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转型期的文学生产 ——以《伤痕》的发表和评论为例

1978:转型期的文学生产 ——以《伤痕》的发表和评论为例

论文摘要

“文革”结束后,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文革”意识形态的延续,文学作为维系意识形态的必要工具,依然在“文革”文学的窠臼下裹足不前,从1977年下半年“改革派”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到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派”在政治上全面胜利,这期间“改革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凡是派”发起了强大的挑战,其中文学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两种意识形态剧烈交锋,一批写真实、暴露“文革”阴暗面的文学作品破土而出,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加上此后的文学批评的引导和媒介的大力宣传,成功的将社会舆论引向彻底否定“文革”意识形态的方向,为政治转型,同时也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减轻政治的束缚,做出了贡献。本学位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1978年的文学生产状况。通过与1979年文学生产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出1978年是文学转折的关键一年,而这一年的转折又是与政治转折密切相关的,文学通过推动政治的转折实现了自身的转折。《文汇报》对《伤痕》的操作就是当时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一文学生产行为的具体分析,可以让我们真正回到1978年的文学现场。第二部分是对当时《文汇报》的分析,分析了《文汇报》在政治斗争中的立场和在文学操作方面的具体运作机制。第三部分是对《伤痕》发表过程和改写情况的具体考察,显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第四部分展现了《文汇报》如何通过文学批评的方式引导公众去理解《伤痕》,从而成功地将《伤痕》从一朵破土而出的文学“新花”塑造成了坚定批判文革的意识形态符号的运作工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新时期初期的《文汇报》
  • 1.1 《文汇报》的立场及在文艺界影响力
  • 1.2 文艺部的运作机制
  • 第2章 《伤痕》的发表
  • 2.1 《伤痕》的发表过程
  • 2.2 《伤痕》的改动情况
  • 第3章 围绕《伤痕》所产生的文学批评
  • 3.1 保卫“文学新花”
  • 3.2 从“文学新花”到“意识形态符号”的飞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抗战时期《文汇报》办报特色与当代启示[J]. 青年记者 2020(05)
    • [2].“孤岛”时期《文汇报》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定位[J]. 传媒观察 2019(11)
    • [3].论“孤岛”时期《文汇报》办报宗旨、言论特色与现实观照——以《本报创刊告读者》一文为例[J]. 社会科学论坛 2017(10)
    • [4].“序幕”怎能“拉开”?[J]. 语文学习 2017(06)
    • [5].“课前读报”引发的讨论[J]. 现代教学 2016(23)
    • [6].“独树一格”?[J]. 新长征(党建版) 2011(10)
    • [7].“独树一格”?[J]. 咬文嚼字 2011(08)
    • [8].马达就是马达[J]. 新闻记者 2011(10)
    • [9].保增长不能“打乱仗”[J]. 理论与当代 2009(02)
    • [10].解放战争期间《文汇报》对国民党政府态度之转变[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
    • [11].再论新中国成立后私营报业消亡的原因——以解放初期《文汇报》的经历为例[J]. 国际新闻界 2009(04)
    • [12].小议“孤岛”时期《文汇报》及其自由主义立场[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08)
    • [13].《文汇报》的优秀文化品质应当长期保持——以2012年、2013年6月和2014年1月上海《文汇报》瑕疵为例[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5)
    • [14].用深化改革重塑人文大报——评《文汇报》改版[J]. 青年记者 2014(33)
    • [15].《文汇报》能否弯道超车[J]. 青年记者 2014(28)
    • [16].19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人眼中的上海城市社会——以英文《文汇报》相关文章为例[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7].我在《文汇报》“北办”的经历[J]. 炎黄春秋 2011(09)
    • [18].30年穿在百姓身上的历史[J]. 文化学刊 2009(01)
    • [19].读者来信摘登[J]. 炎黄春秋 2012(07)
    • [20].孤岛时期《文汇报》社论《一个建议》与编辑把关意识的再审视[J]. 中国报业 2012(14)
    • [21].“孤岛时期”《文汇报》经营管理研究[J]. 中国报业 2012(16)
    • [22].推进教育公平,切不可“目中无人”[J]. 理论与当代 2015(06)
    • [23].《最小说》等不通刊名遭质疑[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01)
    • [24].《文汇报》的报道特色及传播效果研究[J]. 新闻世界 2012(12)
    • [25].“打榜”爆出潜规则 图书打榜“打”出多少收益[J]. 出版参考 2010(07)
    • [26].毛泽东对《文汇报》的批评与表扬——专访《文汇报》前高级记者郑重[J]. 南方人物周刊 2010(32)
    • [27].论“孤岛”时期《文汇报》的编辑出版文化[J]. 中国出版 2014(09)
    • [28].徐铸成与《文汇报》1956年改革[J]. 新闻爱好者 2008(04)
    • [29].对话马达:斯人为报纸而生[J]. 读书文摘 2008(11)
    • [30].我们应该忽略什么样的作品[J]. 上海戏剧 2011(02)

    标签:;  ;  ;  ;  

    1978:转型期的文学生产 ——以《伤痕》的发表和评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