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童话论文-赵伟

新时期童话论文-赵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时期童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期,低幼童话,游戏精神,萌发

新时期童话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1](2014)在《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游戏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中被破坏殆尽的童话文体与童话意识在新时期的曙光里获得新生。新时期的中国低幼童话经过叁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尤为重要,目前为止儿童文学界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尚有不足。本文以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游戏精神“这一儿童文学应该秉持的审美追求的沉浮变化来梳理和总结叁十余年来中国低幼童话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走向。拨开历史云雾,辨析游戏精神的真与伪,从而更好的观照当下的幼儿文学发展。正如中国幼儿文学的自觉相比西方要晚一些,幼儿文学对游戏精神的体认更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又复杂的过程。在我国很长一个时期中,幼儿文学的核心本质特征被认为是“教育性”。国内很多幼儿文学作品充满了说教与训诫意味,把幼儿文学当作单纯的语言教育或品德教育的工具,很多人对包括低幼童话在内的中国幼儿文学的印象与认识也正基于此。可当我们真正站到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现场时,却会发现游戏精神在新时期的曙光下正一步步走向更为开阔的境地,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本论文在收集了大量新时期以来低幼童话作品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游戏精神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低幼童话进行了分期,以展现低幼童话发展的真实全貌。论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游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游戏精神在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消长起伏,同时还包括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新时期中国低幼童话中游戏精神的呈现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分为叁大段时期:“游戏精神的萌发与勃兴(1977-1989)”、“游戏精神的渐趋自觉(1990-1999)”、“新世纪低幼童话中游戏精神的纷繁景象(2000年至今)”,对相应阶段中游戏精神的多样面貌及真与伪的梳理与探析构成了本文的后叁章。结语部分基于论文主体,概括新时期中国低幼童话的历史之路并展望游戏精神在中国低幼童话中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6)

王雅琴[2](2014)在《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童话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在上世纪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轫期,童话就是儿童文学的代名词,童话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儿童文学研究。新时期童话在儿童文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童话研究继续引领着儿童文学研究。自1978年的庐山会议以来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都进入一个繁荣期。中国新时期是一个充满观念变革和创新意识的时期,在1978年至2000年的这22年中,童话批评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新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和阶段性。这一时期的童话批评贴近创作和文本,对文学活动和现象密切的关注,研究这一时期的童话批评具有“史”的价值。从历史发展来看,新时期童话批评在中国童话批评发展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新世纪的童话批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新时期童话批评就更具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童话批评虽然从宏观上看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但多而杂、繁而同,多为零散式的、蜻蜓点水式的批评。这些批评文本中包含着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金粒,但也存在着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弊病。因此需要我们对童话批评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挖掘和研究。本论文将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立足新时期的童话批评文本,按照“文学活动过程模型”(即艾布拉姆斯图式)为基本思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审视研究对象并透过批评文本和历史背景来探寻新时期童话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论文除绪论外还包括上篇、中篇、下篇和余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童话批评研究现状概述以及选题意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篇为童话作家批评研究、中篇为童话流派批评研究、下篇为童话作品批评研究。这叁篇首先是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出现,叁者之间关系密切,在实际批评活动中也无法分开。童话作家批评研究是指以童话作家为批评对象的批评研究。这不仅包括对童话作家个人的批评,还包括将童话作家作为整体批评对象、对其作品批评的研究。任何文学家都离不开文学活动的,其成就集中表现在文学作品上。虽然文学作家包括童话作家在创作期中可能会出现艺术风格的变化,但变化中必定有一致的、连续的艺术追求。上篇以“童话作家批评”为主题,试图从新时期零散、芜杂甚至是零星式的批评中找出童话作家的主要特点、批评流变、童话作家身份以及艺术特点批评等,从而发掘新时期童话批评中本质性的规律。中篇是对新时期童话创作中出现的两个文学流派:“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话批评进行研究。“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是新时期两个蔚为壮观的童流派,在中国童话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其定位并不明确。我们以童话批评为入手点,结合两派童话创作,提出两者具有文学流派的特点,是新时期两个童话文学流派。本篇重点关注的是“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作为文学流派的批评,其中既包括两者作为文学流派整体性批评,也包括流派风格的批评。另外还对“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人物郑渊洁和“抒情派”童话的代表人物冰波的童话批评进行微观审视。下篇为童话作品批评研究。童话作品批评是新时期童话批评的主要内容,因为即使在童话作家批评中,也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作品。绝大多数童话批评都是从作品出发,在微观研究之上进行的总结、归纳。下篇关注的中心是那些在新时期童话批评中有着较为明显价值和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批评有的与作品的价值密切相关,如《小狗的小房子》,其批评是因作品的价值——对教育工具论的颠覆而形成的批评;有的是因为批评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如《宝葫芦的秘密》批评;有的是展现出批评的新方向和新动态,如安徒生经典童话批评。“探索童话”是新时期与探索儿童文学一起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探索童话”批评也是新时期一次较为集中和激烈的批评论争。在这次批评论争中,批评者们不拘泥于童话文本,而将批评的触角延伸到接受批评、少年文学批评之中,掀起了新的批评高潮。余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的再批评,包括在新时期童话批评舞台上最为活跃的第五代儿童文学批评家以及新时期对童话批评展开的再批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以隐含的脉络展现于整个新时期童话批评中,属于童话批评的“学术史”范畴。二是论述了八十年代中期《儿童文学选刊》上组织的“现代童话创作漫谈”。这次漫谈是新时期一次大规模、集中的童话创作讨论,虽然是以漫谈的形式出现,但却是观念碰撞和思想交流的大讨论,不仅对当时出现的“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创作进行了批评研究、价值判断和引导指正,还对此后的“探索童话”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5-01)

霞子[3](2014)在《浅议新时期科学童话的发展和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童话也称为知识童话,是一种用童话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的文体。高尔基曾说过: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比得上科学和文学对人的影响那么大。科学童话正是这样具有双重魅力的作品。它因能同时开启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深受近四亿少年儿童喜爱。但是,目前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还很薄弱。在新媒体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此,结合这些年的创作体验,就科学童话在文学性、人文蕴涵、审美视角、内(本文来源于《科普创作通讯(2014年第1期 总第153期)》期刊2014-03-01)

霞子[4](2013)在《浅议新时期科学童话的发展和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童话是近四亿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目前我国本土的科学童话创作还比较薄弱。在多媒体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科学童话应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学性、人文蕴含、审美视角、形式内容延伸,以及建立专业化创作机制等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以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10)

冯源[5](2012)在《新时期童话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是中国童话理论的发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中国童话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中国童话理论经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直至新时期以来才得以逐渐恢复。新时期童话理论经过叁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成果颇丰,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显得十分必要,目前为止童话理论界对这一论题的关注与重视尚不足。本文以新时期童话理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理论实绩的梳理和总结来彰显新时期中国童话理论的基本脉络和走向,概括出其中的成就与不足,以更好地反思当下。论文前言部分主要阐述新时期童话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所取得的理论实绩,同时还包括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新时期童话理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并将其概括为:“恢复与重建:新启蒙时期(1977—1989)”、“建构与探索:理论自觉期(1990—1999)”、“争鸣与迷茫:理论多元化时期(2000年至今)”叁个阶段,对相应阶段的童话理论实绩的梳理和总结构成了本文的前叁章。本文的第四章是对新时期童话理论进行整体观照,主要包括对新时期童话理论宏观的评价及对不足之处的反思。结语部分基于论文主体,概括新时期童话理论的贡献与地位并对当下童话理论进行展望。本文认为新时期童话理论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对童话本体论研究的不足以及传统的童话教育论所导致的缺失。同时认为当下童话理论首先应继续向文学本位回归,其次应有时代意识及世界眼光,这将有利于童话理论的继续拓展并推动童话创作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孔稚凤[6](2011)在《善用“幼儿方式”,创造童话特有的美——试谈孙幼军新时期童话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孙幼军新时期童话创作的研读与分析,讨论"幼儿方式"——幼儿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其童话作品带来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张安琪[7](2009)在《新时期中国童话的译介与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转折点。此时的童话译介与创作不同于十七年,出现了新的特点:译介在走向多元与系统,创作走向开放与多元。本论文意在探讨新时期对译介童话的选择,以及在译介影响下,中国童话的创作。(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白亮[8](2008)在《“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遇罗锦在今天几乎已被文学史和多数读者遗忘,但在新时期之初,她是一个"明星",或许没有哪位女作家的遭遇比她更剧烈、更富于戏剧性——其人被恶狠狠地斥责为"一个道德堕落了的女人",其文也毫不客气地被斥为"隐私文学"、"私小说"。这一切都发生在1980—1983年间:《一个冬天的童(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08年03期)

冯海[9](2004)在《从“本位”到“交谈”——新时期童话创作观念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童话观念的承接与走向,进而探寻"童话"的意义与价值。提出"本位"论势必作为历史性的话语框架被创作实践所溢出、撑破,而侧重沟通融合的"童心交谈"型创作思维更贴近"童话"的真实性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文化》期刊2004年00期)

徐晓芳[10](2004)在《奇幻的想象 深远的意蕴——新时期幼儿童话创作特征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幼儿童话创作发生了转变。奇幻的想象和深远的意蕴是新时期幼儿童话创作的两大特征。(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新时期童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童话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在上世纪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轫期,童话就是儿童文学的代名词,童话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儿童文学研究。新时期童话在儿童文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童话研究继续引领着儿童文学研究。自1978年的庐山会议以来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都进入一个繁荣期。中国新时期是一个充满观念变革和创新意识的时期,在1978年至2000年的这22年中,童话批评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新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和阶段性。这一时期的童话批评贴近创作和文本,对文学活动和现象密切的关注,研究这一时期的童话批评具有“史”的价值。从历史发展来看,新时期童话批评在中国童话批评发展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新世纪的童话批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新时期童话批评就更具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童话批评虽然从宏观上看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但多而杂、繁而同,多为零散式的、蜻蜓点水式的批评。这些批评文本中包含着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金粒,但也存在着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弊病。因此需要我们对童话批评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挖掘和研究。本论文将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立足新时期的童话批评文本,按照“文学活动过程模型”(即艾布拉姆斯图式)为基本思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审视研究对象并透过批评文本和历史背景来探寻新时期童话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论文除绪论外还包括上篇、中篇、下篇和余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童话批评研究现状概述以及选题意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篇为童话作家批评研究、中篇为童话流派批评研究、下篇为童话作品批评研究。这叁篇首先是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出现,叁者之间关系密切,在实际批评活动中也无法分开。童话作家批评研究是指以童话作家为批评对象的批评研究。这不仅包括对童话作家个人的批评,还包括将童话作家作为整体批评对象、对其作品批评的研究。任何文学家都离不开文学活动的,其成就集中表现在文学作品上。虽然文学作家包括童话作家在创作期中可能会出现艺术风格的变化,但变化中必定有一致的、连续的艺术追求。上篇以“童话作家批评”为主题,试图从新时期零散、芜杂甚至是零星式的批评中找出童话作家的主要特点、批评流变、童话作家身份以及艺术特点批评等,从而发掘新时期童话批评中本质性的规律。中篇是对新时期童话创作中出现的两个文学流派:“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话批评进行研究。“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是新时期两个蔚为壮观的童流派,在中国童话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其定位并不明确。我们以童话批评为入手点,结合两派童话创作,提出两者具有文学流派的特点,是新时期两个童话文学流派。本篇重点关注的是“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作为文学流派的批评,其中既包括两者作为文学流派整体性批评,也包括流派风格的批评。另外还对“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人物郑渊洁和“抒情派”童话的代表人物冰波的童话批评进行微观审视。下篇为童话作品批评研究。童话作品批评是新时期童话批评的主要内容,因为即使在童话作家批评中,也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作品。绝大多数童话批评都是从作品出发,在微观研究之上进行的总结、归纳。下篇关注的中心是那些在新时期童话批评中有着较为明显价值和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批评有的与作品的价值密切相关,如《小狗的小房子》,其批评是因作品的价值——对教育工具论的颠覆而形成的批评;有的是因为批评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如《宝葫芦的秘密》批评;有的是展现出批评的新方向和新动态,如安徒生经典童话批评。“探索童话”是新时期与探索儿童文学一起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探索童话”批评也是新时期一次较为集中和激烈的批评论争。在这次批评论争中,批评者们不拘泥于童话文本,而将批评的触角延伸到接受批评、少年文学批评之中,掀起了新的批评高潮。余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的再批评,包括在新时期童话批评舞台上最为活跃的第五代儿童文学批评家以及新时期对童话批评展开的再批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以隐含的脉络展现于整个新时期童话批评中,属于童话批评的“学术史”范畴。二是论述了八十年代中期《儿童文学选刊》上组织的“现代童话创作漫谈”。这次漫谈是新时期一次大规模、集中的童话创作讨论,虽然是以漫谈的形式出现,但却是观念碰撞和思想交流的大讨论,不仅对当时出现的“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创作进行了批评研究、价值判断和引导指正,还对此后的“探索童话”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时期童话论文参考文献

[1].赵伟.新时期以来中国低幼童话中的游戏精神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王雅琴.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霞子.浅议新时期科学童话的发展和创新[C].科普创作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153期).2014

[4].霞子.浅议新时期科学童话的发展和创新[C].科普惠民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3

[5].冯源.新时期童话理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孔稚凤.善用“幼儿方式”,创造童话特有的美——试谈孙幼军新时期童话创作[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7].张安琪.新时期中国童话的译介与创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8].白亮.“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J].南方文坛.2008

[9].冯海.从“本位”到“交谈”——新时期童话创作观念的演变[J].中国儿童文化.2004

[10].徐晓芳.奇幻的想象深远的意蕴——新时期幼儿童话创作特征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标签:;  ;  ;  ;  

新时期童话论文-赵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