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

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在语序研究的背景下,综合运用词义分析、视点结构、事件结构和话语分析等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从严格配对的自然真实语料出发,以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结构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现代汉语中围绕动词而形成的“形+动”和“动+形”这两种语序的制约机制。我们认为,对于既能充当状语也能充当补语的形容词而言,进入状位还是补位不是随机的,状位与补位的对立制约着形容词的入位,并制约着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结构的语序变化。这种制约机制直接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立性特征,即[+方式]与[+结果]的对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对立、[+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对立、[+描写性]与[+评议性]的对立。这四组对立特征共同构成制约形容词状补入位的语序选择机制。在制约形容词状补入位的机制中,四组对立特征之间并非互相割裂,而是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状位的[+方式]、[+过程性]、[+具体性]与[+描写性]四组特征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而补位的[+结果]特征与[+结果性]、[+抽象性]、[+评议性]之间也是内在统一的。这四组对立特征的内在一致性展示了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结构在词汇、短语、语篇与话语功能这四个层面的一致性。另外,“方式”与“结果”之间的可转化关系是形容词在状位和补位之间可以换位的前提和根本驱动机制。方式往往会对动作行为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转化为动作行为的结果。同时,对结果的预期又会对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方式”与“结果”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使形容词可以在状位与补位之间进行有条件的换位。最后,在挖掘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语序选择多因素观”,即汉语语序的变化并非是由某个因素独立决定,而是受多层面因素共同制约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题旨及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结构的界定
  • 1.3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可换位语序问题研究综述
  • 2.1 语序问题宏观研究
  • 2.2 可换位语序问题研究
  • 2.3 状补可换位问题研究
  • 2.4 形容词状补可换位问题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状补句位意义的基本对立与语序选择
  • 3.1 形容词状位与补位的句位意义:[+方式]与[+结果]
  • 3.2 入位形容词的语义分类
  • 3.3 各类形容词与状语和补语的对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对立与语序选择
  • 4.1 状位的[+过程性]与补位的[+结果性]
  • 4.2 [+现实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对立
  • 4.3 [+虚拟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对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对立与语序选择
  • 5.1 状位的[+具体性]与补位的[+抽象性]
  • 5.2 [+具体性]与[+抽象性]对立的句法表现
  • 5.3 事件具体度等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描写性与评议性的对立与语序选择
  • 6.1 状位的[+描写性]与补位的[+评议性]
  • 6.2 从信息结构看[+描写性]与[+评议性]的对立
  • 6.3 从事件链看[+描写性]与[+评议性]的对立
  • 6.4 述补结构的评议性标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的几点思考
  • 7.1 句位意义是制约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的根本原因
  • 7.2 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受制于多层面的对立因素
  • 7.3 制约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的多层面因素具有内在一致性
  • 7.4 形容词状补可换位机制来自不同的驱动力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文的基本工作
  • 8.2 本文的基本结论
  • 8.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8.4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任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状补可换位结构中的形容词及其义项与动词搭配表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功能研究述评[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能性述补结构“V不起”和“V不得”探析[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3].析述补结构中“得”字的使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4].和确定黏合式述补结构语法地位相关的几个形态学问题[J]. 语文研究 2015(04)
    • [5].中级中亚留学生粘合式述补结构偏误分析[J]. 语文学刊 2011(06)
    • [6].“得”字句中感受意的英译研究[J]. 翻译论坛 2017(01)
    • [7].长治方言的能性述补结构[J]. 晋中学院学报 2017(01)
    • [8].论“不”在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式语法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J]. 安康学院学报 2015(04)
    • [9].语篇对状中/述补结构选用的制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02)
    • [10].试论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正反问类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0)
    • [11].岩帅佤语述补结构的时间范畴[J]. 民族翻译 2015(01)
    • [12].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句法语义考察[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3].略论《歧路灯》中的能性述补结构[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 [14].“V到C”与“V得C”的多角度比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2)
    • [15].可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了”的语义分析[J]. 东方语言学 2010(02)
    • [16].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述补结构试析[J]. 语言科学 2013(06)
    • [17].哈尼语和汉语述补结构比较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 2019(05)
    • [18].《歧路灯》中“得”字之考察及述补结构中“得”词性的判定[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07)
    • [19].遵义方言“V得/不成”能性述补结构语义探讨[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20].浅析“V得C”与“V个C”[J]. 北方文学 2018(09)
    • [21].哈尼语的述补结构[J]. 民族语文 2011(01)
    • [22].“V得C”与“V个C”的多角度比较[J].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1)
    • [23].新兴主观极量表达的补位强势现象分析[J]. 语言研究集刊 2019(02)
    • [24].以V2P为目的短语的述补结构的分类[J]. 学语文 2014(03)
    • [25].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的形成[J]. 中州学刊 2009(03)
    • [26].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句法语义研究述评[J]. 殷都学刊 2019(01)
    • [27].论“V+P+Np”中介词的虚化[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10)
    • [28].论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扩展[J]. 北方文学 2018(05)
    • [29].“得”、“到”、“个”的标记化及动因机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30].也谈《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差异[J]. 古汉语研究 2020(03)

    标签:;  ;  ;  ;  

    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