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地表糙度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地块上,由土块、团聚体大小、作物种植和人为土地管理或降雨击溅、径流冲刷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凹凸不平的一种地表现象。由于它是影响地表径流量、流向和侵蚀产沙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受到人们极大关注。但是模拟地表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难度很大,特别是缺少计算地表糙度的理想方法,因此目前该领域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地表糙度在土壤侵蚀过程中作用的认识。鉴于此,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坡耕地普遍采用的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等耕作措施下形成的地表糙度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激光扫描仪测定了地表糙度,然后利用GIS技术建立不同耕作措施下坡面微地形模型(Micro-DEM),并结合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下坡面地表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建立了计算研究区坡耕地地表糙度的模型,旨在为深入揭示地表糙度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其侵蚀响应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对采用激光扫描仪测定的不同耕作措施下地表糙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等高耕作、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耕作措施下,坡面地表糙度的标准差Sd分别为0.031、0.042和0.014;偏度分别为6.378、8.587和-1.263;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02、0.003和<0.001,均大于直线坡面的标准差(0.003)、偏度(0.498)和变异系数(<0.001)。这说明耕作措施明显增大了坡面起伏程度,对坡面高程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与直线坡面比较,等高耕作、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耕作措施条件下坡面相对高程呈偏正态分布特征,但是地表高程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说明坡面高程的空间变异性较弱。因此,可以通过空间插值方法生成Micro-DEM。2.对利用GIS技术建立坡耕地Micro-DEM的插值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径向基插值法、克里格插值法、局部多项式插值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6.6、24.6、21.0和18.0×10-3。这说明利用反距离插值法生成坡耕地Micro-DEM的误差最小,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生成坡耕地Micro-DEM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坡面微地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耕作措施下,坡面微坡度的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栅格统计数主要集中在10°~25°之间;等高耕作措施下坡面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微坡度大于40°的栅格数最多,占总数的21.21%。(2)对于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耕作措施下的坡面而言,微坡向栅格统计数的分布趋势依次为:南坡、东南、西南、西坡、东坡、西北、北坡、东北坡、平地,二者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等高耕作措施下坡面微坡向主要分布在南坡和北坡,二者栅格数占总栅格数的76.07%,其余微坡向下栅格数较小。这说明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坡面微坡度和微坡向的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一特征可能对坡面地表糙度的空间特征产生影响。3.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地表糙度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线坡面、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措施下坡面的分维数DSMV在2.13~2.87之间,渡越长度lSMV在1.01~1.36 m之间。在q取值为[-10,10]时,与直线坡面相比较,耕作措施下坡面地表糙度的多分形谱曲线呈明显的不对称特征,且其分形维数随着地表糙度的增大逐渐增大,而相应的渡越长度却减小。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分形分维参数f (α)max、αmax、Δf(α)max、Δf(α)min、αmin和ωα等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黄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模型,即SSR =ωa×f amax。4.对地表糙度在土壤侵蚀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表明:(1)在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措施下,地表填洼量主要分布在1.00×10-5~1.00×10-4 m3之间。地表填洼量的Moran’s I系数普遍较低(小于或等于0),这说明地表填洼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随着坡度的增大,填洼量明显减小,坡度是影响填洼量大小的主要原因,但是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明显。(2)在降雨过程中产流量的变化为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的过程,与降雨时间呈对数关系;产沙量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并逐渐保持稳定的过程;地表产流时间大小依次为直线坡面<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等高耕作。与直线坡面相比较,耕作措施可以明显减小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其中等高耕作可减小产流量为38.17%,人工锄耕为17.88%,人工掏挖为9.43%;产沙量减少分别为65.6%、36.3%、23.4%。(3)地表糙度对坡面汇流特征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产流路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汇流密度与地表糙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地表糙度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TPB框架的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及代际差异研究——基于黄土高原3省6县的实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5)
- [2].基于文献统计的CSLE模型中耕作措施因子的确定[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6)
- [3].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4)
- [4].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03)
- [5].模拟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和雨强对地表糙度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4)
- [6].黄土坡耕地耕作方式不同时微地形分布特征及水土保持效应[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02)
- [7].三峡库区农桑配置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6(01)
- [8].不同管理措施对密云水库流域水量水质变化的影响[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02)
- [9].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探讨[J]. 北京农业 2015(22)
- [10].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计算与评价[J]. 中国水土保持 2014(10)
- [11].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等高犁沟控制坡耕地径流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5(01)
- [12].旱地马铃薯黑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21)
- [13].黄土坡耕地耕作方式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J]. 人民黄河 2010(08)
- [14].黄土坡耕地径流水力学参数与侵蚀产沙的模拟[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 [15].黄土坡耕地地表微地形空间变异性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1)
- [16].水土保持激励政策的法制保障[J]. 水利发展研究 2008(04)
- [17].紫色土坡地土壤性质对耕作侵蚀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4)
- [18].丹江口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12)
- [19].技术认知、风险感知对黄土高原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及代际差异[J]. 资源科学 2020(04)
- [20].地表糙度与径流水力学参数响应规律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9)
- [21].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三峡库区保护性耕作技术[J]. 农机化研究 2009(08)
- [22].坡耕地地表糙度对降水分配的实验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3)
- [23].生态保育措施对三峡库区小流域地表氮磷排放负荷的影响[J].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6(01)
- [24].重庆中梁山岩溶区耕作侵蚀影响因素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