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居民储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储蓄,农民收入,城乡差距
农村居民储蓄论文文献综述
陈荟羽,王艺洁[1](2019)在《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如何提升农民储蓄,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而且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文章主要运用西方消费储蓄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如农村居民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研究表明,由于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储蓄存在正向关系,因此为提高农村居民储蓄,农民自身应主动利用自身条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国家应通过统筹城乡就业体系、城乡产业发展体系、城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章元,王驹飞,沈可[2](2019)在《预期寿命延长与农村居民储蓄率——基于CHIP2013农户样本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显着增长。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预期寿命的延长将给居民储蓄率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巨大差异,预期寿命的延长对城镇和农村储蓄率的影响方向不同: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城镇居民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的收入下降,但农民不面临退休以及退休后收入急剧下降的情况,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同时还会延长工作期,这些都会降低家庭储蓄率。我们基于CHIP2013的农户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县级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显着降低了农户的家庭储蓄率;第二,统计发现,农民60岁以后的劳动时间并不会急剧下降,甚至到了70岁,仍每年平均劳动4.55个月,相当于30—40岁劳动力年均劳动时间(8.83个月)的52%;第叁,预期寿命的延长显着改善了所有农民的健康水平。(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孙晓方[3](2017)在《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会经济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国家一系列便民惠农政策的颁布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我省农村居民储蓄的行为特征及变动规律也在发生转变。正因为如此,本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探究了我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的相关经济变量与农村居民人均储蓄的关系。之后,文章运用该模型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值与统计资料中的实际值进行比较,检验了模型的实用性。本文最后结合了前面的分析论证,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企业》期刊2017年12期)
张家俊,丁福兴[4](2017)在《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是农业大省,虽然其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生存型消费特征突出;其储蓄具有"选择性贫困"的特征,而且其储蓄结构已有改变。这些特征与农民现代化意识增强、消费惯性影响持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过低有密切关系,建议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转变消费观念的角度让农村居民有钱花、敢花钱、乐花钱。(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7年16期)
葛传路[5](2017)在《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不平等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曾经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出口疲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上升,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而消费与储蓄之间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国民较高的储蓄率是阻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但实际上居民储蓄率较高只是整体而言,它还存在着地区和个体的不平等。根据相关数据测算的居民储蓄基尼系数说明,居民储蓄率有高有低,差别较大。另外,影响储蓄高低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别导致政策的边际效应也有区别。所以,对居民的储蓄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要分析形成高低储蓄不平等的具体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改善居民储蓄状况,增加居民消费。目前,已有研究涉及到居民储蓄不平等的问题,但关于农村居民储蓄率不平等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梳理了收入、社会网络、人口因素、财富水平和社会保障等与储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变量并结合相关的储蓄理论,使用分位数回归、分位差异检验等计量方法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不平等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选取可以施加政策影响的因素,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不平等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家庭年收入、耕地面积、现金及存款、未成年孩子数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不平等产生显着负向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家庭规模、家庭的人情支出和医疗支出则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储蓄率不平等产生正向影响,会扩大农村居民储蓄率差距;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不平等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杨丽,陈超[6](2015)在《医疗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预防性储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升居民当前的消费水平。基于公共医疗支出降低预防性储蓄的视角,本文采用我国27个省份(北京和上海除外)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叁个维度展开研究,验证公共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公共支出对东、西和中部农民的消费倾向没有显着影响;医疗公共支出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有正向影响,对中部地区农民消费倾向有负向影响,而对西部农民消费倾向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5年09期)
刘雪岚[7](2015)在《江西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江西省2002年—2013年的11个市的农村居民面板数据,对江西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江西农村居民存在显着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农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及支出不确定性对他们当期的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不确定性越大,消费越少。而且农户在对当期消费做出选择时,消费习惯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5年26期)
赵甜甜[8](2015)在《咸阳市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发生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已是不可替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水平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储蓄。作为一个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对我国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储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平稳增长的居民储蓄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本来源,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过度的储蓄水平和高速的储蓄增长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动荡作用,使得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投资效率低下,使经济发展内在不平衡,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如此,则会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协调,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储蓄水平过高使得消费不足,消费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储蓄水平过高意味着消费率偏低,使得内需不足。在国家号召扩大内需,提升投资水平的如今,适当降低储蓄水平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咸阳市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陕西省重要的产粮基地,其经济发展对陕西省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在国内外已有文献大量阅读,整理相关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建立计量模型,以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咸阳市农村居民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耕地面积,家庭年收入、家庭对物价的敏感性、利率的敏感性以及家庭附近金融机构分布情况;从而为降低咸阳市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提高农村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市域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理论建议:第一,提高农村居民劳动技能及其人力资本:第二,加强农业补贴,提高农民收入;第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体系,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刘俐妤[9](2015)在《中国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增长模式属于投资型和出口型,内需匮乏问题凸显,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模式,探求新的突破口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具有深远影响。在消费函数形态中,资产价值变动与消费支出的关系,即资产的财富效应已成为各方研究重点。但现有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全国总体或者城镇地区,而忽略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且多以住房资产和股票资产作为财富效应的代表变量,而忽略了我国农村居民资产最主要持有的方式——银行储蓄资产,从而研究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变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本文旨在对我国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存在性及其作用大小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基于上述论断,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居民资产财富效应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研究方案,明晰行文思路,寻找可行方法,搭建研究框架。继而具体阐释了财富效应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梳理了财富效应的形成机理与传导机制,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我国居民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检验模型。随后,文章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的现实状况,变动特征和增长成因,并重点研究了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大小。本文利用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银行储蓄资产的全国和地区数据,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农村居民银行储蓄存款财富效应的总体状态和地区差异状况。时间序列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其消费最重要的原因,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显着为正但程度微弱;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也证实了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存在正的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因此,为促进我国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的有效发挥,文章提出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疏通农村居民金融投资渠道,切实加强省域间交流与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3-01)
张书平[10](2014)在《医疗保险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命周期假设,医疗保险可以减少一个家庭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减少这个家庭的预防性储蓄。我们使用CGSS2010的数据检验哑变量医疗保险对于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程度。即使在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很大程度地覆盖了全国的农村,依然有比较显着的回归结果。这说明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的普及程度仍然可以有效地降低储蓄率。结果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因此采取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期刊2014年09期)
农村居民储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显着增长。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预期寿命的延长将给居民储蓄率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巨大差异,预期寿命的延长对城镇和农村储蓄率的影响方向不同: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城镇居民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的收入下降,但农民不面临退休以及退休后收入急剧下降的情况,预期寿命的延长会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同时还会延长工作期,这些都会降低家庭储蓄率。我们基于CHIP2013的农户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县级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显着降低了农户的家庭储蓄率;第二,统计发现,农民60岁以后的劳动时间并不会急剧下降,甚至到了70岁,仍每年平均劳动4.55个月,相当于30—40岁劳动力年均劳动时间(8.83个月)的52%;第叁,预期寿命的延长显着改善了所有农民的健康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居民储蓄论文参考文献
[1].陈荟羽,王艺洁.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
[2].章元,王驹飞,沈可.预期寿命延长与农村居民储蓄率——基于CHIP2013农户样本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9
[3].孙晓方.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企业.2017
[4].张家俊,丁福兴.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特征研究[J].当代经济.2017
[5].葛传路.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不平等及成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杨丽,陈超.医疗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预防性储蓄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5
[7].刘雪岚.江西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J].新经济.2015
[8].赵甜甜.咸阳市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9].刘俐妤.中国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5
[10].张书平.医疗保险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J].辽宁经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