1.1.3 魏晋隋唐时期
        1.1.1.4 宋金元时期
        1.1.1.5 明清时期
        1.1.1.6 小结
        1.1.2 在韩国
        1.1.2.1 高丽时代-运气的兴盛
        1.1.2.2 朝鲜时代-第一部运气体质学专着的出现
        1.1.2.3 近代-运气体质学的普及与临床运用
    1.2 "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研究"的现状
        1.2.1 中国
        1.2.2 韩国
        1.2.2.1 韩国各种"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研究"
        1.2.2.2 韩国各种"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关系研究"的运用
        1.2.2.3 比较分析
        1.2.3 西方国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3.1 提出争点和疑惑点
    3.2 探索"出生时期"与"人类体质形成"之间存在的真实关系
        3.2.1 探索后天因素的影响力
        3.2.1.1 遗传或环境
        3.2.1.2 现代遗传学和《内经》体质学
        3.2.1.3 小结
        3.2.2 探索天气因素的重要性
        3.2.3 探索决定体质的主要天气因素
        3.2.3.1 《内经》的四时天气节律
        3.2.3.2 四时节律的重要性
        3.2.4 探索体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3.2.4.1 评价各种理论的看法
        3.2.4.2 出生后100天是关键时期
        3.2.4.2.1 奇迹与死亡的岔路
        3.2.4.2.2 出生后100天的重要性
        3.2.5 探索天气因素对体质形成的作用机制
        3.2.6 探索一年四时的划分以及四时与五脏的配属
        3.2.6.1 一年的划分
        3.2.6.1.1 四时分段
        3.2.6.1.2 五时分段
        3.2.6.1.3 小结
        3.2.6.2 五季的具体期间
结果
    4.1 出生时期与体质形成的关系,"四时五脏阴阳体质"
    4.2 四时五脏阴阳体质的分类
    4.3 四时五脏阴阳各体质的特点
        4.3.1 与《灵枢·本脏》体质分类的联系
        4.3.2. 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体质分类的联系
        4.3.3 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的联系
        4.3.4 与《内经》其他经文以及各种研究成果的联系
    4.4 运用"四时五脏阴阳体质"时,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探讨
    5.1 四时五脏阴阳体质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5.1.1 在诊病治病防病中的作用
        5.1.1.1 未病先知先防
        5.1.1.2 分清病位,补助辨证
        5.1.1.3 既病知变防变
        5.1.1.4 五脏五味补泻用药
        5.1.1.5 针刺时,必先明知体质,可提高疗效
        5.1.2 在养生中的指导作用
        5.1.2.1 顺时起居调摄
        5.1.2.2 精神调摄
        5.1.2.3 饮食调养
        5.1.2.4 运动锻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对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医药对体质辨识思维的研究进展[J]. 曾商禹,赵文卓,程黄佳瑾,刘馨蔚,崔正植,张艺. 世界中医药, 2021(15)
  • [2]儿童哮喘中医体质与朝医四象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李冬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黄帝内经》五形人体质理论及应用研究[D]. 路漫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东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研究[D]. 姜劲灿.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人类学视角下的“海外本土中医”研究 ——以“体质/状态针灸”为例[D]. 冯雅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124例湿疹患者中韩两种体质学说的差异探讨[D]. 金珠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基于四象学说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与体质的关系[D]. 刘丽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韩医与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的比较[D]. 南渊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刘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出生时期的四时气候节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D]. 成振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其对韩医《四象药》体质学说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