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标准切花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标准切花菊,侧枝,分枝,激素
标准切花菊论文文献综述
赵凤[1](2017)在《标准型切花菊侧枝调控技术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型切花菊生产需要大量人工进行侧芽侧蕾的抹除工作,而少侧枝标准型切花菊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可减少该环节工作,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但少侧枝标准型切花菊在繁育阶段也面临萌芽少、母本采穗率低等问题,在高温阶段尤其突出,增加了通过扦插的方式大量繁育种苗的难度。因此,本试验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和温度处理对'精の一世'田间和离体条件下侧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究生产上可行的促进少侧枝标准型切花菊侧枝萌发与生长的方法,为其推广种植奠定基础,并进一步研究其内源激素变化,初步探讨少侧枝标准型切花菊侧枝调控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摘心后喷施10 mg·L-1 KT有助于获得较高品质的‘精の一世’插穗,而喷施20 mg·L-16-BA获得的插穗产量最高,是对照的2.26倍。不同激素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各项指标多数没有显着影响,其中以100 mg·L-1 GA3对插穗生根效果最好,能提前1 d生根,其根长与根干重均有显着增加。20 mg·L-16-BA处理未见提高插穗品质,但能提高插穗产量,其中在Od喷施1次和0d、3d和6 d喷施3次,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分别是对照的3倍和4倍。与CK相比,喷施6-BA后,植株侧芽中内源激素发生显着变化,从而影响侧枝的生长。IAA和GA3可能与侧枝长度呈正相关。(2)较高的30 ℃/28 ℃的温度处理比20 ℃/18 ℃的较低温度处理能显着增加植株侧枝数目和长度,但是温度对侧枝数目的增加仅在摘心处理15 d内。植株摘心后,不同部位侧芽的萌发生长有显着的差异,植株侧枝的平均数目和平均长度均是上部>中部>下部。不同部位侧芽内源激素含量有差异,,IAA呈现下部最高,上部次之,中间最低,ZT和GA3随部位下降降低,ABA则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高温通过调控内源激素来控制分枝生长发育,IAA和GA3可能与侧枝长度呈正相关。(3)离体条件下,中部茎段侧芽萌发速度快于上部和下部,长枝率从上部至下部逐步提高。上部侧芽IAA和ABA含量均显着高于中、下部;中部ZT/IAA最高,下部次之,上部最低,中下部ZT/ABA、GA/ABA、IAA/ABA、ZT/IAA值均高于上部。外源NAA浓度的增加使侧芽萌发率和长枝率降低、侧芽的ZT含量显着下降、IAA含量显着上升,而GA和ABA含量没有显着变化,导致ZT/ABA和ZT/IAA显着降低。0.5和1.0mg·L-1处理的6-BA均促进了侧芽的萌发,但长枝率明显下降,侧芽的ZT含量显着升高,GA和IAA含量显着下降,导致ZT/ABA和ZT/IAA显着升高。高温引起侧芽中ZT和GA的含量极显着降低,ABA含量显着升高,使ZT/ABA、IAA/ABA、ZT/IAA以及(GA+IAA+ZT)/ABA显着降低,抑制侧芽萌发生长,而25℃侧芽正常萌发生长。(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史峰霖[2](2017)在《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收集评价与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 Ramat.)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与多头菊丰富的花色不同,长期以来我国标准型切花菊市场一直以黄、白色为主,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影响了我国切花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育颜色纯正、光泽鲜亮的粉、红、橙、紫、间色等彩色标准型切花菊极为迫切。本研究选用32个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筛选出17个对切花菊生育特性、观赏性影响较大的评价因子,构建了彩色标准型切花菊性状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筛选出9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切花菊F1代单株的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并对F1代切花菊的部分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单株。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专家意见并参考其它评价体系文献,筛选出17个影响彩色标准切花菊生育特性、观赏性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确定的评分标准对17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花径、花型、花色与亮度对切花菊综合性状影响较大,其权重值为0.128,其它评价因子影响相对较小。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32个切花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将32个切花菊品种划分为叁个等级:优等级品种10个,占31.25%;良等级品种21个,占65.63%;差等级品种1个,占3.13%。(2)进一步筛选出株高、茎粗、花枝鲜重、花梗长度、叶韧性等9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9个评价因子进行分析,构建切花菊F1代单株的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发现花径、花型、花色对切花菊的观赏性的影响较大,其权重值为0.212,株高和茎粗次之,其权重值为0.104。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574个切花菊F1代单株进行聚类分析,将574个F1代群体单株划分为叁个等级:优等级单株44个,占7.67%;良等级单株229个,占39.90%;差等级单株301个,占52.44%。筛选出44个优良单株,作为进一步的复选材料。(3)选用花型端正、瓣性高、颜色鲜亮的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对获得的F1代单株进行统计分析。共有6个杂交组合获得种子,'红日' × '南农衡春'的结实率最高,为7.79%;'顺发' × '南农嵩明'的结实率次之,为4.15%,其它3个组合的结实率都较低。通过统计F1代种子的发芽率发现,6个组合的杂交后代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差异。红色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遗传,当用粉色的'顺发'作为母本,黄色或白色植株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出现了母本所没有的颜色黄色和白色,这表明了黄色和白色具有较强的遗传力,没有明显的偏母性遗传。同时还发现,在每个杂交组合中,亲本的颜色均占有较高的比例,表现出较强的遗传优势。株高、茎粗、叶形指数、花径、舌状花数量的中亲优势率均为负值说明这5个性状在F1群体中的杂种优势具有显性遗传效应。(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何臻[3](2015)在《标准切花菊分枝特性评价及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切花菊作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也是我国鲜切花生产和出口的主要花卉,其中单头的标准切花菊是目前我国切花菊生产的主要类型。标准切花菊生产过程需要多次人工抹除侧枝侧蕾,操作费时费力,不仅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主蕾损伤,影响切花品质。因此,筛选和培育少侧枝侧蕾的标准切花菊品种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28个标准切花菊品种为对象,构建了标准切花菊分枝特性等级评价体系,并根据灰色关联度值将各品种进行排序,并分为五个等级;并利用评价体系对标准切花菊杂交F1代株系进行了筛选,为少侧枝侧蕾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同时对杂交亲本与F1代分枝特性进行了数量遗传分析,旨在为少侧枝侧蕾标准切花菊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侧枝、侧蕾、脚芽叁个方面的10个性状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发现,对标准切花菊分枝特性影响较大的分别为第二次除枝侧枝叶节数比(0.2143)、侧蕾数(0.1667)和第一次除枝侧枝叶节数比(0.1429),主侧蕾直径比和主侧蕾距的影响力次之,权重值所占比重较小的指标为第一次除枝侧枝长、第二次除枝侧枝长、脚芽数、脚芽率和脚芽长。在此基础上将28个标准切花菊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值进行排序,并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一、二个等级有6个品种,具有分枝性弱,侧枝侧蕾极少的特性,适宜作为少侧枝侧蕾标准切花菊品种进行推广应用或用于少侧枝侧蕾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2、采用标准切花菊品种'优香'与'神马'的95个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利用以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为基础建立的标准切花菊株系分枝特性评价体系,通过95个株系及其亲本的加权灰色关联度值次序,将其分为五个等级,第一个等级2个株系,表现出分枝性弱,侧枝侧蕾极少的特性,第二个等级16个株系,可作为少侧枝侧蕾标准切花菊新品种的备选材料,供进一步评价筛选。3、本试验选择侧枝、侧蕾性状差异较大的标准切花菊品种'优香'(母本)和'神马'(父本)为亲本杂交获得F1代,调查分析F1代侧枝长、侧枝数、侧枝叶节数比、主侧蕾直径比、侧蕾数、主侧蕾距等6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检测其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F1群体6个侧枝、侧蕾性状变异系数为23.78%-50.65%;且中亲优势值均达极显着水平,中亲优势率分别为 19.13%、-53.74%、-42.31%、8.54%、-16.90%和 31.28%。混合遗传分析表明,侧枝长、侧枝叶节数比、主侧蕾直径比和侧蕾数符合B-1模型,由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的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07%、96.72%、64.38%、53.07%;侧枝数符合B-2模型,由表现为加性-显性的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38%;主侧蕾距符合A-0模型,无主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春杰,张红刚,姚进明,刘克信[4](2014)在《切花菊设施生产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北京地区切花菊生产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切花菊设施生产技术规程》、《花卉产品等级切花菊》及企业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定背景、实施及标准建设过程进行简要分析,以北京地区切花菊生产企业标准化工作实际为案例,分析并总结出北京市切花菊设施生产企业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制定方法与经验,特别提出了针对专门从事切花菊生产企业的标准培训工作方法与建议,将为北京及周边地区切花菊生产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9-25)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5](2010)在《江苏省地方标准 切花菊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标准规定了切花菊种苗生产的基地建设、采穗母株的定植与管理、苗床建设、基质准备、采穗、扦插与苗床管理、插穗与种苗冷藏等。适用于江苏地区范围内切花菊种苗的生产。 选择通风、向阳、排水良好、无污染源、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块,地下水位宜低于土表50(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0-09-28)
崔再兴,孙文松[6](2010)在《符合出口标准的切花菊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开始,以切花菊"神马"、"优香"为研究对象,对育苗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水肥调控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及周年生产技术等单项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筛选出了最优综合栽培技术方案,使单茬切花菊生产时间从原来的120~130 d,缩短至90~100 d。温室切花菊生产由每年2.5茬提高到每年3茬。(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李文文[7](2010)在《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外观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和氮素是外观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为定量研究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秋菊品种‘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Jinba')为试验材料,于2006年8月-2008年7月在北京(39°39'N,116°37'E)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不同定植期和不同水氮处理的栽培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以单株吸收的光温指标(Plant based photo-thermal index, PTI)为预测指标,定量分析了水分和氮素对标准切花菊株高、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梗长度的动态的影响,建立了水氮耦合对标准切花菊株高、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梗长度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与建模数据相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单株吸收的光温指标为尺度,以基质水势为基质水分指标,合理量化了水分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外观品质的影响,建立了水分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预测模型,并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预测结果较好,株高、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梗长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0.92、0.92和0.90,相对回归估计标准误(rRMSE)分别为0.15、0.13、0.12和0.11。(2)以单株吸收的光温指标为尺度,以叶片累积氮含量为氮素的营养指标,合理量化了氮素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外观品质的影响,建立了氮素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预测模型,并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预测结果较好,株高、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梗长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0.95、0.93和0.88,相对回归估计标准误(rRMSE)分别为0.14、0.10、0.11和0.10。(3)以单株吸收的光温指标为尺度,以基质水势为基质水分指标,叶片累积氮含量为氮素的营养指标,合理量化了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外观品质的影响,建立了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预测模型,并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预测结果较好,株高、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梗长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0.88、0.84和0.82,相对回归估计标准误(rRMSE)分别为0.19、0.17、0.17和0.14。(4)本研究确定的水氮耦合效应对株高、叶片数、花头直径和花梗长度生长速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9127、1.0614、1.0759和1.1213,对定植到冠层封行累积的光温指标和定植到现蕾累积的光温指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9757和0.8917。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水分管理的临界水势为-20kPa,氮素管理的临界叶片累积氮含量为1.70g m-2,可以作为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生产中的水氮管理指标。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根据定植日期、定植密度、定植时的株高、叶片数以及温室内冠层上方1.5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温度信息动态预测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的外观品质指标。模型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和便用性强,可以为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独本切花菊的水氮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杨再强,戴剑锋,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8](2008)在《单位面积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切花菊不同品种、不同单株主杆数、不同定植密度和不同定植日期的试验,定量分析了单位面积杆数对标准切花菊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规律和各外观品质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冠层吸收的生理辐热积为指标的可定量预测单位面积不同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随单位面积杆数的增加,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其植株的平均株高、茎粗、出叶数、花径均降低.所建模型对多杆栽培和不同密度单杆栽培的标准切花菊单杆地上部分鲜质量、株高、茎粗、出叶数、花径和单位面积出花枝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0.96、0.94、0.91、0.81和0.97,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16.1%、10.1%、12.8%、13.4%、15.9%和16.1%,模型模拟精度较高.该模型可为温室标准切花菊栽培密度和栽培杆数的优化以及品质的光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再强,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李向茂[9](2007)在《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个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方法】根据光温对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出叶和展叶速率的影响,通过不同定植期和不同品种的试验,以综合考虑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日长的生理辐热积为预测指标,建立了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模型对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较高,预测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4和0.75。基于生理辐热积的预测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比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分别提高了48.2%和84.6%。【结论】本研究的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模型参数少,机理性强,可以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长和外观品质的预测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11期)
杨再强,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李向茂[10](2007)在《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是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外观品质形成的基础。本研究建立一个预测温室标准切花菊各器官干重和植株地上部分鲜重的模型,为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调控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根据光温对菊花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定植期和不同品种的试验,建立以生理辐热积(Physiological 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PTEP)为尺度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模型对温室标准切花菊的植株总干重、叶干重、茎干重、花干重和单株地上部分鲜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间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7、0.97、0.97、0.83、0.99;67.5g·m-2、22.4g·m-2、28.2g·m-2、15.4g·m-2、3.73g/株。本模型对菊花植株干物质生产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基于光合作用驱动的生长模型(R2和RMSE分别为0.82和274.68g·m-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干物质生产和各个器官的干重,模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产中的光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标准切花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 Ramat.)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与多头菊丰富的花色不同,长期以来我国标准型切花菊市场一直以黄、白色为主,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影响了我国切花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育颜色纯正、光泽鲜亮的粉、红、橙、紫、间色等彩色标准型切花菊极为迫切。本研究选用32个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筛选出17个对切花菊生育特性、观赏性影响较大的评价因子,构建了彩色标准型切花菊性状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筛选出9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切花菊F1代单株的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并对F1代切花菊的部分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单株。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专家意见并参考其它评价体系文献,筛选出17个影响彩色标准切花菊生育特性、观赏性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确定的评分标准对17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花径、花型、花色与亮度对切花菊综合性状影响较大,其权重值为0.128,其它评价因子影响相对较小。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32个切花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将32个切花菊品种划分为叁个等级:优等级品种10个,占31.25%;良等级品种21个,占65.63%;差等级品种1个,占3.13%。(2)进一步筛选出株高、茎粗、花枝鲜重、花梗长度、叶韧性等9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9个评价因子进行分析,构建切花菊F1代单株的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发现花径、花型、花色对切花菊的观赏性的影响较大,其权重值为0.212,株高和茎粗次之,其权重值为0.104。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574个切花菊F1代单株进行聚类分析,将574个F1代群体单株划分为叁个等级:优等级单株44个,占7.67%;良等级单株229个,占39.90%;差等级单株301个,占52.44%。筛选出44个优良单株,作为进一步的复选材料。(3)选用花型端正、瓣性高、颜色鲜亮的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对获得的F1代单株进行统计分析。共有6个杂交组合获得种子,'红日' × '南农衡春'的结实率最高,为7.79%;'顺发' × '南农嵩明'的结实率次之,为4.15%,其它3个组合的结实率都较低。通过统计F1代种子的发芽率发现,6个组合的杂交后代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差异。红色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遗传,当用粉色的'顺发'作为母本,黄色或白色植株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出现了母本所没有的颜色黄色和白色,这表明了黄色和白色具有较强的遗传力,没有明显的偏母性遗传。同时还发现,在每个杂交组合中,亲本的颜色均占有较高的比例,表现出较强的遗传优势。株高、茎粗、叶形指数、花径、舌状花数量的中亲优势率均为负值说明这5个性状在F1群体中的杂种优势具有显性遗传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标准切花菊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凤.标准型切花菊侧枝调控技术及其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史峰霖.彩色标准型切花菊品种收集评价与选育[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何臻.标准切花菊分枝特性评价及其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李春杰,张红刚,姚进明,刘克信.切花菊设施生产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与实践[C].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4
[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省地方标准切花菊种苗生产技术规程[N].中国花卉报.2010
[6].崔再兴,孙文松.符合出口标准的切花菊关键栽培技术集成[J].辽宁农业科学.2010
[7].李文文.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外观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D].南京农业大学.2010
[8].杨再强,戴剑锋,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单位面积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8
[9].杨再强,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李向茂.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
[10].杨再强,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李向茂.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J].中国农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