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牙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关系密切,是现代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渐进性咬合紊乱可引起髁突软骨出现明显改建、甚至颞下颌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了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在咬合紊乱以及去除咬合紊乱过程中髁突软骨组织形态及软骨中PCNA、OCN、BMP-2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内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软骨内成骨等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对咬合紊乱致髁突软骨改建的认识。选用幼年和成年雌性SD大鼠各24只,分别随机分为4个咬合紊乱组及对应年龄的4个对照组,每组3只。另选用幼年和成年雌性SD大鼠各3只,设立为去除咬合紊乱组。咬合紊乱组:将一正畸皮圈插入大鼠右侧下颌及左侧上颌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推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约0.6 mm,造成该牙与对颌牙尖窝不吻合的咬合接触关系,取出正畸皮圈向间隙内填充自凝树脂以保持间隙。去除咬合紊乱组:在造成渐进性咬合紊乱6周后,拔除近中移动的第一磨牙,2周后取材。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同环境饲养。咬合紊乱组和对照组中大鼠分别于放入皮圈后2、4、6、8周处死;去除咬合紊乱组大鼠于拔牙后2周处死。取大鼠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以及PCNA、OCN、BMP-2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如下:1、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影响雌性大鼠髁突软骨的改建活动,使其中部变薄、后部变厚,其中对成年(8周龄)组的作用较对幼年(4周龄)组更为明显。幼年组髁突软骨改建活动的变化在实验后6周可以自行恢复,而成年组则8周后仍然明显存在。去除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改善这种厚度变化,但在实验观察期内(2周)未见完全恢复。2、PCNA主要集中表达于髁突软骨增殖层,呈均匀的带状分布,自增殖层向深层至肥大层浅层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6~12周龄大鼠髁突软骨中PCNA的表达随周龄的增加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8~12周下降明显,12-16周时表达较为稳定。与各自相应年龄对照组相比,咬合紊乱组大鼠髁突软骨中PCNA的表达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无论是幼年组还是成年组,实验2、4周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8周时成年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幼年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去除咬合紊乱后,与咬合紊乱组相比幼年组和成年组中PCNA表达均出现上升,成年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而幼年组则高于对照组(P<0.05)。3、OCN主要表达于肥大层,过渡层很少表达。6~12周龄大鼠髁突软骨中OCN的表达首先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多,12周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咬合紊乱组与年龄相关的OCN表达趋势与对照组一致,即12周龄时为最高峰,但与对照组相比,咬合紊乱组各时间点OCN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去除咬合紊乱后,幼年组中OCN的表达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成年组中OCN的表达明显低于咬合紊乱组(P<0.05),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4.BMP-2主要表达于髁突软骨肥大层,过渡层有少量表达。6~16周龄大鼠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首先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10周龄时达到峰值,之后呈现平稳下降趋势。咬合紊乱组中无论幼年组还是成年组,BMP-2的表达都呈现先降低再增高的趋势,其中4周时表达最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成年组6周时、幼年组8周时开始明显增高,并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去除咬合紊乱后,幼年组中BMP-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回落至对照组表达水平(P>0.05),而成年组中BMP-2的表达也出现降低(P<0.05),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影响雌性SD大鼠髁突软骨的改建活动,成年(8周龄)雌性大鼠对渐进性咬合紊乱的刺激较幼年(4周龄)雌性大鼠更为敏感。去除渐进性咬合紊乱将有助于髁突软骨异常改建活动的恢复。2.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使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合成骨基质OCN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晚期成年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所降低。3.渐进性咬合紊乱早期导致髁突软骨细胞分泌BMP-2的能力降低,可能导致软骨基质形成减少,晚期BMP-2表达增强可能与软骨内其他生物物质的表达变化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下颌骨髁状突论文; 关节软骨论文; 咬合紊乱论文; 改建论文; 增殖细胞核抗原论文; 骨钙素论文; 骨形成蛋白论文; 动物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