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85株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细菌的耐盐度的分析,85株细菌均能在≥3%盐浓度培养基中生长,具有一定的盐耐受性,且全都分离自红树林环境,说明它们可定为海洋细菌。对85株海洋细菌采用革兰氏染色和显微观察做表型分类:采用Biolog系统进行碳源利用分析,并结合常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采用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等,确定其系统分类地位,部分菌株得到种水平的鉴定结果。16株菌鉴定到种。有29株菌鉴定到属水平。有3株菌未鉴定到属。已鉴定的45株海洋细菌归属于9个科,13个属(Bacillus、Micrococcus、Microbacterium、Isoptericola、Arthrobacter、Vibrio、Klebsiella、Pseudomonas、Enterobacterium、Pantoea、Lysobacter、Acinetobacter、Halomonas)。大致分为3个大类群,γ-变形细菌群和革兰氏阳性高G+C mol%菌群和革兰氏阳性低G+C mol%细菌群。Isoptericola、Klebsiella、Pantoea、Lysobacter这4个属未见有分离自海洋环境的产活报道。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细菌分类鉴定发展1.1.1 细菌资源1.1.2 细菌系统发育发展1.1.2.1 生命三域分类系统1.1.2.2 细菌分类系统1.1.3 细菌分类鉴定方法发展1.1.3.1 常规鉴定法1.1.3.2 化学分类法1.1.3.3 数值分类法1.1.3.4 分子遗传学鉴定法1.1.3.4.1 质粒图谱分析法1.1.3.4.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法1.1.3.4.3 脉冲场凝胶电泳1.1.3.4.4 细菌DNA(G+C)mo l%含量测定1.1.3.4.5 核酸序列分析法1.1.3.4.6 DNA-D NA分子杂交1.2 海洋细菌及其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1.2.1 海洋细菌的分类1.2.2 海洋细菌产生抗菌活性物质1.2.3 海洋细菌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1.2.4 展望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2.1.1 培养基2.1.2 85株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菌株的来源及活性2.1.3 本实验所使用主要试剂2.1.4 仪器与设备2.2 方法2.2.1 85株活性细菌的耐盐度实验2.2.2 85株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2.2.2.1 85株细菌的固体特征观察2.2.2.2 85株活性细菌的个体形态特征观察2.2.3 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85株细菌的鉴定及对碳源的利用2.2.3.1 实验原理2.2.3.2 实验方法2.2.3.2.1 实验路线选择2.2.3.2.2 实验步骤2.2.4 部分细菌的其余生理生化特征测定2.2.4.1 氧化酶测定2.2.4.2 过氧化氢酶测定2.2.4.3 运动性2.2.4.4 葡萄糖利用实验2.2.4.5 甲基红实验2.2.4.6 乙酰甲基甲醇实验2.2.4.7 淀粉水解实验2.2.4.8 纤维素水解实验2.2.4.9 硝酸盐还原实验2.2.4.10 吲哚实验2.2.4.11 明胶液化实验2.2.4.12 厌氧性测定2.2.5 48株细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2.2.5.1 细菌总DNA的提取2.2.5.2 16S rDNA的PCR扩增2.2.5.3 序列测序2.2.5.4 序列分析2.2.6 48株细菌的活性复筛2.2.6.1 菌种的发酵2.2.6.2 抗肿瘤细胞毒活性( M T T 法) 检测2.2.6.3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检测3 结果与讨论3.1 85株细菌的耐盐度实验3.2 85株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3.2.1 85株细菌的固体特征观察3.2.2 85株活性细菌的个体形态特征观察3.2.3 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85株细菌的鉴定及对碳源的利用3.2.3.1 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85株细菌的鉴定3.2.3.2 用BIOLOG 微生物鉴定系统测定48 株细菌对碳源的利用3.2.4 部分菌株其余生理生化特征3.2.5 48株细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3.2.5.1 48株细菌的16S rDNA序列比对3.2.6 48株海洋细菌鉴定结果小结3.2.7 48株细菌的活性复筛4 讨论4.1 产活性物质的海洋细菌种类4.2 海洋细菌“种”的鉴定5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海洋细菌论文; 形态特征论文; 生理生化特征论文; 核酸序列分析论文; 分类鉴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