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T-CT技术的循经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

基于PET-CT技术的循经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以偏头痛为疾病载体,观察循经取穴对发作期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索循经取穴针刺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为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的40例急性期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4组,少阳经特定穴组(A组,又称本经特定穴组,选取风池、外关、阳陵泉),阳明经特定穴组(B组,又称他经特定穴组,选取头维、偏历、足三里),少阳经非特定穴组(C组,又称本经非特定穴组,选取颅息、三阳络、膝阳关)和偏头痛患者对照组(D组,不接受针刺治疗),每组10例。本经特定穴组、特经特定穴组和本经非特定穴组患者接受一次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组不接受针刺治疗。对受试者针刺前后的头痛强度分级和VAS评分进行评估,观察不同取穴针刺对发作期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效应。同时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技术为研究手段,应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通过对比三个针刺组针刺后的脑葡萄糖代谢与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差异的不同,探讨循经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结果:1、四组偏头痛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扫描前血糖、头痛发作时长、扫描前头痛强度分级和VAS评分等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不同针刺方法对发作期偏头痛患者的及时镇痛效应评估,结果显示:①三个针刺组(A、B、C组)针刺后头痛强度分级分别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偏头痛对照组PET-CT扫描前后头痛强度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刺治疗后,A组的头痛强度分级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C组头痛强度分级显著低于D组(P<0.05),B组和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针刺治疗后,各组头痛强度改善分值表现为A组>B、C组>D组, A组显著优于B、C、D三组(P<0.05),B组和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和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个针刺组(A、B、C组)针刺后VAS评分分别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偏头痛对照组PET-CT扫描后VAS评分较扫描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针刺治疗后,VAS评分有A组<C组<B组<D组的趋势,且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和D组(P<0.05),A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经针刺治疗后,各组VAS改善分值表现为A组>C组>B组>D组,其中A组显著优于其他三组(B、C、D组)(P<0.05),B组和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和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①本经特定穴组针刺后与偏头痛患者相比颞中回(BA 17)、脑岛(BA 13)、额中回(BA 9,10)、楔前叶(BA31,39)、前扣带回(BA32)、中扣带回(BA31)和后扣带回(BA23,31)葡萄糖代谢增高;海马、旁海马、梭状回(BA 18,19)、中央后回(BA2)、小脑葡萄糖代谢降低;②本经非特定穴组针刺后与偏头痛患者相比额中回(BA6,11)、中央后回(BA7)、楔前叶(BA7)、中扣带回(BA32)、旁海马(BA34,35)和小脑葡萄糖代谢增高;额中回(BA21)葡萄糖代谢降低;③他经特定穴组针刺后与偏头痛患者相比颞中回(BA21)、中扣带回(BA31)葡萄糖代谢增高;梭状回(BA18,19)、小脑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1、不同取穴针刺方法对发作期偏头痛患者均有即时镇痛效应,且表现出循经特定穴取穴>循经非特定穴取穴>他经取穴的趋势;2、循经取穴与循经非特定穴、循经特定穴与他经取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循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尤其是对前扣带回、脑岛、海马、旁海马等与疼痛相关脑区的影响更为明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取穴的基本原则
  • 2.偏头痛是研究循经取穴科学内涵的良好载体
  • 3.以疾病为载体,通过观察大脑功能的改变,是研究循经取穴中枢 机制的崭新思路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1.1 受试者来源
  • 1.1.2 偏头痛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研究中止标准
  • 1.2 研究设备及材料
  • 1.2.1 仪器设备
  • 1.2.2 试验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流程图
  • 1.3.2 样本量
  • 1.3.3 随机方法
  • 1.3.4 对照设计
  • 1.3.5 盲法设计及实施
  • 1.3.6 治疗方案
  • 1.3.6.1 分组及处理
  • 1.3.6.2 穴位定位与操作
  • 1.3.6.3 针刺标准操作程序
  • 1.3.7 偏头痛患者基线PET-CT扫描方案
  • 1.3.7.1 PET-CT扫描地点
  • 1.3.7.2 扫描前准备
  • 1.3.7.3 PET-CT扫描方法
  • 1.3.7.4 PET-CT扫描流程图
  • 1.3.8 偏头痛患者针刺后PET-CT扫描方案
  • 1.3.8.1 PET-CT扫描地点
  • 1.3.8.2 扫描前准备
  • 1.3.8.3 PET-CT扫描方法
  • 1.3.8.4 PET-CT扫描流程图
  • 1.3.9 观察指标
  • 1.3.9.1 一般情况
  • 1.3.9.2 疗效评价指标
  • 1.3.9.3 不同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响应特征
  • 1.3.10 质量控制
  • 1.3.10.1 研究对象
  • 1.3.10.2 针刺操作
  • 1.3.10.3 PET-CT扫描
  • 1.3.11 统计分析
  • 1.3.11.1 基线分析
  • 1.3.11.2 疗效指标分析
  • 1.3.11.3 PET-CT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分析
  • 2.1.1 一般情况基线分析
  • 2.1.2 病情资料基线分析
  • 2.2. 即时镇痛效应指标
  • 2.2.1 头痛强度分级及其改善值
  • 2.2.2 VAS评分及其改善值
  • 2.3 不同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 2.3.1 本经特定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2.3.1.1 本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区域
  • 2.3.1.2 本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降低的区域
  • 2.3.2 他经特定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2.3.2.1 他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区域
  • 2.3.2.2 他经特定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降低的区域
  • 2.3.3 本经非特定穴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2.3.3.1 本经非特定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区域
  • 2.3.3.2 本经非特定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降低的区域
  • 2.3.4 不同取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活动影响的比较
  • 2.3.4.1 不同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增高区域的比较
  • 2.3.4.2 不同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脑葡萄糖代谢降低区域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关于取穴方法的分析
  • 3.1.1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
  • 3.1.2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以取特定穴为主
  • 3.1.3 循经取不同穴位的疗效差异有待深入研究
  • 3.2 关于研究载体的选择
  • 3.2.1 偏头痛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
  • 3.2.2 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是最常用的取穴方法
  • 3.2.3 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3.3 PET-CT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有效手段
  • 3.3.1 脑功能成像技术提供了直观可视手段
  • 3.3.2 目前常用的脑功能成像技术
  • 3.3.2.1 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
  • 3.3.2.2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
  • 3.3.2.3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
  • 3.3.2.4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
  • 3.3.2.5 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技术
  • 3.3.3 选择PET-CT的原因分析
  • 3.3.3.1 对PET-CT的认识
  • 3.3.3.2 PET-CT优势分析
  • 3.4 本研究设计方案分析
  • 3.4.1 疾病亚型的选择
  • 3.4.2 偏头痛发作期的选择
  • 3.4.3 选择左侧少阳经循行部位的原因
  • 3.4.4 疗效指标的选择
  • 3.4.5 偏头痛患者作为基线组的原因
  • 3.4.6 治疗方案确定
  • 3.4.6.1 治疗组选穴的依据
  • 3.4.6.2 电针仪的使用
  • 3.4.7 PET-CT试验方案的确定
  • 3.5 不同针刺方法即时镇痛效应分析
  • 3.5.1 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的疗效差异
  • 3.5.2 少阳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疗效差异
  • 3.5.3 不同取穴针刺方法治疗偏头痛的效应分析
  • 3.6 循经取穴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临床分期的效果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8)
    • [2].探讨PET-CT对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2)
    • [3].探讨PET-CT对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7)
    • [4].PET-CT检查的放射防护[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06)
    • [5].PET-CT显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S1)
    • [6].PET-CT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断价值及文献复习[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01)
    • [7].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临床分期的价值研究[J]. 青岛医药卫生 2016(05)
    • [8].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J]. 健康之路 2017(07)
    • [9].肺癌患者应用PET-CT定位靶区勾画的探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5)
    • [10].PET-CT术前检测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对照分析[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05)
    • [11].PET-CT定位下调强放疗同步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08)
    • [12].PET-CT显像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 江苏医药 2014(08)
    • [13].PET-CT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中的应用[J].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8)
    • [14].PET-CT注射护士受照剂量研究[J]. 医学信息 2010(05)
    • [15].PET-CT在复发性结肠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01)
    • [16].PET-CT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09(11)
    • [17].石家庄市某医院PET-CT诊断及~(131)I治疗放射防护评价[J]. 职业与健康 2017(02)
    • [18].PET-CT在鼻咽癌假阳性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31)
    • [19].PET-CT图像融合在生物靶区定义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20)
    • [20].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淋巴瘤样肉芽肿病1例PET-CT特点及临床表现病例分析[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03)
    • [21].PET-CT在乳腺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价值[J]. 癌症进展 2011(03)
    • [22].PET-CT标准摄取值预测Ⅰa期实质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价值[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02)
    • [23].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诊断老年迟发性癫痫的临床分析[J]. 电子制作 2016(16)
    • [24].静脉留置针在PET-CT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5(16)
    • [25].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PET-CT影像学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06)
    • [26].PET-CT图像配准的预处理研究[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3(05)
    • [27].卵巢恶性肿瘤PET-CT检查58例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10)
    • [28].PET-CT对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01)
    • [29].某医院回旋加速器、PET-CT建设项目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02)
    • [30].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应用价值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12)

    标签:;  ;  ;  ;  ;  

    基于PET-CT技术的循经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