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围绕抗战前后西北畜牧业开发这一历史活动,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畜牧业开发的背景、开发的活动及其开发的成败得失。西北畜牧业开发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时,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致使大片国土沦丧,政局动荡,国家的重心不得不向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西北、西南地区转移,西北的国防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同时,为了持久抗战,增强战时的物资保障,“西北开发”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使得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已提出的“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口号开始付诸于行动。随即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各项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经济开发达到了高潮,畜牧业开发在此时也兴盛起来。当时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开发主要着眼于畜种改良、饲养改良、畜疫防治以及畜产品开发等几个方面。在畜种改良上,从国内外引进优良品种,对马、牛、羊进行了改良繁殖;在饲养改良上,主要进行了饲养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在畜疫防治上,设立防疫机构,培养防疫人才,进行有效的防疫活动;在畜产品开发方面,除了加大流通,促进贸易之外,还兴办了许多畜产品加工企业。西北畜牧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本古老的畜牧业步入了近代化历程。特别是在抗战期间,这种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前后方物资奇缺的状况,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但是,由于西北各地不同的政治环境,致使畜牧业开发的进程出现了各异的状况。同时,由于战争破坏、军阀统治、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西北畜牧业的开发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