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癞蝗亚科的分类研究(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

中国癞蝗亚科的分类研究(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

论文摘要

癞蝗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癞蝗科(Pamphagidae),是蝗总科中较原始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癞蝗93属近600种及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的山地和半荒漠地区。我国癞蝗已知13属48种及亚种,都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Otte(2004)把全世界的癞蝗分为8个亚科:Akicerinae Bolivar, I., 1916、Echinotropinae Dirsh, 1961、Nocarodesinae Bolivar, I., 1916、Orchaminae Zhang, Yin & Yin, 2003、Pamphaginae Burmeister, 1840、Porthetinae Bolivar, I., 1916、Prionotropisinae Zhang, Yin & Yin, 2003、Tropidaucheninae Zhang, Yin & Yin, 2003;其中3个亚科为我国学者张道川等(2003)订立。夏凯龄等(1994)将沟笨蝗属Sulcotropis Yin & Chou, 1979认为是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 1888的同物异名。癞蝗亚科目前在中国仅有1属2种——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 1888、内蒙古笨蝗Haplotropis neimongolensis Yin, 1982。本文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两方面入手,对中国境内的癞蝗亚科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澄清其种类,摸清我国癞蝗亚科家底,建立新的分类系统,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为癞蝗科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直翅目和蝗总科的分类情况,癞蝗科的命名、分布、进化、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中国癞蝗科各亚科的分类特征,概述了世界和中国的癞蝗科和癞蝗亚科分类研究概况。本文对癞蝗亚科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用常规形态学方法对采自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的300多号标本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建立了2新属2新种:以“雄性下生殖板末端有明显的二分叉”(笨蝗属的下生殖板末端为尖锥状)为主要分类特征建立了华笨蝗属Sinohaplotropis Cao et Yin,2008和鄂伦春华笨蝗Sinohaplotropis elunchuna Cao et Yin,2008;以“前胸背板沿中隆线甚高地弧形隆起,其隆起高度超过复眼纵径长度”(笨蝗属的前胸背板中隆线微隆,几乎平直)为主要分类特征建立了伪笨蝗属Pseudohaplotropis gen.n.和徂徕山伪笨蝗Pseudohaplotropis culaishanica sp.n.”。本文还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以上2新属和2新种进行了验证。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加格达奇和山东徂徕山的癞蝗亚科蝗虫的16S rDNA序列,并将其与从GenBank中检索的相关种类同源序列比较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探讨了我国癞蝗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癞蝗科昆虫碱基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8即达到属级差异,而Pseudohaplotropis gen. n.和Sinohaplotropis间碱基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3,说明2属间的差异达到了属级水平;该2属同其它属间碱基序列差异百分比分别高达4.6-11.0和2.9-10.2,支持2新属的建立。本文列出了中国癞蝗亚科属和种的分布图,阐述了其栖居环境特征,并描述了癞蝗亚科蝗虫体色多变且与周围环境颜色相近(保护色)的现象。本文建立了中国癞蝗亚科新的分类系统。中国癞蝗亚科的种类由原来的1属2种增加为3属(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华笨蝗属Sinohaplotropis Cao et Yin,2008、伪笨蝗属Pseudohaplotropis gen.n.)、4种(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 1888、内蒙古笨蝗Haplotropis neimongolensis Yin, 1982、鄂伦春华笨蝗Sinohaplotropis elunchuna Cao et Yin, 2008、徂徕山伪笨蝗Pseudohaplotropis culaishanica sp.n.);列出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癞蝗亚科的属和种检索表、亚科和属检索表以及欧亚大陆癞蝗亚科属检索表,在各论中详细描述了各属、种的形态特征,并附模式标本照片。本文对中国癞蝗亚科蝗虫的系统演化及其隐存种或亚种的存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查证了笨蝗属的原始描述,其前胸背板中隆线平直或微隆,但隆起高度不超过复眼纵径的长度,且不被后横沟切断;对沟笨蝗属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夏凯龄等(1994)以笨蝗和沟笨蝗存在交配现象为由将沟笨蝗属Sulcotropis Yin & Chou, 1979列为笨蝗属Haplotropis Saussure,1888的同物异名值得商榷,因为有很多昆虫虽交配但不能授精,或者虽能形成杂种,但杂种不育,无正常生殖力。因此应进一步运用分子系统学、细胞分类学方法,甚至需要做深入的杂交试验后才能下结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直翅目
  • 2 蝗总科
  • 3 癞蝗科
  • 3.1 癞蝗科的命名、分布及进化
  • 3.2 癞蝗科的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
  • 3.3 癞蝗科的分类特征
  • 3.4 癞蝗科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形态分类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材料
  • 1.2 实验工具
  • 1.3 实验试剂
  • 1.4 标本采集
  • 1.5 标本的处理
  • 1.6 标本制作
  • 1.7 标本的观察、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华笨蝗属的建立
  • 2.2 伪笨蝗属的建立
  • 第三章 分子系统学研究
  • 1 概述
  • 1.1 分子系统学的含义
  • 1.2 核酸分子系统学方法
  • 1.3 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对象
  • 1.4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 1.5 分子系统学在蝗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1.6 分子系统学在癞蝗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设备
  • 2.4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结论
  • 3.1 PCR 产物的电泳结果
  • 3.2 癞蝗亚科昆虫165 rDNA 序列组成及变异
  • 3.3 癞蝗科昆虫的分子系统树
  • 4 讨论
  • 第四章 中国癞蝗亚科的生物地理学
  • 1 中国癞蝗亚科的分布范围
  • 2 中国癞蝗亚科的栖居环境
  • 3 中国癞蝗亚科的保护色
  • 第五章 结论
  • 1 中国癞蝗亚科的属、种检索表及各论
  • 2 中国癞蝗科的亚科和属检索表
  • 3 欧亚大陆癞蝗亚科属检索表
  • 第六章 讨论
  • 1 中国癞蝗亚科蝗虫的系统演化
  • 2 中国癞蝗亚科蝗虫隐存种或亚种的存在
  • 3 沟笨蝗属的问题
  • 4 笨蝗属的分类特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中国癞蝗亚科的分类研究(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