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值事件论文-仇晓华,李铁刚,南青云,宫海明

低值事件论文-仇晓华,李铁刚,南青云,宫海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值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碳同位素,低值事件,岁差

低值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仇晓华,李铁刚,南青云,宫海明[1](2014)在《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北部的MD06-3052孔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测试与分析,在所建立的年龄模式基础上,揭示了该孔150 ka以来氧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时间。结果表明,150 ka以来碳同位素总体上显示出逐渐变重的趋势,其变化不同于氧同位素,并未表现出冰期-间冰期尺度的变化特征,且全新世和末次间冰期碳同位素差异较大。在所识别出的6次碳同位素的低值事件中,除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与岁差低值有相位差以外,其余均与岁差低值都有很好的对应。幅度较大的3次发生于冷期/暖期的过渡期,其中末次冰消期的碳同位素记录受到浊流的侵蚀作用,有部分缺失;该孔与其他海区记录的相似性进一步证实了3次冰消期的δ13C低值事件的普遍性。(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2012)在《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3B SBUS和NOAA SBUV/2观测资料,监测2011年3月1日~4月5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 DU,局部极低值在200DU左右,达到臭氧洞水平,比通常水平低100~200 DU.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月1日,结束于4月5日,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期刊2012-06-21)

黄富祥,刘年庆[3](2011)在《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卫星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3BSBUS和NOAASBUV/2观测资料,监测2011年3月1日至4月5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DU,局部极低值在200DU左右,达到臭氧洞水平,比通常水平低100-200DU。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月1日,4月5日结束,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期刊2011-11-01)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4](2011)在《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3B SBUS和NOAA SBUV/2观测资料,监测2011年3月1日~4月5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DU,局部极低值在200DU左右,达到臭氧洞水平,比通常水平低100~200DU.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月1日,结束于4月5日,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27期)

苏翔,刘传联[5](2010)在《南海颗石藻记录对大洋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在冰消期时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是晚第四纪以来大洋碳同位素变化的普遍特征。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柱状样(19°27.32′N、116°15.15′E,水深2066m,岩心长度4498cm)930个沉积物样品中颗石藻属种鉴定,发现颗石藻主要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Gephyrocapsa oceanica和Emiliania huxleyi相对百分含量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具有相关性。MIS5期以来δ13C值逐渐变重,颗石藻G.oceanica含量增多,下透光带种F.profunda含量逐渐降低,海水初级生产力升高。对应3次δ13C低值期,颗石藻属种含量都发生明显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出现峰值,说明碳同位素低值事件与浮游植物群落和海洋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颗石藻记录能够为研究大洋碳储库的变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0年06期)

安阳,翦知泯[6](2009)在《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的普林虫低值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法合作"马可·波罗"航次在南海南部陆坡采集的MD05-2894柱状样(7°2.25′N,111°33.11′E,水深1982m)进行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距今16.0~14.9calkaBP之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斜室普林虫)的丰度急剧降低至几乎为零.这次普林虫低值事件在南海南部普遍存在,发生时间介于17.0~14.8calkaBP之间,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良好标志.对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和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的壳体进行Mg/Ca比值分析,再造表层和次表层海水的温度进一步揭示末次冰消期普林虫低值事件时,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不大,而次表层海水的温度明显下降~2℃,使得温跃层深度随之变浅.这次普林虫低值事件在时间上相当于H1的气候变冷事件,反映了南海南部热带海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巨大变化,为研究末次冰消期变暖过程中的快速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17期)

李铁刚,苍树溪,刘振夏,程振波,M[7](2002)在《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区是影响全球冰期-间冰期CO2循环的重要区域.为验证末次冰消期热带低纬度太平洋表层水的δ13C宽幅低值事件的影响范围,对取自冲绳海槽中部的DGKS9603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 G。ruberδ13C记录进行了分析.该孔浮游有孔虫δ13C记录表明在20~6 kaBP(cal)期间出现明显的变轻事件,年代跨度较大,约为14 ka,最大变幅为0.4 × 10-3,最轻值出现在15.7kaBP(cal)左右,与识别于热带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的表层水δ13C低值事件具有非常好的可比性.由于浮游有孔虫特征属种分布特征和δ18O记录没有上升流作用及河流注入加强的证据,因此该孔所记录的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很可能是受到热带太平洋末次冰消期表层水的影响所致.该事件在冲绳海槽的识别为热带太平洋低纬度海区的水体演化在影响大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2年04期)

王汝建[8](2000)在《南沙海区更新世以来的放射虫丰度低值事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南沙海区 1795 7- 2柱 1.34Ma以来的放射虫定量研究发现 ,在 0 .88~ 0 .91Ma和 1.14~ 1.16 Ma两个时期放射虫堆积速率和丰度突然降到最低值 ,造成两次丰度低值事件。第一次丰度低值事件与 0 .9Ma发生的“中更新世革命”事件有关。这两次丰度低值事件可能是由于高的放射虫碎壳率所反映的强硅质溶解作用、含量较高的碳酸盐和火山灰的稀释作用以及较低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叁者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反映了硅质生物沉积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0年04期)

低值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FY-3B SBUS和NOAA SBUV/2观测资料,监测2011年3月1日~4月5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臭氧低值区臭氧总量在200~250 DU,局部极低值在200DU左右,达到臭氧洞水平,比通常水平低100~200 DU.此次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开始于3月1日,结束于4月5日,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这次非常罕见的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影响范围除极区外,还波及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人口密集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急剧增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值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仇晓华,李铁刚,南青云,宫海明.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J].海洋科学.2014

[2].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C].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2012

[3].黄富祥,刘年庆.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卫星遥感监测[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2011

[4].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J].科学通报.2011

[5].苏翔,刘传联.南海颗石藻记录对大洋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

[6].安阳,翦知泯.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的普林虫低值事件[J].科学通报.2009

[7].李铁刚,苍树溪,刘振夏,程振波,M.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J].科学通报.2002

[8].王汝建.南沙海区更新世以来的放射虫丰度低值事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

标签:;  ;  ;  ;  

低值事件论文-仇晓华,李铁刚,南青云,宫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