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缝型储层,蚂蚁体,分频技术,碳酸盐岩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论文文献综述
祝嗣安,陈洪涛,胡永军,冯玉彬[1](2019)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识别技术及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中裂缝型储层普遍发育,裂缝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溶蚀孔、洞的发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裂缝的发育程度对油气富集起控制作用。由于碳酸盐岩裂缝尺度小、各向异性特征突出,且控制因素众多,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主要采用蚂蚁追踪技术对裂缝进行识别,该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裂缝,且具有人为干预少、精度高和效率高等优点。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蚂蚁追踪技术对裂缝的识别精度,还采用了分频技术,将蚂蚁体从时间域变换为频率域,并提取单频蚂蚁体进行分析,通过高频数据识别裂缝。通过在滨里海盆地A油田上进行了实际应用,实现了主要目的层碳酸盐岩中裂缝构造的有效描述,裂缝的识别分辨率较高,反映的裂缝信息较为精确,为该区寻找有利含油气富集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李伟,刘延莉,刘志远[2](2019)在《伊拉克S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裂缝孔隙度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拉克北部S油田位于扎格罗斯盆地,主力油层为侏罗系的海相碳酸盐岩,古近纪时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受到剧烈造山运动的影响,储层裂缝非常发育。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测井和测试数据分析,认为该油田储层裂缝既是渗流通道,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和裂缝型储集空间。裂缝孔隙度是该类油藏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针对裂缝孔隙度定量计算的难点,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和成像测井解释两种方法计算了该油田主力储层的平均裂缝孔隙度分别是0.15%和0.19%。数据分析表明,储层的裂缝孔隙度与裂缝段采油指数呈正相关,裂缝的发育明显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性,是该油田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关键因素。另外,也发现泥质含量超过40%或者石膏含量超过50%的岩石,裂缝孔隙度几乎为零。(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9年11期)
何芬,刘英宪,杨明,杨贯虹,崔龙涛[3](2019)在《裂缝型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动态储量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A油田埋藏深,储层结构复杂,发育裂缝及溶蚀孔隙及晶间孔。油田已暴露出部分油井累产油量超出静态认识的单井控制储量存在潜力问题。已有地震资料解释手段不能满足潜力区域储层进一步的认识。针对该问题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利用已有生产井监测的动态资料,开展动态储量计算研究。得到结论是该油藏存在近80万方储量潜力,为油田增储稳产奠定较好基础。为类似油藏的挖潜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周际永,易飞,翟立军,宋爱莉,陈庆栋[4](2019)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重要的大型增产改造措施。酸压中,准确预测酸液作用距离对酸压设计至关重要,其决定酸压改造范围、影响酸压目标缝长设定及酸压效果预测。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基质较致密,天然裂缝所在区域渗透率很高,酸液滤失严重。目前各种酸压模型假设裂缝面上渗透率均匀分布,也不能考虑天然裂缝对滤失的影响,这些模型预测的酸液作用距离较长,酸压设计缺乏可靠的模拟模型。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地质统计规律建立人工裂缝面上渗透率分布模型、天然裂缝分布模型,并基于地质统计参数生成裂缝面上渗透率及天然裂缝分布;然后建立酸液流动、酸液滤失、酸岩反应数学、粗糙酸蚀裂缝表面形成过程模拟模型;再将以上模型耦合求解,形成酸压模拟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广泛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天然裂缝参数对酸液作用距离、酸蚀裂缝表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天然裂缝对活酸作用距离和酸蚀裂缝表面影响显着,考虑天然裂缝时,其作用距离显着低于常规模型预测的距离,酸蚀裂缝表面更粗糙;裂缝型储层酸压设计中,天然裂缝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新模型预测的酸液作用更合理。该研究为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设计提供了更可靠模拟工具。(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Jie,WANG,Fu-jian,ZHOU,Jun-jian,LI,Kai,YANG,Lu-feng,ZHANG[5](2019)在《纳米聚合物微球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聚合物微球(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创新点:1.制作裂缝型碳酸盐岩模型并进行等效缝宽度计算;2.显微评价PM的水化膨胀特性;3.进行聚合物微球深层封堵性能评价;4.进行聚合物微球油/水选择性封堵评估。方法:采用纳米级聚合物微球溶液,并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温度(54°C)和碳酸盐岩天然裂缝尺寸(0.02~0.03 mm)为实验条件;通过碳酸盐岩裂缝型岩心模型制作、PM基本性能测试、岩心流动实验以及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微观手段,对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论:1. PM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胀能力,3 d溶胀率高达300%以上,且对高矿化度盐水具有较强的耐受性。2.PM在基质岩心和裂缝型岩心均具有较好的深部封堵效果;30cm长岩心模型封堵实验表明,封堵后的分段压降均匀分布,岩心基质和裂缝型岩心封堵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介于3.29~5.88,封堵率介于69.58%~83.01%,且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封堵率越高;PM在岩心中水化膨胀后可形成有效封堵,且平均封堵率高达70%以上。3.PM封堵的油/水选择系数Rw/o均小于1.0且接近于0,说明PM具有较强的油/水选择性封堵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油/水与PM作用机理不同;PM遇水后溶胀且表面粘性增加而粘连在碳酸盐岩壁面,并且不同微球之间相互团聚形成较大体积的颗粒,因此增加了对注入水的封堵效果;PM在煤油中则性能稳定,不产生溶胀和粘连效果,因此对反向注入煤油具有较低的封堵效果。4. SEM成像结果分析认为,PM在岩心喉道或天然微裂缝中的封堵机理主要包括叁个方面:(1)PM单体在岩石颗粒表面吸附,降低喉道的尺寸,同时多个单颗粒小球增大了层内比表面积、降低了层内渗透率;(2)PM溶胀后在小尺寸孔道形成了机械捕集;(3)多个PM单体颗粒团聚成网状结构堵塞了大孔道。EDS元素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其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9期)
赫俊民,王小垚,孙建芳,孙小童,史今雄[6](2019)在《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铸体薄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主要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复合成因裂缝3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以剪切裂缝为主,其次为张裂缝;成岩裂缝主要为水平层理缝,其次是成岩缝合线;复合成因裂缝主要包括构造-成岩裂缝、构造-表生裂缝和岩溶裂缝。构造剪切裂缝是该区的主要裂缝类型,发育有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4组,它们在不同层位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北东-南西向裂缝为层位的优势裂缝发育方向。裂缝的倾角主要在70°以上,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的纵向延伸长度受岩石力学层控制,裂缝在岩石力学层内发育,并终止于力学层界面上。裂缝密度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岩溶作用等地质因素控制。随着塑性矿物含量与岩石层厚的增加,裂缝密度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断层与褶皱构造对裂缝的发育程度有重要影响,使得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距断层面与褶皱轴面的距离越远,裂缝密度也逐渐降低。岩溶作用影响溶洞上部岩层中的裂缝发育程度;在溶洞上部岩层中,主要发育近直立裂缝、斜交裂缝和近水平裂缝3种产状类型的裂缝系统。(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张江晖,徐守余,蒋静,陈修[7](2019)在《含夹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作为碳酸盐岩储层中重要的储集体和流体渗流通道,其预测为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难题。以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南缘玛扎塔格构造带奥陶系为研究对象,钻井和录井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工区局部和整体进行应力场模拟并分别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区域沉积剖面上的灰泥岩分布,进行了应力场与破裂关系研究。发现在整体厚为8 m、泥质夹层厚为0.8 m(灰泥比为10∶1至14∶1)和倾角约为38°时,最有利于裂缝发育。(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郭凯,范乐元,李洋,张明,张春伟[8](2019)在《阿姆河右岸H区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阿姆河右岸H区块卡洛夫—牛津阶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有效裂缝预测问题,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地震及测试资料,在分析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应变模拟与地震体曲率属性相结合的有利裂缝带预测方法。首先由叁维构造应变模拟揭示受构造应变分布控制的裂缝发育区,经过分析发现应变强度高的褶皱枢纽带、陡前翼及陡后翼部位的裂缝发育程度(密度、长度与开度)明显优于应变强度低的缓后翼部位;然后通过井震标定优选地震体曲率属性并识别裂缝发育带,建立了构造应变与最大正曲率综合预测裂缝发育情况的方法,并指出高应变区的最大正曲率高值带为最有利的裂缝发育带,可形成优质裂缝型储层;最后根据已钻井资料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高应变区的最大正曲率高值带储层连通性好且生产压差低,单井产气量高且产水低,证明了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1期)
王蓓,刘向君,司马立强,徐伟,李骞[9](2019)在《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离散裂缝建模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中,要想获取裂缝在井点不同空间位置的产状较困难,裂缝精细描述存在不准确性,这些均影响了对气藏渗流通道的刻画,制约了边水气藏的科学、均衡开发。以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照片、FMI成像测井、迭前地震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不连续性检测以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大斜度井、水平井裂缝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定量表征了裂缝产状、开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再结合所获取裂缝参数建立多尺度非结构化网格离散裂缝模型,明确了气藏高、低渗区域分布,优势水侵通道和水侵方式。结果表明:在磨溪龙王庙组气藏离散裂缝模型中,大尺度和中小尺度裂缝均较发育,高渗区呈连片状广泛分布;发育于气藏外围4个方向的9条边水水侵的高渗通道,表现为沿裂缝水窜型和沿溶蚀孔洞均匀推进型2种水侵方式。该方法及研究结果对同类特大型超压有水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裂缝精细描述、水侵优势通道刻画和水侵模式建立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祖克威[10](2018)在《川东北地区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川东北地区嘉二段为例,在野外露头实测、岩心和薄片统计的基础上对储层裂缝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包裹体、声发射实验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史,对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该地区构造裂缝形成于3个时期:第一期为晚燕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第二期为早喜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第叁期为晚喜山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该地区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到岩性、层厚、构造、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拉克北部S油田位于扎格罗斯盆地,主力油层为侏罗系的海相碳酸盐岩,古近纪时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受到剧烈造山运动的影响,储层裂缝非常发育。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测井和测试数据分析,认为该油田储层裂缝既是渗流通道,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和裂缝型储集空间。裂缝孔隙度是该类油藏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针对裂缝孔隙度定量计算的难点,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和成像测井解释两种方法计算了该油田主力储层的平均裂缝孔隙度分别是0.15%和0.19%。数据分析表明,储层的裂缝孔隙度与裂缝段采油指数呈正相关,裂缝的发育明显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性,是该油田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关键因素。另外,也发现泥质含量超过40%或者石膏含量超过50%的岩石,裂缝孔隙度几乎为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论文参考文献
[1].祝嗣安,陈洪涛,胡永军,冯玉彬.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识别技术及应用效果[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李伟,刘延莉,刘志远.伊拉克S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裂缝孔隙度计算方法[J].中外能源.2019
[3].何芬,刘英宪,杨明,杨贯虹,崔龙涛.裂缝型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动态储量研究及应用[J].当代化工研究.2019
[4].周际永,易飞,翟立军,宋爱莉,陈庆栋.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数值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5].Jie,WANG,Fu-jian,ZHOU,Jun-jian,LI,Kai,YANG,Lu-feng,ZHANG.纳米聚合物微球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6].赫俊民,王小垚,孙建芳,孙小童,史今雄.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7].张江晖,徐守余,蒋静,陈修.含夹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9
[8].郭凯,范乐元,李洋,张明,张春伟.阿姆河右岸H区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J].石油物探.2019
[9].王蓓,刘向君,司马立强,徐伟,李骞.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离散裂缝建模技术及其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9
[10].祖克威.川东北地区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