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和CDMA2000复扰码的比较研究

TD-SCDMA和CDMA2000复扰码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模拟蜂窝系统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现在正在使用的数字系统则都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例如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PDC(个人蜂窝数字系统)、IS-95。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移动话音通信的需求,因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应主要面向无线因特网和多媒体业务。现有的主流3G标准有WCDMA、CDMA2000 1x、TD-SCDMA以及新加入的WiMAX等。其中前三个标准是基于CDMA方式的。TD-SCDMA和CDMA2000 1x系统相比于IS-95或者GSM系统,均引入了复扰码技术。TD-SCDMA系统更是采用了复扩频和Walsh码加权因子、专用复扰码的应用理论和实现方案。因此有必要研究引入不同复扰码技术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CDMA2000和TD-SCDMA两个系统复扰码技术的比较研究,指出两个系统的扩频、扰码在本质上是等效的,并给出了TD-SCDMA系统扩频、扰码等效原理图。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分析和Matlab仿真实验,详细分析了复扰码电路的星座图,研究了复扰码技术对系统BER(误码率)、接收SNR(信噪比)、PAR(峰均比)的影响,及其引入的ODT(正交分集发送)和QOACI(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文章最后给出了一种TD-SCDMA扩频、扰码实验方案(MSS-TD),该方案综合了CDMA2000和TD-SCDMA系统扩频、扰码的优点,提高了系统的信噪比、误码率等性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无线通信的特点和3G 标准简介
  • 2.1 无线信道的特性
  • 2.2 多径衰落信道的特征参数
  • 2.2.1 时延扩展
  • 2.2.2 相干带宽
  • 2.2.3 多普勒扩展和相干时间
  • 2.3 分集技术
  • 2.3.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 2.3.2 分集合并技术
  • 2.3.3 TD-SCDMA 和 CDMA2000 1x 中的发送分集
  • 2.4 3G 标准简介
  • 2.4.1 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
  • 2.4.2 3G 主流标准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DMA 系统扩频、扰码、调制技术简介
  • 3.1 扩频技术
  • 3.1.1 扩频通信原理与定义
  • 3.1.2 扩频通信的重要参数
  • 3.1.3 扩频通信特点
  • 3.1.4 扩频通信系统的分类
  • 3.2 扰码
  • 3.2.1 扰码简介
  • 3.2.2 伪随机(PN)序列
  • 3.3 QPSK 数字调制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D-SCDMA 和 CDMA2000 扩频、复扰码、调制技术
  • 4.1 TD-SCDMA 系统扩频、复扰码、调制处理框图
  • 4.2 TD-SCDMA 系统扩频
  • 4.3 TD-SCDMA 系统复扰码
  • 4.4 TD-SCDMA 系统 QPSK 调制
  • 4.4.1 QPSK 调制的两种理解
  • 4.4.2 星座图仿真分析
  • 4.5 TD-SCDMA 系统 QPSK 解调、复解扰和复解扩的基本结构
  • 4.6 TD-SCDMA 系统扰码规划
  • 4.6.1 码字的作用、构成
  • 4.6.2 扰码的相关性特点
  • 4.6.3 码组规划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4.7 CDMA2000 1X 系统扩频、复扰码、调制技术
  • 4.7.1 CDMA2000 1x 系统扩频、复扰码、调制原理
  • 4.7.2 星座图的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扰码系统性能研究
  • 5.1 TD-SCDMA 系统三电平判决误码率分析
  • 5.2 复扰码对峰均比的影响
  • 5.2.1 峰均比及其影响因素
  • 5.2.2 复扰码引起峰均比降低
  • 5.2.3 选择Walsh 码组来改善PAR
  • 5.3 CDMA2000 系统复扰码形成的正交分集发送和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分析
  • 5.3.1 正交分集发送
  • 5.3.2 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分析
  • 5.4 CDMA2000 与 TD-SCDMA 系统复扰码比较分析
  • 5.4.1 TD-SCDMA 与 CDMA2000 系统扩频、扰码方案的等效性
  • 5.4.2 TD-SCDMA 扩频、扰码的实验方案(MSS-TD)
  • 5.4.3 CDMA 自干扰径数估算与性能研究
  • 5.4.3.1 自干扰径数估算
  • 5.4.3.2 性能数值分析
  • 5.4.3.3 非多径衰落环境下的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WCDMA网络二级扰码冲突导致下行静音问题解决方案[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11)
    • [2].基于相关度统计的同步扰码盲识别方法[J].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6(03)
    • [3].WCDMA上行扰码序列快速检测技术[J]. 无线电工程 2016(10)
    • [4].去论坛干扰码可一劳永逸[J]. 电脑爱好者 2013(03)
    • [5].线性扰码重建算法性能分析[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9(02)
    • [6].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多核并行扰码方法[J]. 现代电子技术 2012(01)
    • [7].TD-SCDMA频率与扰码的规划研究[J]. 广东通信技术 2009(07)
    • [8].基于8B/10B扰码理论的RS485通信技术研究[J]. 信息通信 2013(04)
    • [9].TD-SCDMA系统中的扰码相关性分析[J]. 移动通信 2010(16)
    • [10].WCDMA系统上行扰码算法的优化及其实现[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11].TD-SCDMA系统中“类adjacent-PN干扰”优化方法浅析[J]. 数字通信 2010(04)
    • [12].基于m序列采样性质的并行扰码方法[J]. 兵工学报 2009(11)
    • [13].一种新的伪随机扰码盲识别方法[J].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11(04)
    • [14].含错扰码序列的快速恢复[J]. 兵工学报 2009(08)
    • [15].降低OFDM系统中峰均比的PTS处理优化[J]. 电视技术 2011(03)
    • [16].基于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的TD-SCDMA扰码分配算法[J]. 移动通信 2010(24)
    • [17].妙用Word“格式相似”铲除论坛“干扰码”[J].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5(03)
    • [18].自同步扰码的盲识别方法[J]. 通信学报 2013(01)
    • [19].TD-SCDMA系统中的扰码分析[J]. 信息通信 2014(09)
    • [20].对伪随机扰码和自同步扰码的盲识别[J]. 科技风 2010(14)
    • [21].一种快速准确适用性广的伪随机扰码识别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04)
    • [22].DVB系统中扰码发生器的FPGA实现[J]. 通信技术 2009(12)
    • [23].WCDMA信号长周期扰码估计和盲解码[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4].利用扰码规划工具进行PCI规划的探讨[J]. 广西通信技术 2017(01)
    • [25].WCDMA系统主要扰码及规划[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26].TD-SCDMA标准扩频扰码的原理和实现[J]. 数字通信 2009(05)
    • [27].利用ISP实现WCDMA下行扰码的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8].基于码重分布距离的自同步扰码识别方法[J]. 探测与控制学报 2015(05)
    • [29].TD-SCDMA系统中小区关系分类算法及其实现[J]. 信息通信 2012(01)
    • [30].基于不同扰码降低OFDM峰均比的算法研究[J]. 科技通报 2018(03)

    标签:;  ;  ;  ;  ;  ;  

    TD-SCDMA和CDMA2000复扰码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