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技术在INTERNET网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佳梦[1](2020)在《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催生的各类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流媒体技术和宽带技术促进了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输,这些新的技术为基于IP的音频/视频传输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应运而生。Vo I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语音交互的通信系统,凭借着较低的语音业务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互联网分组交换的信息传输方式最初是为数据传输所设计的,它“尽力而为”的传输特点,无法提供必要的服务质量保证。在目前的Vo IP系统中,由于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环境不稳定等问题使得丢包、延迟现象非常常见,从而导致语音通信质量急剧恶化。因此,如何在丢包的情况下,保障实时语音通讯的服务质量是Vo IP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针对数据包的丢失(或者延时)造成实时语音通讯服务质量恶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框架(CS,compressive sensing)下的基于编码端与解码端的抗丢包算法,其主要贡献如下:1)在编码端构造满足低编码复杂度和高感知能力的稀疏二元感知矩阵,对语音信号进行整体线性重采样,使得每个采样点包含信号的整体信息,再通过Vo IP传输模型按TCP/IP标准进行打包发送;2)在丢失重要信息的情况下,解码端可以采用基于图理论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仅利用剩余数据高质量的恢复音频信号,从而达到抗丢包的目的。这为移动互联网语音通信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介绍了压缩感知编解码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算例仿真。在网络随机丢包环境下,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的改进算法(PLRCS,Improved Packet Loss Recovery Algorithm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分别对THCHS30、Librispeech、Common Voice Data-sets三个数据集进行优化。再与标准基于压缩感知的抗丢包算法、采用带内FEC的SILK编解码算法、未采用带内FEC的SILK编解码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丢包率下采用本文的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改进算法(PLRCS)重构得到的语音信号质量更佳,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听觉体验,从而证明本方法较传统的方法具有的性能优势以及可执行性。最后,借助SIP协议,设计了基于Android应用框架的Vo IP系统,对其功能进行了实现,并对服务器注册模块、短消息模块、呼叫服务模块等进行了测试。随后选择Wireshark抓包分析工具对RTP流的数据包抓包,对时延、抖动、丢包率等语音参数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搭建的Vo IP模拟系统能提供良好的语音服务质量。
蒋立正[2](2009)在《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建设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目标的确定,空间任务将呈现多样性、长期性及国际合作的迫切性,这对天地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要求有天基测控通信网的支持,空间移动平台联网,地基测控通信网与天基测控通信网互联,使航天器对地传输模式向星际中继模式转变;要求天地间通信提供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其交互性和多业务能力更强、带宽更大、接入更灵活、效率更高、扩展性更好,使当前简单的数据交换向网络传输转变。显然,目前各系统各自采用独立的天地间点到点通信模式将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建成完全的天基测控网和数据通信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空间数据系统的技术面貌。基于此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空间数据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基于IP over CCSDS的空间通信网络构建模式,构建了其总体框架,分析了技术实现要点,建立了与其相关的空地通信网络协议栈总体模型,填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针对如何使用CCSDS AOS承载IP数据报的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法及其接口关系。对IPv4和IPv6区别对待,建立了其数据传输服务过程及IPv4/IPv6 over CCSDS协议栈模型;针对使用CCSDS承载IP数据包所需要的服务,分析了CCSDS AOS VCP服务及ENCAP服务数据传输过程;设计了IP over CCSDS AOS数据传输服务应用模型及相关的协议处理流程。卫星网络的移动性决定了IP over CCSDS模式下常规IP技术将不再适合,须采用移动IP技术。结合IP技术在卫星网络中面临的诸如IP数据包长度可变、星际链路复杂、路由表管理困难和路由切换速度快等问题,着重探讨了移动IP隧道技术、路由技术。最后,在我国空间组网通信领域,首次设计了Mobile IP over CCSDS AOS通信总体模型。由于IP面对独立报文,不面向连接的,不保证报文的可靠传输,而TCP则负责确保数据端到端的可靠交付。因此,在IP over CCSDS模式下的空间组网通信中,空间通信链路对TCP/IP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输层。首先简要分析了常规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控制机制,结合空间通信环境对TCP协议的影响,得出了常规TCP协议不适合空间通信这一结论。选取了SCPS-TP提出的SNACK改进策略,基于NS2对TCP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构建SNACK TCP空间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并对其在空间网络中的吞吐率、丢包率、链路利用率等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证明,TCP SNACK在空间通信环境下,各方面性能较其他常规TCP协议都具有优异表现,更适合于IP over CCSDS模式下的空间数据通信。采用IP over CCSDS AOS模式是满足未来空间网络通信技术要求的合理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统一空间段各任务系统的通信平台,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业务,提高通信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满足今后空间任务长期性、多样性要求,也为未来遥科学的应用和国际合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张军[3](2006)在《IP技术在吉林省IP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现有IP网络技术的分析,以及对吉林省通信公司现有IP骨干网和9个地市的城域网的结构研究,阐述了对吉林网通IP骨干网和IP城域网进行升级优化的必要性;研究了升级和优化IP网络过程中需应用的路由协议及策略、MPLS VPN技术的引入和业务实施方案、网络的QOS保障和安全策略等问题;以吉林省通信公司的IP骨干网和地市城域网为实例提出了具体的升级优化方案。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上要由环形改为双星型结构,使得网络的业务流更加平衡,并消除现存的单点故障问题;要引入部署MPLS VPN,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路由策略上,骨干层路由采用OSPF,接入层可视情形而定,采用OSPF或BGP协议。
兰清华[4](2006)在《移动网际协议在自组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用户希望自己的计算机也能像手机一样实现漫游功能,方便地访问各种网络资源。但是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TCP/IP的网络协议栈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移动性问题,因此不能对主机的移动提供透明的支持。为了使IP提供对主机的移动性支持,IETF制定了用于解决移动主机在不中断通信的情况下接入网络的一种技术——移动IP(Mobile IP )。移动IP是支持主机在因特网上移动的一种可升级的机制,它使得移动主机在不改变它的本地IP地址的情况下,而仍能保持通信,同时也不需要改变现存的路由结构。它位于TCP/IP协议栈的传输层的下层,因此也就给更高层协议移动性提供了透明的支持。移动Ad Hoc网络是近几年涌现的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网络形式,为了使移动节点能够在Ad Hoc网络中自由移动,需要在网络中引入移动IP技术来给Ad Hoc节点提供移动性支持。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将移动IP技术和Ad Hoc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Ad Hoc网络中实现移动IP协议的功能。论文首先描述了传统移动IP技术,主要包括移动IP的设计要求、设计目标和工作机制等等;然后简单介绍了移动IP技术在Ad Hoc网络中的应用和工作过程;接着通过对Ad Hoc网中的移动IP技术的漫游和越区切换管理的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Ad Hoc网络的分层分布式移动IP技术方案,很好的解决了Ad Hoc网络中节点的漫游和越区切换问题,同时提出了基于分层分布式移动IP系统的IP地址自动分配方案;最后在RedHat Linux平台下实现了移动IP在Ad Hoc网络中的应用,并建立了测试环境对Ad Hoc网中移动IP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了该移动IP技术方案成功地实现了代理发现、注册、数据分组的选路等移动IP的基本功能;同时对分层分布式移动IP技术方案的性能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移动IP方案顺利地减少了移动节点带来的网络开销和切换次数。本课题来源于重庆龙通公司的“通用高速数据电台”项目。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论文通过扩展IPv4协议在Ad Hoc网络中实现了移动IP的基本功能,为最终Ad Hoc子网中的移动终端提供移动性支持作好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袁江[5](2006)在《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Internet迅速发展的影响,用户希望能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传统网络的接入技术受种种因素限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地球表面实现无缝隙覆盖,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传送信息。低轨道(LEO)卫星通信与同步轨道(GEO)卫星通信相比,具有传输时延短,信号衰减小等优点。为降低系统成本,多由小卫星组成LEO卫星网络。小卫星网络是一种移动网络,具有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特点。受卫星有效载荷的限制,卫星难以承受IP路由所带来的计算和存储开销。传统的IP技术主要是为有线固定网络而设计的,没有考虑到对移动网络的支持。虽然国内外研究对IP技术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移动应用的支持,形成Mobile IP,但是,IP技术对移动网络的支持能力仍然有限。本文侧重于研究随机卫星网络的路由方法,进而将该路由方法发展成为一种通用路由方法。鉴于卫星网络的研发周期比较长,技术风险比较大,设计通用的网络技术既有利于技术积累,又有利于降低研究成本。随机卫星网络没有规则的星座结构,卫星在轨道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给路由研究带来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路由方法—基于区域代理的区域路由方法,该方法以区域划分为基础,区域划分的方法与卫星星座无关。通过区域将路由分解为域间路由和域内路由两个部分。每个区域选择一个节点作为该区域的区域代理,负责域间路由和域内节点的管理。区域不随节点移动而变化,且数量有限,适合于应用IP路由技术。为了降低路由负荷,本文提出了"有限互连"的概念:通过端节点维护节点之间的关系,将部分路由负荷由路由节点转移至端节点上。在有限互连中,由于端节点不需要具有访问所有网络节点的无限互连能力,因此有利于提高小卫星网络容忍部分连通的能力。微机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该区域路由方法的可行性,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卫星网络系统中。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通过基于区域代理的区域路由方法为解决随机卫星网络的路由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进而扩展到规则卫星网络中,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意义的路由方法;2.为解决LEO空间飞行器的网络接入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进而为实现多个小卫星骨干网的互连提供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小卫星网络的可扩展性。3.提出了"有限互连"的概念,通过有限互连既降低了网络拓扑变化对路由的负荷,又提高了网络对部分连通的容忍能力。
史琳[6](2006)在《无线移动Ad Hoc网络移动性管理及地址分配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移动Ad Hoc网络(简称MANET)作为一种近年来涌现的无线通信网络形式备受瞩目,为了使MANET节点能够在IP网中自由移动,需要在网络中引入移动IP技术完成移动性管理。随着对移动自组网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移动组织网中地址的自动分配是一个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采用动态编址技术能有效地管理移动自组网网络的地址资源。本文介绍了将Mobile IP和Ad Hoc网络高效结合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在MANET内进行地址的动态配置。本文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从无线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出发,介绍了移动IP技术的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其在MANET中的应用,给出了实验系统的硬件平台和移动IP协议软件实现的模块图。2.介绍了现有的各种地址自动配置协议,分析和比较了各种地址动态分配协议的特点,描述了SONAM协议并对其进行了性能仿真,并与其它地址自动配置协议进行了比较。
蒋林涛[7](2004)在《全IP移动网热点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网与固定网存在大量共同的技术,因此,在讨论移动网的核心网和业务网时,可以与固网结合起来讨论。在全IP移动网的核心网方面,文章认为:由于采用了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简化了信令,克服了节点设备复杂化以及与传送网技术的发展相匹配,IP网将是全IP移动网的核心网。在全IP移动网的业务网方面,文章认为:因为电路交换网与分组交换网网络特性的差别,全IP移动网的业务网设计应当有别于目前简单的映射电路交换网的业务网设计,应该符合分组交换网网络特性,因此,从商业模型出发,对业务网与承载网相分离的说法需要重新审视。
蒋林涛[8](2004)在《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ATM技术和IP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在传输资源不再稀缺的情况下,由于复杂性、没有现实业务等原因,ATM技术不能成为下一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由于采用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简化了信令、克服了节点设备复杂化、与传送网技术的发展相匹配等因素,IP技术将是下一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本文提出用电信网的设计理念设计的IP网称为IP电信网,并详细讨论了IP电信网的三大关键技术问题。
罗远军[9](2001)在《移动IP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Internet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并行分布处理和移动计 算。作为Internet移动计算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IETF的移动IP 协议[2]提供了主机透明移动的网络层解决方案,允许移动主机在网际 之间进行无缝漫游,这是未来个人通信的重要特点之一。移动IP技 术是通过代理节点对发往移动主机的数据包进行代理接收并转发的 功能操作,来保证漫游移动主机的网络通信。 本论文深入地研究了移动IP技术的系统原理和实现技术,通过 分析典型实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IP项目[8][9]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MIP系统[11],对两者的具体性能进行比较,总结了一般移动IP系统 的软件构造和开发技术细节,明确了移动IP系统开发策略选择的重 要性。接着,在网络模拟环境中,进行了移动IP技术的基本功能的 实验测试和验证。然后,讨论了移动IP技术中的路由效率和代理性 能提高的问题,并阐述了设立通信代理CA进行路由优化,和实行代 理扩展来提升代理服务性能的思想。最后,从技术的前瞻性考虑,简 要地介绍了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对主机移动性的支持,并对 比描述了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联系和区别。
李芳[10](2000)在《IP技术在INTERNET网中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1 IP技术概念 INTERNET网是一个IP寻址的通信网,IP是INTERNET PROTOCOL即网间协议的简称,常把TCP/IP写在一起(TCP:TRANSMI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IP于1969年由U.S.DEPARTMENTOF 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所开发,当时是称为ARPANET的资源共享实验。它的目的是使用包交换网络,提供高速的通信连接、从1969年开始,ARPANET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网络通讯。即INTER-NET。
二、IP技术在INTERNET网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技术在INTERNET网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VoIP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oIP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VoIP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压缩感知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压缩感知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压缩感知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VoIP系统关键技术及架构 |
2.1 VoIP系统概述 |
2.2 VoIP呼叫信令协议 |
2.3 实时传输技术 |
2.4 语音编码技术 |
2.5 VoIP丢包处理技术 |
2.5.1 丢包恢复技术 |
2.5.2 丢包隐藏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LK音频编解码算法研究 |
3.1 语音活动检测模块(VAD) |
3.2 基音检测模块 |
3.3 预测分析模块 |
3.4 噪声整形模块 |
3.5 SILK语音编码器模块 |
3.6 SILK语音编解码器测试与分析 |
3.6.1 编码器参数设置 |
3.6.2 解码器参数设置 |
3.6.3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语音编解码方法(PLRCS) |
4.1 压缩感知理论 |
4.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
4.1.2 压缩感知的数学模型 |
4.1.3 信号重构算法 |
4.2 改进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算法 |
4.2.1 交织编码技术 |
4.2.2 观测矩阵设计与优化 |
4.2.3 解码过程 |
4.3 VoIP语音质量评价标准 |
4.3.1 平均意见得分 |
4.3.2 感知语音质量测量 |
4.4 算法测试与分析 |
4.4.1 参数设置 |
4.4.2 实验设置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IP的 Vo IP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SIP服务器系统配置 |
5.1.1 系统服务器框架设计 |
5.1.2 注册SIP服务器 |
5.2 基于Android的智能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2.1 通话页面设计与实现 |
5.2.2 登陆页面设计与实现 |
5.2.3 嵌入编解码算法 |
5.3 VoIP系统测试与分析 |
5.3.1 注册服务器测试 |
5.3.2 短消息模块测试 |
5.3.3 呼叫服务模块测试 |
5.3.4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空间通信网络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空间数据通信协议CCSDS 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
1.3.1. 发展及现状 |
1.3.2. 应用情况 |
1.4. IP 技术的扩展及其对空间网络通信的支持 |
1.4.1. IP 的设计思想符合空间需求 |
1.4.2. IP 技术的发展满足空间通信的需求 |
1.5. 基于 IP over CCSDS 的空间组网通信模式的提出 |
1.6. 本文组织结构 |
2. CCSDS 高级在轨系统应用研究 |
2.1. CCSDS 主网模型 |
2.2. CCSDS 空间链路子网SLS |
2.2.1. SLS 的业务等级 |
2.2.2. AOS 的分层关系 |
2.2.3. 空间链路层 |
2.3. 端到端CPN 业务 |
2.3.1. 路径业务 |
2.3.2. 网间业务 |
2.4. 点到点CPN 业务 |
2.4.1. 封装服务 |
2.4.2. 多路复用服务 |
2.4.3. 位流服务 |
2.4.4. 虚拟信道访问服务 |
2.4.5. 虚拟信道数据单元服务 |
2.4.6. 插入服务 |
2.5. AOS 数据传输流程研究 |
2.5.1. 数据传送过程 |
2.5.2. 接收端数据处理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 IP over CCSDS 的空间组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 |
3.1. CCSDS AOS 支持IP 数据包传输 |
3.2. IP over X 模式在空间通信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
3.2.1. IP over ATM/SDH 目前不适合空间端到端通信 |
3.2.2. 直接使用CCSDS AOS 帧的开销 |
3.2.3. IP over CCSDS AOS 模式下的开销分析 |
3.2.4. IP over HDLC 模式下的开销分析 |
3.2.5. IP over CCSDS AOS 模式确定 |
3.3. 基于 IP over CCSDS 的空间组网通信网络设计 |
3.3.1. IP over CCSDS 空间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
3.3.2. 关键技术分析 |
3.3.3. 基于IP over CCSDS 的星地通信网络协议栈总体模型 |
3.4. CCSDS AOS 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上传输IP 数据包的方法及接口关系 |
3.4.1. IP over CCSDS 数据包传输方法 |
3.4.2. 服务接口 |
3.5. CCSDS AOS IP 数据包传输服务及其协议栈模型构建 |
3.5.1. CCSDS AOS IP 数据包传输服务选择及流程 |
3.5.2. CCSDS AOS IPv4 数据包传输服务分析 |
3.5.3. IPv4 over CCSDS AOS 协议栈模型构建 |
3.5.4. CCSDS AOS IPv6 数据包传输服务分析 |
3.5.5. IPv6 over CCSDS AOS 协议栈模型构建 |
3.6. CCSDS AOS 虚拟信道包服务数据传输过程 |
3.6.1. AOS 传输帧结构 |
3.6.2. AOS VCP 服务IP 数据包数据传输过程 |
3.7. CCSDS AOS 封装服务数据传输过程 |
3.7.1. 封装服务的概念 |
3.7.2. 封装包结构 |
3.7.3. 封装服务的特点 |
3.8. IP over CCSDS AOS 数据传输服务应用模型设计 |
3.8.1. VCP 服务应用模型 |
3.8.2. 封装服务应用模型 |
3.9. 本章小结 |
4. 空间组网通信中的移动IP 技术探讨 |
4.1. IP 技术与卫星网络通信 |
4.1.1. 空间任务需要端到端天地一致的网络协议 |
4.1.2. 常规IP 路由不适应移动通信和移动IP 的产生 |
4.1.3. 移动IP 协议的功能实体及总体流程 |
4.1.4. 移动IP 技术的发展—从MIPv4 到MIPv6 |
4.2. 卫星IP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卫星网络移动IP 隧道技术 |
4.4.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
4.5. Mobile IP over CCSDS AOS 通信模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AOS SCPS-TP SNACK 空间组网通信数据传输性能研究 |
5.1. TCP 协议简介 |
5.1.1. TCP Tahoe |
5.1.2. TCP Reno 和NewReno |
5.1.3. TCP SACK |
5.1.4. TCP Vegas |
5.2. 移动IP 对TCP 的影响分析 |
5.3. 空间通信环境对TCP 的影响分析 |
5.3.1. 高误码率 |
5.3.2. 非对称带宽 |
5.3.3. 大带宽时延积 |
5.4. TCP 协议针对空间通信的扩展-SCPS-TP |
5.4.1. SCPS 简介 |
5.4.2. SCPS-TP 及其对 TCP 的改进策略 |
5.4.3. SCPS-TP SNACK 技术分析 |
5.5. 基于NS2 的TCP SNACK 仿真模型设计与实现 |
5.5.1. NS2 对卫星组网仿真的支持 |
5.5.2. 基于NS2 的TCP SNACK 仿真模型设计 |
5.5.3. TCP SNACK 伪代码实现 |
5.6. 常规 TCPs 与 TCP SNACK 在空间组网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性能对比分析 |
5.6.1. 仿真设定 |
5.6.2. 数据吞吐率与丢包率 |
5.6.3. 信道带宽利用率 |
5.6.4. 时延及时延抖动 |
5.6.5. 拥塞窗口尺寸变化 |
5.6.6. 给定时间内的正确发包数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展望 |
参考资料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博士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 |
致谢 |
(3)IP技术在吉林省IP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IP 网络 |
1.1.1 IP 电信网 |
1.1.2 城域以太网技术 |
1.1.3 IP 网络技术的关键问题 |
1.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吉林省IP网络现状 |
2.1 网络现状描述 |
2.2 网络结构 |
2.3 现网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及方案研究 |
3.1 路由协议及策略 |
3.2 IP 地址规划 |
3.3 MPLS VPN 的部署 |
3.3.1 MPLS 技术 |
3.3.2 MPLS VPN |
3.3.3 MPLS VPN 业务实施 |
3.4 网络的QOS |
3.4.1 QOS 体系结构 |
3.4.2 QOS 实施方案 |
3.4.3 流量工程 |
3.4.4 流量工程建议实施方案 |
3.5 网络的安全 |
3.5.1 网络安全设计原则 |
3.5.2 采取的安全策略 |
第四章 优化升级实施方案 |
4.1 需求预测及优化升级目标 |
4.2 优化升级实施方案 |
4.3 网络割接 |
4.3.1 基本原则 |
4.3.2 割接的主要任务 |
4.3.3 割接的准备 |
4.3.4 割接的实施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4)移动网际协议在自组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任务和论文结构安排 |
1.2.1 论文的主要任务 |
1.2.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移动 IP 技术 |
2.1 移动IP 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2.2 移动IP 的实质 |
2.3 移动IP 的设计要求和目标 |
2.3.1 移动IP 的设计要求 |
2.3.2 移动IP 的设计目标 |
2.4 移动IP 的功能实体及概念术语 |
2.4.1 移动IP 的功能实体 |
2.4.2 移动IP 中的概念术语 |
2.5 移动IP 的工作机制 |
2.6 移动IPv6 简介 |
2.7 移动IP 的应用 |
2.8 本章小结 |
3 移动 IP 技术在 Ad Hoc 网络中的应用 |
3.1 移动Ad Hoc 网络及其互连 |
3.1.1 移动Ad Hoc 网络的特点 |
3.1.2 移动Ad Hoc 网络控制结构 |
3.1.3 移动Ad Hoc 子网结构 |
3.2 Ad Hoc 网络中的移动IP 技术 |
3.2.1 漫游的管理 |
3.2.2 越区切换的管理 |
3.2.3 移动IP 协议在Ad Hoc 网络中的工作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4 分层分布式移动 IP 技术 |
4.1 引言 |
4.2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 |
4.2.1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的工作机制 |
4.2.2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的优势 |
4.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的性能仿真 |
4.3.1 移动IP 技术性能评估的标准 |
4.3.2 OPNET 仿真工具简介 |
4.3.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性能的仿真 |
4.3.4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协议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
4.4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的节点IP 地址的分配 |
4.4.1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的系统模型 |
4.4.2 IP 地址配置的基本流程 |
4.4.3 IP 地址回收和泄漏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5 分层分布式移动 IP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设计的原则 |
5.2 技术背景 |
5.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实现的系统平台 |
5.4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流程 |
5.4.1 系统模块 |
5.4.2 AP 节点软件的实现 |
5.4.3 非AP 节点软件的实现 |
5.5 测试环境和方法 |
5.5.1 网络测试环境的搭建 |
5.5.2 移动IP 基本功能的测试 |
5.5.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系统的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1章 引 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 国外动态 |
1.4 国内动态 |
1.5 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LEO 卫星移动通信 |
2.2 IP 路由 |
2.3 MOBILE IP |
2.4 自组网路由 |
2.5 传感器网 |
2.6 P2P |
2.7 小结 |
第3章 问题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2 技术定位 |
3.3 技术体制 |
3.4 难点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区域路由方法 |
4.1 路由方法介绍 |
4.2 对路由方法的分析 |
4.3 对路由方法的评价 |
4.4 小结 |
第5章 支持任意方向ISL 的技术 |
5.1 问题由来 |
5.2 支持任意方向ISL 的技术 |
5.3 小结 |
第6章 有限互连 |
6.1 问题由来 |
6.2 有限互连 |
6.3 有限互连模拟 |
6.4 小结 |
第7章 路由模拟 |
7.1 卫星网络概述 |
7.2 弯管式卫星网络 |
7.3 极轨道卫星网络 |
7.4 随机卫星网络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 |
(6)无线移动Ad Hoc网络移动性管理及地址分配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特点 |
1.3 无线移动Ad Hoc网的研究目标 |
1.4 项目来源和研制任务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移动IP技术与移动Ad Hoc网络的互联 |
2.1 移动IP技术介绍 |
2.1.1 移动IP要解决的问题 |
2.1.2 移动IP的应用范围 |
2.1.3 移动IP的设计目标 |
2.2 移动IP的基本概念 |
2.2.1 移动IP的基本功能实体及术语 |
2.2.2 移动IP的基本操作 |
2.3 移动Ad Hoc网络的互联 |
2.3.1 移动Ad Hoc网络控制结构 |
2.3.2 移动Ad Hoc子网结构 |
2.3.3 移动Ad Hoc网络子网间的互联 |
2.3.4 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的互联 |
2.4 小结 |
第三章 移动IP技术在无线移动Ad Hoc网络中的设计与实现 |
3.1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协议设计 |
3.1.1 网络模型 |
3.1.2 在移动Ad Hoc网络子网间互联模式下的应用 |
3.1.3 移动Ad Hoc网络中移动IP漫游的管理设计 |
3.1.4 移动Ad Hoc网络中移动IP越区切换的设计 |
3.2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协议的实现 |
3.2.1 实验系统概述 |
3.2.2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
3.2.3 改进的移动管理技术 |
3.2.4 实验系统中MT单元概述 |
3.2.5 实验系统中AP单元概述 |
3.3 小结 |
第四章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中地址分配协议研究 |
4.1 简介有关的地址分配策略 |
4.1.1 基于未配置节点的重复地址检测(DAD)方法 |
4.1.2 基于邻居代理的动态编址方法 |
4.1.3 基于群首的动态地址分配方法 |
4.2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地址分配协议要求和实现目标 |
4.2.1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中的事件 |
4.2.2 重复地址检测DAD |
4.2.3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中对地址分配协议的要求 |
4.2.4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中地址分配协议的实现目标 |
4.3 无线Ad Hoc网络环境下地址分配策略细节 |
4.3.1 网络的初始化 |
4.3.2 节点加入网络 |
4.3.3 群首的选取 |
4.3.4 节点退出网络 |
4.3.5 网络合并 |
4.3.6 协议状态机 |
4.3.7 协议控制消息类型 |
4.3.8 协议性能仿真 |
4.4 地址动态分配协议的特点 |
4.5 无线移动自组网地址分配协议展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移动IP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信网络的发展状况 |
1.2 移动和IP的结合 |
1.3 Mobile IP的基本解决方案 |
1.4 当前移动IP技术研究的状况 |
1.5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1.6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标准IPv4网络基础 |
2.1 网络层服务 |
2.2 IP层协议简介 |
2.3 IP路由技术 |
2.4 路由信息维护 |
2.5 ARP协议 |
第三章 移动IP技术概述 |
3.1 移动IP技术的发展历程 |
3.2 移动IP的功能描述 |
3.3 移动IP的基本实体概念 |
3.4 移动IP的工作方式 |
3.5 移动IP的隧道技术 |
第四章 移动IP实现系统 |
4.1 移动IP系统的一般实现原理 |
4.2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IP系统 |
4.3 斯坦福大学的MIP实现系统 |
4.4 NUS和Stanford解决方案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移动IP系统实验测试 |
5.1 网络拓扑 |
5.2 网络节点实体定义 |
5.3 网络实验环境描述及系统测试 |
第六章 移动IP的路由优化 |
6.1 三角路由 |
6.2 路由优化策略 |
第七章 移动IP的代理扩展 |
7.1 家乡代理HA的扩展 |
7.2 外地代理FA的扩展 |
7.3 代理扩展的意义 |
第八章 IPv6下的主机移动性支持 |
8.1 移动IPv6协议的基本要素 |
8.2 移动IPv6工作过程 |
8.3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区别 |
结束语 |
致谢 |
四、IP技术在INTERNET网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D]. 杜佳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2]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蒋立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9(02)
- [3]IP技术在吉林省IP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应用研究[D]. 张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4]移动网际协议在自组网中的应用研究[D]. 兰清华. 重庆大学, 2006(05)
- [5]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D]. 袁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6(09)
- [6]无线移动Ad Hoc网络移动性管理及地址分配策略的研究[D]. 史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2)
- [7]全IP移动网热点问题研究[J]. 蒋林涛. 中兴通讯技术, 2004(05)
- [8]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J]. 蒋林涛. 电信科学, 2004(01)
- [9]移动IP技术的研究[D]. 罗远军. 广西大学, 2001(01)
- [10]IP技术在INTERNET网中的应用与发展[J]. 李芳.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