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变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情景分析
旅游变化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娟[1](2019)在《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情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高铁+旅游”应运而生,出现了这样的旅游场景:出行规模增大、出行频次增加、出行距离两极化、高铁旅游热门。2017年人均旅游人次3.7次,国内旅游人次为50.01亿人次,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旅游业会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碳排放量,而交通碳排放在整个旅游业碳排放中占比为70%,故本文从低碳视角来研究旅游交通在这样的情景下碳排放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首先本文使用碳排放系数法从“自下而上”角度计量了2008年-2017年10年间我国旅游交通,包括汽车、铁路(普通列车和高速铁路)、民航的碳排放量及其变化趋势。其次依据相关研究选取了交通方式、出行人次、出行频次、出行距离、能源强度这几个因素来研究其对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将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岭回归分析函数拟合,设置了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碳情景下各主要影响因素增长率,从而来预测2025年各情境下影响因素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由2008年的1.79*10~8t增长至2.59*10~8t。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大概分为3个阶段:2008-2012年碳排放总量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2013年有大幅度的下降由2012年2.58*10~8t下降至2.16*10~8t,2013-2017年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平均每年以4%的趋势增长;(2)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来看,民航和高铁2008-2017年间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汽车和普列整体呈现先缓慢增长再下降的趋势;飞机碳排放量每年以17%速度增长;而2008-2009年高铁以96%速度极速增长,2009-2017年以13%-26%速度平稳增长;普列在2008-2017年间以6%的趋势平稳下降;汽车碳排放量2008-2012年以12%速度增长,2012-2017年以2%速度下降。(3)民航、铁路(普通列车和高速铁路)、汽车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比大致为35%,20%,45%,由此可知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排放来源主要是航空和汽车。总体上来说影响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是出行频次和出行距离;出行距离、出行频次这两个因素对铁路碳排放量贡献量较大。而出行人次对高铁碳排放量的贡献很小,而对普列碳排放量贡献值呈现相对平缓的增长趋势;出行频次和出行距离对普通铁路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4)低碳情境下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比基准情景低5.59%;而高碳情景比基准情境下多7.05%。相对于基准情景,普列的出行频次降低20%,碳排放量减少8.8*10~5t;高铁出行频次增加35%,碳排放量增加6*10~5吨;飞机的出行频次增加15%,碳排放量增加6.16*10~6吨;汽车的出行距离减少15%,碳排放量增加5.86*10~6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节能减排意见,具体如下:(1)打造高铁旅游联盟,丰富高铁旅游产品;(2)汽车旅游出行者增加碳税;(3)延长游客过夜时间,提倡休闲度假游,提高旅游交通生态效率;(4)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沈玲佳[2](2017)在《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需求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资源因素等,文章以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北京、浙江、四川、海南、广东“四省一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资源指标(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温度、相对湿度)、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国家法定节假日天数等月度数据,构建分省市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气候资源指标对国内旅游需求影响的显着性。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知,气候资源因素对我国“四省一市”国内旅游需求整体存在较为显着的影响,不同气候资源指标对不同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影响的显着性不同。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气候资源变化协同推进,精确预测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推进我国国内旅游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进程,在把握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旅游气候指数五大指标与“四省一市”国内旅游需求人数的弹性数值,分析旅游气候指数各个指标对各省市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机理,并指出由于省市气候背景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旅游气候指数指标对不同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旅游气候指数的标准化构建未考虑因地制宜等问题。根据弹性数值归一化处理结果修正传统旅游气候指数的初始权重分配,并对传统旅游气候指数与修正旅游气候指数进行了测度和对比,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测度差异,表明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在解释“四省一市”国内旅游需求的变化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何者能作为解释变量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国内旅游需求,不同省市存在一定差异。利用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分别以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为解释变量,将以京、浙、川、琼、粤四省一市为代表的我国国内旅游需求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趋势(水平和斜率)、周期、季节、无规律因子等多个因子,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进行预测并分析非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传统旅游气候指数约束、修正旅游气候指数约束下叁条预测趋势线的差异,对比传统旅游气候指数与修正旅游气候指数对国内旅游需求预测精度的影响,借助RMSE值判别具有最优国内旅游需求预测精度的省市旅游气候指数权重构造标准,并在最优旅游气候指数标准下预测未来两年、五年、十五年各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情形下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对国内旅游需求的预测精度不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相对有效地提高了地区旅游需求预测精度,且白昼舒适度指数和降水指数是最重要的气候因素;另一方面,不同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对气候资源刚性约束的敏感性不同,存在强气候资源刚性约束和弱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之分,气候资源刚性约束的强弱对于“十叁五”时期旅游需求变化趋势的预判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优化地区旅游需求的供求政策。文章基于相关研究结论,立足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两大视角,通过构建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供求政策矩阵,实现替代性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和互补性政策工具的耦合强化,提出一整套优化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政策组合拳。在研究视角上明确了气候资源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发展的刚性约束作用;在理论观点上提出了根据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需求变化趋势因地制宜调整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在技术方法上构建了修正旅游气候指数,并提出修正旅游气候指数约束下部分省市国内旅游需求预测精度更优。相关研究重在气候资源因素影响国内旅游需求的实证分析及理论机理分析,重在新问题下旅游气候指数的创新性修正,重在有无气候资源刚性约束的国内旅游需求预测及变化趋势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敏,窦群,刘爱利,赵瑞克[3](2016)在《城市居民亲子旅游消费特征与趋势研究——基于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我国家庭结构向规模微型化与结构扁平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的人口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群,并在人口、教育方面呈现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中,亲子旅游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其特征与趋势的相关研究尚需提升。基于1159份问卷调查,揭示亲子出游动机、出游频率、时段选择、消费水平、出游方式、人群结构、活动选择、出游决策影响因素等特征,分析未来亲子旅游的发展趋势,以期揭示在我国家庭结构变化背景下未来亲子旅游的消费趋势,为消费形势判断和具体的产品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6年11期)
许小卉[4](2016)在《广东省旅游中心地规模等级结构变化趋势的分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对广东省旅游中心地规模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应用线性回归,得到广东省2005~2014年旅游中心地规模等级结构的Zipf维数和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广东省旅游中心地规模结构符合Zipf法则并具有分形特征;旅游中心地规模的等级结构出现多次中间层次的断层;首位旅游中心地广州的垄断性逐渐减弱,旅游中心地规模差异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孔钦钦,葛全胜,席建超,郑景云[5](2015)在《中国重点旅游城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通用热气候指数,研究中国12个重点旅游城市的气候舒适度及其1960-2013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依据气候舒适度年内分布特征,所有城市可分为5种类型,即春、秋适型,春、秋、冬适型,春、夏、秋适型,冬适型和全年不适型。2 1960-2013年,年均通用热气候指数基本均显着增加;哈尔滨、大连增幅最大,分别达1.73oC/10a、1.44oC/10a。月均通用热气候指数也一致增加,且增幅冬季大、夏季小。3从年尺度看,各城市"冷不舒适"频率降低,"热不舒适"频率增加。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拉萨、西安、上海、叁亚年"舒适"频率增加,尤其拉萨增幅高达8.9 d/10a;呼和浩特、大连、昆明、重庆、广州年"舒适"频率降低。4从月尺度看,6-9月的"舒适"频率整体降低;11-2月的"舒适"频率整体增加;3-5月及10月表现为纬度或海拔较高城市的"舒适"频率增加,其余城市降低。(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倪菁[6](2014)在《国际市场变化趋势背景下的厦门邮轮旅游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以年均8.6%的增长率跃居全球旅游市场最为迅速的一个板块。通过对世界邮轮旅游市场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探究国际邮轮旅游市场变化趋势,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为厦门发展邮轮旅游业获得启示,并从两岸直航、产品设计、海西邮轮、绿色环保等角度提出厦门邮轮旅游的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鲁小波,丁玉娟,陈晓颖[7](2014)在《辽宁区域旅游经济差距及其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度地区差距的指标有绝对与相对两类指标,绝对差距指标包括极差、标准差和加权标准差;相对差距包括极比、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锡尔系数。通过分析,将辽宁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格局概括为"头重尾轻,两翼不均"。为了更大限度发挥旅游经济对于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经济与旅游格局,提出了4项建议:(1)优化产结构,重视旅游业发展;(2)落后地区旅游发展战略;(3)区域合作战略;(4)重视入境旅游,带动落后地区发展,重点扶持经济落后的辽西和辽北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决策咨询》期刊2014年04期)
石蓓[8](2014)在《济南市旅游产业布局及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是永远朝阳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扩大时间序列及优化空间结构方面。济南作为山东省重要的旅游城市,进入“十二五”时期,旅游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2012年济南市旅游总人数达4667.9万人,旅游总收入达461.8亿元。因此研究其旅游产业的布局现状及演变问题,不仅有助于济南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对其它省会城市研究其旅游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旅游产业方面的旅游区位论、增长极、点轴理论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相关理论,首先对济南市旅游产业以及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性研究。鉴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是选取了旅游景区这个产业要素来展开分析研究,笔者依据一般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景点开发状况,将近几十年来济南市旅游景区的布局演变阶段大体上分为如下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点状聚集及网络布局阶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阐述这两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背景情况及景区分布特点来进一步分析济南旅游产业布局演变。全文主要对济南市的旅游景区布局做了定量分析,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临近指数法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全文主要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为绪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综述做了一些描述。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相关概念,主要是旅游、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布局;然后介绍了相关理论,主要是包括旅游区位论、城市中心地理论、增长极及点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第叁章着重分析了济南市旅游产业布局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旅游景区点聚集分布的现象较为明显,空间上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而且济南市的旅游景区(点)主要分布在历下区和历城区,在章丘市、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及平阴县也有部分分布,而在商河县和济阳县则分布相对较少。由于济南北部部分旅游功能的缺失,造成旅游景观带主要向济南市东部南部及西部叁翼延伸,分布不大均衡。第四章主要分析了近些年来济南市旅游产业布局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说明:济南市近年来旅游产业布局演变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点状聚集阶段(1978年—2000年)及网络布局阶段(2001年至今),研究表明:与点状聚集阶段相比,网络布局阶段旅游景区开发情况不光具备聚集特点,同时还具备扩散特征,主要表现在济南市历城区与历下区的旅游景区数目在全市所占比重有所降低;而济南市市内其它几个区旅游景点开发的数量及规模再逐步扩大,市区以外的章丘市及长清区在工业和商务活动增长的影响下,主体公园类景点逐步开展起来;天桥区、平阴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故而类似生态类的农业景区逐步增多;商河县大力开展温泉旅游度假区等模式,该地区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均得益于一系列旅游新举措的实施。第五章简要分析了影响济南市旅游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是从旅游者市场因素、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旅游交通及政府调控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的。第六章针对济南市旅游产业布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第一,针对济南市本地居民或相近县市居民等相关客源,多发展短途区域旅游形式,多发展“一日游”休闲度假产品;第二,针对山东省内各城市及京津地区、长江叁角洲地区及与山东省较近的省市等相关客源,应大力主打“泉水”品牌,来扩大济南泉水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第叁,针对国际海外市场除了强调泉水旅游之外,还要强调“泉城”板块。(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5)
陈文[9](2014)在《空间性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空间性旅游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数据分析法和因素指标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份的旅游发展基础、发展能力以及空间旅游潜力进行了对比论述。结果发现,陕西、重庆、广西以及四川地区在这些空间旅游因素指标上高于区域平均值,空间旅游评估结果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现状相一致,说明文章中选取的空间旅游影响因素指标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13期)
郭振江,李锋[10](2013)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境旅游人均支出指标是探求出境旅游发展阶段及出境旅游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论据指标。研究发现1995-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人均支出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5-2000年因公出境占主体且比较稳定,在经济的带动下出境旅游人均支出水平逐年攀升;2001-2004年,在经济和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出境人员结构剧烈变动,大量初具出境能力的较低消费群体涌入出境市场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人均支出水平的连年下跌;2005-2012年,出境人员结构的变动相对缓和,经济的拉动刺激作用强势,人均支出水平重新回到逐年增长的态势之中。整体而言,发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引致出境旅游人员结构、旅游人次、旅游流、出境旅游支付能力的多重交互变化。横向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得知,中国虽然出境支出总额庞大,但是人均支出水平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后只是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本文来源于《旅游论坛》期刊2013年05期)
旅游变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资源因素等,文章以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北京、浙江、四川、海南、广东“四省一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资源指标(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温度、相对湿度)、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国家法定节假日天数等月度数据,构建分省市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气候资源指标对国内旅游需求影响的显着性。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知,气候资源因素对我国“四省一市”国内旅游需求整体存在较为显着的影响,不同气候资源指标对不同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影响的显着性不同。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气候资源变化协同推进,精确预测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推进我国国内旅游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进程,在把握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旅游气候指数五大指标与“四省一市”国内旅游需求人数的弹性数值,分析旅游气候指数各个指标对各省市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机理,并指出由于省市气候背景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旅游气候指数指标对不同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旅游气候指数的标准化构建未考虑因地制宜等问题。根据弹性数值归一化处理结果修正传统旅游气候指数的初始权重分配,并对传统旅游气候指数与修正旅游气候指数进行了测度和对比,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测度差异,表明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在解释“四省一市”国内旅游需求的变化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何者能作为解释变量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国内旅游需求,不同省市存在一定差异。利用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分别以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为解释变量,将以京、浙、川、琼、粤四省一市为代表的我国国内旅游需求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趋势(水平和斜率)、周期、季节、无规律因子等多个因子,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进行预测并分析非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传统旅游气候指数约束、修正旅游气候指数约束下叁条预测趋势线的差异,对比传统旅游气候指数与修正旅游气候指数对国内旅游需求预测精度的影响,借助RMSE值判别具有最优国内旅游需求预测精度的省市旅游气候指数权重构造标准,并在最优旅游气候指数标准下预测未来两年、五年、十五年各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传统旅游气候指数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情形下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对国内旅游需求的预测精度不同,修正旅游气候指数相对有效地提高了地区旅游需求预测精度,且白昼舒适度指数和降水指数是最重要的气候因素;另一方面,不同省市国内旅游需求对气候资源刚性约束的敏感性不同,存在强气候资源刚性约束和弱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之分,气候资源刚性约束的强弱对于“十叁五”时期旅游需求变化趋势的预判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优化地区旅游需求的供求政策。文章基于相关研究结论,立足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两大视角,通过构建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供求政策矩阵,实现替代性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和互补性政策工具的耦合强化,提出一整套优化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政策组合拳。在研究视角上明确了气候资源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发展的刚性约束作用;在理论观点上提出了根据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需求变化趋势因地制宜调整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在技术方法上构建了修正旅游气候指数,并提出修正旅游气候指数约束下部分省市国内旅游需求预测精度更优。相关研究重在气候资源因素影响国内旅游需求的实证分析及理论机理分析,重在新问题下旅游气候指数的创新性修正,重在有无气候资源刚性约束的国内旅游需求预测及变化趋势对比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变化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娟.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情景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2].沈玲佳.气候资源刚性约束下国内旅游需求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3].刘敏,窦群,刘爱利,赵瑞克.城市居民亲子旅游消费特征与趋势研究——基于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
[4].许小卉.广东省旅游中心地规模等级结构变化趋势的分形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
[5].孔钦钦,葛全胜,席建超,郑景云.中国重点旅游城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J].地理研究.2015
[6].倪菁.国际市场变化趋势背景下的厦门邮轮旅游发展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14
[7].鲁小波,丁玉娟,陈晓颖.辽宁区域旅游经济差距及其变化趋势[J].决策咨询.2014
[8].石蓓.济南市旅游产业布局及变化趋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9].陈文.空间性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J].商业时代.2014
[10].郭振江,李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变化趋势研究[J].旅游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