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产妇产后的情绪障碍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邓艳艳,刘忠荣,蒋志明[1](2021)在《社会综合支持联合营养干预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自我管理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社会综合支持联合营养干预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自我管理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社会综合支持联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得分、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以及CD4+、CD8+、CD4+ /CD8+水平。结果观察组初产妇角色适应好的为7.33%、适应中等的为57.33%,适应差的为35.33%;对照组初产妇角色适应好的为0.67%、适应中等的为35.33%,适应差的为64.00%,观察组产妇角色适应好和中等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适应差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产科知识掌握、自护技能掌握水平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初产妇CD4+、CD4+/CD8+水平均显着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D4+、CD4+ /CD8+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综合支持联合营养干预能够明显促进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产后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白向花[2](2021)在《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本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0例高危妊娠产妇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中文版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调查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妇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 420例产妇中,有82例产后发生抑郁,发生率为19.52%;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妊娠时机、初/经产、分娩方式、是否参加过孕妇学校、产后喂养方式、产后并发症、产后母婴分离、居住情况满意度、家庭关系满意度、育儿胜任感、社会支持度、疲乏状况和知觉压力水平与产后抑郁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有母婴分离经历、育儿胜任感水平低、社会支持度低、重度疲乏、重度压力水平是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与产妇分娩方式、产后母婴分离、产后育儿胜任感、社会支持度、疲乏和压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医护人员应重视对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的评估和干预,减少抑郁发生。
熊晶晶,吴伟[3](2021)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抑郁程度和幸福感指数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抑郁程度和幸福感指数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抚州市妇幼保健院90例接受产前诊断和分娩的初产妇,根据电脑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干预8周后,运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比较两组初产妇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估幸福感指数的变化,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初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P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GW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GWB评分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GW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初产妇的产后抑郁程度,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和护理满意度。
许梦白[4](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蔡雅丽[5](2021)在《生育舞蹈锻炼对初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及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生育舞蹈在初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干预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生育舞蹈对初产妇运动自我效能、分娩自我效能、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提升初产妇自我效能水平、改变健康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2月在杭州市某三级妇产专科医院定期产检并待产的初产妇138例。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干预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表,孕妇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分娩自我效能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测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的初产妇孕期接受常规产前教育,包括常规孕妇学校理论授课,孕期营养体重管理、分娩应对技巧等;临产后,给予一般产程护理。试验组在常规产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围生期配偶支持式生育舞蹈干预,坚持每周开展生育舞蹈锻炼至临产。临产后,在助产士的指导下,根据生育舞蹈内容,自由选择舞蹈动作进行活动。干预6周后对两组初产妇再次进行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感、分娩自我效能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评估,收集两组初产妇分娩后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分析在干预开始至分娩结束后,两组初产妇在孕期增重、分娩方式、早产、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最后完成本研究的人数为130例,即试验组66例,对照组64例。干预前组间比较,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孕期运动自我效能感、分娩自我效能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孕妇运动自我效能总得分以及克服运动障碍、克服情绪障碍、克服支持障碍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分娩自我效能总得分以及结果期望维度、分娩自我效能期望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得分以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运动与锻炼、压力应对、自我实现五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营养维度得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孕期体重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初产妇在最终分娩方式、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第二产程延长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育舞蹈锻炼有助于初产妇建立持久的运动信心,提高运动自我效能,有利于初产妇有效控制孕期体重增长;生育舞蹈带来的正性体验能促使初产妇实现身心赋能,提高分娩自我效能,从而改善分娩结局,减少产后出血,并对初产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任悦菲[6](2021)在《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调查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现状,明确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产褥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在承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产科门诊复查的产后4~6周产褥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简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80名产褥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25份,回收有效问卷680份,有效回收率为93.8%。产褥期妇女在2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28±4.30)岁。2.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总得分为(41.87±6.75)分,各维度得分依次为:主观支持得分为(25.09±4.57)分、客观支持得分为(9.01±2.56)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7.77±1.85)分。3.产褥期妇女育儿胜任感总得分为(66.91±10.00)分,育儿自我效能得分为(32.94±5.12)分,育儿满意度得分为(33.97±7.24)分。4.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总得分为(59.35±8.18)分,各维度得分依次为:生理领域得分(14.23±2.34)分,心理领域得分(15.15±2.23)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15.07±2.64)分,环境领域得分为(14.91±2.33)分。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育儿胜任感及其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所在地、是否为计划妊娠、产次、分娩方式、分娩是否足月、是否合并妊娠疾病、是否关注育儿知识、照顾新生儿方式的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是否为计划妊娠、产次、是否关注育儿知识是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生活质量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2.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生活质量之间均呈正相关。3.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是否为计划妊娠、产次、是否关注育儿知识是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张楠[7](2021)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对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及产后抑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对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产后抑郁及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大连市某专科医院就诊且计划在本院生产的高危初产妇7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1月就诊35例为对照组,2020年2月-2020年5月就诊35例为干预组。对照组产前进行常规指导,包括讲解育儿知识,提高其产检依从性;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妊娠28周至足月每两周提供一次育儿知识及技能指导,即IMB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出院前、产后42天和产后三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包含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比较育儿胜任感、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比较产后抑郁状况、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比较住院满意度情况。本研究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c2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干预前育儿胜任感总分对照组(63.88±8.88)分,干预组(64.25±6.48)分;效能维度对照组(31.70±4.67)分,干预组(31.47±4.14)分;满意度维度对照组(32.18±6.63)分,干预组(32.78±4.96)分。干预前抑郁总分对照组(9.49±3.47)分,干预组(9.47±3.37)分;情感缺失维度对照组(1.88±1.11)分,干预组(2.19±1.06)分;焦虑维度对照组(4.85±1.28)分,干预组(4.69±1.47)分;抑郁维度对照组(2.76±2.11)分,干预组(2.59±1.58)分。干预前育儿胜任感及抑郁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育儿胜任感处于中等水平。2.干预后育儿胜任感比较。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干预组总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t=-2.903~-2.024,P<0.05)。不同时间点育儿胜任感比较,时间、干预、交互因素(F=7.205~61.878,P<0.05),两组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随时间变化升高,干预组高于对照组。3.干预后产后抑郁比较。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干预组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t=2.028~3.166,P<0.05)。不同时间点产后抑郁比较,产后抑郁总分时间因素、干预因素(F=8.218、3.047,P<0.05);情感缺失维度干预因素、交互因素(F=2.810、3.194,P<0.05);焦虑维度、抑郁维度时间因素(F=8.658、3.016,P<0.05)。产后三个月抑郁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c2=4.748,P<0.05)。4.干预组出院前、产后42天、产后三个月育儿胜任感与同时期产后抑郁呈负相关(r=-0.807~-0.378,P<0.05)。5.住院满意度总分干预组(133.19±12.64)分高于对照组(122.97±20.70)分,四个维度评分均升高,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t=-2.393、-2.441、-2.370、-2.043、-2.212,P<0.05)。结论1.IMB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2.IMB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高危初产妇产后抑郁状况。3.育儿胜任感与产后抑郁负相关,IMB技巧模型护理干预提高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进而改善产后抑郁状况。4.IMB技巧模型护理干预为高危初产妇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使高危初产妇对沟通、制度、环境、服务等各方面满意度提升。
杨金柳行[8](2020)在《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信效度评价及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在我国0-12月龄婴儿母亲中的信效度;了解我国婴儿母亲的育儿信心水平及母婴依恋情况;分析影响母婴依恋的因素,并探索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的信效度评价和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两部分。在信效度评价中,以北京和马鞍山165例0~12月龄婴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拟调查问卷和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等工具收集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育儿信心等情况,并于2周后随机抽取其中30例进行重测。采用相关系数法、临界比值法等进行量表的条目分析;以Cronbach’s α系数、折半信度以及重测信度为指标进行信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量表的结构效度评价,以育儿胜任感量表和育儿效能感量表为校标进行校标效度评价。在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中,以青岛、重庆、柳州、马鞍山四地的市级妇幼保健院为研究现场,以179对12月龄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母婴对的基本信息和婴儿日常照养情况,通过量表评估母婴依恋、母亲育儿信心和抑郁情绪、婴儿气质和发育状况以及家庭养育环境。通过单因素分析探索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照养情况、家庭养育环境、母亲育儿信心和情绪、婴儿发育状况和气质等对母婴依恋的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育儿信心及其他因素在母婴依恋中的作用;建立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路径模型。结果1.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的信效度评价: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Cronbach’s α为0.769,重测信度为0.817,折半信度为0.789。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养育”、“支持”和“胜任感”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49.52%。以育儿胜任感量表得分、育儿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为校标效度,中文版母亲育儿信心量表得分与育儿胜任感得分、育儿自我效能感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381、0.345,P<0.01),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1)本研究中母亲的育儿信心得分平均为40.87±3.62分,育儿信心不足的母亲占26.8%。母婴依恋得分平均为61.01±6.87分,母婴依恋关系一般/不良占8.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和参加育儿培训对母婴依恋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依恋得分与母亲育儿信心得分,抑郁情绪得分、婴儿气质(节律性、坚持性、反应阈得分),婴儿发育状况(沟通得分),家庭养育环境(感知/认知、情感温暖、忽视限制、人际互动/喂养得分)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为-0.183-0.528(P<0.05)。(3)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民族、参加育儿培训、母亲育儿信心和抑郁情绪、婴儿沟通发育及气质(节律性、反应阈)以及家庭养育环境(感知/认知,情感温暖,忽视限制,人际互动/喂养)影响母婴依恋水平,其中母亲育儿信心(标准化β=0.118)和家庭养育环境(四个维度的标准化β分别为0.142、0.136、0.115、0.114)的模型贡献率较大。(4)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最终模型的χ2=65.441,P=0.358,χ2/df=1.056,IFI=0.991,TLI=0.989,CFI=0.991,RMSEA=0.020,AIC=149.441,模型拟合良好。育儿信心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母婴依恋:一是母亲育儿信心对母婴依恋具有正向作用,标准直接效应为0.287。二是家庭养育环境作为母亲育儿信心对母婴依恋的中介因素,母亲育儿信心对母婴依恋的标准间接效应为0.118。母亲育儿信心对母婴依恋的标准总效应为0.405,家庭养育环境作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13%。结论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在0-12月龄婴儿母亲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我国婴儿母亲的育儿信心水平。母亲育儿信心、情绪、婴儿沟通能力发育、在节律性和反应阈方面的气质特点,以及家庭养育环境等与母婴依恋的建立密切相关。母亲育儿信心对母婴依恋有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影响家庭养育环境影响母婴依恋。
高扬[9](2020)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孕产期妇女抑郁研究 ——基于对C某的社会工作实务》文中认为研究探讨社会工作视角预防孕产期妇女抑郁的方法与路径,通过收集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法,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于2018年在浙江温州某医院随机抽取100位孕妇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对孕产妇抑郁的现状、原因等进行分析,探讨社会工作视角预防产后抑郁专业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分析发现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孕育相关担忧的状况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孕妇抑郁等情绪的产生,其中年龄小于等于17或大于等于36、高血压等临床诊断症状、缺乏家庭成员支持,是产妇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孕妇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提供了前提条件。探索合适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路径,协助孕妇应对孕期风险,使孕产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安全渡过分娩期,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这对于孕产妇和新生婴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工作介入产后抑郁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且社会工作是一个讲究伦理与技巧的职业,它的专业技巧与方法对于更好地沟通患者与亲属效果极为明显,还能对社区以及医院政策制定和发展提出建议。以案主C为例,在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过程中,对案主的需求评估进行分析,找到需要介入解决的问题,并制定服务计划。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注和肯定孕妇拥有调整情绪和掌控生活的能力,通过孕妇学校、心理辅导,提升其在应对各种状况时的能力,并帮助提升孕妇的主观支持和自身的潜能发展。通过家庭拜访、心理社会治疗的间接方式,改善其与丈夫、家人的关系,提升社会支持。在其生产前后提供心理疏导,减轻其对生产的恐惧、担忧,邀请丈夫加入并关注孕产妇的情绪变化,同时联动医护人员在孕产技能、母婴照顾和康复上予以实质性的指导和关心,有效地阻断孕期抑郁往产后抑郁发展的情况,对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的出现发挥积极作用。
程鑫[10](2020)在《二胎背景下孕产妇及丈夫围产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围产期孕产妇及丈夫抑郁发病率高,不同地区、人群均存在较大差异。既往我国对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现状关注较少,对丈夫围产期抑郁的关注更少。既往研究表明,围产期抑郁围绕孕产期持续存在、稳定变化,妊娠晚期、产后为夫妻围产期抑郁的高发阶段,但国内对分娩前后抑郁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较少。此外,在我国全面开放二孩的大背景下,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既往有所不同,故而有待进一步发掘。夫妻双方家庭功能与围产期抑郁的关系有待梳理清晰。目的:(1)描述一胎及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分布现状、变化趋势、相互关联及影响。(2)探究一胎及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3)分析一胎及二胎夫妻妊娠晚期家庭功能现状及对围产期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纳入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分娩或产检孕妇603人,丈夫289人,其中285对为夫妻。在产后随访共收回妻子问卷466份,丈夫203份,203对全部为夫妻成对资料。共185对夫妻完整参与妊娠晚期及产后的两次资料收集。共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采用SPSS 25.0和Mplus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孕妇妊娠晚期共有28.45%的人存在抑郁,一胎及二胎未见统计学差异。产后34.06%产妇存在抑郁,一胎及二胎未见统计学差异。丈夫妊娠晚期有19.06%的人存在抑郁,产后下降到7.58%,一胎及二胎丈夫差异亦不明显。分娩后,一胎产妇抑郁量表评分略有下降,而二胎产妇有所升高。丈夫是否有信任者聊天对产妇的围产期抑郁有持续性影响。分娩后,丈夫抑郁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妻子伴随疾病数量、是否出现分娩并发症、家庭总的功能对丈夫围产期抑郁有持续影响。(2)妻子围产期抑郁为相对稳定的原因变量,妻子产前抑郁会引起丈夫产后抑郁水平的升高。(3)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一胎及二胎夫妻分娩前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差别较大。妊娠晚期家庭功能对夫妻抑郁影响较大,产后年龄、是否有信任者聊天对妻子抑郁影响较大;经济状况、母乳喂养情况、谁照顾月子对丈夫抑郁影响较大。(4)二胎夫妻的家庭功能较一胎夫妻更差。家庭总的功能,问题解决、沟通等分量表的得分上,妻子为对偶模式,丈夫为主体模式。丈夫对妻子的客体效应显着。而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方面,妻子为主体模式,丈夫为对偶模式。妻子对丈夫的客体效应显着。结论:(1)孕妇妊娠晚期及产后均有较高比例者存在抑郁,分娩前后整体抑郁水平较稳定,产后一胎产妇抑郁得分略有下降,二胎略有升高。丈夫围产期抑郁比例较妻子低,随分娩结束抑郁得分下降较显着。一胎及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状况未见明显差异。(2)妻子产前抑郁会引起丈夫产后抑郁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妻子抑郁对丈夫的感染。(3)一胎及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影响因素差异较大,相关心理干预须有针对性。二胎夫妻家庭功能更差,夫妻双方家庭功能不同维度对围产期抑郁影响较大。
二、初产妇产后的情绪障碍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产妇产后的情绪障碍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1.3 调查内容和工具 |
(1)一般资料 |
(2)抑郁 |
(3)育儿胜任感 |
(4)社会支持度 |
(5)疲乏状况 |
(6)压力状况 |
1.4 调查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2.2 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高危妊娠产妇抑郁情况 |
3.2 高危妊娠产妇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1)分娩方式 |
(2)产后母婴分离 |
(3)育儿胜任感 |
(4)社会支持度 |
(5)疲乏状况 |
(6)知觉压力水平 |
3.3 对策和建议 |
(1) 孕产期保健: |
(2) 家庭支持: |
(3) 产时心理支持: |
(4) 产后管理: |
(3)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抑郁程度和幸福感指数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幸福感指数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初产妇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
3 讨论 |
(4)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雌激素受体 |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生育舞蹈锻炼对初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及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标准 |
5. 样本量的计算 |
(二) 伦理原则 |
(三) 研究方法 |
1.对照组的干预方案 |
2.试验组的干预方案 |
(四) 研究工具 |
1. 一般情况问卷 |
2. 孕妇运动自我效能量表(The Pregnancy 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P-ESES) |
3. 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 The short form of the Chinese ChildbirthSelfefficacy Inventory,CBSEI-C32) |
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HPLP Ⅱ) |
5. 母婴健康结局 |
(五) 评价指标 |
(六) 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七) 质量控制 |
(八) 技术路线 |
三、结果 |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二)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孕妇运动自我效能(P-ESES)得分比较 |
(三)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分娩自我效能(CBSEI-C32)得分比较 |
(四)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PⅡ)得分比较 |
(五) 两组初产妇母婴健康结局比较 |
四、讨论 |
(一) 生育舞蹈影响初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的理论依据 |
(二) 生育舞蹈对初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的影响 |
1. 生育舞蹈有助于初产妇建立持久的运动信心,提高运动自我效能 |
2. 生育舞蹈促使初产妇身心赋能,提高分娩自我效能 |
(三) 生育舞蹈对初产妇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 |
(四) 生育舞蹈对初产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
五、总结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致谢 |
文献综述 孕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计算方法 |
3 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 |
4 资料收集方法和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原则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产褥期妇女的一般资料 |
2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3 产褥期妇女育儿胜任感得分情况 |
4 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5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6 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现状 |
2 产褥期妇女育儿胜任感现状 |
3 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现状 |
4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5 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产妇育儿胜任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对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及产后抑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样本量计算 |
3.研究工具 |
4.伦理原则 |
5.质量控制 |
6.研究方法 |
7.统计学方法 |
8.研究路线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2.两组高危初产妇干预前育儿胜任感及抑郁评分比较 |
3.两组高危初产妇出院前、产后42天及产后三个月育儿胜任感评分比较 |
4.两组高危初产妇出院前、产后42天及产后三个月产后抑郁评分及产后三个月产后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
5.干预组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与产后抑郁相关性分析 |
6.两组高危初产妇住院满意度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危产妇育儿胜任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信效度评价及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一) 母亲育儿信心的评价方法与研究进展 |
(二) 母婴依恋的影响因素与研究进展 |
(三) 母亲育儿信心和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现状 |
(四) 本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现场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工具 |
(四)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五) 质量控制 |
(六) 数据分析 |
(七) 技术路线图 |
四、结果 |
(一) 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的信效度评价结果 |
(二) 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及相关因素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
(三) 母亲育儿信心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母婴依恋的影响分析结果 |
五、讨论 |
(一) 中文版母亲育儿信心量表的信效度 |
(二) 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现状 |
(三) 母亲育儿信心对母婴依恋的影响 |
六、结论 |
七、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创新性 |
(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孕产期妇女抑郁研究 ——基于对C某的社会工作实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论 |
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1 对象来源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3.孕产期妇女抑郁的影响因素 |
3.1 孕产期妇女抑郁发生情况 |
3.1.1 孕产期抑郁相关因素 |
3.1.2 Logistics多因素分析 |
3.2 影响因素 |
3.2.1 生理因素 |
3.2.2 社会支持因素 |
3.2.3 其它因素 |
4.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介入过程 |
4.1 接案 |
4.2 收集资料与预估 |
4.3 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的理论支撑 |
4.3.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4.3.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取向 |
4.3.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 |
4.3.4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的案主C情况分析 |
4.4 制定服务计划 |
4.4.1 确立总目标 |
4.4.2 具体实施计划 |
4.5 落实和执行计划 |
4.5.1 第一次介入服务:倾听接纳、开展沟通 |
4.5.2 第二次介入服务:释放情绪、调整心态 |
4.5.3 第三次介入服务:家庭支持、培养感情 |
4.5.4 第四次介入服务:敞开心扉、共同努力 |
4.5.5 第五次介入服务:齐心协力、统一目标 |
4.5.6 第六次介入服务:加深交流、维护感情 |
4.6 结案与评估 |
5.小结与反思 |
5.1 小结 |
5.2 不足与反思 |
5.2.1 不足 |
5.2.2 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与方法综述 |
1.1 国外产妇抑郁典型案例 |
1.2 国内产妇抑郁典型案例 |
1.3 对相关案例的述评 |
2 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10)二胎背景下孕产妇及丈夫围产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的现状 |
(一) 围产期抑郁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趋势 |
(二) 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的危害 |
(三) 二胎背景下的围产期抑郁 |
二、丈夫围产期抑郁的现状 |
(一) 丈夫围产期抑郁的流行病学趋势 |
(二) 丈夫围产期抑郁的危害 |
三、围产期抑郁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一) 生理状况 |
(二) 与新生儿相关的因素 |
(三) 夫妻关系 |
(四) 社会支持 |
四、家庭功能与围产期抑郁的关系 |
五、相关测量工具回顾 |
(一) 围产期抑郁筛查工具的选取 |
(二) 家庭功能评定的工具选取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测量工具 |
四、资料收集 |
五、资料分析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质量控制 |
八、伦理原则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二、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现状、变化趋势及相互影响 |
(一) 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现状 |
(二) 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变化趋势 |
(三) 夫妻围产期抑郁的相互关联及影响 |
三、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 |
四、一胎、二胎夫妻妊娠晚期家庭功能现状及对抑郁的影响 |
(一) 一胎、二胎夫妻家庭功能的现状 |
(二) 妊娠晚期夫妻家庭功能对双方抑郁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一、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二、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因果关系 |
(一) 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现状 |
(二) 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变化趋势 |
(三) 夫妻围产期抑郁的潜在因果关系 |
三、一胎、二胎夫妻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妊娠晚期夫妻抑郁的影响因素 |
(二) 产后夫妻抑郁的影响因素 |
四、妊娠晚期家庭功能现状及其对夫妻双方抑郁的影响 |
(一) 二胎夫妻面临更严峻的家庭功能现状 |
(二) 妊娠晚期夫妻家庭功能各维度对抑郁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的优势及意义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第七章 附录 |
一、知情同意书 |
二、一般资料问卷 |
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
四、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初产妇产后的情绪障碍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综合支持联合营养干预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自我管理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邓艳艳,刘忠荣,蒋志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8)
- [2]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白向花.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9)
- [3]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抑郁程度和幸福感指数评分的影响[J]. 熊晶晶,吴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21(16)
- [4]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生育舞蹈锻炼对初产妇围生期自我效能及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D]. 蔡雅丽.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育儿胜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任悦菲.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对高危初产妇育儿胜任感及产后抑郁的影响[D]. 张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中文版育儿信心量表信效度评价及母亲育儿信心与母婴依恋的关系研究[D]. 杨金柳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9]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孕产期妇女抑郁研究 ——基于对C某的社会工作实务[D]. 高扬.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10]二胎背景下孕产妇及丈夫围产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D]. 程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