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作者: 廖艳
导师: 张立实,彭双清
关键词: 异烟肼,利福平肝毒性,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组学技术”,即全面测定细胞内DNA(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变化的分析方法,均以高通量、大规模实验方法和计算机统计分析为特征,还具有“整体性研究”和“多靶点研究”的特点。组学技术用于毒理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已成为毒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化学物的毒性研究仍主要沿用传统的毒性评价方法,如何把组学技术引入到药物/食物/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中以弥补传统毒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是毒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异烟肼(isoniazid,INH)和利福平(rifampin,RFP)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结核药,但据报道二者都可产生肝毒性。两药联用对杀灭结核杆菌有协同效果并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而且其联用的强化疗法是目前结核病控制的首要策略,但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加肝毒性,甚至可发生严重的药物性肝炎。关于INH与RFP联合使用导致其肝毒性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而且以往的机理研究大都未从生物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和从细胞内容物网络的层次上探索其分子细胞机制。 本研究以INH和RFP两药联合使用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基于高频氢谱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和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组学技术,从代谢产物、基因和蛋白质三个层面对两药联用肝毒性的作用机制做了较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研究首先首先以INH和RFP为目标化学物,收集给药前和给药期间
论文目录: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代谢组学概述
第二节 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小结
第二部分 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节 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
第二节 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时间-反应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部分 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机制探讨
第一节 两药联合使用肝毒性机制的常规研究
第二节 两药联合使用肝毒性的基因组学研究
第三节 两药联合使用肝毒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四节 两药联合使用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五节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综述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1-09
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和转运的尼美舒利肝毒性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 周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
- [2].丙戊酸肝毒性高危因素作用机理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 傅大干.重庆医科大学2004
- [3].抗乙肝病毒药物Bay41-4109的肝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 施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
- [4].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丙戊酸诱发Alpers-Huttenlocher综合征肝毒性的机理[D]. 李胜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 [5].肝细胞凝胶包埋培养用于药物肝毒性的研究[D]. 沈冲.浙江大学2009
- [6].束缚应激加重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朱庆.南方医科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创伤危重患者的代谢组学研究[D]. 冒海蕾.第二军医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