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探讨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探讨

深圳金地研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区域自然、文化背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景观设计;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自然背景;岭南园林

1、引言

“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之结合,乃是人类文化发展至广至大的载体,离开前者,无以言后者。”景观营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体现着一种精神,呈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存在状态。一种景观风格的产生和其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如人文环境、地域自然环境等因素。区域自然、文化与景观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为世人展现了一幕幕举世无双的景象。

2、相关知识理论阐述

2.1景观设计和区域自然与文化背景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而景观设计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区域因为其所处的环境有不同的地理、历史及现实情况,形成了各异的自然与文化背景。

2.2景观设计和区域自然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景观设计和区域自然与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是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景观设计将区域的特质铭刻于其中,那些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伟大作品就会成为地区的标志,它们在一个连续的传统中积淀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回忆,成为地区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在当今世界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以美化人类栖居环境为目的,而是融合了技术、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复杂统一体。景观设计为区域自然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并在设计创作实践中将区域自然与文化延续和弘扬。景观设计师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创作空间,当然也肩负着对区域自然与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责任——“扬弃地继承传统,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真实意义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2.3余荫山房所处岭南地区的文化和自然背景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而成,位于岭南地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她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中小型宅园的典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广义的五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西起广西西北,经湖南、江西南部至广东省北部)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位于欧亞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五岭为重要的地理分界,岭北冬季寒冷,岭南气候终年温暖,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岭南庭园的分布主要在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等经济富裕,且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如广州、潮汕、泉州和福州等地。

古代的岭南曾经是一个极度落后的地区,素来被称为“南蛮昏瘴”之地。但是,经过历史上几次中原民众的南迁和各朝代中央官员、被贬官吏的南下,逐步改变了岭南地区科技文化落后的局面,使中原汉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主流。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但是,由于五岭的阻隔,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缘故,使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相对脆弱,所以岭南某些原生文化元素没有被强势的中原文化所消解,并且岭南海上交通发达,接触了来自海外的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形成了“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也造就了岭南人理性、务实、达观的个性。

3、余荫山房的区域自然与文化背景分析

3.1历史沿革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园门题“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去深”,为岭南园林第一联,表明不求园广,但求福荫之意;又因这座园林地处偏僻的岗地之下,则有园名“余荫山房”。她是广东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1922年,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面更立一园,名瑜园,俗称小姐楼,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互相起到了辅弼作用。2006年,其西北面开展扩建工程,建成了文昌苑景区。此后,余荫山房便包括两大景区,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即清代宅园和瑜园组成的旧园区,二是新扩建的文昌苑景区。

图1余荫山房鸟瞰图,橙色实线圈内部分为旧景区,其余为新景区

3.2布局空间通俗务实的特征与明快入俗的风格

余荫山房新旧两个景区保持一致的岭南造园风格,但旧园区紧凑精细,新景区开阔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总体上来看,这恰是一收一放、一抑一扬的布局手法使两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几何形构图的形式语言营造出简洁明快、温馨宜人的庭院空间,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生活环境,体现出岭南古典园林一种入情、入世、入俗的务实品格,折射出岭南人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生活的物质享受与享乐的情怀,反映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旧园区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规矩务实的艺术特色著称,以“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姿态,被后人誉为岭南古典园林小型宅园的代表作。作为岭南园林的瑰丽明珠,她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园区景物和建筑呈“十”字状也是“田”字状布局,其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文昌苑景区,属于余荫山房扩建工程,是以中华文昌为主线条,继承岭南传统造园技法,传承山房文物保护区的岭南建筑风格,造就“荫翳生凉,水殿风来,柳影樨香,时盈客袖”的园林环境。景区一部分呈“回”字型布局,建筑和景物围绕中心池水而置,花木峥嵘,绿郁葱葱,体现“钟灵毓秀”的意境;另一部分由后花园、灵龟池和大广场组成,为游客提供一个较为宽趟的活动场所。

3.3建筑空间兼容并蓄的内涵与灵活创新的表现形式

岭南地处沿海,从汉唐时期开始便成为沟通中外关系的重要门户,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代代延续,造就了多元、变化的岭南文化;炎热潮湿的自然气候造就了岭南建筑通透开趟的空间;而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于岭南近代的园林得到鲜明的表现。在保持中国传统园林基本特征、博采岭南传统民居丰富多姿的形式的基础上,余荫山房大胆地将外来的建筑手法运用到建筑装修与装饰上,形成中西结合的建筑空间。

旧园区主要包括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等建筑,它们拥有岭南庭园建筑的风格特征,如常利用设置天井、庭园、长窗等的方法来解决采光、通风和散热的问题。园区内多为一层建筑,旧时用于居住,目前作为全国重点保護文物,用于观赏和学习。建筑追求细部多样化,屋顶多采用歇山顶,室内装饰渗入西洋文化,如小姐楼的花纹地砖、卧瓢庐色彩斑斓的满州窗和时尚的百叶窗。景点浣红跨绿桥廊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深柳堂将山墙一面做正面,也是园区耐人寻味的独到之处。

文昌苑景区主要包括文昌飞阁、撷秀堂、闲趣亭等建筑,它们继承了旧园区的岭南园林建筑的风格,又与其有所不同。景区内拥有为数不少二层或二层以上建筑比旧园区多,屋顶也相对较多地使用飞檐,室内装饰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商业需求,满足服务游客、名家画展览、品茶休闲等功能。

3.4叠石理水空间通达中庸的文化底蕴与灵动洒脱的意境

岭南园林是传达与展示岭南文化的形式符号,造园者通过园林表达对岭南文化的理解与阐释,从而创造出岭南独有的园林意境。岭南通达中庸的文化,高温湿润的自然环境、有限制的布局空间和建筑环境,使余荫山房结合植物而制的叠石理水空间拥有体量虽不大却精练简洁、自由随意、灵动洒脱的意境。

旧园区叠石得体巧妙为散置式布局,主景是玲珑水榭西北面的“鹰山”英石石山,其布置与浣江跨绿梳廊、曲廊、景树、孔雀亭、景石、花池、玉堂春形成八面不同视觉感受的框景效果,同时,石山的造型纹理取势、肌理效果都注重与水榭门窗图案的大小疏密协调关系,以求取得连续的视线,且其起到的绝妙虚掩作用增添了不少游览的情趣;其他位置的假山也是韵味十足。

旧园区水景主要是一泓方池,浣红跨绿廊桥跨两池而飞架,将水景分为东西了两个部分。西面建筑物如深柳堂和临池别馆均绕池而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布局,属于聚合式理水。北侧的邬公祠前、瑜园园内均有一聚合式方池,隔水相映成趣。而东面水池则属于环状式理水,八角形水池围绕着玲珑水榭。还往东引出一条小流,孔雀笼跨水而设,源头隐约,属于“隐其源”的理水手法,池水与园外水乡河道相通。

文昌苑景区内景点挂榜青山也是使用英石竖向堆成峰峦,它继承旧园区的假山风格,借鉴自然高山流水的形态,又给游客向上探险的机会,假山顶上是俯瞰整个景区的最佳观景点,但有一定的商人气息;后花园的小假山叠石层次丰富,也别有一番风味。文昌苑景区水域面积较大,都为不规则形,其水岸边都有较为宽趟的铺装区域供观赏和亲近,各有可欣赏之处。

3.5植物配置空间真切实用的自然文化与民众寄愿的表现

余荫山房之植物配置,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地方性三者的统一。据统计,余荫山房地载植物种类繁多,共54科93种,古树名木共13株。

一方面,植物种类的选择反映了岭南自然气候。园内植物基本为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植物,如荔枝、龙眼,其种类繁多,令园景变幻莫测。荫木、花木果木兼容,叶、花、果并蓄。植荫木为挡风蔽日,莳花木以观赏怡情,栽果木乃经济务实。全园植物造景以竹为基调,炮仗藤和榆树为主景,其他种类繁多之植物皆为配景。

另一方面,植物配置反映园主的文化造诣和美好寄愿。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松、竹、梅“寒岁三友”及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深厚底蕴,亦显岭南世俗文化之“求富”、“求福”、“求吉”、“求贵”心理;又有来薰亭内庭百年龙眼、荔枝,南北对称,喻皇帝慧眼识人,望子成龙;“夹墙翠竹”尤称山房植物配置之“奇景”,取“富足”与“富竹”之谐音。又如文昌苑景区种植的旧园区没有的菩提榕、鸡蛋花,寓意菩提净土。

4、学习和借鉴

区域文化与景观共生的立足点在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群体,对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创造与传统园林的保护与修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1营造有归属感的景观

人们对景观的生活诉求是某种情感诉求,寄寓在景观中的闲适、皈依、认同、归属的情感正是园林深刻的精神内核。区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文化活动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捕捉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景物特征及文化符号,采用隐喻等手法来营建景观,从而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与归属感。因此观察区域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直观大众的体验和情感,是创造有归属感的景观的重要途径。

4.2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多样化景观风格

在现在中西方国家广泛交流的现代会社会,外来思想文化的比照、激励,可以丰富我国景观的设计意蕴。现代的景观可参照国内外景观的发展,吸收有益的思想与方法,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创建多样的园林形式。

4.3平民化是现代景观的活力所在

平民化的景观营造和务实精神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关注民生民情,关注大众文化与社会的需求,通过体察世俗民生的变化,创造更加贴进人们生活的景观形式,通过大众的不断使用,才能维持景观的活力。如香港、新加坡等国家采用长廊的连接各空间、游戏运动场的建造及口袋公园的建设。随着老年化趋势及健康的重视,康疗花园等将会受到重视。

5、结束语

传统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三大流派之一,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作为岭南园林瑰宝之一的余荫山房,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的造园因意立构,由外而内,布局平易开朗,又在水体和装修部分吸收西方规整式园林的几何美学,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

同理,各个区域的景观设计也需要具有独一无二特色的格调。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区域自然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诊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形似景观艺术设计中体现区域自然与文化的最低要求,而神似则是我们在对区域自然与文化深刻理解、吸收的基础上对其精髓的升华,也是我们设计追求的目标。形似,神似,形神兼备,形似中有神似,神似中有形似,二者共同交融于设计中,才能完成具有独特艺术、为后世所称赞铭记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76~678.

[2]从维军.从余荫山房的造园特色得到的启示[J].广东园林,2008(5):9~12.

[3]胡玲玲.浅淡余荫山房的造园特色与启示[Z].环境艺术:53~54.

[4]杨发.岭南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5]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广州番禺余荫山房旅游服务中心.余荫山房宣传折页[Z].

[7]吴棣飞.岭南园林瑰宝——余荫山房评析[J].南方农业,2009(10):8~13.

[8]谢芳.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J].浙江建筑,2010(12):5~8.

[9]郑森泉.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营造中的应用研究——以闽南文化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10]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1]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12]吴祖斌.试述岭南文化、自然背景对岭南庭园特性的影响[J].建筑与装饰,2007(7):11~12.

标签:;  ;  ;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