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论论文-李璐,赵雪波

性情论论文-李璐,赵雪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情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荣,李翱,性,情

性情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赵雪波[1](2019)在《李荣与李翱的性情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李荣将性情关系与道相结合,提出恢复本性。儒家李翱提出了"复性说"。二人皆认为人之本性自然,遵循本性即可得道,而性动生情,情动损性,修道需去情复性。不同之外在于李翱赋予道一种伦理意义,视人性为纯善,而李荣主张道法自然,人性自然。这两种思想都在唐代性情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二人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把握唐代性情论中性情二分的基本模式的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孔令伟[2](2019)在《以“情”代“性”:欧阳修“人情”内涵及对儒家性情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阳修继承了先秦"情"的实意内涵,以"人情"指代人们能普遍经验和接受的基础常识。在他看来,这种常识具有质实性意义,是人之为人均应具有的属性特征,从而使"人情"被抽象为具有规范意义的普适理则,成为阐释经典和审视制度的观念基础。欧阳修对"人情"的看重与其对儒家传统"性"论的批评密切相关。将"性"进行分类和价值判定的同时直接诉诸现实经验支撑的传统论述模式存在内在矛盾,并减损了"人生而静"之"性"的本体意义,流于玄远空洞。因此,欧阳修试图以"人情"代替"性"论,以恢复先秦儒家"易明可行"的学说特征,增强儒家思想的现实感和说服力。欧阳修"以情代性"的观念尽管不够完善,但对宋代"性"论的发展仍有诸多裨益。(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3期)

梁静[3](2019)在《上博《性情论》研究及与郭店本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性情论》是上博楚简中最早公布的一批简文,是一篇系统论述人的性情的"论文"。而早几年发现的郭店楚简中也有同篇(题名为《性自命出》)可与之对比。~([1])对于我们认识先秦的"性"论思想有重要意义,通过两本的对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先秦文献的流传情况。简文自公布以来,就吸引了学界的关注,李学勤、廖名春、周凤(本文来源于《出土文献》期刊2019年01期)

王国雨,李智伟[4](2019)在《《卫风·木瓜》诗旨与早期儒家的性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卫风·木瓜》之诗旨,先秦两汉文献材料均将之视为表达薄施厚报以示好,通过酬答互赠表达深情厚意的诗篇。上博简《孔子诗论》的问世,使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儒家"以礼说《诗》"之原始风貌。早期儒家论《木瓜》,一方面强调人之性情是礼仪产生的内在根据,另一方面强调作为外在形式的礼仪具有源自性情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早期儒家关于《木瓜》的评论,是其性情论的《诗》学展现。(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法生[5](2019)在《性情论还是性理论?——原始儒家人性论义理形态的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情"在先秦儒家人性论中曾居于核心地位,但汉代以降的儒学发展史,却是情被贬抑和放逐的历史。本文结合新发现资料和传世文献,对情在原始儒家人性论中的地位与意义进行辨析,阐发原始儒家人性论的本义,揭示其与理学性二元论模式的差异。本文认为,原始儒家最早形成的人性论形态是以情论性的性情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性情论发展演变的产物。性情论的形成以人的本源之情为根基,以性情一本和性情相应为特征,情本身具有超越意义,这与理学及现代新儒学所诠释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具有显着不同。儒家人性论并非是对于人性的知识论考察,而是探讨价值之根源并为工夫论提供依据,这必然与工夫论相表里。故揭示人性论与工夫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探讨儒家人性论具有独特意义。(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左剑峰[6](2019)在《论儒家的审美方式——对孟子性情论的美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现实情境的感发下产生"四心(端)"。"四心"集感知、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于一体,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四心"的感受体验过程在儒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较好地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追求,所以称之为"儒家的审美方式"。它虽然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美学理论上并没有被充分自觉,不像自然情感感发那样发展出感物学说。重视这种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缓解道德主体内心的冲突,并可以抗拒在道德活动中对既有观念和规范的非语境化运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溪繁[7](2019)在《儒家性情论对企业情感管理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儒家性情论对企业情感管理的启示为重点进行阐述,从儒家性情论、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学会以情动人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情感管理效率,为企业日后良好发展做铺垫。(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9年03期)

马腾[8](2019)在《儒家子思学派的性情论与法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子思承其祖说,学于曾参,传之孟轲,上承中庸之道,下启心性之论,被誉为"述圣"。结合传世文献与郭店儒简所涉"子思学派"思想,可见其传扬儒门宗旨,亦长于任法论说,则为先秦由儒入法、礼法演进之关键。子思学派视"好利恶害"之人性为社会规范乃至治道体系的基础,由此牵引出战国政法论说的基本范式。以性情论为中心,子思学派的治道理想游移于传统人文与现实功利之间,富有统合各种社会规范的意味,既阐弘儒家重德之旨,又重倡"任法以治"及赏刑爵禄之策。子思学派于性情之审思、仁利之辨正、礼法之取舍、刑赏之兼顾均富有新见,对战国法家思想颇有启示而不乏暗合,其中蕴含先秦儒法两家的融通一面,预示后世儒法合流的思想路径。(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9年01期)

李承律[9](2018)在《《礼记·中庸》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性情论和政治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继承孔子思想的《礼记·中庸》与《性自命出》将"得人心之治"作为理想。但是,《中庸》以"性"为中心,而《性自命出》以"心"与"情"为中心,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庸》认为来自于"天"只是"性",但在《性自命出》这里,与"天"相连的不仅有"性",还有"情"。因此,《中庸》将"情"看作是要调节或抑制的对象,而《性自命出》把"情"当作"礼"之根源。其理由在于,《性自命出》认为"礼"的制作基于人内在的自然也就是"情",这样就把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据从外在的强制性或规制性转化为内在的自发性。由于关于人本质的基本立场不同,因此《中庸》与《性自命出》追求的政治目标也不同。《中庸》重视的是奠基于人本质("诚")之上的"九经"的实现,而《性自命出》注重实现的是奠基于"情"的交感,以及共同拥有价值标准与情感基础之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沟通。(本文来源于《汉籍与汉学》期刊2018年02期)

宋展云,张嘉慧[10](2018)在《皇侃《论语义疏》中的性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皇侃在《论语义疏》中阐发其性情论,既兼收前贤之说,又融会个人见解,体现出兼容并蓄的诠释倾向。皇侃强调人的道德本性,重视礼义教化,他试图阐明人随世而迁的原因,进而提倡忘情,使情感顺应本性。皇侃借助义疏体例,并通过疏解《论语》文本,建构其性情论。他以儒家性情观为本,并吸纳玄学义理,融合佛家学说,体现出调和儒释道的诠释旨趣。皇侃对性情论的取舍源于他对南朝纵情无度士风的反思及对崇尚礼教等社会现象的投合;他以儒为本、融合玄佛的诠释特色顺应了梁武帝时期复兴儒学、兼尚玄佛的思想风尚,也彰显出个性化的学术追求。皇侃性情论与钟情的士风、吟咏情性的文学观念较为一致,共同反映出南朝重情的时代特色,影响颇为深远。(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性情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欧阳修继承了先秦"情"的实意内涵,以"人情"指代人们能普遍经验和接受的基础常识。在他看来,这种常识具有质实性意义,是人之为人均应具有的属性特征,从而使"人情"被抽象为具有规范意义的普适理则,成为阐释经典和审视制度的观念基础。欧阳修对"人情"的看重与其对儒家传统"性"论的批评密切相关。将"性"进行分类和价值判定的同时直接诉诸现实经验支撑的传统论述模式存在内在矛盾,并减损了"人生而静"之"性"的本体意义,流于玄远空洞。因此,欧阳修试图以"人情"代替"性"论,以恢复先秦儒家"易明可行"的学说特征,增强儒家思想的现实感和说服力。欧阳修"以情代性"的观念尽管不够完善,但对宋代"性"论的发展仍有诸多裨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情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璐,赵雪波.李荣与李翱的性情论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孔令伟.以“情”代“性”:欧阳修“人情”内涵及对儒家性情论的影响[J].天府新论.2019

[3].梁静.上博《性情论》研究及与郭店本的对比[J].出土文献.2019

[4].王国雨,李智伟.《卫风·木瓜》诗旨与早期儒家的性情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5].赵法生.性情论还是性理论?——原始儒家人性论义理形态的再审视[J].哲学研究.2019

[6].左剑峰.论儒家的审美方式——对孟子性情论的美学阐释[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

[7].王溪繁.儒家性情论对企业情感管理的启示[J].经济师.2019

[8].马腾.儒家子思学派的性情论与法思想[J].文史哲.2019

[9].李承律.《礼记·中庸》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性情论和政治论比较研究[J].汉籍与汉学.2018

[10].宋展云,张嘉慧.皇侃《论语义疏》中的性情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性情论论文-李璐,赵雪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