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发现:以省域为单位的小而全的重复布局和建设是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的突出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在不同产业上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但是区域内各省市总体上还未能做到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分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本文分析该地区各省市在第二产业内不同产业门类上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研究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分工与整合问题,目的在于为破除行政区域条块分割,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整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做出参考。在研究中,本文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首先运用相似系数比较各省市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给出该地区产业分工的概况,然后分别用区位商和集聚指数对长江上游四省市二次产业分工状况做静态和动态分析。笔者运用区位商和集聚指数计算各省各产业比较优势,并据此逐省份逐行业说明产业分工状况。在分析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本文对产业整合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产业整合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各省市不同产业相对长江上游地区和相对全国两个范围计算区位商和集聚指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系统分类,综合考虑各省不同产业比较优势情况,对产业分工状况做出分析。在讨论四省市产业整合时,根据各省在不同产业上比较优势的不同,把各产业分为“一省独优型”、“省际均衡型”和“省际非均衡型”。本文的研究将长江上游作为一个整体重新进行第二产业的分工与布局:公共产品的供应业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依附性强的产业,在四省市共同合理布局发展;“一省独优型”的产业,继续在该省市发展壮大;“省际均衡型”的产业,相对整合在两个或三个省市布局发展;“省际非均衡型”的加工制造业,则在长江上游范围内进行战略整合,促其向一至二省市集群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理论和现实意义1.1.1 问题的提出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1.2 长江上游地区的界定1.3 本文研究方法1.4 本文结构安排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1.5.2 区域分工研究综述1.5.3 区域产业整合研究综述第2章 长江上游地区区域产业分工与整合的理论基础2.1 区域分工理论2.1.1 区域分工理论介绍2.1.2 区域分工的效应2.2 产业整合理论2.2.1 产业整合的效应2.2.2 产业整合的多层性2.2.3 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2.3 区域分工与整合相关理论简评第3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整合的国内外实践3.1 田纳西河沿河区域分工整合3.1.1 田纳西河流域概况3.1.2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3.1.3 田纳西河流域区域分工整合简评3.2 波士华地区区域分工整合3.2.1 波士华地区概况3.2.2 波士华地区各城市分工3.2.3 波士华地区区域分工整合简评3.3 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整合3.3.1 长三角地区概况3.3.2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分工3.3.3 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整合存在的问题3.3.4 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整合简评3.4 京津冀地区区域分工整合3.4.1 京津冀地区概况3.4.2 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分工3.4.3 京津冀地区区域分工整合简评第4章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实基础4.1 长江上游地区区位及自然地理概况4.2 长江上游地区的矿产资源情况4.2.1 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概况4.2.2 重庆矿产资源情况4.2.3 四川矿产资源情况4.2.4 贵州矿产资源情况4.2.5 云南矿产资源情况4.3 长江上游地区能源资源情况4.3.1 长江上游地区能源资源概况4.3.2 重庆能源资源情况4.3.3 四川能源资源情况4.3.4 贵州能源资源情况4.3.5 云南能源资源情况4.4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4.4.1 第一阶段:工业现代化起步发展阶段(1937 年—1949 年)4.4.2 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阶段(1949 年—1978 年)4.4.3 第三阶段:调整与全面开发阶段(1978 年以后)4.4.4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发展阶段简评4.5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特点4.5.1 自然资源与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相互依存4.5.2 国防军事工业基础雄厚4.5.3 区内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第5章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第二产业分工的定量分析5.1 模型的选择5.2 模型的说明5.2.1 宏观指标——相似系数5.2.2 静态指标——区位商5.2.3 动态指标——集聚指数5.3 区域优势产业的量化分析5.3.1 产业类别的划分和选取5.3.2 模型中基数的选择5.3.3 本文的测度方法及据此所作分类5.4 长江上游各省市产业分工状况量化分析5.4.1 重庆市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5.4.2 四川省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5.4.3 贵州省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5.4.4 云南省工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5.4.5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分工的基本状况总结第6章 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整合的具体构想6.1 本章结构及分析依据说明6.2 按产业类别分长江上游各省市第二产业比较优势地位6.3 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整合原则和目标6.3.1 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整合原则6.3.2 长江上游四省市第二产业整合目标6.4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非地域依赖性制造业分工类型6.4.1 一省独优型6.4.2 省际均衡型6.4.3 省际非均衡型6.5 长江上游地区各产业整合类型中四省市合作关系6.5.1 一省独优型产业内各省市合作关系6.5.2 省际均衡型产业内各省市合作关系6.5.3 省际非均衡型产业内各省市合作关系第7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分工的障碍及对策建议7.1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产业整合的主要障碍7.1.1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7.1.2 地区分割严重及地方壁垒森严7.1.3 市场化程度低7.1.4 产业集群及产业链不完善7.1.5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7.1.6 区域创新能力不足7.2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产业整合的对策建议7.2.1 组建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机构7.2.2 加强区域财政政策协调7.2.3 加强区域金融政策协调7.2.4 政府直接经济利益驱动7.2.5 强力行政手段干预7.2.6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7.2.7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7.2.8 加强产学研的地区间合作7.2.9 强化产业分工与整合的微观机制7.2.10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7.2.11 参与更高级别区域产业整合结论研究结论本文创新本文的不足及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参考文献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节选附录C 论文原始数据汇总附录D 详细摘要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长江上游地区论文; 产业分工论文; 产业整合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