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本心与自由——陆九渊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哲学
作者: 王新营
导师: 杨国荣
关键词: 本心,心即理,道德自由,精神自由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陆九渊所开创的心学流派与程朱理学宛如理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交相辉映,对中国学术、文化甚至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陆九渊哲学作为心学的最初形态,不断为后人所关注和阐释。本文尝试以“本心”释“心”,挖掘陆九渊以本心为核心建构心学体系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自由精神。 陆九渊本心之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理论背景。滥觞于宋初的理学至朱熹而趋于大成。朱熹在使天理论哲学取得空前完备形态的同时凸现出其固有理论缺陷。天理既蕴含当然,又关联必然,后者在理学那里同时涉及天命。天命的超验性、绝对性、应然性仍为天理所具有。天理的超验性使其区别于具体的器物制度,以普遍原理的姿态担当起本源、依据的职责,而且,欲保障自身的终极性根源天理必须与具体物事相区别。这样,一方面是超验的应然世界,另一方面是经验性的实存,世界呈现出二分化的割裂形态。且对天理超验性、外在性的强调使得天理对主体行为的调节表现为一种异已性的强制力量,带有天之所命、不得不然的意味。天理的成立本是在现有的礼仪规范丧失与天、人的联结沦为空洞的形式不能构成道德评价的标准时所预设的超越具体规范的道德评判理念,惟有认知、体悟得这一理念,道德才能获得可靠的基础。天理与主体事实上的对峙则使天理观在试图扬弃规范的外在性的同时又沦为另一种超验的形式,后者了构成天理论哲学的痼疾。“天理”的困惑为陆学制造了契机,在与朱熹的往复论辩中,陆学趋向成熟。陆学糅合释、道的某些成分,但陆学本质上并非禅学。陆学渊源于孟子,是对孟子哲学的继承与扩展。 陆九渊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的论述已蔚为大观。孟子突出心的道德性;荀子强调心的认知性;庄子以心为主体精神;佛学从本体的高度理解心。这些理论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陆学的建构,而最直接促成陆学的是朱熹的心性论。陆学对心的称谓较为混杂,在使用心这一概念时也未作明确的界定。但通过对陆学“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即理”基本命题的分析可知陆九渊大部分情况下在本心的意义上使用心这一概念,本心不失为陆学的核心。陆学以本心为核心,建构起本心——事理——本心的哲学体系。以本心为形上依据,陆学流露出自由精神。 自由本为西方哲学中的基本理念。自由可被区分为哲学自由和政治自由两大类型。古代中国虽因权利意识的缺乏难以形成政治自由观念,但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哲学自由观念。哲学自由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表现为道德自由与精神自由。
论文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导论
第一章 陆九渊哲学的背景与渊源
第一节 陆学的背景
第二节 陆学的渊源
一 陆九渊与禅
二 陆九渊与程颢
三 陆九渊与孟子
第二章 以本心为核心的陆学建构
第一节 陆学中的心与本心
一 本心概念的提出
二 本心的内涵与属性
三 心与本心
第二节 本心为陆九渊哲学的核心
一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二 “心即理”
第三节 陆学的建构
一 本心的层次
二 以本心为核心的哲学建构
第三章 陆九渊哲学的自由精神
第一节 自由何谓
第二节 陆学的自由精神
一 自由的形上依据
二 自由的形态
三 两种自由形态的融合和紧张
第四章 陆学的走向与影响
第一节 陆学的得失
第二节 杨简对陆学的扩展
第三节 王阳明对陆学的弘扬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陆九渊研究[D]. 邢舒绪.浙江大学2005
- [2].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D]. 毕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相关论文
- [1].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 林丹.北京大学2005
- [2].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D]. 李仁群.复旦大学2005
- [3].心学与禅学[D]. 赵旗.西北大学1999
- [4].“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学[D]. 王广.山东大学2005
- [5].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 钱善刚.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