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南阳473058)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0-0098-02
【摘要】目的总结近4年内我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对我院4年来3256例孕产妇剖宫产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社会因素在各年剖宫产指征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关键词】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社会因素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重要有效有段。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剖宫产技术的提高,手术时间缩短,出血、感染等情况显著减少,麻醉和有效抗生素内应用,使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由于人们对围产医学的重视和研究,以及社会因素等原因,剖宫产率出现迅猛上升。近几年来,以社会因素为剖宫产指征已跃居第1位,本文希望通过对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分析,引起广大妇产科同仁的关注,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分娩总人数3256例,剖宫产数2039例,占62.6%。
1.2方法:统计本资料中各年的剖宫产率及主要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分析两者的变化,剖宫产指征为:臀位、瘢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难产(包括产程异常、胎头位置异常、巨大儿骨盆狭窄及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包括高龄初产,风俗看时出生时间,拒痛无任何指征家属要求手术等)6大类进行统计。
2结果
2.12006年-2009年剖宫产率,4年间从2006年剖宫产率的60.6%,上升至2009年的60.4%。
3讨论
3.1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原因: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其安全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避免了复杂的阴道助产给母婴带来的损伤,剖宫产指征的扩大的确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但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围产儿死亡率并不随之进一步下降,说明剖宫产并非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最佳手段,由表1中可以看出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60.6%到2009年66.4%,已明显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臀位、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症的产科处理已经比较倾向于剖宫产。
3.1.2产前监测手段(如B超、胎儿监护仪)的广泛应用,能及早发现如前置胎盘,脐带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等产科高危因素,使医生能及早发现分娩中的异常情况,选择了剖宫产术。
3.1.3难产,除了明确的骨盆狭窄外,相对头盆不称的指征掌握不是很严格,枕后位,枕横位及产程异常,试产时间不足,有时可以阴道助产的也因为家属拒绝而采用剖宫产。由于孕期的不合理营养,过度休息,缺乏运动使巨大儿增多,试管婴儿等辅助生育技术使珍贵儿增多,为确保胎儿安全,而选择剖宫产的亦明显增多。
3.1.4社会因素,4年来我院剖宫产的指征中,社会因素已跃居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在增长迅速的剖宫产率中,社会因素的指征起了关键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孕妇及其家属过分相信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剖宫产术的并发症知之甚少。②孕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痛、怕胎儿受产道挤压后影响智商,担心产后阴道松驰影响性生活。③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选择日期及时辰剖腹出生。④由于分娩过程难以预测,产科医师工作风险大,思想压力大,为避免承担阴道分娩的风险及医疗纠纷,也愿意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3.1.5我院为市内大型医院,由外院转诊的高危孕妇多,也可引起剖宫产率高。
3.2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应通过医患沟通,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正确宣传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特点,宣传阴道分娩的优势,正确认识剖宫产的适应症及并发症,充分告知孕产妇剖宫产的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普及产科知识,提倡自然分娩,实行全程助产,解除孕妇思想顾虑,增加孕妇阴道分娩的信心。同时,应加强对产科医师及助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责任心教育,重视产前检查和筛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特别是对胎儿宫内窘迫和相对性头盆不称等概念有清楚的认识,产程中能积极处理,正确判断。应广泛应用无痛分娩和导乐分娩,尤其是丈夫陪产可缓解产妇分娩的紧张情绪,有助于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孕期保健制度,加强产、儿科医师合作,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水平,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理解和支持产科人员的辛勤劳动,减轻产科医护人员在处理孕妇试产时的思想压力,为产科医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医疗保险,人身保险,让医生无后顾之忧。
总之,降低剖宫产率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剖宫产指征掌握的准确性,剖宫产率的降低有赖于产科医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琼,郑楚銮.近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4):225-226.
[2]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6-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