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英译本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围城》英译本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论文摘要

当今中国的文学翻译已经由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历变为东学西渐,向西方介绍华夏悠久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化渐趋成为一种翻译的主流,引起了翻译界众多学者的重视。在这种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向西方准确而自信的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与共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拟从互文性入手,探究汉英文学翻译中的互文符号翻译。互文性与翻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较新课题。互文性理论发源于符号学,起初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在互文性理论看来,文本中存在的一些字,词,句等符号能将一种文本和其他文本联系起来,而中国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而这些文化因素也将该文本和其他文本以及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因此,文学文本中互文符号和文化因素的翻译研究有契合之处。基于此,通过对互文符号的起源辨析以及海蒂姆提出的互文指涉的翻译步骤,本文提出一种建设性的互文符号翻译模型。在该模型的关照下,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围城》的个案研究,分析得出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比如,为保持文化因素符号层面的地位,作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具体使用了直译,音译,解释,注释等翻译方法;为保持文化因素信息层面的地位,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具体使用了意译,替代,放大等翻译方法。经研究发现,互文符号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文学作品的“异国情调”,让译文读者能充分领略到另一文化圈内的互文性联系,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互文符号的恰当处理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更好地传递原作文化涵义的重要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Methods and procedures
  • 1.3 Significance
  • Chapter Two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 2.1 An overview of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 2.1.1 Origins of intertextuality
  • 2.1.2 Development of intertextuality
  • 2.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tertextual Signs
  • 3.1 The Semiotic basis of intertextual signs
  • 3.1.1 De Saussure’s sign system
  • 3.1.2 Piercean signification system
  • 3.1.3 Roland Barthes’notion
  • 3.2 Cultural elements as intertextual signs
  • 3.3 Recogni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textual signs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Fortress Besieged
  •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eicheng
  • 4.2 Translators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Weicheng(Fortress Besieged)
  • 4.3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adopted in dealing with intertexual signs in Fortre Besieged
  • 4.3.1 Foreignization as the way of retaining semiotic status of intertextual signs
  • 4.3.2 Domestication as the way of preserving the informational status of intertextual signs
  • 4.4 Som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Findings on Translating Intertextual Signs
  • 5.1 Qualifications of the translator
  • 5.1.1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mpetence
  • 5.1.2 Intertextual and literary competence
  • 5.2 General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intertextual signs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围城》的语言艺术发微[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8(04)
    • [2].《围城》中的长者及其文化意蕴[J]. 中国文化研究 2019(04)
    • [3].论《围城》中的睡眠书写[J]. 名作欣赏 2019(35)
    • [4].一枝摧毁世间一切美好的百合——《百合心》与《围城》的互文性分析[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5].《围城》版本述略[J].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01)
    • [6].在困境中超越——《围城》的困境解读[J]. 科技资讯 2020(10)
    • [7].我国近现代婚恋伦理的研究——以《围城》为例[J]. 大众文艺 2019(07)
    • [8].21世纪以来《围城》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述评[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6)
    • [9].《围城》[J]. 美术 2018(08)
    • [10].困在《围城》中知识分子的性格浅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11)
    • [11].《围城》[J]. 艺术评论 2016(12)
    • [12].从性别视域解读《围城》女性形象[J]. 现代交际 2017(12)
    • [13].谈小说《围城》的讽喻艺术[J]. 农家参谋 2017(17)
    • [14].《围城》中知识分子的传统与现代内涵探讨[J]. 文学教育(上) 2017(12)
    • [15].《围城》中的修辞手法[J]. 浙江经济 2016(16)
    • [16].谈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2(06)
    • [17].《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18].《围城》文学作品赏析[J]. 品牌 2014(11)
    • [19].从《围城》中的情爱关系看知识分子群像[J]. 文学教育(上) 2015(02)
    • [20].钱钟书笔下《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J]. 才智 2015(05)
    • [21].《围城》中的“杂合”及其翻译研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02)
    • [22].基于功能翻译视角的《围城》翻译策略[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23].《围城》中的反讽艺术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24].《围城》中人物描写的比喻运用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20(20)
    • [25].“规定”与“自由”:阅读的两级台阶——以《围城》为例[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15)
    • [26].《围城》文学作品赏析[J]. 唐山文学 2019(02)
    • [27].《围城》[J]. 明日风尚 2019(14)
    • [28].浅谈《围城》的讽刺风格[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3)
    • [29].浅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 文教资料 2008(07)
    • [30].《围城》中比喻的新颖性[J]. 语文学刊 2008(S1)

    标签:;  ;  ;  ;  ;  

    《围城》英译本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