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京派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京派,散文,周作人,文体秩序
京派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沈燕[1](2019)在《京派散文与现代散文文体秩序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散文"并非一个现成的概念,其萌芽、成立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具体来说,周作人以其《美文》凸显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经由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提倡,何其芳等京派散文家对散文"艺术性"的经营,始明晰了文学性散文的文类边界,进而使之拥有了独立的地位。但过于明晰的文类边界反过来又容易损害散文自身的文体特性,幸而作为第一代也是最重要的京派散文家的周作人,在其许多理论表述中都对散文文体边界持一种较为宽松的看法,这无疑给白话散文的良性发展留下了弹性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曹惠民[2](2018)在《台湾当代散文承续京派散文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方忠着,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版)认为,作为一种区域文学,台湾文学一方面与大陆母体文学同根同源,有着深刻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它在文学形态、文学性质等方面与大陆有着显着区别。大陆的母体文化和文学衍生出台湾当代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2-08)
张珊珊[3](2016)在《《水星》:京派散文创作的园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星》创刊于1934年10月10日,终刊于1935年6月,月刊,共出两卷9期,由北平文华书局发行,主编有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人,实际负责人是卞之琳和靳以。早在《水星》创刊前,也就是1934年1月,郑振铎、巴金、靳以主办(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2-23)
郑丽霞[4](2015)在《京派散文文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作家将散文当作一种“独立的艺术”,注重散文的文体艺术,对叙事、抒情、评论各体散文都有新的艺术创造,为现代散文的文体创新作出突出贡献。本文侧重从文体学视角考察京派散文的文体成就,基于京派散文的生成语境,集中探讨以下叁类文体:一、以沈从文、李广田和芦焚为代表的乡土叙事散文,吸取小说的叙事手法,采用城乡对照的叙事视角,通过记忆与纪实展现乡野生活,又将抒情融入叙事,不仅丰富和扩大散文的叙事内容,也增强了叙事散文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二、以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为代表的抒情散文,将自我表现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借鉴诗歌的感觉、想象和表达方式,潜心捉摸内心独语的艺术表现,革新散文的抒情艺术,创造出散文“诗化”的精致形式,开创了追求散文唯美的新风气。叁、京派作家对批评文体也有多样创新,沈从文和萧乾的《废邮存底》把书信用于文艺批评,李健吾的《咀华集》将书评写成随笔美文,朱光潜的论说文则以亲切的谈话风提升了论说艺术。京派散文在叙事、抒情和批评文体上的自觉创新和独特创造,既从观念和实践上确立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又以个人文体风格促进了散文文体的丰富和成熟,提高了散文艺术的价值和品位,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独标高格的示范意义,对后世散文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11-19)
郑丽霞[5](2015)在《学院文化的庄肃典雅:论1930年代北平学院文化对京派散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派散文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北平地域及其学院文化的深厚滋养和氤氲。五四新文化的积淀和北平文化的蓄积形成北平古都文化的厚重静穆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从空间地域层面影响着京派散文家。但是,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众多学府蕴蓄的学院文化为京派散文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学养条件。首先,奉行"门户开放"和"学术自由"的北大文风、大学数量的众多、几乎免费的大学教育和学院中师友互助的传统,这些是北平学院吸引京派学子的种种条件。其次,京派散文家与学院或深或浅的"学院"渊源;教师自身素养、课程设置、重视作文训练等学院因素对京派散文家的影响,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散文创作在学院中蔚然成风;第叁,老师与学生的文化资源互动形成了北平学院优良的文化生态系统。以上叁点都为学生创作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机制。这些共同构成了30年代北平庄肃典雅的学院文化。可以说,30年代庄肃典雅的学院文化为引导京派学子们的研究方向和创作趣味、发掘提携散文新秀、为新晋散文作家修改和举荐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京派散文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纯正的"学院派"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刘秀珍[6](2015)在《京派散文传统在当代台湾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台湾散文受到京派散文的深刻影响,其创作传承和发展了京派散文的创作主题、审美品格和艺术手法,但随着时代环境和文化思潮的变迁,其书写模式较传统京派散文又有了诸多变化,融入了新的质素。(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陈啸[7](2013)在《京派散文的象征段片》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不重视发展变化的外在完整性,而重视人生段片的抒写,呈散跳的形态。作为散文的一般质态,京派散文当然如此。但更为重要的是,京派散文的段片抒写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性。此种象征所重视的是用感性形象象征个人的偶然性与非理性及个体当下的独特体验。京派散文不太重视再现式描写客体的直接模拟式的写实,而偏重表现式的主体因素对客体的渗透、转化和再创造,有心灵写实化的倾向。(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陈啸[8](2012)在《京派散文的赋形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整体上看,京派散文的结构是一种超越外在表现形态的内部生长型的生命结构。其所内在遵循的是自洽的凝聚。它常常将一种情绪或一种理念作为赋形的凝聚点,将情感的流动作为散文的中心轴线,去纵横交错地吸附和粘连一切使情感得以产生和表现的自然之物,整体呈现出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这在整个中国散文结构的发展史甚至整个中国古典文章的结构史上,京派散文都是有开创和启示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陈啸[9](2012)在《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派散文的意象营造,有着同于其他文学体裁中的意象之处,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京派散文虽外在显示着传统意象的"天人""物我""身心"等关系的神似,亦有着意境上的气韵生动,但也在追求着个人化的对事物本质的感觉与理解,甚至时有概念化的倾向。京派散文的意象重视"兴",而偏于"比",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它超越了实际生活的纯实在性,向着概念飞升,然尚未上升到纯粹的概念层面,有着强烈的个人生命的感知性,充满着暧昧与朦胧。京派散文对意象的多元经营,增加了散文文本本身的诗性与语言的浓度。(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2年08期)
陈啸[10](2012)在《《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与京派散文的生成及运命》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京派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方忠着,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版)认为,作为一种区域文学,台湾文学一方面与大陆母体文学同根同源,有着深刻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它在文学形态、文学性质等方面与大陆有着显着区别。大陆的母体文化和文学衍生出台湾当代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京派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沈燕.京派散文与现代散文文体秩序的建立[J].名作欣赏.2019
[2].曹惠民.台湾当代散文承续京派散文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3].张珊珊.《水星》:京派散文创作的园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4].郑丽霞.京派散文文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郑丽霞.学院文化的庄肃典雅:论1930年代北平学院文化对京派散文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刘秀珍.京派散文传统在当代台湾的传承与发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陈啸.京派散文的象征段片[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陈啸.京派散文的赋形结构[J].济宁学院学报.2012
[9].陈啸.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J].文学教育(下).2012
[10].陈啸.《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与京派散文的生成及运命[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