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细粉煤灰,粉煤灰水泥浆液,可注性,水玻璃
可注性论文文献综述
方冉,庞建勇,黄金坤,姚韦靖,王凌燕[1](2019)在《超细粉煤灰水泥浆液可注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粉煤灰作为电厂废弃物具有分布广、细度模数小的特点,将其掺入水泥中配制成超细粉煤灰水泥浆液,可以提高浆液的流动性和可注性。以水灰比、超细粉煤灰掺量和水玻璃掺量为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测定了所配浆液的胶凝时间、黏度、结石率等物理性能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研制出一种新型胶凝时间可控的超细粉煤灰水泥浆液,并回归出胶凝时间预测公式;对所配浆液进行可注性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灰比为0.8、超细粉煤灰掺量为70%、水玻璃掺量为15%时,超细粉煤灰水泥浆液具有良好的胶凝时间和黏度,与普通水泥浆液相比具有更好的可注性。(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浩杰[2](2019)在《水泥浆液颗粒絮凝效应及多孔介质可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常穿越第四系砂土地层,由于该地层富水性强、砂颗粒胶结强度低以及自稳能力差等,常常发生溃砂、塌方等重大灾害。注浆法是改善砂土地层力学性质的有效方法。然而,工程实践表明尽管砂层介质孔径远大于水泥粉体颗粒粒径,仍然存在水泥浆液无法渗透注入的情况。对此,本文采用聚焦光束反射率测量系统、粘度计以及水化热分析仪等深入研究了水泥颗粒的絮凝效应,分析了浆液中絮凝颗粒粒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浆液流变性、絮凝颗粒以及水化放热的关系;最后通过室内注浆试验,研究了水泥絮凝颗粒粒径和砂层孔径特征对于砂层可注性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通过聚焦光束反射率测量系统获得了原位状态下浆液中絮凝颗粒粒径分布特征。水泥颗粒与水混合后发生了显着的絮凝效应,絮凝后水泥颗粒粒径为水泥粉体颗粒粒径的3倍左右。(2)研究了水灰比、水泥细度和减水剂等因素对于水泥浆液絮凝颗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灰比、水泥细度和减水剂显着改变了浆液中絮凝颗粒粒径分布特征。水泥细度对于浆液絮凝颗粒粒径影响最大,其次是减水剂和水灰比;浆液中絮凝颗粒越大,其结构越不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拟合建立了水灰比、水泥颗粒比表面积、水化时间与水泥絮凝平均粒径的定量关系。(3)从水泥颗粒絮凝颗粒粒径角度出发,解释了浆液粘度变化。浆液粘度变化的实质是浆液内部的浆絮凝颗粒发生了改变。水灰比增大、减水剂增加,降低了颗粒粒径,打破絮凝结构,增加自由水含量,增大颗粒间距,浆液粘度降低。水泥细度减少,水泥浆液内絮凝颗粒显着增加,颗粒吸附水显着增加,自由水减少,颗粒间距减少,粘度增大。水化时间促进颗粒生长,消耗自由水,降低颗粒间距,浆液粘度增加。建立了水灰比、水泥细度和减水剂作用下,浆液宏观粘度与水化时间以及浆液絮凝颗粒平均弦粒径的关系。(4)通过对注浆材料水化性能研究,揭示浆液絮凝颗粒和粘度时变性的根本原因。除减水剂作用外,絮凝颗粒料粒径越小,水泥水化越迅速,放热量越高;水泥水化消耗了水,生成C-S-H凝胶,促进絮凝颗粒粒径和宏观粘度的增大。(5)开展了室内砂层可注性试验,研究了砂层孔径和水泥絮凝颗粒粒径对于砂层可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液中较大絮凝颗粒和孔隙孔径特征严重影响着砂层可注性,并基于水泥浆液絮凝颗粒粒径和砂层孔径建立了可注性判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牛庆合[3](2019)在《超临界CO_2注入无烟煤力学响应机理与可注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入超临界CO_2于深部不可开采煤层中,既可以降低CO_2的排放量又实现了CH4的强化开采,该技术具有环境和能源双重效益。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无烟煤储层为研究对象,以自主研发的“CO_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发实验模拟系统”为研究平台,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实验模拟的基础上,阐明了CO_2注入过程中煤岩吸附量-膨胀应变-膨胀应力的演化特征、煤岩力学性质的响应机制和煤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多因素影响下煤岩的渗透率模型以及超临界CO_2可注性评价模型,提供了CO_2间歇注入、N_2驱替CO_2和预压裂增注方法的实验室证据。(1)研究了煤岩吸附CO_2后体积膨胀应变、膨胀应力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其变化机理,发现了煤岩膨胀应变的各向异性特征,并进行了定量表征。CO_2吸附引起了煤岩的膨胀,体积膨胀应变和吸附量之间呈现出“缓慢膨胀-迅速膨胀-膨胀稳定”的阶段性变化趋势。膨胀应变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即:垂直层理方向膨胀量>平行面割理方向膨胀量>平行端割理方向膨胀量。煤岩的吸附膨胀各向异性可以用各向异性指数来定量表征,CO_2吸附压力的增大提高了吸附膨胀的各向异性指数。在受限条件下,煤岩的吸附膨胀会引发膨胀应力,膨胀应力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另外,CO_2注入压力对膨胀应力具有促进作用,而围压和温度对膨胀应力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2)分析了煤岩力学性质的演化特征,划分了注入CO_2煤岩的破坏模式,阐明了CO_2注入煤岩的力学软化机理。CO_2注入后煤岩的力学性质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峰值强度、弹性模量的降低和泊松比的升高,这些力学参数的变化主要受CO_2注入时间、CO_2相态和水分含量的影响,煤岩在注入亚临界CO_2、超临界CO_2和超临界CO_2+水后其破坏模式从脆性剪切破坏、过渡性剪切破坏转变为塑性破坏。CO_2注入过程中,煤岩的软化作用与煤的大分子结构、表面自由能、软化温度、孔裂隙系统的改变和结构损伤有关。(3)得到了煤岩渗透率的动态演化规律,确定了渗透率的主控因素和各向异性特征,建立了煤岩动态渗透率模型。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受CO_2吸附、有效应力、水分含量和温度等因素综合控制,而CO_2吸附和有效应力是主控因素。煤岩渗透率同样呈现各向异性特征,表现在平行面割理方向渗透率>平行端割理方向渗透率>垂直层理方向渗透率,其中层理渗流主要受控于煤岩有效应力,而割理渗流主要受控于CO_2吸附。(4)构建了CO_2可注性评价模型,提供了CO_2间歇注入、N_2驱替CO_2和预压裂等增注方法的工程效果和科学依据。本文建立了多因素影响下煤岩的渗透率模型以及超临界CO_2可注性评价模型,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该可注性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立足于CO_2直接注入导致煤储层可注性衰减的事实,本文揭示了CO_2间歇注入、N_2驱替CO_2和预压裂等增注方法的效果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预压裂对提高CO_2可注性效果最好,而CO_2间歇注入和N_2驱替CO_2的效果有限。该论文有图136幅,表34个,参考文献290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郑飞[4](2018)在《隆东煤业15号煤层注水可注性测定与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隆东煤业15号煤层的孔隙率、吸水率和坚固性系数等指标进行测定及收集井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15号煤层的注水可注性,并从水文地质方面分析了煤层注水可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到大气降水及地表、地下水、采空区积水等因素的控制,导致15号煤层含水量大,煤层注水效果不显着,为可不注水煤层。(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张延松,解庆鑫,孟祥豹,胡凯[5](2018)在《超前阻化煤层可注性及阻化液注入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超前阻化煤层可注性及阻化液的注入效果,以南屯矿3上煤层为例,在试验分析该煤层满足可注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原煤煤样在9种阻化液中的加压吸水试验,结合孔隙分布推导了煤允许不同阻化液注入的最小孔隙孔径,并计算了吨煤阻化剂注入量。研究表明:阻化剂的种类、浓度都会对注入效果产生影响,浓度为25%的MgCl_2阻化液的注入效果最好,其被允许注入煤体的最小孔隙孔径为0.08μm,吨煤阻化剂注入量为3.80 kg。该煤层可优选浓度为25%的MgCl_2进行超前阻化。(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10期)
武全珍[6](2018)在《紫金矿业6号煤层注水可注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紫金矿业井下的防尘效果,有效降低该矿6号煤层开采过程中的煤尘含量,采用实地取样和实验测定的方法,根据规范要求测定了紫金煤业6号煤层煤样的原有水分、孔隙率、吸水率和坚固性系数等指标,由此来判别煤层的可注性。为加强注水效果,选用了净洗剂6501、渗透剂JFC、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种常见的润湿剂进行添加浓度试验,与不加润湿剂的清水润湿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作为润湿剂,添加浓度0.05%,可以将煤层与溶液的接触角降低为接近0,有效降低开采过程中的粉尘浓度重要结论。(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高振扬[7](2018)在《龙家堡矿Ⅱ、Ⅲ煤层(合层)注水可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论证龙家堡矿Ⅱ、Ⅲ煤层(合层)煤层注水可注性,收集了龙家堡矿矿井生产条件、地质勘探和煤层赋存等资料,并在龙家堡矿井下302和516工作面现场采取了煤样在实验室进行了煤层原有水分、孔隙率、吸水率、煤的坚固性系数等参数的测定和煤层注水可注性研究,结果表明:龙家堡矿302和516工作面范围内Ⅱ、Ⅲ煤层(合层)原有水分大于4%,判定为可不注水煤层,可不采取煤层注水措施,但现场应加强采掘面的喷雾洒水防尘工作。(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27期)
王超[8](2018)在《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效果分析及可注性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煤样进行浸水实验和现场注水防冲效果检验,研究表明煤层注水降低了煤样冲击倾向性,现场钻屑量和电磁辐射强度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为了准确鉴定煤层注水可注性,选取裂隙发育程度、孔隙率、湿润边角、坚固性系数、饱和水分增值以及埋深等6个注水难易程度的影响因子,以选自不同矿区的15个煤层实测数据为训练样本,建立了煤层注水可注性鉴定的距离判别模型,该模型回判正确率为100%。东荣二矿现场应用表明,距离判别模型鉴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以用于指导现场煤层注水。(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荣传新,武汉,彭世龙,程桦,黎明镜[9](2018)在《千米深井L型钻孔地面预注浆岩体可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千米深井巷道注浆区域岩体结构分布特征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现有岩体松动压力理论和可注性理论,分析了岩体可注性的影响因素和裂隙岩体渗透的几何参数,利用现场压水试验,统计注浆段地层的单位吸水率,得到吕荣值,对信湖煤矿中央水泵房和变电所注浆加固段岩体的可注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岩体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可效降低支护结构承受的松动地压,当岩体的内摩擦角从10°提高到20°时支护结构承受的松动地压降低最显着;所加固段巷道周边岩体的可注性较差,若在巷道开挖施工期采用工作面注浆方法加固围岩,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该研究表明了采用L型钻孔地面预注浆加固围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熊辉[10](2017)在《降水后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及可注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残积土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具有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厦门地铁一号线工程为依托,分析了降水后残积土地层的力学特性及浆液可注性。结果表明:降水后残积土属于高压缩黏土及高压缩性土体,渗透性较小,不属于膨胀性土;浆液可提高填石区土体的强度,达到加固效果,但当浆液比例较大时,增大浆液比例对强度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可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地下工程建设常穿越第四系砂土地层,由于该地层富水性强、砂颗粒胶结强度低以及自稳能力差等,常常发生溃砂、塌方等重大灾害。注浆法是改善砂土地层力学性质的有效方法。然而,工程实践表明尽管砂层介质孔径远大于水泥粉体颗粒粒径,仍然存在水泥浆液无法渗透注入的情况。对此,本文采用聚焦光束反射率测量系统、粘度计以及水化热分析仪等深入研究了水泥颗粒的絮凝效应,分析了浆液中絮凝颗粒粒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浆液流变性、絮凝颗粒以及水化放热的关系;最后通过室内注浆试验,研究了水泥絮凝颗粒粒径和砂层孔径特征对于砂层可注性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通过聚焦光束反射率测量系统获得了原位状态下浆液中絮凝颗粒粒径分布特征。水泥颗粒与水混合后发生了显着的絮凝效应,絮凝后水泥颗粒粒径为水泥粉体颗粒粒径的3倍左右。(2)研究了水灰比、水泥细度和减水剂等因素对于水泥浆液絮凝颗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灰比、水泥细度和减水剂显着改变了浆液中絮凝颗粒粒径分布特征。水泥细度对于浆液絮凝颗粒粒径影响最大,其次是减水剂和水灰比;浆液中絮凝颗粒越大,其结构越不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拟合建立了水灰比、水泥颗粒比表面积、水化时间与水泥絮凝平均粒径的定量关系。(3)从水泥颗粒絮凝颗粒粒径角度出发,解释了浆液粘度变化。浆液粘度变化的实质是浆液内部的浆絮凝颗粒发生了改变。水灰比增大、减水剂增加,降低了颗粒粒径,打破絮凝结构,增加自由水含量,增大颗粒间距,浆液粘度降低。水泥细度减少,水泥浆液内絮凝颗粒显着增加,颗粒吸附水显着增加,自由水减少,颗粒间距减少,粘度增大。水化时间促进颗粒生长,消耗自由水,降低颗粒间距,浆液粘度增加。建立了水灰比、水泥细度和减水剂作用下,浆液宏观粘度与水化时间以及浆液絮凝颗粒平均弦粒径的关系。(4)通过对注浆材料水化性能研究,揭示浆液絮凝颗粒和粘度时变性的根本原因。除减水剂作用外,絮凝颗粒料粒径越小,水泥水化越迅速,放热量越高;水泥水化消耗了水,生成C-S-H凝胶,促进絮凝颗粒粒径和宏观粘度的增大。(5)开展了室内砂层可注性试验,研究了砂层孔径和水泥絮凝颗粒粒径对于砂层可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液中较大絮凝颗粒和孔隙孔径特征严重影响着砂层可注性,并基于水泥浆液絮凝颗粒粒径和砂层孔径建立了可注性判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方冉,庞建勇,黄金坤,姚韦靖,王凌燕.超细粉煤灰水泥浆液可注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2].刘浩杰.水泥浆液颗粒絮凝效应及多孔介质可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牛庆合.超临界CO_2注入无烟煤力学响应机理与可注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郑飞.隆东煤业15号煤层注水可注性测定与预判[J].煤炭与化工.2018
[5].张延松,解庆鑫,孟祥豹,胡凯.超前阻化煤层可注性及阻化液注入效果研究[J].煤矿安全.2018
[6].武全珍.紫金矿业6号煤层注水可注性实验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8
[7].高振扬.龙家堡矿Ⅱ、Ⅲ煤层(合层)注水可注性研究[J].科技风.2018
[8].王超.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效果分析及可注性鉴定研究[J].煤炭工程.2018
[9].荣传新,武汉,彭世龙,程桦,黎明镜.千米深井L型钻孔地面预注浆岩体可注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熊辉.降水后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及可注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